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etern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心理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但因为教师自身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工作的职业特点,大多数心理教师都有着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这都直接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业务学习,开展心理督导和体验,才能逐步解决心理教师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成长;心理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这些文件从政策上确认和强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央一系列文件要求和部署下,全國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成立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设置专职心理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正在面临自身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的困惑,为了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关注学校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
  如今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专职心理教师和兼职心理教师来开展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职心理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专职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专业引领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对目标学生群体和高危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中承担着主要工作,可以说一个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往往代表着这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在学校心理工作中心理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反照着工作对象的矛盾、需求、困惑和挫折等,只有这面镜子经常保持明亮,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但心理教师这面镜子,又该如何保持明亮呢?其唯一的途径那就是心理教师自身的不断地成长,也就是要解决好心理教师的职业成长问题。
  个人的职业成长是指个体努力趋向某一职业目标和方向所取得的自我品质的积极变化。在心理教师的专业生涯中,个人职业成长历时持久,范围广阔,将面临心理知识的内化,人格的整合、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职业枯竭等成长任务。而在学校心理工作中不少心理教师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
  ⑴ 大量接触学生负面情绪自身被感染:在咨询的过程中大多数心理老师都会在咨询的过程中对来访者产生同情,比方说有的学生家境贫困、有的学生双亲离异、有的教师自身婚姻不幸,在自身同情对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心理教师的情绪,使心理教师无法理性的引导学生走向心理康复。
  ⑵ 长时间接触有心理的问题学生造成的情感冷漠。在长时间接触负面情绪的同时,很多心理老师采取内心隔离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时间久了就会对求助者情感淡漠,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习以为常,反应冷淡。
  ⑶ 自身人格特质对心理工作的消极影响:我国的心理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分析,导致不少心理老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没有较好的处理,形成多面人格或假面具,甚至不能较好的处理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自身价值观存在冲突,内心存在明显焦虑感,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很难正确协调自己和来访者的关系,无法给来访者足够的支持和包容。
  ⑷ 长时间工作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教师在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中长时间接触有问题的学生和家长,如果期望和现实出现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自己制定的工作目标没有达到,就容易产生资源枯竭感,厌倦生活与工作,甚至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另外,很多求助的学生和家长缺乏改变的动机,心理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让心理老师产生无奈感。很多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后没有反馈与感恩,这也容易造成了心理的老师的职业挫败感。
  学校心理教师出现职业成长中的这些问题是和多种因素相关的:
  首先,这与学校特殊的工作性质相关。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2007年调查:学校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15%,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到3%左右,这个比例从总体上说较小,但对于师生比严重失衡的心理教育工作来说却是很重的工作量,现在学校学生动辄上千人,但专职心理教师往往仅仅有一道两个人,这就使心理老师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接触大量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果心理教师缺乏职业界线,在工作和生活中持续付出,不断给与,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职业枯竭;
  其次,与心理教师的个人因素有关。许多心理教师满怀热情投身心理教育工作,但心理的改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多求助者或教育对象会依然如故,没有发生任何成长的变化,这对与心理教师就是一种心理上的挫败,心理教师很容易产生焦虑、委屈、内疚,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有些心理教师自身就有潜在心理问题没有处理,比方说心理教师在自身以前的生活中就受到过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很可能被求助者激活,从而影响到心理工作。
  第三,与心理教师的工作设置有关。例如心理教师在工作中间歇期的缺乏,忽视自身心理需要和心理保健;没有认识到自身专业局限性和工作对象的匹配性;很多心理教师在学校同时还兼德育处、团委、校医、办公室等部门的工作,这种多重职业角色无形中就增加了职业的繁杂性,加大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第四,与缺乏专业心理督导有关:心理督导主要解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特别是心理咨询技能的提高,现在许多学校的心理教师在工作中有了问题无处诉说,有了困惑无人帮助,有了失误无人提醒。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案例问题错综复杂,心理教师在咨询工作中常产生无助感,但出于保密原则心理老师在咨询中的困惑又无人倾诉,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压抑感。如果心理教师能得到同行的支持和专家的督导,相应的心理问题肯定会减少。
  以上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职业的规划和成长,因为心理工作者是一个需要终身不断成长的职业,需要健全的人格、专业认证和执业经验。国际上在专业心理工作者的成长过程中,各个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特别是资格认证之后的继续教育、见习实习、专家督导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时要求。而我国现有的职业心理工作者的培养体系不健全,侧重认证,后续培养环节多有缺失,现实技术支持几乎没有。许多已经在岗的心理工作者没有个人的职业成长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心理教师自己来进行很好的职业规划,不断推动自身职业成长。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有以下一些途径:   1、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来提高业务能力。要成为合格的心理教师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比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如精神病学等。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心理问题。但掌握知识不等于就会应用知识,学习者还要逐渐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比如学会应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和分析各种良好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形成机制,学会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分析各种不良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学会应用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分析童年经历对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等,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职业技能形成的過程。只有提高了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是心理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
  2、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考核。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道路,也是解决学校心理教师成长问题的一个途径。现在我过国很多省市的学校都实行双认证制度,即国家心理咨询师和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制度,这种方法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严格和公正的,有着较强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条途径,如下列情况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是应该谨慎的:A、仅仅是为了从事这个职业才去学习心理学知识。当心理工作仅是个饭碗时就会导致学习者没有工作动力,工作表面化,学习也表面化;B、仅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来,比如情感问题、教育孩子问题等等,这样的学习就容易就事论事,很难实现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自身人格完善;C、自身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和人格问题,比方说有自恋型人格特征的人就很难与别人共情和互动,自然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助人。
  3、加强自身人格分析和自我心理探索。心理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工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提高工作水平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因为心理教师绝对不是带着专家的面具用专业知识在帮助人,而是很大程度上在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和帮助人。一个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的人是不可能帮助来访者积极面对生活的;一个头脑中充满许多不合理信念的咨询师,也是不可能分析出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的。因此,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心理教师首先要健全自身的人格特质。咨询师的成长就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塑造健康的人格,最后才能以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影响来访者。心理工作者自我成长的过程有一个最近的道路,那就是找一个成熟、权威的心理督导师,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做自我体验,用咨询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问题。
  心理教师进行自我分析和体验的内容包括:① 对自我的探索。如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对自己的自画像,自身有什么优缺点等;② 对自身人际关系互动模式的自我省察。包括人际关系的互动特点;如何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不同对象的互动模式;情绪的表达风格;沟通的渠道等;同时还要深刻体会自身的互动模式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心理工作的,因为作为心理教师,要时刻洞察自己的互动模式对你的来访者造成的心理影响甚至压力,体察互动模式最好的方法是参加一些心理沙龙,体验式小组,体验式工作坊,心理咨询师成长小组,让其他人变成你的镜子,才能让你真正的看到自己。③ 对自身成长轨迹和重大事件的自我省思。比方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回顾;思考重大事件对现在的“我”的影响;对过往重大事件感受的认知重塑等;④ 对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如对过往人生的遗憾、自己未完成事件的处理和领悟;反省过去未完成事件对现在自己的影响等;⑤ 对自身内心攻击性以及愤怒情绪的处理。心理教师要从自己的情绪体察开始,洞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规律,及时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如体察自己内在攻击性和愤怒情绪的压抑;以及攻击性以及愤怒的表达等;当然了,情绪问题一般都是表象,可能需要处理的情绪后面所反映出来的东西。还有,就是体察和处理自己深层次的不安和焦虑,这一点在很多人身上都有。⑥ 对自己未来成长的规划。从自身学习和生活经历中再成长和领悟,同时拟定下一步职业成长计划和目标。
  4、构建有利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外在环境。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少要在下述两种环境中去成长: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学校心理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亲身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特别是个体心理咨询的实践,通过自身实践来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咨询实践的同时学习加强理论,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第二是专家督导与同行交流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引领和学术交流,没有指导和交流的心理工作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心理督导是心理教师的第三只眼,也是学校心理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支持,可以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工作是不完整的心理咨询。定期接受督导,有助于心理咨询师解决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创伤,认清自己的问题,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对求助者的误导,从而促进知、情、意的统一,完成自己的人格转变;而同行交流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互相支持的成长环境。这些积极因素都可以有效促进咨询师职业技能提高和人格的积极转变。
  5、积极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学校心理工作者应该定期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这对心理教师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预防职业枯竭的有效方法。同时心理工作者还可以经常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以缓解疲劳,减少压力,使人精力充沛。只有心理工作者自己身心健康,才能增加内心的和谐感与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们常说:心理工作者能走多远,就能带领你的当事人走多远!为了更好的助人,每一个学校心理工作者都应该健全自身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服务于每一位师生。
  参考文献:
  [1] 叶斌. 督导与反思[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严文华. 踏进这扇门[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一方面,党和国家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社会急需大量高素质基层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建立学生档案、问卷调查、QQ工具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重视学生的首次成功、建立职业自豪感及学生身边发生的成功失败事例来减轻学生的自卑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培养学生有自我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