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小区开发商配套兴建的,由于小区建设的原因,学校与小区被闲置的工地间隔开来,空地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日渐增多,为是否多开一扇连接小区和学校之间的门引发了学校与小区家长之间的矛盾。作为校长,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把它作为家校沟通和实施德育的契机,借“不能开的门”成功开启了家校良性沟通之门,为家校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一天,我听到值班门卫反映:小区的学生家长对学校只有一扇门非常不满意,有家长在校门口聚集,讨论要求学校多开一扇小门。我查了查学校的规划图,只有一个正门。考虑到规划和管理的问题,我对家长的议论没有回应。
开学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开会期间,校长室来了十几名“不速之客”。原来,他们都是家长,为了开门一事找我来了。其中一位家长质问道:“这间学校是不是小区配套学校?如果不能为小区服务,凭什么挂小区的名字?”其他家长也纷纷表示,要求学校加开门。一看来者不善,我赶紧请他们坐下,听他们讲由于门的问题带来的困扰。
经询问,家长之所以不走大路走小路,一是图省时方便,二是认为孩子走小路比大路安全。听完后,我采取了缓兵之计,对他们说,这个问题很重要,学校会仔细考虑,研究,了解有关情况。如果有好的建议,多向学校反映。我把联系方式留给了家长们,也请他们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日后交流。
会后,我与行政班子研究了这个问题,又请教了一些校长。发现这个门真是不能开。一来要重新报规划。二来学校已经有大门,门口有常规的管理,已经能够满足需要,实在没有开门的必要。而且门一开,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出门后,门口就是工地、杂草,短短的幾十米存在很多隐患。还有管理人手配备的问题,等等。从管理的角度,开这个门就等于是打开了“问题之门”。可是,怎么才能避免让家长以为是学校推卸责任,从而接受学校的观点,打消开门的念头呢?
没等我考虑清楚,家长们又开始追问了。开展民主行风评议工作,学校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结果,在回收的意见表里,又有不少家长提到要求开门的问题。从“集体质问”到“书面意见”,看来,不妥善处理好“开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家校关系,也会影响到家长对校长的信任和评价。
正当我思考对策时,一件学生在工地路上被同龄人勒索的突发事件给了我灵感。那就是,要把家长的思维从“坚决要开门”引导到“为什么要开门”“开门能不能解决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上来。找到家校沟通的共同点,使家校的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经过走访,学校了解到,当天在路上勒索学生的是住在工地的外来工子弟。我与小区片警对肇事的孩子及其家长进行了教育和警示。为此,我联想到校门一事。何不利用此事来做做文章,从安全的角度来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呢?我把想法告诉小区片警,他们也正在想办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提出加强学生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明确了工作方向后,我询问了没有参与“开门事件”的其他家长,这一部分家长对多开一扇门并不赞成。
时机成熟,学校特地召开小区家长会。会上,我介绍了本校学生被勒索一事的调查和处理情况。随后,法制副校长向大家介绍了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和几起学生被勒索的真实案例。我向家长们分析了工地的情况,指出,面向工地开门将造成学生的安全隐患,弊大于利。
此后的一个学期,针对在校学生以中低年级为主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加强安全自护观念作为重点之一。学校提出了安全上、放学的要求,并成立了红领巾检查队,对学生上、放学路上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还邀请了街道司法所、交警和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来校开展普法活动。
由于开门事件的妥善解决,家长们和我增进了相互了解,后来在很多的活动中都得到了他们的积极配合,家校沟通之门顺利开启。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爱国主义教育主导小学课程思考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00)、2020年度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策略研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课题批准号:ZCYJ2004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韦英哲
有一天,我听到值班门卫反映:小区的学生家长对学校只有一扇门非常不满意,有家长在校门口聚集,讨论要求学校多开一扇小门。我查了查学校的规划图,只有一个正门。考虑到规划和管理的问题,我对家长的议论没有回应。
开学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开会期间,校长室来了十几名“不速之客”。原来,他们都是家长,为了开门一事找我来了。其中一位家长质问道:“这间学校是不是小区配套学校?如果不能为小区服务,凭什么挂小区的名字?”其他家长也纷纷表示,要求学校加开门。一看来者不善,我赶紧请他们坐下,听他们讲由于门的问题带来的困扰。
经询问,家长之所以不走大路走小路,一是图省时方便,二是认为孩子走小路比大路安全。听完后,我采取了缓兵之计,对他们说,这个问题很重要,学校会仔细考虑,研究,了解有关情况。如果有好的建议,多向学校反映。我把联系方式留给了家长们,也请他们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日后交流。
会后,我与行政班子研究了这个问题,又请教了一些校长。发现这个门真是不能开。一来要重新报规划。二来学校已经有大门,门口有常规的管理,已经能够满足需要,实在没有开门的必要。而且门一开,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出门后,门口就是工地、杂草,短短的幾十米存在很多隐患。还有管理人手配备的问题,等等。从管理的角度,开这个门就等于是打开了“问题之门”。可是,怎么才能避免让家长以为是学校推卸责任,从而接受学校的观点,打消开门的念头呢?
没等我考虑清楚,家长们又开始追问了。开展民主行风评议工作,学校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结果,在回收的意见表里,又有不少家长提到要求开门的问题。从“集体质问”到“书面意见”,看来,不妥善处理好“开门”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家校关系,也会影响到家长对校长的信任和评价。
正当我思考对策时,一件学生在工地路上被同龄人勒索的突发事件给了我灵感。那就是,要把家长的思维从“坚决要开门”引导到“为什么要开门”“开门能不能解决问题”和“怎样解决问题”上来。找到家校沟通的共同点,使家校的合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经过走访,学校了解到,当天在路上勒索学生的是住在工地的外来工子弟。我与小区片警对肇事的孩子及其家长进行了教育和警示。为此,我联想到校门一事。何不利用此事来做做文章,从安全的角度来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呢?我把想法告诉小区片警,他们也正在想办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提出加强学生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明确了工作方向后,我询问了没有参与“开门事件”的其他家长,这一部分家长对多开一扇门并不赞成。
时机成熟,学校特地召开小区家长会。会上,我介绍了本校学生被勒索一事的调查和处理情况。随后,法制副校长向大家介绍了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和几起学生被勒索的真实案例。我向家长们分析了工地的情况,指出,面向工地开门将造成学生的安全隐患,弊大于利。
此后的一个学期,针对在校学生以中低年级为主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加强安全自护观念作为重点之一。学校提出了安全上、放学的要求,并成立了红领巾检查队,对学生上、放学路上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还邀请了街道司法所、交警和大学法律系的学生来校开展普法活动。
由于开门事件的妥善解决,家长们和我增进了相互了解,后来在很多的活动中都得到了他们的积极配合,家校沟通之门顺利开启。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爱国主义教育主导小学课程思考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00)、2020年度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策略研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课题批准号:ZCYJ2004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