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重述—— 一种沟通古今的写作方式

来源 :小读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许多古诗词,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诗词可以以另一种有趣的形式重新进行表述呢?一起来看这首诗——
  你到烟花三月去了
  孟浩然
  当远行的船儿成了一片孤帆
  李白还在这里
  向你挥手致意
  黄鹤楼顶黄鹤声声
  长江之上水流急急
  风来过一阵
  走了
  云飘来几朵
  散了
  李白的情谊如停不下来的江水
  沿着江面  一波一波
  向你涌去
  涛声从此不息
  涛声从此不息
  撞击着岸上所有的离情别意
  (摘自王立春《你在烟花那边》)
  读完这首现代诗,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你能从这首现代诗中找出其中藏着哪首古诗吗?没错,正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因为诗歌中直接出现了孟浩然、烟花三月、黄鹤楼这些古诗中的元素,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但这却是一个新的作品了,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诗歌进行了新的创造,使诗歌具有了新的意境与趣味。这样的写作沟通了古代和现代,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家王立春把这样的创作叫作古诗词重述。这样有趣的方式,你想不想试试?其实进行古诗词重述并不难,我们把握住以下两点就能进行写作啦。
  一、理解诗意,找出诗词中的标志性信息
  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进行古诗词重述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注释,初步理解诗意,理清诗歌的写作脉络。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这首古诗在形式上是一首七绝,首句描写了分别的地点,第二句描写了分别的时间和朋友的去向,最后两句描述了分别的景象。全诗寓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其次,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信息、创作背景等,进一步走进诗歌,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仕游期间的作品。李白乐观豁达,喜爱漫游山水名川,结交友人。作者在三月的桃红柳绿中送别友人,友人所去之处是舒适宜人的扬州,这虽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以往送别诗的凄哀之情。因此,在进行古诗词重述的时候,我们要准确把握原诗的感情基调。
  最后,我们需要找出诗词中的标志性信息。这首离别诗中的送别地点——黄鹤楼就是标志性景物,还有两位离别的友人:李白和孟浩然。扬州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也可作为本诗的标志性信息。还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选取不同的标志性信息。如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选取诗中的山水风景、自然风景和田园生活等吟咏对象;如边塞征战诗,我们可以选取诗中的地理区域、战事器具、人物等。有时甚至可以把选出的标志性信息作为诗歌的题目。如王立春的《茱萸枝》一诗便是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重述,我们从题目便可看出来。
  二、结合诗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古诗词重述绝不等于把古诗翻译为白话,或简单地进行意义的重新叙述。作为一项创作活动,写作时我们必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新的想象与创造。如《你在烟花那边》这首诗,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补充了“李白还在这里,向你挥手致意”“涛声从此不息,撞击着岸上所有的离情别意”等原诗没有的元素,给予读者新的阅读体验。
  除了結合诗境展开想象之外,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也会为古诗词重述增加哲思与深度。“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唐朝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什么找不到隐者呢?王立春在对这首诗进行重述的诗作《真正的隐者》中,对隐者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因为隐者可以幻化,“在那笔直的树下,隐者已是那棵树;在那茂密的草丛,隐者已是那丛草”;隐者可以遁形,“哪里水深,隐者就在哪里;哪里云浅,隐者就在哪里”。大隐无形,大隐又无处不在!
  中国古诗词以含蓄为主,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重述时,可以打破这种常规,将这种隐晦的情感释放出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场景令人唏嘘不已,长安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眼望去,满目疮痍,心系苍生的杜甫该是多么的心痛和失望。在对《春望》进行重述时,我们可以将诗歌中隐藏的情感大胆地释放出来。
  同学们,古诗词重述这种新的写作方式,可以为我们打开学习古诗词的另一扇窗,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形式,穿越古今,跨越时空,在小小的笔尖上与诗人们完成一次次心灵的沟通与对话,这样的写作必定会成为一种难得的乐趣。
其他文献
小时候,父母又要种地又要去村办企业上班,很是辛苦。两个哥哥,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是家里的“壮劳力”,放了学便在父亲的带领下去地里劳作。  母亲说女孩需富养,不让我插手家里的活儿。两个哥哥学习成绩一般,想让他俩鱼跃龙门、考上大学已是妄想,所以母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六岁时便被送进学校,成了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上学后,我仗着母亲撑腰,扫地刷碗这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也推给大哥,每天放学后都用“写作业
期刊
袁隆平读大学时读的是农学院,在毕业分配表格上,随手填下“愿意到长江流域工作”,最终被分配到湘西的安江农校。  最开始,袁隆平负责教俄语,但很快改教遗传学。读大学时,他的专业是遗传育种,然而开始教书后,他才发现学校没有教材。于是,他带学生去雪峰山采集标本,自制图表,自编教材,在班上成立科研小组,做农学实验。  “三年困难时期”到来。袁隆平在自传中说,亲眼看见饥饿的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他因此开
期刊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当实现目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应攻取附近的地方,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这样就对自己有利。如果越过近敌去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于自己。这就是《周易》中“睽卦”所说的“虽然同是敌人,但可以暂时联合一方,各个击破”的道理。  公元前270年,秦国穰侯魏冉打算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襄王即位后,因为不得志而郁郁
期刊
靠窗的病床上,住进来一位年轻的母亲。她30多岁的样子,两颊微微下陷,眼睛没有太多光亮,几条细小的皱纹藏在眼角,走路很慢,但依然喘得厉害。她一个人慢慢地走到病床边,躺下去,闭着眼睛不说话,清瘦的身体随着呼吸起伏着。  第二天,是个周末,那个女病人床边多了一位少年,十多岁的年纪,眼睛不是盯着床上的女人,就是盯着输液瓶。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我走到少年的身边,问他要不要从食堂帮他捎点儿饭。他说吃不下,等妈
期刊
有时幸福来自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有时幸福来自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都不一样的毛茸茸的小狗……  我小时候对汽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向往,原因不在汽水有多么好喝,而是由于喝不到汽水。我们家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小孩依序排行就有18個之多,记忆里仿佛东西永远不够吃,更别说喝汽水了。  喝汽水的时机有三种:一种是喜庆宴会,一种是过年时的年夜饭,一种是庙会节庆。即使有汽水,也总
期刊
在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中,有一些十几岁的小战士,他们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3岁,平均年龄16岁。这些小战士年纪虽小,却热爱祖国,杨靖宇十分重视他们的成长。  1938年8月2日,杨靖宇将缴获的枪马用来武装这群“娃娃兵”,成立了一支队伍——“少年铁血队”。  杨靖宇和魏振民深深地喜爱这群娃娃,军部专门成立了少年军校。军校的学习是紧张的,同时生活也非常艰苦,但是这些小战士个个怀有雄心壮志,学习热情和
期刊
爸爸不喜欢纽约地铁,说它太破落了,可是河马喜欢,因为这里每天上演各种节目。这天晚上,他正在地铁里欣赏一首小提琴曲,却被一个不速之客打断了。  曼哈顿停车每小时收费20美元,爸爸说,如果不这么贵的话,宁愿开车来而不是乘地铁。因为纽约地铁是出了名的破落,治安也不太好,但我觉得它是一个精彩的地方。  走进站台,便能听到音乐声,有时是秘鲁人的排箫,有时是肯尼亚人的手鼓,还有中国人的胡琴声。今天早上地铁过道
期刊
原文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围困(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周易·剥卦》。阴弱的力量变成刚强的力量,敌人的势力增强,不利于前往行动。剥,象征剥落,不利于前往行动。  解析  對弱小或数量较少的敌人,设法围困他们,不利于他们前往行动。如果让他们走掉,便极不利于我方追击。根据剥卦的道理,穷追远袭那些零散之敌,对自己不利。 
期刊
《永恒的旗帜——我的红色必修课》  本丛书以党的创业历程、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主线展开,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叙事风格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用小切口展开波澜壮阔的大叙事。丛书可读性强、栏目多样,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红色读本。来吧!让我们一起开启一场丰富多彩的红色之旅吧!  “永恒的旗帜——我的红色必修课”编写组/编  江西教育出版社  最后的中国战象:宝牙母象
期刊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奇特的人物”,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河南开封的相国寺里有一幅描绘奏乐的壁画,大多数人观赏时往往只关注画家高超的技艺。而沈括游览相国寺的时候,却对每位乐工演奏的状态产生了兴趣。经过细致观察,他发现弹奏琵琶的乐工和吹奏管乐的乐工的旋律并不同步,会不会是画家的疏忽呢?经过一番思考,沈括恍然大悟:“管乐和弦乐的发音是不一样的,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