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教育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时代的产物。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将对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以及特点进行进一步探究,以便对研究性学习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教育改革的一场革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教育部的两个文件里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作为课程类型。
1.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迫使人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一种既适合教会学生知识,而又更适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围绕各门课程确定的教育目标,以问题探索形式为主,让学生追溯与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对问题的兴趣与生成意识,掌握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增强对开放性作业的理解与参与,从而学会质疑、学会深究、学会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即探究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而不重在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很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题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当然,“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也并非完全对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合理掌握两种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作为研究性学習课程类型
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限定学生研究课题或项目的选择范围,其主要目的是凸显这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选择的实践性课题或项目,还包括基于校内或校外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和学习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问题性、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1、问题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性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没有研究还谈什么研究性学习呢?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对孩子来讲没有问题正是最大的问题。
2、主体性
如果说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那么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征。自主性的实质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是课题研究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
3、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观点的表达等都没有现成的结论,是一系列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他们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试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应具备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4、实践性
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组织调查,也可以到大学、科研机构访问请教,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和教师讨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间接经验,同时也积累了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又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者通过实践亲自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参与,强调过程,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接触社会,为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研究的过程而非重结果。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单独学习所难以达到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中培养的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都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而限制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的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6、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课题内容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没有特别的知识体系,通过调查、访问、自己查文献、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即大部分学习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可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寻找到适当的课题,范围很广泛,这使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极具开放性。其次,学习时空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在主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手段的运用、研究结果的表达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给学生和指导教师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内外,可以在校内外和家庭内外,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再次,组织形式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个人独立研究,也可以分组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只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为终极。最后,研究结果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反对结论的唯一化和标准化,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把学习看作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即便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它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忽视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
2、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有关资料显示,当今中国许多工矿、企业缺少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如技工、技师等。现代企业要求技术人才能适应现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它有利于造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四个内容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课程的改革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它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探索未知能力的发展,因为能力是产生知识的知识,是产生技能的技能。传统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教学方式,它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4、教师成长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与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与教法是有矛盾的,尽管两者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把研究性学习当做一种学习活动来推广,而又不想改变现有的课程、教材体制,必将给我们本来已经足够沉重的基础教育、给我们的学生添加新的负担。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观念指导现行的教育,它必将会给教育带来根本性的革命。同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和总结。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数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不是轻车熟路,可以说是很陌生,因为他们所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脑子里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改变,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学习这一场教育的革命在蓬勃发展,这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师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如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适应时代的步伐,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5、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人是物质与精神、生命与社会、体能与智力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依附于人这个“物质”而存在。离开了人的躯体,就谈不上精神,当然更谈不上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校变成“快意的场所”[],而不是“恐怖的场所”,“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更具有健康的心理,以便更好得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职业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教育改革的一场革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教育部的两个文件里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作为课程类型。
1.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迫使人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一种既适合教会学生知识,而又更适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 “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围绕各门课程确定的教育目标,以问题探索形式为主,让学生追溯与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对问题的兴趣与生成意识,掌握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增强对开放性作业的理解与参与,从而学会质疑、学会深究、学会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即探究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而不重在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很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题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当然,“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也并非完全对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合理掌握两种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作为研究性学習课程类型
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限定学生研究课题或项目的选择范围,其主要目的是凸显这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选择的实践性课题或项目,还包括基于校内或校外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和学习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问题性、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1、问题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性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没有研究还谈什么研究性学习呢?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对孩子来讲没有问题正是最大的问题。
2、主体性
如果说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那么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征。自主性的实质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是课题研究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
3、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观点的表达等都没有现成的结论,是一系列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他们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试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应具备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4、实践性
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组织调查,也可以到大学、科研机构访问请教,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和教师讨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间接经验,同时也积累了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又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者通过实践亲自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参与,强调过程,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接触社会,为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研究的过程而非重结果。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单独学习所难以达到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中培养的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都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而限制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的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6、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课题内容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没有特别的知识体系,通过调查、访问、自己查文献、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即大部分学习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可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寻找到适当的课题,范围很广泛,这使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极具开放性。其次,学习时空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在主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手段的运用、研究结果的表达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给学生和指导教师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内外,可以在校内外和家庭内外,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再次,组织形式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个人独立研究,也可以分组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只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为终极。最后,研究结果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反对结论的唯一化和标准化,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把学习看作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即便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它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忽视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
2、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有关资料显示,当今中国许多工矿、企业缺少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如技工、技师等。现代企业要求技术人才能适应现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它有利于造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四个内容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课程的改革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它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探索未知能力的发展,因为能力是产生知识的知识,是产生技能的技能。传统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教学方式,它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4、教师成长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与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与教法是有矛盾的,尽管两者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把研究性学习当做一种学习活动来推广,而又不想改变现有的课程、教材体制,必将给我们本来已经足够沉重的基础教育、给我们的学生添加新的负担。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观念指导现行的教育,它必将会给教育带来根本性的革命。同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和总结。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数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不是轻车熟路,可以说是很陌生,因为他们所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脑子里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改变,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学习这一场教育的革命在蓬勃发展,这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师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如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适应时代的步伐,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5、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人是物质与精神、生命与社会、体能与智力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依附于人这个“物质”而存在。离开了人的躯体,就谈不上精神,当然更谈不上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校变成“快意的场所”[],而不是“恐怖的场所”,“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更具有健康的心理,以便更好得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