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车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anm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庄稼人,脱贫致富是他的追求。
   父亲也不是生来就愿意与泥土打交道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藏在父亲心中的一个梦想。可惜的是,由于家里实在太穷,祖母早早离世,祖父抚养姑妈和父亲已很不容易,父亲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回村当了农民。听父亲说,那时出行要么靠走路,要么坐轮船。家人去无锡走亲戚,大清早就要步行到镇南边的码头,搭乘去无锡的班船,到天黑才能到达亲戚家。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徐徐吹进了小镇,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在我的老家推开。家中分了几亩责任田,母亲开始在小镇上摆摊贩卖蔬菜。蔬菜是母亲肩挑腿走贩回的。靠肩膀挑能挑多少呢?在无锡见过世面的父亲灵光一闪。不久,他托无锡亲戚搞到一张自行车票,买了一辆长征牌自行车。这辆黑色28寸自行车,坐着轮船来到了我家,从此成为我们家的“发财车”。那时,父亲每晚11点出发,骑到离家20多公里的蔬菜批发市场,挑选时新蔬菜,看好货、讨价还价定好价钱、眼睛盯住秤杆看好斤两,再装袋、扎紧,挂在自行车书包架两侧,推着自行车龙头前后走几步,仔细查看袋子有没有卷进车轮钢丝。一切妥当后,父亲飞身上车,一路用力踩压踏脚板往回赶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很伤轮胎。有几次,骑到半路,轮胎戳破了,父亲使劲推着自行车和小山似的货物,一点点往前挪。好不容易到了镇上,早已等得不耐烦的母亲冲过来帮着从自行车上卸下货物,父亲顾不上别的又忙开了。该剥壳的剥壳,该切片的切片。两个人刚把一袋袋圆的、长的、扁的,红的、绿的、白的蔬菜排列整齐,上早市的顾客已站在我家的“彩虹摊”前挑选了。此时,天刚蒙蒙亮。
   父亲很爱惜那辆自行车,时常检查车胎有没有气,要不要加机油换零件。那辆自行车总共换了多少只轮胎?父亲已记不清了。现在想来,父亲把对家人的爱,都寄托在自行车上。自行车中承载着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大梦想啊!
   1992年,我第一次坐火车,要离开家乡上大学。父亲也是平生第一次坐火车。他兴奋得几天都没有合上眼,四处打听怎么买票。有人告诉他,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以买半价的火车票。父亲起了个大早,转了几趟车,隔夜住到上海火车站附近,第二天大早就去售票处排队。他怀揣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却买了两张全价票,父亲说,买票人那么多,挤来挤去,通知书万一被弄丢怎么办?是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岂止是一张薄薄的纸片?更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和梦想啊。那年,我和父亲坐上了上海开往长沙的绿皮火车。硬座坐久了,我浑身腰酸背疼,父亲却感到十分舒适,一路上他兴奋地说个不停:“你小时候,我带你去无锡走亲戚,夜里去听火车的汽笛声,就是梦想哪一天我的女儿也能坐上火车出去看看!”“你在大学里安心读书,不要省吃省穿啊,现在政府对个体户很关心,搭了棚,淋不到雨,生意也好做多了。家里换了大彩电。”听了父亲的话语,我的心里暖融融、美滋滋的。
   一转眼,我大学毕业上了班。那辆自行车早已下岗,换成了不用力气踩的电瓶三轮车。路也修的平坦了,父亲可以多睡几个小时,还能多载点货回来。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2007年春节,我开着新买的小汽车回老家,接年近七旬的父亲到城里过年。望着停在家门口的车,父亲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着稀罕。坐在开着暖风的车里,父亲异常兴奋,打开了话匣子:“我想都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坐上自己家的小汽车。”“当年我骑自行车,后来骑电瓶三轮车。国家还免了不少税费,这生意越做越好,现在的日子真好!”
   前几年老家搞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几个公交站点,其中一个就在老家门口。早已安享晚年的父亲,便经常坐着公交车城里乡下两头跑。公交车也早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旅客货物背贴背,还有各种怪味味。如今的公交车空间又大,座位又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一天几百个班次在城乡大地快乐奔跑。满了70周岁后,父亲凭高龄卡坐上了免费公交车。为此,父亲又感慨:“没想到如今坐车都不用买票了。有了党的富民政策,老百姓这日子越活越舒坦了。”
   如今,父亲一心期盼着家乡的高铁、地铁早日开通。他说,“中国那么大,我还想去看看。”父亲和车的新故事,即将在未来的某日继续讲述……
其他文献
这是一场我与自己之间的漫长战争。它充满诱惑地朝我挥舞着蛊惑的双手:“来吧!一同放松自己吧!人生苦短,一块儿及时享受吧!”而我却只是沉默着,仍然犹豫不决。   天早已降下它那张黑色无边的帷幕,唯有楼下的台灯费力地挣扎着,犹如我此刻的心情。我看似仍像往常一样循规蹈矩地写着功课,心思却飘向远方的天际。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我沉不下心来,心如止水地做一件事,已然成了一种奢望。   “楼上无人
期刊
那场和好友的比赛,令我难忘。   快到期末考试了,所有人都在加把劲地复习,只有我,還在悠哉游哉,是因为我在偷偷复习吗?不是,因为我不知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一定能考好!   对此,母亲并没有说什么,好像对我十分不在意。   周日,我正无所事事地在家乱转,好友来找我了,说是母亲邀请她来这儿和我比试比试。我一听,乐了。比就比,反正她的成绩不如我,我稳赢!母亲不知从哪儿变出来两份试题给我
期刊
自以为是   过年,饭桌上,亲戚问我:“你具体是干什么的?”   我说:“写代码的。”   亲戚自以为是地说:“那你跟我一个工作性质,我是写毛笔字的。”  不腻   室友问我:你天天吃饺子不会腻吗?   我说:怎么会呢?一大锅不同馅儿的饺子煮在一起,每一个都是惊喜,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味道。     另一半   公司聚餐,经理说,大家可以带上自己的另一半。小
期刊
在旁人看来,辅警没有编制,待遇不及正式民警,应聘人员文化层次低。而就在成都市高新公安分局辅警队伍中,有一名叫缪元颖的博士。缪元颖毕业于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还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省医院共同培养的博士后。他加入了公安队伍后,从事法医物证检验工作。   缪元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培养的第一名博士。父亲继承爷爷的衣钵,是一名教授,在高校从教。缪元颖自小聪颖
期刊
有人说,人生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意思是说,人生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要懂得珍惜快乐。   生命中有很多不美好,让我们耿耿于怀。上大学时,我长得有些胖,模样也普通。为此,我很自卑。那段时光,我努力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来丰盈充实自己。我低调做事,不愿意参加任何出头露脸的活动。直到有一次,我的外教老师找到我,让我去参加学院的英语演讲比赛。我的头摇摆得像个拨浪鼓,那么多英语专业的人呢,我可不去凑这
期刊
教育,其实是一场大人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挑战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看世界的角度和眼界,以及与社会、他人的相处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理性地分析孩子在教育旅程中需要的是什么,而父母作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和守护者,他们有时会被周遭的环境和形势迷了双眼,凭着感觉硬拉着孩子走他们认为对的那条路。这时,班主任要引导家长,让他明白,或许家长认为的好,未必对孩子的
期刊
从海利记事开始,每天吃过晚饭,在乐团工作的父亲就会拿起那把金色的小提琴,拉一曲悠扬的《爱的女神》。这时,母亲总会用浸了栀子花和薄荷叶的水洗她那一头漂亮的栗色长发,然后抱着海利,轻轻地和着父亲的节奏唱歌……   海利7岁那年,母亲因为肺病而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父亲好像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他那双深邃的蓝眼睛充满了忧郁的神色。好几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海利还看见父亲在房间里默默地擦拭着那把金色的小提琴
期刊
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家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她连初小都没上完。在我的成长路上,母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缺少文化而忽略对我的教育。她总是用乡下常见的东西来开导我,开启我混沌的心灵。   年少时候,母亲曾在无意之中付给我两滴水,它们像甘露一样,至今依然在滋润着我的心田。人生道路上,这两滴水给予我的力量和智慧,远比书本上的文化知识来得深刻和丰富多彩。在这个世界上上,这两滴水是再普通不过的,对我而
期刊
每年暑假,我都会到江南小城我二叔家度假。二叔家的门口有一个小茶摊,老茶壶、旧茶碗、木凳子。摊子虽小,但是茶好,人气旺。在这小城里,茶楼、茶摊随处可见,到茶馆、茶摊喝茶是最寻常的事儿。   那天,我跟着二叔来到茶摊品茶。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老板娘坚守着童叟无欺的理念,把一个小小的茶摊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她动作麻利地取出两只白瓷杯,撒些今年新采的茶叶,倒入热气腾腾的开水。透过那朦胧的水气,只见一片片墨
期刊
硒原来的希腊名叫“月光(Selene)”。近年来,人们发现,元素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妙不可言,许多科学家为其神奇的作用而倾倒。   “碱性病”→“因素3”   最先注意到硒和生物健康关系的是畜牧学家。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南达柯大州一些牧场里的牲畜,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它们像经历了长途跋涉,疲备不堪,身体瘦弱,皮毛和蹄甲一触即碎。这是什么病呢?当时有人作了调查,认为是牲畜的饮水碱性较大的缘故,因而这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