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析“说”字,明辨文体
  1.“说勤奋”的“说”,与“说话”的“说”意思一样吗?这个“说”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谈、议、论……)从题目看,文章不像《徐悲鸿励志学画》是写人的,也不像《九寨沟》是写景的,它是什么类的文章呢?(说明文)
  2.我们第一次学这类文章,通过初读你发现什么特点了?(归纳并相机板书:理例)
  【设计意图】解析“说”字,起点“低”,有利于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抓住“说”字,起点“准”,稍加解析就能扣住文题发现文体特点,为进一步依据说文教学打开思维通道。
  二、梳理脉络,明白道理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说了什么道理?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样的意思连续说出来,我们却不感觉重复啰唆,你是怎么看的?(作者反复强调“勤奋”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证明了“勤奋”是非常重要的……)
  3.我今年勤奋,明年不努力会不会成功?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不行的。(再次指导读第三句,突出“一生勤奋”)
  4.三个句子,一个观点、同样的意思。作者把它们放在不同的位置并采取了不一样的表达,于是就发挥了各自独特的作用,这就是表达的魅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就是引领学生去获知作者的观点、要说的道理,并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理解道理、感受表达的效果。
  三、领悟表达,学会说理
  1.为了说清道理,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相似之处在于——(通过勤奋才成功的)他们是怎样勤奋才获得成功的?默读第2~ 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解读“滚瓜烂熟”。(1)“滚瓜烂熟”这个词你怎么理解?(2)司马光“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读书”,“躲”是为了——读书不思考等于零,思考不读书也等于零,勤读善思才能真正地“滚瓜烂熟”。
  ○品读“警枕”。(1)司马光的枕头与咱们的枕头不一样在哪里?司马光枕这样的圆木枕头是为了什么?(2)从一般人为了“睡”和司马光为了“醒”的对比中,你想说什么?(3)司马光用独特的枕头延长了读书写作的时间,所以他亲切地称之为“警枕”。这个普普通通的圆木枕头,成为勤奋的象征。
  ○小结:司马光小时候躲起来勤奋读书,长大以后用枕头警醒自己勤奋读书写作,为了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竟用了19年时间。司马光一生勤奋,终于有所作为。(板书:一生勤奋有所作为)
  【设计意图】“勤奋“本是抽象概念,只有在具体文本语境中去感觉、捕捉,词语丰富的内涵和暗藏的情感才会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的感受。
  2.体会童第周的“三重境界”。
  (1)(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仔细读这段话,你发现童第周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追赶超)
  (2)童第周用勤奋实现了自己人生“追、赶、超”三重境界,文中具体是描述哪个字的?(追)
  (3)他在成绩很差的情况下是怎样“追”的?(每天天刚亮……晚上睡觉前……)从这两句话你能读出什么?(勤奋刻苦、起早贪黑、夜以继日、不分昼夜……)
  (4)他的勤奋与司马光在哪方面有相似之处?(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5)在落后的情况下“追”,仅仅靠勤奋刻苦是不够的,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所以说童第周的“追”不仅是勤奋刻苦地“追”,还是——(讲究方法地“追”,智慧地“追”,科学地“追”……)“追”,需要勇气的支撑,“追”,需要勤奋刻苦地行动,“追”,更需要科学的方法。
  (6)在童第周之前,欧洲生物学界无人能把青蛙卵完整剥离的。此时,童第周已经超越了欧洲生物学界的专家,站在这项技术的制高点了。消息传到国内,如果你就是他当年的同学好友,你会怎么赞赏他?
  【设计意图】文本在概述童第周“勤奋“历程时层次结构清晰,先从整体上把握概括出“追、赶、超“三重勤奋境界,然后再围绕这三个方面组织读、品、想、赞等言语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类推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记叙文中写事贵在详细具体。再看看第2自然段是怎样写司马光的?第3自然段写童第周的部分有没有语言、心理、神态之类的描写?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括写。说明文中写事是为说理服务的,所以贵在简要概述。(板书:简要概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记叙文中事例描写的经验,与文本的事例进行对比,旨在领悟说明文中事例描写简明扼要的特点。
  4.两位都是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人,只举一个例子去掉一个,行不行呢?(据生回答相机出示:▲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比较这两句话,你能看出什么?(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靠勤奋)
  【设计意图】作者观点与事例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但是事例与事例之间互补统一是需要老师“教”的。这种“教“绝不能是机械的“灌输”,而应通过学生比对,教师点拨,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发现,达到一种教师开渠引水、学生自流而来的境界。
  5.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道理。你能不能选择一个道理,像作者这样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一说、写一写呢?
  (作者单位:新沂市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在写字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学会写字并写好字,凡是学生要写的字,我总要到网上搜集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希望通过演示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字的书写笔顺和运笔的过程,希望借此来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本学期开学第一天,因学校的设备更新,多媒体暂时不能用,因此,这一天我的语文课只能恢复到了原来的授课方式,听课文录音变成了听老师范读,写字的指导变成了老师一笔一画地范写,按照每个字的构字规律认真
期刊
一、在生活中发现真实的美丽,以生活激趣  1.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激发习作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留心生活,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写起。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日记、随笔的形式将这些材料记录下来。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习作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  在生活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学会阅读生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仔细分析这句话,它最终的指向是达成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有创意的表达是以能够自由表达为基本的自由方可产生创意。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学生的自由表达呢?  一、解放自我,给自由表达充足的氧气  作为长期从事一线习作教学的教师,将自由表达由理念演化为教学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期刊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最是江南采莲时  有些诗,需要在琵琶声里,缓缓念出。  这声音不能靠近,犹如月色花影,它是芬芳的,空灵的,娴静的,带着春意的欢喜泊在江南的绿韵中。  有些诗,需要伴着舞蹈而行。弦声切切,舞姿翩跹,有多少婉转缠绵,在水袖轻舞间,春去夏来。  江南的夏日,离不开一池池清荷。碧绿的荷叶,
期刊
苏教版四上《九寨沟》一文,用优美的文笔把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诉之笔端,将九寨沟的自然之美、流动之美、变幻之美描绘了出来。文章特色鲜明,色彩绚丽,景美物美,经得起反复咀嚼,耐得住长久回味。  一、语言简洁,高度凝练  课文第1自然段“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简洁的两句话,把九寨沟名称的由来交代得清清楚楚。更是第2自
期刊
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其他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喜欢阅读,积累词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下面以《美丽的丹顶鹤》为例,谈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读中教给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教师要通过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如《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的教学,从复习词语导入
期刊
摘要:《虚拟仪器》课程采用NI ELVISⅢ多功能虚拟仪器教学装置,根据教学内容的连续化、开放化、层次化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LabVIEW开发虚拟仪器产品,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现代测量技术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虚拟仪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6-0119-02  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