热点题材,该如何冷处理?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f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2020年的春天,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开启,注定了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成为2020年开春全国上下的主旋律,虽然我们不能像白衣天使那样与武汉人民一起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但可以用手中的笔,用热腾的心,参与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面对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病毒的感人故事可谓是举不胜举,而这样的故事,也成为我们写作的重要素材。之所以把这些感人的故事作为重要的写作素材,源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选材“关注社会生活,对身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的中考作文要求。无疑这样的热点素材,也一定会成为2020年中考作文的命题老师在命题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但是我們发现,同学们在完成这类热点题材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是标签式的、概括式的、口号式的叙事,要么就是那种无关痛痒,泛泛而谈的“四不像”叙述,也就是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更不像议论性散文。一旦出现这样的作文状况,肯定不会得到高分,也不是我们作文教学所希望的结果。我们希望同学们注意收集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亲历的最好,通过故事和细节来感动人,启发人,感悟人。
  【写作导航】
   那么,针对这样的热点素材,我们该如何抓住这样的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处理方式就是全面实施作文“热点问题的冷处理”,以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恰当的文体,让文章的文面有亮点
   疫情暴发以来,围绕疫情中人们的表现以及各种社会现象,既可以进行叙事写人,也可以通过写倡议书、感谢信、日记等应用性文体,还可以围绕疫情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是文学类问题,比如诗歌、小说、寓言故事等。
   二、不同的视角,让文章的立意有看点
   “我”,肯定是写作的主体,也应该是未来写作的主体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示“表达自我,侧重于‘我’的个人生活、经历、情感”,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借助于自己的眼去观察身边的人,或者身边的事呢?我想,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避免写作的单一性。
   三、合理的想象,让文章的情感有泪点
   疫情暴发以后,除了那些让人敬佩的在一线奋斗的白衣天使以外,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逆行者,不应该被遗忘。公交车司机、交通警察、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超市收银员……感谢这些仍然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们,当我们“宅”家躲避病毒的时候,他们依然在前线默默奉献。
   但是我们又不是“他们”,我们该扮演好怎样的角色,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呢?我想,我们不妨以合理的想象来完成这一角色。
  【佳作示例】
  小区“能人”
  葛裕文
   “各家各户注意啦!注意啦!防疫情、抗病毒、戴口罩、测体温……”
   “这一大早的,是谁啊,拿着大喇叭在小区吆喝,把我的美梦都吵醒了!”我略带不满地嘟囔着。
   “还能有谁,还不是咱小区的能人——廖大爷呗。”妈妈说。
   哦,是他。说起廖大爷,他的故事还真不少,这“能人”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
   记得小区整治环境时,有人把自家门前的绿化区的花草全拔了,种上了青菜、大蒜、小葱。每天还施点有机肥,把本来应该鸟语花香的小区弄得是臭气熏天。有的住户就不满了,向物业反映,但物业人员来了轻描淡写几句,根本不起作用。廖大爷知道这事后,自告奋勇说:“这事包我身上了,我来解决!”
   你知道他怎么解决的吗?嘿!他趁人家不注意时,冲到菜地里,三下五除二,把种的菜全拔了。人家当然不依,吵吵嚷嚷地要他赔偿,甚至要动手。廖大爷倒是一点儿也不害怕,一米八的大个儿往前一站,双眼圆睁,声如洪钟,拍着胸脯说:“要动手,往这儿来!要种菜,没门儿!你们也太不像话,这小区是大家的地方,让你们弄得乌烟瘴气的,还有没有公德心!今天我把话撂这儿,你们种一次,我就拔一次……”
   旁边看热闹的人中有人禁不住开始叫好。这事愣是让廖大爷这么粗暴地解决了,从此,大家在背后提起他都说他厉害,能!
   他“能”的事还多着呢。有人养狗不拴绳咬伤了小孩,是他去跟养狗的人理论并要求赔偿的;有人在小区乱停车,是他在车旁坐等车主并给人家上道德课的;有人乱扔垃圾,是他去调了摄像,一点点查看,把犯事的人给揪出来的……一开始,有些人对廖大爷很不满,说他是狗拿耗子,但渐渐地,大家发现小区环境变美了,人的素质变高了,说实话,大家打心眼里是佩服他,都说他“能”的对!
   这不,疫情肆虐,上面要求小区在大门处给进出的人量体温。这活可不好干,一是天气寒冷,大门处是通风口,整天呆那儿,那滋味可想而知。最可气的是有些人就是不配合,趁门卫不注意,一溜烟跑了,气得门卫直干瞪眼。恰巧有一次,这事被廖大爷碰着了,廖大爷说:“大伙儿都叫我‘能人’,我可不能白得这一美名,这事还是让我来吧。”
   这两天,大家只要看见廖大爷那像铁塔一般的身躯立在大门口,都主动积极地迎上去。廖大爷一边眉头微皱给人测体温,一边不忘提醒大家非常时期要特别注意安全。也有个别悲观的人跟廖大爷说:“这疫情啥时是个尽头啊,哎……我看你也别忙活了,回去好好歇着!”这时,廖大爷总是义正辞严地说:“别说这丧气的话,你们没看新闻吗?治愈的人越来越多了,要相信政府,相信咱们中国人的力量!天会暖和起来的,办法也会有的,你们要有信心啊!”
   是啊,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像廖大爷这样的“能人”,才使我们在困苦的日子里看到阳光,看到希望。普希金不是说过这样的话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想到这,我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停课不能停学啊,该奋斗了!
   “勤洗手、消消毒、莫信谣、莫慌乱……相信党、有信心、春会暖、花会开……”哈哈,廖大爷还整出三字经来了。
   给“能人”点赞!
  (指导老师:崔恒平、崔益林)
其他文献
从海利记事开始,每天吃过晚饭,在乐团工作的父亲就会拿起那把金色的小提琴,拉一曲悠扬的《爱的女神》。这时,母亲总会用浸了栀子花和薄荷叶的水洗她那一头漂亮的栗色长发,然后抱着海利,轻轻地和着父亲的节奏唱歌……   海利7岁那年,母亲因为肺病而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父亲好像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他那双深邃的蓝眼睛充满了忧郁的神色。好几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海利还看见父亲在房间里默默地擦拭着那把金色的小提琴
期刊
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家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她连初小都没上完。在我的成长路上,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缺少文化而忽略对我的教育。她总是用乡下常见的东西来开导我,开启我混沌的心灵。   年少时候,母亲曾在无意之中付给我两滴水,它们像甘露一样,至今依然在滋润着我的心田。人生道路上,这两滴水给予我的力量和智慧,远比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来得深刻和丰富多彩。在这个世界上上,这两滴水是再普通不过的,对我而
期刊
每年暑假,我都会到江南小城我二叔家度假。二叔家的门口有一个小茶摊,老茶壶、旧茶碗、木凳子。摊子虽小,但是茶好,人气旺。在这小城里,茶楼、茶摊随处可见,到茶馆、茶摊喝茶是最寻常的事儿。   那天,我跟着二叔来到茶摊品茶。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老板娘坚守着童叟无欺的理念,把一个小小的茶摊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她动作麻利地取出两只白瓷杯,撒些今年新采的茶叶,倒入热气腾腾的开水。透过那朦胧的水气,只见一片片墨
期刊
硒原来的希腊名叫“月光(Selene)”。近年来,人们发现,元素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妙不可言,许多科学家为其神奇的作用而倾倒。   “碱性病”→“因素3”   最先注意到硒和生物健康关系的是畜牧学家。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南达柯大州一些牧场里的牲畜,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它们像经历了长途跋涉,疲备不堪,身体瘦弱,皮毛和蹄甲一触即碎。这是什么病呢?当时有人作了调查,认为是牲畜的饮水碱性较大的缘故,因而这病
期刊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庄稼人,脱贫致富是他的追求。   父亲也不是生来就愿意与泥土打交道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藏在父亲心中的一个梦想。可惜的是,由于家里实在太穷,祖母早早离世,祖父抚养姑妈和父亲已很不容易,父亲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回村当了农民。听父亲说,那时出行要么靠走路,要么坐轮船。家人去无锡走亲戚,大清早就要步行到镇南边的码头,搭乘去无锡的班船,到天黑才能到达亲戚家。   上世紀八
期刊
他是一位农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   十年來,坚持每天至少写500字。每写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再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纸杂志。遗憾的是,尽管他很用功,可他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   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第一封退稿信。   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一家刊物的编辑寄来的。   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
期刊
1958年,我和我的父母从土耳其来到美国纽约州的奥尔巴尼,我开始在奥尔巴尼的一所公立小学里读一年级。   那是圣诞节的第二天,同学们都在讨论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有的说是钢笔,有的说是书包,还有的说是水晶球。一个名叫史丹尼的同学,他说圣诞老人送给了他一架钢琴,但是他想不明白圣诞老人是怎么把钢琴从烟囱里扛进来的……   我哈哈大笑。我的父亲和我说过,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我嘲笑我的同学们说:
期刊
我骑着自行车,像从大城市慕名而来的旅客一样,一遍遍地、一圈圈地在小城中贪婪地享受着这份平静而又惬意的时光。阳光透过街道两旁的树叶,温柔地洒在了我的面庞上;清风也拂过了我的脸颊,拂过了街道上的花花草草。   家乡是座小城,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儿什么都有,这便更添一份浓浓的乐趣。家乡也是座大花园,这里满载着我童年的回忆,使人忍不住地仔细观望。我骑着自行车,走过热闹繁华的街市,也走过了乡下密密麻麻的羊肠
期刊
“啊,桂花开了。”我轻轻吸一口气,空气都是那么香甜。眼前的桂花树,是奶奶种下的,年年都准时地送上清香,今年亦如此。  来陪奶奶坐坐!”奶奶最爱桂花了,不知是不是因她的名中带个“桂”字。   “好的。”我兴冲冲地跑过去,坐在树荫下,嗅着淡淡的桂花香,看着地上的金黄,点点星星,星星点点,如夏日里的萤火虫般光亮。恍若岁月正宁,时光静好。   这时,一阵阵脚步由远而近,我心中忐忑起来,暗叫不妙。“休息
期刊
5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揭晓,这些名字你或许早有耳闻,也可能从没听过,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和领域,做出的成绩、坚持的理想信念,却是一样的触动人心!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都会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和鼓舞,对孩子们来说更有榜样意义。今天,把这些人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听吧!告诉孩子,这,就是令人骄傲的中国人!      樊锦诗:根入石窟蟠   【人物事迹】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