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激发兴趣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l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也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的观点”,把教育纳入“育人”的大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能力、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社会主义建设者需要素质与能力,促进今天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立足教材文本,丰富学生的知识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叶圣陶曾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加里宁也说过:“教育是什么意思?就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整十年的学习期间内,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也就是说,把学生造就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运用语文教材中,文质优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来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培养创造性人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埋头苦干的劳动者,但是更需要大胆创新,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也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向师性”,即听从老师的教导,但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包办,代替一切。中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做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所以教师应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和勇气。学生能大胆提出问题,不管对与否,都应给予热情的鼓舞和表扬,进而激励学生的大胆质疑,创新能力。读文学作品时,不要停留在作品和事物的表面上,应该多联系文中的信息,进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会大胆质疑,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三、运用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又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喜欢母语,热爱母语。在讲授诗歌篇章和优美的散文时我会找些优美的乐曲做背景,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意境,让学生领会到中国语言的魅力,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喜欢语言文字。
  
  四、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情感教育本是语文教学中所固有的,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需要。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意境里赏美,在兴趣中生情。增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本着新课改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立足课堂,全面的培养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是师魂,要想立足于课堂还要在工作上对自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要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平时要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不断积累,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真正地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做到“学高为师”,才能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作为一名教师,你的学识可能不博,你的能力可能不高,但你的师德不能不高。教师是学生的人生观的榜样,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教书的品德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
  人们常称颂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就让我们真正做到立足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细微之处,奉献出无私爱心,真正做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者最高境界,为祖国站好这三尺讲台。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是一个舞者,优雅地转身,裙裾飞扬。  与经典文本进行对话是语文教师生活的常态。  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如此名篇,教师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显然不过瘾。  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文雅地拓展,自然地拓展。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这是利用音乐进行拓展。  师生双手上举,想象着头顶上,此刻
期刊
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一般要具体而明确,它常常是教学行为的向导,也控制教学的种种行为。这一故事中的渔夫出海前拟定的打鱼计划就非常具体明确,这一计划也牢牢地左右了他的工作——只捕捞墨鱼,结果使他因错失了捕捞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海产品的机会而空手而归。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渔夫制定的计划太具体明确控制了他工作方向,让他的工
期刊
语文,是中国民族文化之根,语文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上。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们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了解和研究民俗文化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关于民俗文化可分为四类:  一、少数民族风情习俗  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沈从文的《边城》是最具有代表性。阅读《边城》仿
期刊
一、课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1.在兴趣的激发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它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有兴趣才有求职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行和灵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2.在教材中,引导学生直接体
期刊
一、利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内在驱动力  新课程的改革,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且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越俎代庖,使学生丧失了展现自我的机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播方式和途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下,教师不应该再是面面俱到的教书匠,而应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关注学生个性的发
期刊
一、传统的教师角色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赋予了很多的角色形象,一些隐喻,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导演、警察”等都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一种认识。在这样一种认识下,社会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欢乐,并且教师是知识权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课程的被动执行者。由此导致忽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成长,教师不能在于学生的发展中共同成长。而教出
期刊
一、朗读背诵有助于学生发展记忆力,提高理解能力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朗读背诵是增强记忆的一大秘诀。宋代学者陈亮云:“童子以记诵为能。”有现在足够的记忆才有他日丰富多变的理解,有深刻的朗诵才有成年时源源不绝的活用。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
期刊
一、创设民主氛围,建构课堂品味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品味课文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课堂品味平台。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民主化的一
期刊
关于宽容,我本人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宽容应该是一种情感,一种气度。而教育的宽容所涵盖的内容似乎更为广泛,它应该包含热爱、尊重、信任、理解、沟通,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
期刊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有些学生甚至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但是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确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结合自己的所教所见所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