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出现了大量剩余。这些秸秆堆积在村头路边,房前屋后,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侵占耕地、妨碍交通、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据统计,榆次区现有耕地69万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年秸秆生产总量42.4万吨,可收集总量36.1万吨。作物秸秆除含大量的碳素外,还有氮、磷、钾、钙、镁、硫、硅等多种营养元素,以及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为腐殖质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可分解为多糖,利于土壤团粒体的形成,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耕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利民利国的工作。
一、秸秆资源种类和数量
榆次区现有耕地69万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年秸秆生产总量42.4万吨,可收集总量36.1万吨。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1.06万亩,秸秆生产量26.58万吨;谷子种植面积3.3万亩,秸秆生产量0.56万吨;小麦种植面积1.23万亩,秸秆生产量0.48万吨;高梁种植面积0.65万亩,秸秆生产量1.24万吨;豆类种植面积2.33万亩,秸秆生产量0.3万吨;薯类种植面积0.47万亩,秸秆生产量0.09万吨;棉花种植面积0.35万亩,秸秆生产量0.0065万吨;其它播种面积27.47万亩,秸秆生产量13.2万吨。
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目前,榆次区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了1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44.8%。秸秆主要的利用途径有机械粉碎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化及秸秆能源化利用。
1、机械粉碎还田
应用秸秆还田机将作物秸秆打碎,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10cm,并且要撒匀。需要注意的是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作物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沤后再施用。我区年秸秆直接还田面积约为19万亩,还田秸秆约15万吨。近年来,我区农业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等农机具237台,对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
2、秸秆过腹还田
全区饲喂大牲畜10665头,按每头大牲畜年消耗秸秆4吨计,年消耗秸秆4万吨。
3、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化
其中肥料利用量为3.647万吨,利用率为8.60%;饲料利用量为8.547万吨,利用率为20.16%;燃料利用量为1.05万吨,利用率为2.48%。
4、秸秆能源化利用
我区充分利用秸秆气化站集中供气工程及户用生物质炉、吊炕,将秸秆气化,为农户提供清洁的燃料能源。户用秸秆气化炉热能转换率在75%以上,实际热源利用率大于直接燃烧利用的3倍以上。与采用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农户年节约用能支出约2500万元。
三、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局限
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到位。许多生物质开发利用是新生事物,绝大部分干部和农民没有看到过,对它的经济性、实用性知之甚少,加上我区有相对丰富的煤碳资源,用能方便,对此新生事物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
2、技术有待完善
大部分生物质利用技术倘处于研试阶段,技术有待完善,产品没有定型,缺乏技术标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技术骨干较少,特别是机械还田设备能耗大,成本高。全区又属冬季干旱少雪的地区,秸秆还田后播种埋入地里一冬天沤不了,影响第二年春季播种机械设备和技术都有待完善。
3、秸秆收集困难
我区十个乡镇,其中六个位于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社会条件各异,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困难。其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农民收集秸秆的驱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农作物秸秆分布零散,难以运输和存放,使用机械打捆收集的成本又太高,而秸秆的售价低,运输费却较贵,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体能下降。众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使得秸秆收集的劳力相对不足,劳动体能难以支付秸秆收集。
4、资金投入不足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用机械设备作业,一次性投资大,季节性强,作业时间短,利用率低,收益慢。若要购置秸秆还田机,加上配套的拖拉机、深耕犁和镇压器,需要的资金量大,对于丘陵山区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压力巨大,几乎是无能为力。尽管国家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并未形成稳定长效的机制;加上相应的补贴滞后,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5、对综合利用模式探索不够
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已探索到了一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但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还没找到突破性的综合利用新途径和新方式。
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区成立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领导组,当作“一把手”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结合我区的实际,科学编制我区的建设计划。同时将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一任接着一任抓,定期检查,接受社会监督。
2、提高宣传,典型示范
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墙报等多形式、全方位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好处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广泛进行宣传。同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先行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推进项目建设,在全区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
3、政策支持,经济扶持
我区在足额配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从政府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安排示范点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并对在项目建设中做出成绩的乡(镇)、示范村等予以资金倾斜和奖励,并积极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这项惠民工程更早更多地造福榆次人民。
4、健全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数量日益增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日常管理、维护使用、安全运行等问题逐渐显现。我区在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同时,认真做好了相关管理和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持续运行解决后顾之忧,确保项目持续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受益。
5、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推广应用
进一步整合技术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引进先进技术,力争在农作物收割和秸秆还田、秸秆收集贮运、秸秆饲料加工、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经济、实用的技术体系。引导农机部门配套研制中小型秸秆还田机、行走型秸秆粉碎机等操作方便、性能可靠、价格适中、农民买得起的系列机械设备。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重视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并由政府引导扶持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
6、厂开回收渠道,推动试验区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化
面对秸秆综合利用驱动力不足、劳动力外出打工等造成的收集困难,要广开回收渠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通过政府奖励、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回收秸秆的驱动力。通过农户收集、企业收集、政府收集等形式,将秸秆收集工作分流和细化,减轻农作物收获高峰期时秸秆收集的压力。
一、秸秆资源种类和数量
榆次区现有耕地69万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年秸秆生产总量42.4万吨,可收集总量36.1万吨。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1.06万亩,秸秆生产量26.58万吨;谷子种植面积3.3万亩,秸秆生产量0.56万吨;小麦种植面积1.23万亩,秸秆生产量0.48万吨;高梁种植面积0.65万亩,秸秆生产量1.24万吨;豆类种植面积2.33万亩,秸秆生产量0.3万吨;薯类种植面积0.47万亩,秸秆生产量0.09万吨;棉花种植面积0.35万亩,秸秆生产量0.0065万吨;其它播种面积27.47万亩,秸秆生产量13.2万吨。
二、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目前,榆次区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了1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44.8%。秸秆主要的利用途径有机械粉碎还田、秸秆过腹还田、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化及秸秆能源化利用。
1、机械粉碎还田
应用秸秆还田机将作物秸秆打碎,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10cm,并且要撒匀。需要注意的是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作物易发生病害,这类秸秆应销毁或高温堆沤后再施用。我区年秸秆直接还田面积约为19万亩,还田秸秆约15万吨。近年来,我区农业部门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等农机具237台,对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将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
2、秸秆过腹还田
全区饲喂大牲畜10665头,按每头大牲畜年消耗秸秆4吨计,年消耗秸秆4万吨。
3、秸秆肥料、饲料、燃料化
其中肥料利用量为3.647万吨,利用率为8.60%;饲料利用量为8.547万吨,利用率为20.16%;燃料利用量为1.05万吨,利用率为2.48%。
4、秸秆能源化利用
我区充分利用秸秆气化站集中供气工程及户用生物质炉、吊炕,将秸秆气化,为农户提供清洁的燃料能源。户用秸秆气化炉热能转换率在75%以上,实际热源利用率大于直接燃烧利用的3倍以上。与采用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农户年节约用能支出约2500万元。
三、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局限
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认识不到位。许多生物质开发利用是新生事物,绝大部分干部和农民没有看到过,对它的经济性、实用性知之甚少,加上我区有相对丰富的煤碳资源,用能方便,对此新生事物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
2、技术有待完善
大部分生物质利用技术倘处于研试阶段,技术有待完善,产品没有定型,缺乏技术标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技术骨干较少,特别是机械还田设备能耗大,成本高。全区又属冬季干旱少雪的地区,秸秆还田后播种埋入地里一冬天沤不了,影响第二年春季播种机械设备和技术都有待完善。
3、秸秆收集困难
我区十个乡镇,其中六个位于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社会条件各异,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困难。其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农民收集秸秆的驱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农作物秸秆分布零散,难以运输和存放,使用机械打捆收集的成本又太高,而秸秆的售价低,运输费却较贵,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体能下降。众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使得秸秆收集的劳力相对不足,劳动体能难以支付秸秆收集。
4、资金投入不足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采用机械设备作业,一次性投资大,季节性强,作业时间短,利用率低,收益慢。若要购置秸秆还田机,加上配套的拖拉机、深耕犁和镇压器,需要的资金量大,对于丘陵山区并不富裕的农民来说压力巨大,几乎是无能为力。尽管国家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并未形成稳定长效的机制;加上相应的补贴滞后,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制约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5、对综合利用模式探索不够
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已探索到了一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但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还没找到突破性的综合利用新途径和新方式。
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区成立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领导组,当作“一把手”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结合我区的实际,科学编制我区的建设计划。同时将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一任接着一任抓,定期检查,接受社会监督。
2、提高宣传,典型示范
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墙报等多形式、全方位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好处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广泛进行宣传。同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先行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推进项目建设,在全区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
3、政策支持,经济扶持
我区在足额配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从政府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安排示范点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并对在项目建设中做出成绩的乡(镇)、示范村等予以资金倾斜和奖励,并积极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这项惠民工程更早更多地造福榆次人民。
4、健全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随着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数量日益增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日常管理、维护使用、安全运行等问题逐渐显现。我区在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同时,认真做好了相关管理和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持续运行解决后顾之忧,确保项目持续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受益。
5、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推广应用
进一步整合技术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引进先进技术,力争在农作物收割和秸秆还田、秸秆收集贮运、秸秆饲料加工、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经济、实用的技术体系。引导农机部门配套研制中小型秸秆还田机、行走型秸秆粉碎机等操作方便、性能可靠、价格适中、农民买得起的系列机械设备。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重视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并由政府引导扶持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对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秸秆的技能。
6、厂开回收渠道,推动试验区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化
面对秸秆综合利用驱动力不足、劳动力外出打工等造成的收集困难,要广开回收渠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推广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通过政府奖励、补贴等形式,增加农民回收秸秆的驱动力。通过农户收集、企业收集、政府收集等形式,将秸秆收集工作分流和细化,减轻农作物收获高峰期时秸秆收集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