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1年开始,我国各省级、市级广播电台纷纷开办了新闻监督类节目——《行风热线》,通过广播媒体独特的热线互动平台,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各部门、各单位改进工作作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不断创新,让新闻监督类节目永葆长青就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下面结合阳泉新闻综合广播开办《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十年的体会,从推新节目形式、完善节目机制和建立新型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谈谈同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地方电台 新闻监督类节目 创新
2002年7月23日,由中共阳泉市纪委、阳泉市纠风办、阳泉新闻综合广播联合开办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播。十年来,先后有60多家部门单位、300多位责任人多次走进直播间,通过热线与群众零距离交流,现场答疑解惑,解决群众的所急、所难、所企、所盼,建立起了党委、政府与媒体积极联动,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和“阳光”监督的新机制,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播出了1410期,接听热线11325个,问题答复办结10891个,办结率96%以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为民热线”。
走过十年历程,静下心来重新梳理、盘點,我们认为:能让节目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不变,万变。不变的是“倾听百姓呼声,接受百姓投诉,树立行业新风,架起连心金桥”的节目宗旨,万变的是不断拓宽办节目思路,使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求新、求异、求精。下面,具体从推新节目形式、完善节目机制和建立新型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说起。
一、推新节目形式,不断寻求突破,增强节目的影响力。
广播具有简便、快捷、覆盖面广等特点,借助现代通信工具,它可以变单项传播为双向交流,这就使得它在向受众传播和与受众沟通时更直接、更有效。10年前,《政风行风热线》首期节目播出,第一位责任人走进直播间,便创下了25分钟14位听众拔打热线的最高纪录。遇到政府部门不作为、作为差,群众只需打一个电话,《政风行风热线》就会把问题迅速反映到相关部门。节目开播之初,劳动局责任人在直播间现场办公,解决久拖不决的残疾职工劳保问题;环保局责任人走出直播间,赶赴群众投诉现场,解决村民的受污染问题;郊区枣园村党支部书记大汗淋漓,赶到直播现场,感谢《政风行风热线》帮助协调,3天解决了村里多年的交通出行难问题……。
在节目一路飙红时,节目组的同仁们开始了冷思考:要想让节目保鲜,让受众常听常新,必须不失时机的赋予节目新的内涵。2003年“非典”时期,《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先后推出6期《抗击“非典”》特别节目,邀请政府官员、医学专家、防疫人员做客直播间,接听热线电话近50个,让全市人民进一步了解了防治“非典”的常识和做法,稳定了人心;2005年推出特别节目“共创发展,共建和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系列访谈”;2007年推出特别节目“话高考”,5期特别节目接听热线40多个。现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时调整推出新内容已成为《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一个亮点。
2003年,在市纪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走出直播室,尝试将热线触角延伸,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热线节目办到了广场、社区、矿山、农家的地头上。十年来,我们相继策划、推出《行风热线·真情再现》、《行风热线·再现真情》、《行风热线一进农家——走进平定南上庄村》、《行风热线二进农家——走进下白泉》、《行风热线·与您同行》、《政风行风热线》开播5周年“与你同行”、《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播10周年——明明白白正行风”等多场大型现场直播活动。每次走出户外举办直播都会吸引四面八方的听众,他们带着疑问、带着遇到的问题与各行业单位责任人零距离的沟通,在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中,责任人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如今,有困难找《政风行风热线》解决,有建议向《政风行风热线》提出已成为山城百姓的共识。
二、完善节目机制,在为群众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增强节目的公信力。
10年来,参与《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60家行业部门和单位负责人都先后多次走进直播间,时间一长容易产生疲沓、应付心理。为改变这种状况,市纪委联合市纠风办、市行评办出台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考核办法及工作制度》,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一把手”上线制度、定期移送制度、跟踪督办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每期节目,市纠风办都会派专人守候在直播室外,第一时间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填写 “政风行风问题和案件登记督办卡”,报市纠风办、市行评办领导批转有关部门限期落实解决,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按照规定:参与节目的各部门和行业要确定专人对需要调查整改和反馈的问题进行整理、解决、反馈,对不认真核实情况、不及时解决问题的部门要进行挂牌督办。对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部门和行业,要严格按照有关纪律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同时,上级行评办要通过回访当事人,对反馈后群众仍不满意的问题,要进行再督办、再反馈。对没有反馈结果的要记录在案,考核时酌情扣分。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举措,加大了热线反馈的力度,使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有回音,有力地提升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公信力。
在此基础上,节目组逐步健全了工作流程和机制,根据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调整参与节目的单位,实行市区两级联合上线,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大了办理问题的力度。同时,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短信平台”,建立了“政风行风热线微博互动平台”,突破了传统广播在技术和传播范围上的瓶颈,实现了网上同步受理问题,使节目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2007年9月,我们又策划推出了《政风行风热线》子栏目《行风追踪》,栏目宗旨定性为:“追踪行风热点,探究事件缘由,明明白白正行风”,组织记者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报道,实现了直播间连线、现场执法、媒体跟踪的立体化作业。在《行风追踪》栏目的介入下, 3天内46户拆迁户用电和煤气的问题得以解决;2天内为100多户居民解决了用水困难;1周内为40多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款10万多元;10天内改变了困扰居民三年的货运扰民现象……可以说,《行风追踪》促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又向纵深迈进了一大步,大大增强了《政风行风热线》的监督力和公信力。 三、建立新型监督机制,实现热线效应的最大化,增强节目的监督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上下吹响了广电体制改革的铮铮号角,2004年底,阳泉广播电视总台挂牌成立,實行了电台、电视台、有线台的“三台合一”。如何在在广电资源整合的新土壤上,实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效应的最大化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2005年,在阳泉广播电视总台领导的积极策划、支持下,我们首先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延伸到电视媒体上,开办了《政风行风面对面》,各部门的主要领导面对镜头,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现场给予答复和做出具体承诺,节目之后积极督促办理。其次推出了《政风行风热线》电视版,在广播直播的同时进行录像,剪辑之后在电视中播出,同时在每期的广播电视报上刊登本周《政风行风热线》点评稿件并预告下周参与热线的单位,在阳泉信息网站上播出《政风行风热线》、《行风追踪》节目音频、视频,将各自媒体的优势放大,逐步形成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四位一体”的运行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交叉、充满活力的政风行风媒体监督联动新机制。
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始终是《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存在的根本。为了实现热线效应的最大化,利用“四位一体”的运行平台,各媒体之间实现了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整合。在广播记者针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追踪报道的同时,电视记者同步介入,在选题、采访、播出、跟踪督办等环节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强强联手,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态势,为全市政风行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市纪委、市纠风办制定了严格的督办考核制度,将各部门和单位办理群众投诉结果纳入行风评议和机关效能监察问责范围并进行公示。随着热线效应的不断彰显,广大群众不仅可以知道办理结果,还能了解调查过程、问题成因和责任追究情况;不仅能反映诉求,还能参与监督、提出质疑、得到回应。10年中,在构筑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媒体联动监督网络的同时,我们正在逐步实现由解决问题为主向预防、解决并重的转变,实现由监督批评为主向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育并重的转变,一个融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行政监督于一体的阳光监督机制不断向纵横延伸,在为广大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行使监督权搭建重要平台的同时,也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推进纠风工作、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形势,阳泉新闻综合广播《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实现从简单地倾听民声,解决民难向实现民愿、惠及民生的转变,如何实现从受理和解决问题的单一功能向传递和解读、建言献策等多功能的转变,如何实现各媒体舆论监督的制度化等等,这些都是新闻监督类节目在发展中需要创新的地方。我们相信: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不变的宗旨,《政风行风热线》才会永远赢得百姓的信赖;只有不断的创新思维,《政风行风热线》才能常青。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2]胡正荣,曹璐,雷跃捷.广播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4年.
[3]项德生,郑保卫.新闻学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0年.
关键词:地方电台 新闻监督类节目 创新
2002年7月23日,由中共阳泉市纪委、阳泉市纠风办、阳泉新闻综合广播联合开办的《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播。十年来,先后有60多家部门单位、300多位责任人多次走进直播间,通过热线与群众零距离交流,现场答疑解惑,解决群众的所急、所难、所企、所盼,建立起了党委、政府与媒体积极联动,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的新模式和“阳光”监督的新机制,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播出了1410期,接听热线11325个,问题答复办结10891个,办结率96%以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为民热线”。
走过十年历程,静下心来重新梳理、盘點,我们认为:能让节目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不变,万变。不变的是“倾听百姓呼声,接受百姓投诉,树立行业新风,架起连心金桥”的节目宗旨,万变的是不断拓宽办节目思路,使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求新、求异、求精。下面,具体从推新节目形式、完善节目机制和建立新型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说起。
一、推新节目形式,不断寻求突破,增强节目的影响力。
广播具有简便、快捷、覆盖面广等特点,借助现代通信工具,它可以变单项传播为双向交流,这就使得它在向受众传播和与受众沟通时更直接、更有效。10年前,《政风行风热线》首期节目播出,第一位责任人走进直播间,便创下了25分钟14位听众拔打热线的最高纪录。遇到政府部门不作为、作为差,群众只需打一个电话,《政风行风热线》就会把问题迅速反映到相关部门。节目开播之初,劳动局责任人在直播间现场办公,解决久拖不决的残疾职工劳保问题;环保局责任人走出直播间,赶赴群众投诉现场,解决村民的受污染问题;郊区枣园村党支部书记大汗淋漓,赶到直播现场,感谢《政风行风热线》帮助协调,3天解决了村里多年的交通出行难问题……。
在节目一路飙红时,节目组的同仁们开始了冷思考:要想让节目保鲜,让受众常听常新,必须不失时机的赋予节目新的内涵。2003年“非典”时期,《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先后推出6期《抗击“非典”》特别节目,邀请政府官员、医学专家、防疫人员做客直播间,接听热线电话近50个,让全市人民进一步了解了防治“非典”的常识和做法,稳定了人心;2005年推出特别节目“共创发展,共建和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系列访谈”;2007年推出特别节目“话高考”,5期特别节目接听热线40多个。现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时调整推出新内容已成为《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一个亮点。
2003年,在市纪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走出直播室,尝试将热线触角延伸,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热线节目办到了广场、社区、矿山、农家的地头上。十年来,我们相继策划、推出《行风热线·真情再现》、《行风热线·再现真情》、《行风热线一进农家——走进平定南上庄村》、《行风热线二进农家——走进下白泉》、《行风热线·与您同行》、《政风行风热线》开播5周年“与你同行”、《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开播10周年——明明白白正行风”等多场大型现场直播活动。每次走出户外举办直播都会吸引四面八方的听众,他们带着疑问、带着遇到的问题与各行业单位责任人零距离的沟通,在为群众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中,责任人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如今,有困难找《政风行风热线》解决,有建议向《政风行风热线》提出已成为山城百姓的共识。
二、完善节目机制,在为群众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增强节目的公信力。
10年来,参与《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60家行业部门和单位负责人都先后多次走进直播间,时间一长容易产生疲沓、应付心理。为改变这种状况,市纪委联合市纠风办、市行评办出台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考核办法及工作制度》,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一把手”上线制度、定期移送制度、跟踪督办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每期节目,市纠风办都会派专人守候在直播室外,第一时间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填写 “政风行风问题和案件登记督办卡”,报市纠风办、市行评办领导批转有关部门限期落实解决,并及时向当事人反馈。按照规定:参与节目的各部门和行业要确定专人对需要调查整改和反馈的问题进行整理、解决、反馈,对不认真核实情况、不及时解决问题的部门要进行挂牌督办。对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部门和行业,要严格按照有关纪律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同时,上级行评办要通过回访当事人,对反馈后群众仍不满意的问题,要进行再督办、再反馈。对没有反馈结果的要记录在案,考核时酌情扣分。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举措,加大了热线反馈的力度,使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有回音,有力地提升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的公信力。
在此基础上,节目组逐步健全了工作流程和机制,根据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调整参与节目的单位,实行市区两级联合上线,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大了办理问题的力度。同时,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短信平台”,建立了“政风行风热线微博互动平台”,突破了传统广播在技术和传播范围上的瓶颈,实现了网上同步受理问题,使节目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2007年9月,我们又策划推出了《政风行风热线》子栏目《行风追踪》,栏目宗旨定性为:“追踪行风热点,探究事件缘由,明明白白正行风”,组织记者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持续跟踪报道,实现了直播间连线、现场执法、媒体跟踪的立体化作业。在《行风追踪》栏目的介入下, 3天内46户拆迁户用电和煤气的问题得以解决;2天内为100多户居民解决了用水困难;1周内为40多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款10万多元;10天内改变了困扰居民三年的货运扰民现象……可以说,《行风追踪》促使《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又向纵深迈进了一大步,大大增强了《政风行风热线》的监督力和公信力。 三、建立新型监督机制,实现热线效应的最大化,增强节目的监督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上下吹响了广电体制改革的铮铮号角,2004年底,阳泉广播电视总台挂牌成立,實行了电台、电视台、有线台的“三台合一”。如何在在广电资源整合的新土壤上,实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效应的最大化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2005年,在阳泉广播电视总台领导的积极策划、支持下,我们首先将《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延伸到电视媒体上,开办了《政风行风面对面》,各部门的主要领导面对镜头,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现场给予答复和做出具体承诺,节目之后积极督促办理。其次推出了《政风行风热线》电视版,在广播直播的同时进行录像,剪辑之后在电视中播出,同时在每期的广播电视报上刊登本周《政风行风热线》点评稿件并预告下周参与热线的单位,在阳泉信息网站上播出《政风行风热线》、《行风追踪》节目音频、视频,将各自媒体的优势放大,逐步形成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四位一体”的运行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交叉、充满活力的政风行风媒体监督联动新机制。
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始终是《政风行风热线》节目存在的根本。为了实现热线效应的最大化,利用“四位一体”的运行平台,各媒体之间实现了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整合。在广播记者针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追踪报道的同时,电视记者同步介入,在选题、采访、播出、跟踪督办等环节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强强联手,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态势,为全市政风行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市纪委、市纠风办制定了严格的督办考核制度,将各部门和单位办理群众投诉结果纳入行风评议和机关效能监察问责范围并进行公示。随着热线效应的不断彰显,广大群众不仅可以知道办理结果,还能了解调查过程、问题成因和责任追究情况;不仅能反映诉求,还能参与监督、提出质疑、得到回应。10年中,在构筑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媒体联动监督网络的同时,我们正在逐步实现由解决问题为主向预防、解决并重的转变,实现由监督批评为主向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育并重的转变,一个融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行政监督于一体的阳光监督机制不断向纵横延伸,在为广大群众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行使监督权搭建重要平台的同时,也成为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推进纠风工作、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新形势,阳泉新闻综合广播《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实现从简单地倾听民声,解决民难向实现民愿、惠及民生的转变,如何实现从受理和解决问题的单一功能向传递和解读、建言献策等多功能的转变,如何实现各媒体舆论监督的制度化等等,这些都是新闻监督类节目在发展中需要创新的地方。我们相信: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不变的宗旨,《政风行风热线》才会永远赢得百姓的信赖;只有不断的创新思维,《政风行风热线》才能常青。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2]胡正荣,曹璐,雷跃捷.广播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2004年.
[3]项德生,郑保卫.新闻学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