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每个人看作一颗星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人的短文,我最爱《世说新语》,言语简约而人物恍然生动,读之如立眼前。古人写东西吝啬笔墨,绝不多用一字,所以有时失之简淡,读着不太过瘾。有一阵子反复读朱伟的《作家笔记及其他》,以为当代写人的散文里,也就止于此了。后来读杨葵《百家姓》,看他写“熟悉的陌生人”,又生一番感慨,觉得有些人物还是活在文字里魅力更大,因你若与其朝夕相处,不免看到他的缺点。刚看完王安忆《今夜星光灿烂》,里面既有名人,也有类似“熟悉的陌生人”,即普通如你我者。芸芸众生,在王安忆的笔下,竟如璀璨星光,连缺点亦带着一丝可爱,可以断言,所谓用爱心看待世界,正是王安忆落笔时的心境。
  一个好作品,往往体现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朱耷是明宗室遗民,他画的鸟很怪异,常翻着白眼,跟他看待清朝的态度一样。我们读黄仲则的诗,不用查他的身世,便知其人郁愤了一辈子。即使写萍水相逢的人,我们也能看出作者的心情。王安忆这本散文集里,有篇文写给她送信的邮递员。其中一个小伙子总叫她“政协委员”,令她“难堪”,还半开玩笑地请王安忆写表扬他的文章。该文叫《两个邮递员》,其实写了三个人,当她看到第三个接替者,“想起了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如今不大容易看到邮递员,替代的是快递员,但总是一些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工作起来不惜体力,有时会搞怪,例如那个叫王安忆为“政协委员”的小伙子。在生活里,有些人与你打过几次照面后,就可能再也遇不到了,尤其是今天这种快节奏的社会,但人与人的交往却总也断不了。王安忆写这种生活里常见的交往,写善意地玩笑,就是健康的生活态度。我想,她在写这篇短文时,一定微笑着,耳边再次响起“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
  还有收废品的小范,病友老李,不知名的鞋匠,为她指路的胖男孩……这类速写式的人物,我们在现实中遇到得太多,以至于从来没有留心过。杨葵在《百家姓》的座谈会上提倡大家多留心“熟悉的陌生人”,即指的是他们。说“熟悉”,因为我们或与其打交道,或常见面;说“陌生”,因为彼此并不了解,亦无深交。因为“陌生”,彼之真诚、友善才显得珍贵;因为“熟悉”,才能写出他们的特点。王安忆的病友老李,天生一根直肠子,中年不改本色,常对王安忆的小说“大放厥词”,有时竟能一语中的,“道破了创作与创作者的关系”。没有一丝文学素养的老李比专业评论家还专业,全在于她用自己看待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文学,并且朴素地、毫无顾忌地——哪怕面对政协委员级别的著名女作家——表达出来。这也许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境界吧。
  我喜欢王安忆笔下的小人物,虽然她写萧军、顾城、陈凯歌、葛优等名人的文章同样不错,大约是我不认识名人的缘故。但名人也是人,也不是天生就赫赫有名。但凡人,总有默默无闻的阶段,最终也会回归到与世无争。萧军晚年常说的话就是,“你们写,你们写。我不写,我受那个罪干嘛?”语调看似轻松,实则有大含义。
  在校念书时,被死板教条的教育灌输方式恶心着了,对于什么反映了某某,表达了某某,体现了某某,或通过叙写某某人物,再现了某段历史之类的评语一概反感乃至不屑。其实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不错的文章,作者未必有那么大的历史观与责任感,仅仅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思罢了。然而这正是好文章诞生的条件之一,当时年轻,感悟不到,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读的书也相对多了些,才明白此中道理,《世说新语》里的那些狷介放任之行之言,并非故意作态,也晓得了生之艰难。生活中固然有轻快、毫无负担的人际交往,如王安忆写的《两个邮递员》,亦有沉重者。例如可算短幅的人物传记《我的同学董小萍》,从董小萍优渥的童年写到阶级斗争时期的少年,再到广阔天地的青年,直至下海经商大潮中坚守理想的中年。按照以往教科书的说法,真可谓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其中有一个细节,1988年董小萍受邀去日本合作课题,王安忆建议她用公家发的五百元置装费买件睡衣,后者叹道“想都没想过,还有睡衣这件事。”1988年,是“十亿人民九亿商”时代的开端,很多知识分子以下海经商为荣,而董小萍安心在清水衙门里做学问,的确需要一点坚韧。王安忆说在回忆董小萍时,感到自己“从虚荣里脱身”,“注意到生活中哪些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哪些是虚假和无聊的。”
  王安忆的另一本散文集《波特哈根海岸》,写她独自游遍欧洲,体验旅行的孤寂;而这本《今夜星光灿烂》回到烟火世俗,全都是她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她将每个人看作一颗星,也许这些人实际上并不如王安忆写的那么灿烂,但若有爱,世界便如星光,彼此是相看两不厌的。
其他文献
首先有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家务?  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在通风良好、地板干净、床单整洁、厨房也安全卫生的家里,相比在落满灰尘、没有干净衣服可穿、屋里散发出霉味的环境里,你的幸福值域是否相差很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光凭感觉就可以意识到家务很重要。不过,大多数人可能仅仅停留在“它很重要”的感知上。  我从小就喜欢去二婶家,因为总能在那个不太富有的家里感受到整洁带来的惬意。待
期刊
知道《断舍离》,是在台湾生活、教养畅销作家蔡颖卿的读书会书单上。那时,大陆还未出版这本书。为什么把这样一本书放在读书会上讨论?身为作家、空间设计者、家事教育者,蔡颖卿为何被这本书吸引?年轻朋友该如何读这样一本书?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跨洋电话采访了蔡颖卿老师。  我的父母都已到了耄耋之龄,他们有一群非常忠诚的朋友,彼此间经常交流读书的感受,又因为这群长辈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受日本教育,常读些日文书。有
期刊
“年轻的流浪,这一切的来去,都有它的道理,如水之就下,人之离群。这样的四年,在自己身上贴满标签再一一撕掉的日子,是浮躁愤怒满身又归于平和的日子,也是从渴望声名到静静生活的日子。甚至可以说,这个刚毕业的愣头青,竟然开始像个男人了。”  有时在想,四年前刚毕业的那个我,看到现在的我在做的事,一定会吓到先骂一句粗话,然后说:这样也行啊?四年前的我,肯定不会想到,有天可以带着吉他去流浪,用相机和文字,记录
期刊
三年前,上海国际文学周曾经举办了一次关于“城市文学”的讨论。上海作家孙甘露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大致是说,要记得上海曾经也是乡村。很朴实的事实,却道出一种对“刻舟求剑”式的“城市/乡村”二分法的质疑。若城市文学可能是个伪命题,那么当我们谈论城市与文学关系的时候,我们该谈论什么呢?  巧的是,今年广州书墟的主题正是“阅读我城”。从创作者的视角看,作为客体的“我城”是如何被书写的,这当然重要;然而
期刊
Publication  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一直在阴霾笼罩下的图书市场终于迎来了重大利好消息,国家财政部在2013年末下发了《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从2013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五年间,国家将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的增值税。  1月9日~11日,第二十六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举行,作为年度书业界“风向标”的展会,不断释放出新年度书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而
期刊
二十世纪,是属于设计的好时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极简主义(minimalism)在这一时间段出现并且流行。作为一种艺术或者艺术流派,极简主义最初通过视觉领域发声。比如这一类绘画创作者在创作中往往将绘画语言削减至色与形的关系,摒弃一切对主题造成干扰的不必要元素。类似的,雕塑、装置艺术、设计等等诸多领域中的一部分艺术家和作品开始主张以物自身最原初的形态来作为展示,意图消弭作者借由作品对观者的压迫
期刊
2013年夏天第一个高温日,我踩着几乎融化的马路来到北京最北端的一处度假村,华中师范大学的彭晓辉教授正在那里开会,此去是为感谢他为我策划的一本书《枪与玫瑰的使用方法》撰写了序言。  跋山涉水地跑过去,除了当面道谢,更重要的是,我对彭老师实在好奇——他在华中师大开设的性科学概论选修课、他掌门的人类性学专业,都是全国高校独一份。我太想亲眼看看这么独树一帜的老师,真人到底是何形状。  是的,这本书,讲的
期刊
“当了农夫最大的改变是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不同的元素,以前我的生活主要是写稿、遛狗,到处找朋友玩,现在要增加劳动。理想的生活就是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兴趣,三分之一劳动,劳动之后我跟太阳、风的接触的时间变长了,有时候我会把手套取下,用手直接接触土壤,那个时刻很幸福,很满足。这种感觉胜过我去百货公司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  挥动锄头、踩下铲子、捧起松软的土壤,大量的汗水从发迹、背部、前胸、四肢流下……
期刊
不经不觉来到第四回的广州书墟,今年主题是“阅读我城”,焦点集中在寻找和展现城市暗藏的文化脉络。策划富心思的广州书墟是爱文字者的年度赶集,安排惯常采用高密度集聚的形式,在一个周末内,覆盖两岸四地的人文议题,让来自不同城市的讲者和读者,自由地遇见和交流,高剂量的活动吸纳了多个地方的灵动气息,让爱书人一次进补。除了讲座工作坊等安排外,今回还新添了一项,在歌莉娅总公司的“行云”树屋上,进行“深夜朗读会”。
期刊
这是一本围绕着巨流河而形成的时间之书,如千川注入江河,洄澜激荡。  2009年7月7日,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她八十一岁开始写此书,在山间养生村里用古老的书写方式,一笔一划,足足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史诗场景的自传,将家族史和个人奋斗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百年的舞台上,读完的人,无不心潮激涌,感叹不已。昔日学生简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动”形容此书重量;哈佛学者王德威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