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良行为学生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不良问题,更是有自己的特点。家庭背景、所在学校的管理机制、监护人精力不足、责任心不强以及当前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都是导致学生走向不良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是诸多方面的,复杂的。本研究选取一个在日常行为方面问题较多的学生为典型,通过对该生惯常的行为表现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折射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端,反思现行教育,为该类学生的教育转化提供参考和切入点,同时,为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提出促进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行为不良;成因;转化;个案
所谓“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流动人口(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心理及行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要做到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不良问题,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在“留守”儿童家庭日益增多,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的今天,如何如何正确矫治“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问题,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等问题,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任重道远,意义深远。因此,本文选取秦明这一在校内外有多次违反校规校纪且表现较差的学生作为跟踪指导、个案研究的对象,综合运用奖励等强化手段和认知行为疗法,还合理穿插使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正面对其进行行为肯定,给与表扬、鼓励,以减少或消除其不良行为。该研究对行为不良学生的认识,及发现将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一特殊群体,更深入的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存在的偏见和误区,能给今后的教育产生警醒作用,可供教育者们提供一些意见和参考,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与父母长期分离导致家庭教育的弱化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秦明的学习和生活。家长与孩子长期分离,缺乏亲子互动交流,导致亲情缺失。如在情感上与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关心、关爱,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和挫折或犯错误时,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支持,犯错了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引导和纠正。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由于学校学生多,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应试观念较重,日常管理机制落后于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方法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发现学生及“留守”儿童存在行为不良问题后,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措施,更多的是在一些教育措施不得力之后,对行为不良学生干脆放任不管,自生自灭。
三、外界因素影响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如“打工潮”,贪官污吏的腐蚀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纪尚小,是非观念淡薄,良莠不分。长期处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力的状态下,使得不法分子对他们施加诱惑有了可乘之机。
針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转化的策略:
一、实行家校合作
学校是学习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学校应转变陈腐的办学、理念,转变学校教学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完善各种机制,使我们的教学不应服务于应试,而服务于学生的学,实实在在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落实好转化行为不良学生措施,并形成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工作,召开学生家长会,采用通电话、家访、家长会议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从侧面了解“留守”儿童行为不良的原因,如生活现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等,共同探讨教育策略,从而为有效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慰藉他们心灵上的情感缺失。
二、家庭,自信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环境的好与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作为父母的,应从小就注重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要把“爱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应多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参与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与孩子公共学习。闲暇时,多带孩子逛逛书店,让孩子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心理上,多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起伏、变化,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多鼓励孩子融入班级,融入集体中,减少他们因留守带来的空虚和寂寞,使孩子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三、个人的努力,不可忽视
为了使秦明的行为转化朝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翟老师特地设置了一个“行为自我评价表”,帮助秦明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评价表的实施以秦明自己的记录为主,同学的监督为辅,若出现迟到、旷课,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时,要记录时间和说明原因。同时,班级特别设置了“进步标兵”奖。
对“留守”儿童行为不良问题带来的几点反思:
(一)以宽容、理解点化其内心
家长、教师们面对他们,我们更需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尤其要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和他们做朋友,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容忍他们屡犯错误,肯定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成长。事实上,只要对行为不良学生多一些宽容,帮助他们分析症因,提出策略,就会发现他们的进步以及改变。
(二)心与心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要经常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在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的前提下健康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加强心灵互动,多与学生谈心、谈话,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差错不能及时引导、纠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处处关心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缺少亲人的情感支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情感支持,用自己的爱心、恒心、信心融化他们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比育树更加困难。人又是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只有这三者密切联系体现“三位一体”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对“留守”儿童行为不良问题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应更加有耐心,循循善诱;应多讲究方式、方法和效果,以鼓励、引导、开导为主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要家长与老师尽到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相结合,多讲究方式、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行为不良;成因;转化;个案
所谓“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流动人口(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心理及行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要做到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行为不良问题,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在“留守”儿童家庭日益增多,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的今天,如何如何正确矫治“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问题,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等问题,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任重道远,意义深远。因此,本文选取秦明这一在校内外有多次违反校规校纪且表现较差的学生作为跟踪指导、个案研究的对象,综合运用奖励等强化手段和认知行为疗法,还合理穿插使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正面对其进行行为肯定,给与表扬、鼓励,以减少或消除其不良行为。该研究对行为不良学生的认识,及发现将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一特殊群体,更深入的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存在的偏见和误区,能给今后的教育产生警醒作用,可供教育者们提供一些意见和参考,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与父母长期分离导致家庭教育的弱化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秦明的学习和生活。家长与孩子长期分离,缺乏亲子互动交流,导致亲情缺失。如在情感上与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关心、关爱,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和挫折或犯错误时,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支持,犯错了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引导和纠正。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由于学校学生多,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应试观念较重,日常管理机制落后于现行的教育模式,管理不够规范,教学方法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发现学生及“留守”儿童存在行为不良问题后,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措施,更多的是在一些教育措施不得力之后,对行为不良学生干脆放任不管,自生自灭。
三、外界因素影响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如“打工潮”,贪官污吏的腐蚀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纪尚小,是非观念淡薄,良莠不分。长期处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力的状态下,使得不法分子对他们施加诱惑有了可乘之机。
針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转化的策略:
一、实行家校合作
学校是学习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学校应转变陈腐的办学、理念,转变学校教学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完善各种机制,使我们的教学不应服务于应试,而服务于学生的学,实实在在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落实好转化行为不良学生措施,并形成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工作,召开学生家长会,采用通电话、家访、家长会议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从侧面了解“留守”儿童行为不良的原因,如生活现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变化发展过程等,共同探讨教育策略,从而为有效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慰藉他们心灵上的情感缺失。
二、家庭,自信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环境的好与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作为父母的,应从小就注重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要把“爱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应多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参与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与孩子公共学习。闲暇时,多带孩子逛逛书店,让孩子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心理上,多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起伏、变化,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多鼓励孩子融入班级,融入集体中,减少他们因留守带来的空虚和寂寞,使孩子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三、个人的努力,不可忽视
为了使秦明的行为转化朝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翟老师特地设置了一个“行为自我评价表”,帮助秦明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评价表的实施以秦明自己的记录为主,同学的监督为辅,若出现迟到、旷课,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时,要记录时间和说明原因。同时,班级特别设置了“进步标兵”奖。
对“留守”儿童行为不良问题带来的几点反思:
(一)以宽容、理解点化其内心
家长、教师们面对他们,我们更需要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尤其要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和他们做朋友,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容忍他们屡犯错误,肯定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真诚地关心他们的成长。事实上,只要对行为不良学生多一些宽容,帮助他们分析症因,提出策略,就会发现他们的进步以及改变。
(二)心与心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要经常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等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在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的前提下健康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要加强心灵互动,多与学生谈心、谈话,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差错不能及时引导、纠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处处关心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缺少亲人的情感支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情感支持,用自己的爱心、恒心、信心融化他们内心的情感,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更好的开展教育。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比育树更加困难。人又是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只有这三者密切联系体现“三位一体”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对“留守”儿童行为不良问题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应更加有耐心,循循善诱;应多讲究方式、方法和效果,以鼓励、引导、开导为主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要家长与老师尽到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相结合,多讲究方式、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