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主体原则,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真正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时代。当下,有的课堂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又以讲解为中心,教师潇潇洒洒地讲,学生昏昏沉沉地听, 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课堂只是教师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是坐着的观众。学生如此被动地学习,根本谈不上做课堂的主人,又怎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呢?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去探究。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的教学目的宛如一盏航灯,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明确目的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1.开门见山法。有些教学目的要求可让学生在课始就明确。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这样引入课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那么一元二次方程该如何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既简明扼要又直截了当地将教学目的向同学们作了介绍。
2.循序渐进法。有些教学目的,要求较复杂,可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明确。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时,让学生经历循序渐近的探究过程,即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发现经过一个已知点可画无数个圆,经过两个已知点出可画无数个圆,但其圆心的位置分布在连接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可确定一个圆。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要求的任务。
3.画龙点睛法。还有些教学目的,要求可安排在关键时候或课后小结归纳让学生明确。如在教学“同底数幂乘方运算”一课时,先做好下面的准备工作:(1)复习a2的意义;(2)利用乘方的意义计算a2·a2,并引导学生观察结果中的底数、指数与原题中的底数、指数的关系;(3)利用乘方的意义继续计算a2·a2·a2;(4),am·an如何根据上面的规律写出结果?见时机巳到,我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思路写出:同底数幂乘方运算法则,我们这节课主要研究这个运算法则。
二、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会真正启动。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在讲“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我先复习了“直接开平方法”,然后让学生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2x2=4;(2)(x-1)2=9;(3)x2-2x+2=0;(4)x2-4x=6;不少学生做到(3)、(4)题时,就巳经发现并提出问题:(3)、(4)题不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这该怎么办呢?有解这种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吗?看到时机成熟,我顺势提出了第二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配方法”。这个问题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求知兴趣,而此效果正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得对的,发现并提出疑问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其从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发展到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引导让学生分析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中,有些较复杂的概念、性质、定理或公式学生往往较难掌握,当学生认识比较模糊时,应及时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把握重点,攻克难点。
例如,在讲“圆锥的侧面积”一课时,在介绍了圆锥的高、母线、侧面,底面等概念后,进入了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探求过程,我就问:“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的呢?侧面积怎么求呢?”一些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摇头,这时我引导学生用剪刀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将侧面展开,发现原来是一个扇形,然后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生思维因“难点”停滞时,应视“难点”为契机,发挥教学的创造性,将难点由“大”化“小”,由“小”化“无”,促使他们向深层次探索,从而使教学重点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并用多种感官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让学生归纳学法教法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所谓“授人于鱼莫如授人于鱼”这一古训说明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当前,学法指导、教法研究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视,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师的教法,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让学生学会归纳学法教法。又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猜想——证明——归纳”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去发现这一“建立”过程(学法),这个教学意图通过教师精心安排的(教法)“创设情境——深入探究——提出猜想——证明猜想——扼要小结——课外思考”这些步骤渐次展现出来,环环入扣,衔接自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课堂教学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理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展。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归纳并掌握学法,理解教法,上述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仅仅是点拨、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芦林学校)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真正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时代。当下,有的课堂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又以讲解为中心,教师潇潇洒洒地讲,学生昏昏沉沉地听, 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课堂只是教师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是坐着的观众。学生如此被动地学习,根本谈不上做课堂的主人,又怎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呢?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去探究。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的教学目的宛如一盏航灯,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明确目的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而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1.开门见山法。有些教学目的要求可让学生在课始就明确。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这样引入课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那么一元二次方程该如何解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既简明扼要又直截了当地将教学目的向同学们作了介绍。
2.循序渐进法。有些教学目的,要求较复杂,可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明确。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时,让学生经历循序渐近的探究过程,即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发现经过一个已知点可画无数个圆,经过两个已知点出可画无数个圆,但其圆心的位置分布在连接两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可确定一个圆。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要求的任务。
3.画龙点睛法。还有些教学目的,要求可安排在关键时候或课后小结归纳让学生明确。如在教学“同底数幂乘方运算”一课时,先做好下面的准备工作:(1)复习a2的意义;(2)利用乘方的意义计算a2·a2,并引导学生观察结果中的底数、指数与原题中的底数、指数的关系;(3)利用乘方的意义继续计算a2·a2·a2;(4),am·an如何根据上面的规律写出结果?见时机巳到,我要求学生根据上面的思路写出:同底数幂乘方运算法则,我们这节课主要研究这个运算法则。
二、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会真正启动。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是调动学习主动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在讲“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我先复习了“直接开平方法”,然后让学生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2x2=4;(2)(x-1)2=9;(3)x2-2x+2=0;(4)x2-4x=6;不少学生做到(3)、(4)题时,就巳经发现并提出问题:(3)、(4)题不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这该怎么办呢?有解这种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吗?看到时机成熟,我顺势提出了第二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配方法”。这个问题的发现,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求知兴趣,而此效果正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得对的,发现并提出疑问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其从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发展到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引导让学生分析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中,有些较复杂的概念、性质、定理或公式学生往往较难掌握,当学生认识比较模糊时,应及时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把握重点,攻克难点。
例如,在讲“圆锥的侧面积”一课时,在介绍了圆锥的高、母线、侧面,底面等概念后,进入了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探求过程,我就问:“圆锥的侧面是什么形状的呢?侧面积怎么求呢?”一些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摇头,这时我引导学生用剪刀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将侧面展开,发现原来是一个扇形,然后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生思维因“难点”停滞时,应视“难点”为契机,发挥教学的创造性,将难点由“大”化“小”,由“小”化“无”,促使他们向深层次探索,从而使教学重点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并用多种感官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便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让学生归纳学法教法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所谓“授人于鱼莫如授人于鱼”这一古训说明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当前,学法指导、教法研究早已被大家高度重视,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师的教法,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学法,必须让学生学会归纳学法教法。又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猜想——证明——归纳”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去发现这一“建立”过程(学法),这个教学意图通过教师精心安排的(教法)“创设情境——深入探究——提出猜想——证明猜想——扼要小结——课外思考”这些步骤渐次展现出来,环环入扣,衔接自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课堂教学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理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展。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归纳并掌握学法,理解教法,上述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到的仅仅是点拨、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芦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