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孩子而言,学习音乐是一件既陌生又好玩的事情:它就像一次探险旅行,旅程中可能遇到许多未知的新奇符号,还可能创造出好听、有趣的声音。虽然它暗藏着许多复杂的技巧困难和挫折打击,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或者慢慢解决。
因此,孩子在开始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家长非常有必要对音乐、对音乐学习的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孩子今后长期的音乐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由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还不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报音乐班多是家长的选择。因此,孩子学音乐的目的往往受到家长期望的影响。许多事实证明,“琴童”后来产生的厌恶弹琴、不愿摸琴、自杀等行为,都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家长为什么送孩子学音乐
家长送孩子学音乐的期望多是从自身考虑,忽视孩子的需求。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音乐”时,家长的答案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类:
一是出于“从众心理”。这类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没有明确的目的,更没有自己的想法,仿效其他家长的做法,亦步亦趋,一味地要求孩子练琴、考级,一味地督促孩子与别人保持同步。
二是出于“功利目的”。有这种目的的家长不在少数,其中一部分希望孩子能成为艺术人才;一部分是为了让孩子有一门艺术特长;还有一部分是惦记着升学加分政策。这使得多数孩子学音乐不是出于自身兴趣,而是承载了太多的功利目的。
三是出于“宏伟蓝图”。这类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有着较高的期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孩子规划了一幅未来的“宏伟蓝图”,把孩子视为“音乐神童”,重视孩子在歌唱和弹奏技巧方面的造诣,希望孩子早日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将来有“不俗表现”。
以上三类期望,都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而严重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因而都不利于孩子的音乐学习。这些家长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点认识不足,即缺乏对孩子独特性的分析,没有对孩子进行准确的定位,更难以找到适合孩子的培养方法;二是家长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价孩子,即只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苛责、辱骂,甚至体罚孩子。家长的这些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最终对音乐丧失兴趣。
学习音乐不一定从事音乐职业
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学音乐存在着一种误区,即认为孩子学音乐就是要把音乐当作未来的职业选择,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天赋和素质条件,拼命给孩子加码,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造就了一个个经历着“苦涩童年”的“琴童”和“乐童”。
我们并非不赞成以音乐为职业道路的选择,实际上,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音乐教育的普及,会为音乐专业队伍输送更多的苗子。然而,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能够最终从事音乐专业者毕竟是少数。一项调查发现,在学音乐的孩子中,仅有不足5%的孩子最终走向与音乐有关的职业道路。可见,音乐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音乐还只是一项“业余爱好”,未必是“职业选择”。
在全世界,从事音乐道路的人很少,而音乐教育在少年儿童中却非常普及。其意义何在?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灵感,大大提升一个人在其它领域的造诣,还能丰富人生,给人带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众所周知,钱学森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尤其喜欢弹钢琴。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方式。他认为“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有许多名人,比如文学家高尔基、革命家列宁、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并以音乐来辅佐自己的事业。
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
学习音乐真正的意义其实是给孩子们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快乐的体验与感受。它不应该包含任何实用和功利的目的,也不应该是获取其他事物的手段。考级、升学、参赛等根本不是学习音乐的终极目的。
从音乐的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人类通过耳朵,听到乐音而获得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听觉艺术。与德育、智育、体育不同的是,音乐是最与情感紧密相连的,听到不同的音乐我们就会产生快乐、喜悦或哀愁等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它让孩子们逐渐拥有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最本质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这也正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所在。
实际上,学习音乐对孩子的益处很多,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音乐能陶冶情操,提高记忆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艺术修养、乐观性格、良好习惯、创造能力和坚强毅力等。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例,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音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学会独立;音乐学习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能够培养孩子自觉、主动、规律、坚持的习惯。
家长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人生经验,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谢娟 中国儿童中心教育研究人员;郭越怡、祁婧丹华 中国儿童中心音乐教师)
因此,孩子在开始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家长非常有必要对音乐、对音乐学习的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孩子今后长期的音乐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由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还不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报音乐班多是家长的选择。因此,孩子学音乐的目的往往受到家长期望的影响。许多事实证明,“琴童”后来产生的厌恶弹琴、不愿摸琴、自杀等行为,都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家长为什么送孩子学音乐
家长送孩子学音乐的期望多是从自身考虑,忽视孩子的需求。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音乐”时,家长的答案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类:
一是出于“从众心理”。这类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没有明确的目的,更没有自己的想法,仿效其他家长的做法,亦步亦趋,一味地要求孩子练琴、考级,一味地督促孩子与别人保持同步。
二是出于“功利目的”。有这种目的的家长不在少数,其中一部分希望孩子能成为艺术人才;一部分是为了让孩子有一门艺术特长;还有一部分是惦记着升学加分政策。这使得多数孩子学音乐不是出于自身兴趣,而是承载了太多的功利目的。
三是出于“宏伟蓝图”。这类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有着较高的期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孩子规划了一幅未来的“宏伟蓝图”,把孩子视为“音乐神童”,重视孩子在歌唱和弹奏技巧方面的造诣,希望孩子早日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将来有“不俗表现”。
以上三类期望,都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而严重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因而都不利于孩子的音乐学习。这些家长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家长对孩子的个性特点认识不足,即缺乏对孩子独特性的分析,没有对孩子进行准确的定位,更难以找到适合孩子的培养方法;二是家长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价孩子,即只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苛责、辱骂,甚至体罚孩子。家长的这些做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最终对音乐丧失兴趣。
学习音乐不一定从事音乐职业
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学音乐存在着一种误区,即认为孩子学音乐就是要把音乐当作未来的职业选择,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天赋和素质条件,拼命给孩子加码,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造就了一个个经历着“苦涩童年”的“琴童”和“乐童”。
我们并非不赞成以音乐为职业道路的选择,实际上,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音乐教育的普及,会为音乐专业队伍输送更多的苗子。然而,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能够最终从事音乐专业者毕竟是少数。一项调查发现,在学音乐的孩子中,仅有不足5%的孩子最终走向与音乐有关的职业道路。可见,音乐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音乐还只是一项“业余爱好”,未必是“职业选择”。
在全世界,从事音乐道路的人很少,而音乐教育在少年儿童中却非常普及。其意义何在?良好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灵感,大大提升一个人在其它领域的造诣,还能丰富人生,给人带来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众所周知,钱学森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尤其喜欢弹钢琴。听音乐是钱学森主要的休闲方式。他认为“音乐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法。是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有许多名人,比如文学家高尔基、革命家列宁、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并以音乐来辅佐自己的事业。
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
学习音乐真正的意义其实是给孩子们带来情感上的愉悦、快乐的体验与感受。它不应该包含任何实用和功利的目的,也不应该是获取其他事物的手段。考级、升学、参赛等根本不是学习音乐的终极目的。
从音乐的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人类通过耳朵,听到乐音而获得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听觉艺术。与德育、智育、体育不同的是,音乐是最与情感紧密相连的,听到不同的音乐我们就会产生快乐、喜悦或哀愁等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它让孩子们逐渐拥有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最本质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这也正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所在。
实际上,学习音乐对孩子的益处很多,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音乐能陶冶情操,提高记忆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艺术修养、乐观性格、良好习惯、创造能力和坚强毅力等。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例,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音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学会独立;音乐学习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能够培养孩子自觉、主动、规律、坚持的习惯。
家长要树立这样的意识,学习音乐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人生经验,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谢娟 中国儿童中心教育研究人员;郭越怡、祁婧丹华 中国儿童中心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