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人的短文,我最爱《世说新语》,言语简约而人物恍然生动,读之如立眼前。古人写东西吝啬笔墨,绝不多用一字,所以有时失之简淡,读着不太过瘾。有一阵子反复读朱伟的《作家笔记及其他》,以为当代写人的散文里,也就止于此了。后来读杨葵《百家姓》,看他写“熟悉的陌生人”,又生一番感慨,觉得有些人物还是活在文字里魅力更大,因你若与其朝夕相处,不免看到他的缺点。刚看完王安忆《今夜星光灿烂》,里面既有名人,也有类似“熟悉的陌生人”,即普通如你我者。芸芸众生,在王安忆的笔下,竟如璀璨星光,连缺点亦带着一丝可爱,可以断言,所谓用爱心看待世界,正是王安忆落笔时的心境。
一个好作品,往往体现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朱耷是明宗室遗民,他画的鸟很怪异,常翻着白眼,跟他看待清朝的态度一样。我们读黄仲则的诗,不用查他的身世,便知其人郁愤了一辈子。即使写萍水相逢的人,我们也能看出作者的心情。王安忆这本散文集里,有篇文写给她送信的邮递员。其中一个小伙子总叫她“政协委员”,令她“难堪”,还半开玩笑地请王安忆写表扬他的文章。该文叫《两个邮递员》,其实写了三个人,当她看到第三个接替者,“想起了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如今不大容易看到邮递员,替代的是快递员,但总是一些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工作起来不惜体力,有时会搞怪,例如那个叫王安忆为“政协委员”的小伙子。在生活里,有些人与你打过几次照面后,就可能再也遇不到了,尤其是今天这种快节奏的社会,但人与人的交往却总也断不了。王安忆写这种生活里常见的交往,写善意地玩笑,就是健康的生活态度。我想,她在写这篇短文时,一定微笑着,耳边再次响起“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
还有收废品的小范,病友老李,不知名的鞋匠,为她指路的胖男孩……这类速写式的人物,我们在现实中遇到得太多,以至于从来没有留心过。杨葵在《百家姓》的座谈会上提倡大家多留心“熟悉的陌生人”,即指的是他们。说“熟悉”,因为我们或与其打交道,或常见面;说“陌生”,因为彼此并不了解,亦无深交。因为“陌生”,彼之真诚、友善才显得珍贵;因为“熟悉”,才能写出他们的特点。王安忆的病友老李,天生一根直肠子,中年不改本色,常对王安忆的小说“大放厥词”,有时竟能一语中的,“道破了创作与创作者的关系”。没有一丝文学素养的老李比专业评论家还专业,全在于她用自己看待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文学,并且朴素地、毫无顾忌地——哪怕面对政协委员级别的著名女作家——表达出来。这也许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境界吧。
我喜欢王安忆笔下的小人物,虽然她写萧军、顾城、陈凯歌、葛优等名人的文章同样不错,大约是我不认识名人的缘故。但名人也是人,也不是天生就赫赫有名。但凡人,总有默默无闻的阶段,最终也会回归到与世无争。萧军晚年常说的话就是,“你们写,你们写。我不写,我受那个罪干嘛?”语调看似轻松,实则有大含义。
在校念书时,被死板教条的教育灌输方式恶心着了,对于什么反映了某某,表达了某某,体现了某某,或通过叙写某某人物,再现了某段历史之类的评语一概反感乃至不屑。其实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不错的文章,作者未必有那么大的历史观与责任感,仅仅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思罢了。然而这正是好文章诞生的条件之一,当时年轻,感悟不到,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读的书也相对多了些,才明白此中道理,《世说新语》里的那些狷介放任之行之言,并非故意作态,也晓得了生之艰难。生活中固然有轻快、毫无负担的人际交往,如王安忆写的《两个邮递员》,亦有沉重者。例如可算短幅的人物传记《我的同学董小萍》,从董小萍优渥的童年写到阶级斗争时期的少年,再到广阔天地的青年,直至下海经商大潮中坚守理想的中年。按照以往教科书的说法,真可谓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其中有一个细节,1988年董小萍受邀去日本合作课题,王安忆建议她用公家发的五百元置装费买件睡衣,后者叹道“想都没想过,还有睡衣这件事。”1988年,是“十亿人民九亿商”时代的开端,很多知识分子以下海经商为荣,而董小萍安心在清水衙门里做学问,的确需要一点坚韧。王安忆说在回忆董小萍时,感到自己“从虚荣里脱身”,“注意到生活中哪些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哪些是虚假和无聊的。”
王安忆的另一本散文集《波特哈根海岸》,写她独自游遍欧洲,体验旅行的孤寂;而这本《今夜星光灿烂》回到烟火世俗,全都是她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她将每个人看作一颗星,也许这些人实际上并不如王安忆写的那么灿烂,但若有爱,世界便如星光,彼此是相看两不厌的。
一个好作品,往往体现艺术家创作时的情绪。朱耷是明宗室遗民,他画的鸟很怪异,常翻着白眼,跟他看待清朝的态度一样。我们读黄仲则的诗,不用查他的身世,便知其人郁愤了一辈子。即使写萍水相逢的人,我们也能看出作者的心情。王安忆这本散文集里,有篇文写给她送信的邮递员。其中一个小伙子总叫她“政协委员”,令她“难堪”,还半开玩笑地请王安忆写表扬他的文章。该文叫《两个邮递员》,其实写了三个人,当她看到第三个接替者,“想起了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如今不大容易看到邮递员,替代的是快递员,但总是一些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工作起来不惜体力,有时会搞怪,例如那个叫王安忆为“政协委员”的小伙子。在生活里,有些人与你打过几次照面后,就可能再也遇不到了,尤其是今天这种快节奏的社会,但人与人的交往却总也断不了。王安忆写这种生活里常见的交往,写善意地玩笑,就是健康的生活态度。我想,她在写这篇短文时,一定微笑着,耳边再次响起“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
还有收废品的小范,病友老李,不知名的鞋匠,为她指路的胖男孩……这类速写式的人物,我们在现实中遇到得太多,以至于从来没有留心过。杨葵在《百家姓》的座谈会上提倡大家多留心“熟悉的陌生人”,即指的是他们。说“熟悉”,因为我们或与其打交道,或常见面;说“陌生”,因为彼此并不了解,亦无深交。因为“陌生”,彼之真诚、友善才显得珍贵;因为“熟悉”,才能写出他们的特点。王安忆的病友老李,天生一根直肠子,中年不改本色,常对王安忆的小说“大放厥词”,有时竟能一语中的,“道破了创作与创作者的关系”。没有一丝文学素养的老李比专业评论家还专业,全在于她用自己看待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文学,并且朴素地、毫无顾忌地——哪怕面对政协委员级别的著名女作家——表达出来。这也许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境界吧。
我喜欢王安忆笔下的小人物,虽然她写萧军、顾城、陈凯歌、葛优等名人的文章同样不错,大约是我不认识名人的缘故。但名人也是人,也不是天生就赫赫有名。但凡人,总有默默无闻的阶段,最终也会回归到与世无争。萧军晚年常说的话就是,“你们写,你们写。我不写,我受那个罪干嘛?”语调看似轻松,实则有大含义。
在校念书时,被死板教条的教育灌输方式恶心着了,对于什么反映了某某,表达了某某,体现了某某,或通过叙写某某人物,再现了某段历史之类的评语一概反感乃至不屑。其实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不错的文章,作者未必有那么大的历史观与责任感,仅仅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思罢了。然而这正是好文章诞生的条件之一,当时年轻,感悟不到,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读的书也相对多了些,才明白此中道理,《世说新语》里的那些狷介放任之行之言,并非故意作态,也晓得了生之艰难。生活中固然有轻快、毫无负担的人际交往,如王安忆写的《两个邮递员》,亦有沉重者。例如可算短幅的人物传记《我的同学董小萍》,从董小萍优渥的童年写到阶级斗争时期的少年,再到广阔天地的青年,直至下海经商大潮中坚守理想的中年。按照以往教科书的说法,真可谓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近三十年的变化。其中有一个细节,1988年董小萍受邀去日本合作课题,王安忆建议她用公家发的五百元置装费买件睡衣,后者叹道“想都没想过,还有睡衣这件事。”1988年,是“十亿人民九亿商”时代的开端,很多知识分子以下海经商为荣,而董小萍安心在清水衙门里做学问,的确需要一点坚韧。王安忆说在回忆董小萍时,感到自己“从虚荣里脱身”,“注意到生活中哪些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哪些是虚假和无聊的。”
王安忆的另一本散文集《波特哈根海岸》,写她独自游遍欧洲,体验旅行的孤寂;而这本《今夜星光灿烂》回到烟火世俗,全都是她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她将每个人看作一颗星,也许这些人实际上并不如王安忆写的那么灿烂,但若有爱,世界便如星光,彼此是相看两不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