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业导向”的教育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包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目前都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研究基于就业导向提出了“四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软件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
[关 键 词] 就业导向;实践课程体系;实训;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48-02
高职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强强的竞争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能力导向教育理念)理念实施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目标从“传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而这里提到的“竞争力”和“能力”就是企业所要求的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
“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包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其中能力体现在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一、目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情况,目前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以本校的软件技术学生为例,学生入学基础普遍较差,对于专业课程大多反映难度较大,甚至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感觉学不会而转到其他专业;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习惯了灌溉。(2)理论知识消化能力低。高职院校课程类型大多以“理论+实践”形式为主,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不能忽视,学生只有掌握并理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3)动手实践能力低。软件技术主要以编程类课程为核心课程,大多数学生对编程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编程语法能听懂,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大多数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编程,往往只是跟着敲或者模仿写,进而导致不能举一反三。(4)专业课程之间无法融通。学生往往只对单一课程进行学习,对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关联、衔接并没有理解。以软件技术为例,一个项目实践课程涉及编程课程、数据库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等,而对学生来说,其往往无法很好地将不同课程的知识应用到同一个项目中。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四对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本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本文研究基于就业导向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研究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实践课程设置,以多方位的实践课程消化专业理论知识,参与项目开发实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術能力。最终通过对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完成本专业校企合作在技术、项目、能力、实训四个方面的对接(即“四对接”)。
(一)技术水平对接行业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设置是基于企业人才需要标准。本专业充分关注企业用人单位目前的技术使用情况,分析专业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包括软件技术水平及职业素养要求,通过“反推”方式,将这些技术要求作为专业课程标准设置依据,对接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
(二)项目过程对接企业
实践课程体系是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做什么样的项目,以什么方式来完成项目也是非常关键的。本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所有实践环节采用“项目载体、成果导向、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第五学期为实训学期,所有实训项目直接对接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化项目训练环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企业项目实战能力。
(三)能力目标对接实战
实践过程对学生的不断打磨最终能转换为学生内在能力的提升。本专业除了专业课程知识之外,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实践课程基于不同规模的实践项目,使得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软件技术应用人才。
(四)实训教学对接就业
本专业的第五学期实训课程中,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组织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注重技能学习与企业人职业素养的双重培养。学生在项目完成接受企业答辩的同时,可以直接参加企业安排的笔试、面试,从而直接对接就业。
三、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四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本专业在三年的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包括课程模块项目实训、综合课程项目实训、企业项目实训。这三类实训课程规模从小到大,难度从低到高,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一)课程模块项目实训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都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课程标准中设置课程项目模块,重点是将理论嵌入项目中,通过项目实战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知识要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本专业第一学期的编程I课程为例,课程后期进行课程项目开发,以团队形式完成相应规模的项目开发,综合考查学生对Java基础语法、循环、选择、数组、方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最后通过项目展示及小组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课程项目考核分数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 (二)综合课程项目实训
综合课程项目实训一般是安排在学期末,为期1~2周,周期和规模比课程内实训有所提高,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贯通相关联课程知识体系。此类实训重点是基于2门或多门相关联的课程进行综合项目实训。例如,本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Java程序设计实训课程,该实训课程综合编程Ⅰ和编程Ⅱ及数据库课程进行综合实训,第三学期开设Web前端开发实训课程,主要综合Web前端开发Ⅰ和Web前端开发Ⅱ两门课程,针对前端开发核心技术的综合实训。(见图1)
(三)企业项目实训
本专业第五学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开始企业实训项目,这一类实训在所有专业课之后进行,周期为4个月。项目实训课程采用“项目驱动、企业管理”的培养模式,通过技能训练、工程训练、外语训练、职业训练让学生体验企业工作环境、熟练掌握某一主流开发技术、积累企业项目开发经验、提升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化程度,从而全面提升职场竞争力,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成功转换,成为一名准职业人。
本专业实训课程分为三个不同的方向:Java+大数据方向、
HTML5应用开发方向、UIUE产品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来选择实训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对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进行了技术分流和就业分流。(见文末图2)
四、总结
本文以本校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四对接”实践课程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其构建方式及内容。本文提出的实践课程体系按照循序渐进,难度逐步提升的方式进行,给学生提供有梯度、易吸收的学习过程;同时每一个环节的实训在夯实基本的技术技能同时,强调硬技能和软素质同步培养和提升。在每个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进行答辩、项目展示、PPT制作、项目展示视频录制等,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项目展示能力、常用工具使用能力等。在第五学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开展综合项目实训,学生在代码的规范、产品开发流程、团队沟通方式、项目验收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基于企业的要求和规范。通过这样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真正确保了“四对接”的目标,让学生有了企业级项目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真正做到培养面向企业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易浩.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J].时代农机,2020,47(1):149-150.
[2]卢玲,黄贤英,黄继平.能力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践[J].計算机教育,2020(3):131-135.
[3]王宝妍,刘乔佳.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J].电子测试,2015(12):56-57.
[4]李军伟.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8):239-240,247.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就业导向;实践课程体系;实训;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48-02
高职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高职计算机专业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强强的竞争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能力导向教育理念)理念实施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目标从“传授知识”变为“培养能力”,而这里提到的“竞争力”和“能力”就是企业所要求的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
“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包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其中能力体现在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一、目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软件技术专业的情况,目前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以本校的软件技术学生为例,学生入学基础普遍较差,对于专业课程大多反映难度较大,甚至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感觉学不会而转到其他专业;学生大多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习惯了灌溉。(2)理论知识消化能力低。高职院校课程类型大多以“理论+实践”形式为主,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不能忽视,学生只有掌握并理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实践。(3)动手实践能力低。软件技术主要以编程类课程为核心课程,大多数学生对编程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编程语法能听懂,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大多数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编程,往往只是跟着敲或者模仿写,进而导致不能举一反三。(4)专业课程之间无法融通。学生往往只对单一课程进行学习,对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关联、衔接并没有理解。以软件技术为例,一个项目实践课程涉及编程课程、数据库课程、软件工程类课程等,而对学生来说,其往往无法很好地将不同课程的知识应用到同一个项目中。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四对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本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本文研究基于就业导向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研究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实践课程设置,以多方位的实践课程消化专业理论知识,参与项目开发实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術能力。最终通过对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完成本专业校企合作在技术、项目、能力、实训四个方面的对接(即“四对接”)。
(一)技术水平对接行业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设置是基于企业人才需要标准。本专业充分关注企业用人单位目前的技术使用情况,分析专业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包括软件技术水平及职业素养要求,通过“反推”方式,将这些技术要求作为专业课程标准设置依据,对接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
(二)项目过程对接企业
实践课程体系是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做什么样的项目,以什么方式来完成项目也是非常关键的。本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所有实践环节采用“项目载体、成果导向、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第五学期为实训学期,所有实训项目直接对接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化项目训练环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企业项目实战能力。
(三)能力目标对接实战
实践过程对学生的不断打磨最终能转换为学生内在能力的提升。本专业除了专业课程知识之外,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实践课程基于不同规模的实践项目,使得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软件技术应用人才。
(四)实训教学对接就业
本专业的第五学期实训课程中,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组织采用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注重技能学习与企业人职业素养的双重培养。学生在项目完成接受企业答辩的同时,可以直接参加企业安排的笔试、面试,从而直接对接就业。
三、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四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本专业在三年的课程体系中构建了一系列实践课程,包括课程模块项目实训、综合课程项目实训、企业项目实训。这三类实训课程规模从小到大,难度从低到高,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一)课程模块项目实训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都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课程标准中设置课程项目模块,重点是将理论嵌入项目中,通过项目实战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知识要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本专业第一学期的编程I课程为例,课程后期进行课程项目开发,以团队形式完成相应规模的项目开发,综合考查学生对Java基础语法、循环、选择、数组、方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最后通过项目展示及小组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课程项目考核分数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部分。 (二)综合课程项目实训
综合课程项目实训一般是安排在学期末,为期1~2周,周期和规模比课程内实训有所提高,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贯通相关联课程知识体系。此类实训重点是基于2门或多门相关联的课程进行综合项目实训。例如,本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Java程序设计实训课程,该实训课程综合编程Ⅰ和编程Ⅱ及数据库课程进行综合实训,第三学期开设Web前端开发实训课程,主要综合Web前端开发Ⅰ和Web前端开发Ⅱ两门课程,针对前端开发核心技术的综合实训。(见图1)
(三)企业项目实训
本专业第五学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开始企业实训项目,这一类实训在所有专业课之后进行,周期为4个月。项目实训课程采用“项目驱动、企业管理”的培养模式,通过技能训练、工程训练、外语训练、职业训练让学生体验企业工作环境、熟练掌握某一主流开发技术、积累企业项目开发经验、提升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和职业化程度,从而全面提升职场竞争力,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成功转换,成为一名准职业人。
本专业实训课程分为三个不同的方向:Java+大数据方向、
HTML5应用开发方向、UIUE产品设计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来选择实训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对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进行了技术分流和就业分流。(见文末图2)
四、总结
本文以本校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四对接”实践课程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其构建方式及内容。本文提出的实践课程体系按照循序渐进,难度逐步提升的方式进行,给学生提供有梯度、易吸收的学习过程;同时每一个环节的实训在夯实基本的技术技能同时,强调硬技能和软素质同步培养和提升。在每个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进行答辩、项目展示、PPT制作、项目展示视频录制等,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项目展示能力、常用工具使用能力等。在第五学期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开展综合项目实训,学生在代码的规范、产品开发流程、团队沟通方式、项目验收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基于企业的要求和规范。通过这样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真正确保了“四对接”的目标,让学生有了企业级项目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真正做到培养面向企业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易浩.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J].时代农机,2020,47(1):149-150.
[2]卢玲,黄贤英,黄继平.能力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践[J].計算机教育,2020(3):131-135.
[3]王宝妍,刘乔佳.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J].电子测试,2015(12):56-57.
[4]李军伟.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8):239-240,24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