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刊编辑进言:勿以细小而不为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书刊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和品位。本文从编辑的责任、编辑的功力、编辑对作者和读者的真情几个方面,在“细小”的角度进行阐述,剖析书刊编校质量“细小”问题存在的根源及杜绝编校错误的对策,以期引起书刊编辑对“细小”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编辑责任 编校质量 出版物质量和品位
  近年来,“无错不成书”“错误百出是好书”这一针对书刊市场的讽刺和批评仍不绝于耳。究其原因,出版界存在“有本事抓策划,案头工作没有出息”的现象,乃是问题存在的症结。从编辑的理念和实务角度来看,现代书刊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和品位。
  一、“细”处拷问责任
  责任是人充分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后自觉把分内事做好的行为表现。编辑从选稿到出版的每一个细节和行为,都在彰显编辑的“责任”。然而,在一次教辅图书质量检查中发现“知识性差错、文字错误、语法性差错、表述不妥引起的错误”等突出问题。同样,“量质表示方式不当、数值错误、公式引用及注释形式不当、文字语法错误”等问题也存在于科技图书的质量检查中。更有甚者,由某出版社出版的一位著名作家的文集,在短短的两千多字的序言中出现18处错误,被读者称作“一起严重的图书质量事故”。细究问题的根源,是唯利是图的市场价值取向弱化了编辑的责任意识,导致在稿件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不屑控制影响书刊质量的一些细节问题。
  由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关注较多的是主题以及主题的表达,而往往忽视了一些文字符号传达的精当性,或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因此,编辑编辑审读稿件不仅要把握文稿的主体信息还要核实其所涉及的全部相关信息,既要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地常规性查证,以纠正语法、用词、事实等错误,确保所有知识传播的准确性。要查阅相关资料,排除语义不明或晦涩难懂等问题,以确保信息传播的明晰性。英国出版人吉尔·戴维斯曾说过,编辑认真阅读稿件是绝对聪明的做法,因为熟悉一本书的内文,不但有助于编辑解决这本书在出版流程中碰上的任何麻烦,而且有助于编辑在任何时候谈论这本书时都会流露出坚定的信心。反之,如果编辑以工作压力大或工作时间紧为托辞,对稿件内容只是粗疏地过目、泛泛地欣赏,也就无法深入到内容细节去探究其正误。在编辑出版流程中,编辑碰到的任何一个极小的问题,都需要编辑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历去处理它。若不解决、不更正,这些小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暂时游离于外在控制约束之外,但最终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和对信息的接受。如一张全国很有名气的晚报,头号字标题竟把“抓阉”错成“抓阉”,文内把“服刑人员”错成“伏刑人员”,“就范”错成“就犯”。类似于此的错误,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只要稍加注意或者查证一下即可消除,但如此多的小问题仍屡屡存在于书刊中,就要拷问编辑的责任。
  若编辑秉承一种对社会、对读者的高度责任意识,就会使编辑在实践中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会保持高度警觉,直接鞭策编辑始终要把“保证出版物的内容正确、丰富、精彩”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认真解决和完善所遇到的任何一个细小问题,最终督促自己的精细“行为”铸就大“效果”,而提升书刊的质量品位。著名出版家戴文葆“为了编《宋庆龄文集》《书信集》等书,他不知去了多少次图书馆,为了编好某一本书,探寻某一个细节,他会到图书馆查资料,到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去寻找、去求证,所以经过他编辑的书稿都让人放心。”邓拓先生说过,“做编辑工作,要注意小事,越是大家不注意的地方,编辑就越要注意。……或者,我们干脆可以说,编辑工作无小事!”先人的实践和箴言,仍是现代编辑人做好本职工作,应该践行和恪守的准则。
  二、“细”处考验功力
  时至今日,当凌乱而又无序的知识信息源进入编辑视野中,编辑能否在庞杂而混乱知识信息源中发现真正的价值信息并能准确传播,这也考验一个现代编辑的“功力”。正如编辑先辈邹韬奋说的,“无论何种事业,能干的还要愿干,否则难有责任心;愿干的还要能干,否则难有效率。”
  由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作为优秀的研究成果,被选为高校专业教材,据师生使用中不完全统计,除了常见的文字、语法错误外,单单其内容对古文资料引用有误就达150处之多。从编辑加工的角度反思:存在这么多古文资料的引文错误,也在考验编辑的古文功力。如果编辑不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鉴赏能力和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代的职官制度、礼俗等,编辑在加工这本书稿的过程中,也就发现不了存在问题,致使“把关”失严;若编辑具备一定的古文资料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在加工书稿的过程中,就可以寻找相应的资料进行查证核实,将所有的“误”扼杀在出版之前。因为类似于此的小问题,都需要编辑应用编辑学、写作学、语言学、逻辑学、修辞学等相关知识或其他专业知识,去发现、查证和完善。
  三、“细”处体现真情
  从创作角度来说,虽然一纸稿约或合同基本厘清了编辑和作者的各自权责,然而,编辑在和作者的交流中,尚有许多超越权责约束之外的情感因素。当作者,尤其是年轻的作者,带着完成稿件的喜悦与期望把稿件交到编辑的手中,他不仅希望稿件能够得到肯定,而且希望编辑能够帮其弥合创作动机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如果编辑热心并执著于某一领域的选题和稿件,编辑不仅能深入理解文稿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内容揣度文稿背后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动向。日本著名鹫尾贤也在编辑畅销书《“不良中年”很快乐》时,就将原稿的书名《“不良中年”的快乐》中的“的”改为“很”。这不仅使书名更切合文稿内容,也为读者增添一些“动态开放”的阅读情趣,而就这样一个常规而又细微的行为,若不倾注心力或没有读者意识是不行的。由此来看,编辑对稿件完善,哪怕是一个旬读的修改,都必须在深刻体验作者心路历程的基础上,才能对内容做到“精当”修改。编辑对作者的每一个细微的尊重、鼓励和认同,是一份强有力的催化剂,直接激发作者内在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影响作者对作品的创造和完善,并使作者获得一种严谨规范的创作精神以及与读者沟通的能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黏”与“粘”字的区别,根据黏度的定义,认为黏度应为“黏度”而非“粘度”。
回顾2010年的教育出版无论是出版企业改制基本完成,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成立,都对过和未来的教育出版会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一 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    在2010年1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署总署长柳斌杰明确提出:未来10年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是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27万种、7
外国人名出处多源,形态多样,其汉语译名也复杂纷繁,这给编辑工作者带来很多困难。文章分析了外国人名的构成和类别,归纳了外国人名汉语译名的编辑规范,提出了形之有效的编辑策略。
当前中国公民社会与日本20世纪末相类似的突破性发展的契机已经显现,目前最为需要的制度变迁是审批注册制度向备案注册制度的转变。与日本公民社会变迁之前相似,发展型国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