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58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1.在兴趣的激发下,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动向。它是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有兴趣才有求职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行和灵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2.在教材中,引导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
  课改后的教材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行之有效的教学发放就是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为学生理解作品,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
  3.在欣赏中演绎教材
  教师要吃透教材,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篇作品,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字并受到美的熏陶。在鉴赏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就将该诗进行分角色、分小组朗读,展现“我”“丁香姑娘”的形象,并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如对“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等句子进行整体感悟,落实语言的综合训练,从而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体悟
  创设情境进行自主探究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就先通过播放演讲实况,把学生带进演讲现场,然后展示黑人现状的一些图片,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黑人现状的词句,再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形成此现状的原因。最后落实到“故土的流浪者”和“空头支票”等重要词句上,让学生探究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一点也正是生活中运用语文的必然要求。若从高考命题的角度讲,“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句”“仿写句子”,这些结合语境、主动探究、注重体验的试题大多立意新颖、内容丰富、解法探索、思维发散、答案多元而且富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学生语文的素养的考察不也就得到全是了吗?
  二、课外,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提高语文素养
  1.在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下,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除了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课前要扎扎实实的预习,课堂要专专心心地听,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之外,还要有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资料的习惯。语文学习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而它是建立在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的,唯此才能和人沟通交流,才能表情达意,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2.在大量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它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王元骧所说:“没有其他任何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醒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他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开阔他们的视野。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见解。这样,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感受那纯净的文学,促进心灵的感悟、思想的进化。
  3.在点滴积累中,引导学生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令先生于阅读时多做练习,指导最重要的几条规律,养成敏锐的语感……”事实如此,只要通过反复大量的言语实践,这些规律才能以“图示”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感也才会形成,也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我在讲解现代文阅读时,先给学生介绍三步阅读法(整体阅读感大意、定点阅读明题意、审读表达琢字句),然后再介绍一些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最后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习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在多读、多写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没有积累的意识和功夫,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4.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发展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他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最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角度,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以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这样做既可以通过收集来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收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提高的过程。
其他文献
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替换法,比较辨析,体会精妙——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式之一。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体会用词的妙处,我采用了替换法,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某些妙词,还可换成哪些词?然后进行比较,究竟是原诗中的词语好还是换后的词语好。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
期刊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
期刊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定了大量的习题、练习册,老师们绞尽脑汁为寻生寻找好的练习题,可是我们却忘记了身边最好的习题——高考真题。现在每年都有18套不同的高考题,虽然各省的命题模式有差异,但主要方面都是相同的,高考题也是所有习题中可信度最高的。  我发现对各个题型的特点,解题规律化繁为简,同时,结合高考真题讲解考点和考试技巧,学生更易于接受,我把这些收获运用于教学,效果不错。现在就病句辨析教学中的
期刊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渑池会》《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由于《史记》作者司马迁匠心地组织、使用流传下来的资料,把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安排故事情节,起伏发展,也都顺理合情,不愧为古代的文学名篇。  一、自成起迄和互有关联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安排三只自成起
期刊
误区一:不点材料。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从而更加体现考试的要求。因此,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有的考生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根本不点材料,也不知道引用材料,这样的作文一般都会判为跑题类,分数也一般在40分以下,甚至更低。  误区二:照抄材料。有的考生也知道在行文中应点到材料,但却不知道从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之所以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从宏观上看,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创新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从微观上说,创新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期刊
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融洽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沟通,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给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俗语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
期刊
语文教师是一个舞者,优雅地转身,裙裾飞扬。  与经典文本进行对话是语文教师生活的常态。  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如此名篇,教师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显然不过瘾。  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文雅地拓展,自然地拓展。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这是利用音乐进行拓展。  师生双手上举,想象着头顶上,此刻
期刊
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一般要具体而明确,它常常是教学行为的向导,也控制教学的种种行为。这一故事中的渔夫出海前拟定的打鱼计划就非常具体明确,这一计划也牢牢地左右了他的工作——只捕捞墨鱼,结果使他因错失了捕捞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海产品的机会而空手而归。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渔夫制定的计划太具体明确控制了他工作方向,让他的工
期刊
语文,是中国民族文化之根,语文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上。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们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了解和研究民俗文化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关于民俗文化可分为四类:  一、少数民族风情习俗  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沈从文的《边城》是最具有代表性。阅读《边城》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