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观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的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江其虎和管波作客《党建》杂志社,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就京剧艺术走向世界的话题进行热议。
近年来,这4位艺术家多次率团、随团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巴西等地演出,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在外国观众中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包括京剧艺术的特殊魅力,堪称卓尔不群,无与伦比。他们表示,中国京剧在国际上广受欢迎,只要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精粹完全可以走向世界。
赴日演出:沿着梅兰芳先生走过的路
记者: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谈到中国京剧走向世界,我们首先想到梅兰芳先生。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早在1919年、1924年,梅兰芳两次组团到日本演出。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梅兰芳又率领一个庞大的艺术团到日本访问演出。这在当时都是轰动中国、轰动世界的大事。今年5月至7月,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一团团长李胜素联袂率团到日本巡回演出两个月,真切感受到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影响,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于魁智(京剧老生演员,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当今京剧界领军人物):在日本的巡回演出,我们带去的是梅兰芳先生的两出经典剧目,一出是《霸王别姬》,一出是《凤还巢》。我们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的邀请,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委派,带着国家京剧院一团,到日本30多个城市进行巡演。我们去之前,已经有7万多张门票卖完了。站在舞台上,我们共同感叹京剧对日本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影响力。我说过,我们这些后人还是吃着梅先生留给我们的“国际饭”。几十年前,梅先生第一个把京剧带到世界,也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带着使馆各个部门的人员前来观看演出,他还把30多个国家的使节请到东京观看我们的演出。
中国京剧、特别是梅兰芳先生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这源于艺术的魅力,宣传的影响,包括演出当中多种形式的推广普及。从今年3月起,日本民主音乐协会就举办了梅兰芳艺术特展,并且从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借了很多梅先生的音像、图片、服装,整个展览精致传神。
李胜素(京剧旦角演员,梅派艺术传人,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我们在日本演出,他们的翻译工作做得好,还请了一个日本籍京剧演员。他叫石山雄太,一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我们让他扮演《凤还巢》里一个丑角儿。锣鼓一响,大戏开场,他先登台,用日语来串联剧情,观众非常喜欢。再加上演出所有的唱念全部打上日文字幕,乃至人物角色的名字都有翻译创新。例如《凤还巢》里的纨绔子弟朱千岁,一个有钱的阔少,翻译成“大富豪”;那个学有所成的“穷小生”穆居易,翻译成“将来有望青年”,观众一看都明白了。
于魁智:京剧艺术要让外国人看懂,让外国观众接受,这些翻译细节必须注重。最初,我们很担心演出的效果,因为这是两出原汁原味的文戏——《霸王别姬》、《凤还巢》,文戏完全靠念白、靠唱腔吸引观众,不像《三岔口》、《闹天宫》那样的武戏,靠技巧吸引观众,用舞蹈讲故事。那么,日本观众能接受吗?恰恰因为翻译到位,推广到位,日本观众都看懂了。
德国演出:汉堡“中国时代“盛况空前
记者:2012年8月,《野猪林》的演出,在德国汉堡掀起一场京剧旋风。这出中国传统京剧,打动了有着欧洲戏剧传统的汉堡观众。剧中饰演林娘子的是李胜素,林冲的扮演者就是于魁智。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李胜素:2012年德国汉堡的“中国时代”盛况空前(汉堡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时代”活动),我们拿的是《野猪林》这出大戏。以往带出去的都是折子戏,这次是成本全套的大戏。没去之前,就听说演出的戏票全部卖光了。同时,翻译工作、推广工作搞得很好。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演出当中,该有剧场效果的地方,总会有掌声、喝彩声。演出之前,会有德国著名的演员,类似咱们的李默然、濮存昕那样的艺术家,把当天演出的剧情,或者怎么欣赏京剧,告诉观众。
于魁智:我们在德国演出,跟日本不太一样,就是刚刚所说的有德国艺术家的“导赏”(引导欣赏)。以往京剧走向世界,很多都是《三岔口》、《闹天宫》、《雁荡山》这样的武打剧目,多数跟哑剧一样。2012年德国汉堡之行,我们带去讲述水浒人物传奇的一出大戏。演出之前,“导赏”也跟德国观众说,中国的观众看京剧就是互动,观众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你越叫好,你越鼓掌,演员越卖力气,越演越有激情。
中西合璧:京剧演员加盟外国艺术节
记者:1996年,一出古希腊悲剧《巴凯》,由京剧演员江其虎主演。后来,江其虎还参加过外国歌剧——《凤仪亭》的演出,饰演吕布。外国歌剧,中国故事。江其虎参加了20多个外国艺术节,请谈谈有何感想?
江其虎(京剧文武小生演员,叶盛兰、叶少兰父子两代小生艺术传人):从1996年开始,我参加过世界各国的艺术节21个。这里,先从我的太老师叶盛兰先生说起。当年他在欧洲演出时,卓别林就从瑞士追着去看他,成了他的粉丝。我的老师叶少兰先生曾到美国20多所大学去普及推广京剧。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艺术家,为京剧的弘扬做出很大的贡献。
我从小学京剧,当我接触到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时,非常兴奋。戏迷也许会说,包括同行也认为,江其虎唱的是什么戏,古希腊悲剧,那是京剧吗?其实,我们是作为一个载体,去弘扬京剧艺术的。一方面,京剧的唱念做打,博大精深,什么艺术形式都能用得上;另一方面,我们用京剧的表演程式去演绎外国戏剧,同样出彩。林肯中心艺术节我去了两次,第一次去演歌剧《夜宴》,舞美设计,我在一个道具里面窝着唱,一段咏叹调,唱了12分钟。他们惊讶,说你的本事太大了,窝在里面还能唱得那么好。我说,我还能扎上靠、拿着枪(即全身披挂表演)唱上一大段呢!京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还有京剧艺术表演本身,都是独有的。我们从业人员一定要自觉、自信、自强。我们能让外国观众看懂中国故事。
巴西演出:京剧艺术穿越遥远时空
记者:今年5月,中国巴西建交40周年,也是全球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国家京剧院一行17人远赴巴西演出。管波此行随团演出经典名剧《秋江》。请谈谈在万里之遥巴西的感受?
管波(京剧花旦演员,荀派艺术传人):我们一行17人,远涉重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7个演职员,包括演员、琴师、舞美,一人多能、一专多能,来到巴西的阿雷格里港,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我们演出了折子戏,有《武松打店》、《赤桑镇》、《霸王别姬》、《秋江》,分门别类介绍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艺术特色,也囊括京剧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
巴西真是太远了,我是第一次去。坐飞机三次转机,全程下来要30多个小时。我们这次也是边演边讲,每出戏前面有人进行讲演,跟台下的观众互动,效果特别好。谈到京剧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离不开虚拟性和写意性的表演。介绍京剧的时候,我们就想到,怎么能让巴西观众听明白、看明白呢?我们就用虚拟性来表现一个情节。例如,用现实的路程,30多个小时,我们从北京飞到巴西阿雷格里港,而用京剧的手法来跨越时空,怎么表现呢?我们说,2014年是巴西世界杯比赛,巴西阿雷格里港是分会场,作为一个球迷,我想去阿雷格里港看看。用京剧的锣鼓,演员在舞台上边看边转,走了一圈,锣鼓一停,到了!非常简单、浅显易懂的方式,京剧用锣鼓和演员走一个过场,就来到了遥远的巴西。
我们的演出,我们的传统艺术,征服了巴西的观众,我也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在巴西的影响力。
近年来,这4位艺术家多次率团、随团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巴西等地演出,他们亲身体验了中国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在外国观众中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包括京剧艺术的特殊魅力,堪称卓尔不群,无与伦比。他们表示,中国京剧在国际上广受欢迎,只要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精粹完全可以走向世界。
赴日演出:沿着梅兰芳先生走过的路
记者: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谈到中国京剧走向世界,我们首先想到梅兰芳先生。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早在1919年、1924年,梅兰芳两次组团到日本演出。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梅兰芳又率领一个庞大的艺术团到日本访问演出。这在当时都是轰动中国、轰动世界的大事。今年5月至7月,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一团团长李胜素联袂率团到日本巡回演出两个月,真切感受到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影响,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于魁智(京剧老生演员,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当今京剧界领军人物):在日本的巡回演出,我们带去的是梅兰芳先生的两出经典剧目,一出是《霸王别姬》,一出是《凤还巢》。我们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的邀请,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委派,带着国家京剧院一团,到日本30多个城市进行巡演。我们去之前,已经有7万多张门票卖完了。站在舞台上,我们共同感叹京剧对日本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梅兰芳大师的艺术影响力。我说过,我们这些后人还是吃着梅先生留给我们的“国际饭”。几十年前,梅先生第一个把京剧带到世界,也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带着使馆各个部门的人员前来观看演出,他还把30多个国家的使节请到东京观看我们的演出。
中国京剧、特别是梅兰芳先生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这源于艺术的魅力,宣传的影响,包括演出当中多种形式的推广普及。从今年3月起,日本民主音乐协会就举办了梅兰芳艺术特展,并且从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借了很多梅先生的音像、图片、服装,整个展览精致传神。
李胜素(京剧旦角演员,梅派艺术传人,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我们在日本演出,他们的翻译工作做得好,还请了一个日本籍京剧演员。他叫石山雄太,一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我们让他扮演《凤还巢》里一个丑角儿。锣鼓一响,大戏开场,他先登台,用日语来串联剧情,观众非常喜欢。再加上演出所有的唱念全部打上日文字幕,乃至人物角色的名字都有翻译创新。例如《凤还巢》里的纨绔子弟朱千岁,一个有钱的阔少,翻译成“大富豪”;那个学有所成的“穷小生”穆居易,翻译成“将来有望青年”,观众一看都明白了。
于魁智:京剧艺术要让外国人看懂,让外国观众接受,这些翻译细节必须注重。最初,我们很担心演出的效果,因为这是两出原汁原味的文戏——《霸王别姬》、《凤还巢》,文戏完全靠念白、靠唱腔吸引观众,不像《三岔口》、《闹天宫》那样的武戏,靠技巧吸引观众,用舞蹈讲故事。那么,日本观众能接受吗?恰恰因为翻译到位,推广到位,日本观众都看懂了。
德国演出:汉堡“中国时代“盛况空前
记者:2012年8月,《野猪林》的演出,在德国汉堡掀起一场京剧旋风。这出中国传统京剧,打动了有着欧洲戏剧传统的汉堡观众。剧中饰演林娘子的是李胜素,林冲的扮演者就是于魁智。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李胜素:2012年德国汉堡的“中国时代”盛况空前(汉堡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时代”活动),我们拿的是《野猪林》这出大戏。以往带出去的都是折子戏,这次是成本全套的大戏。没去之前,就听说演出的戏票全部卖光了。同时,翻译工作、推广工作搞得很好。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演出当中,该有剧场效果的地方,总会有掌声、喝彩声。演出之前,会有德国著名的演员,类似咱们的李默然、濮存昕那样的艺术家,把当天演出的剧情,或者怎么欣赏京剧,告诉观众。
于魁智:我们在德国演出,跟日本不太一样,就是刚刚所说的有德国艺术家的“导赏”(引导欣赏)。以往京剧走向世界,很多都是《三岔口》、《闹天宫》、《雁荡山》这样的武打剧目,多数跟哑剧一样。2012年德国汉堡之行,我们带去讲述水浒人物传奇的一出大戏。演出之前,“导赏”也跟德国观众说,中国的观众看京剧就是互动,观众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你越叫好,你越鼓掌,演员越卖力气,越演越有激情。
中西合璧:京剧演员加盟外国艺术节
记者:1996年,一出古希腊悲剧《巴凯》,由京剧演员江其虎主演。后来,江其虎还参加过外国歌剧——《凤仪亭》的演出,饰演吕布。外国歌剧,中国故事。江其虎参加了20多个外国艺术节,请谈谈有何感想?
江其虎(京剧文武小生演员,叶盛兰、叶少兰父子两代小生艺术传人):从1996年开始,我参加过世界各国的艺术节21个。这里,先从我的太老师叶盛兰先生说起。当年他在欧洲演出时,卓别林就从瑞士追着去看他,成了他的粉丝。我的老师叶少兰先生曾到美国20多所大学去普及推广京剧。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艺术家,为京剧的弘扬做出很大的贡献。
我从小学京剧,当我接触到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时,非常兴奋。戏迷也许会说,包括同行也认为,江其虎唱的是什么戏,古希腊悲剧,那是京剧吗?其实,我们是作为一个载体,去弘扬京剧艺术的。一方面,京剧的唱念做打,博大精深,什么艺术形式都能用得上;另一方面,我们用京剧的表演程式去演绎外国戏剧,同样出彩。林肯中心艺术节我去了两次,第一次去演歌剧《夜宴》,舞美设计,我在一个道具里面窝着唱,一段咏叹调,唱了12分钟。他们惊讶,说你的本事太大了,窝在里面还能唱得那么好。我说,我还能扎上靠、拿着枪(即全身披挂表演)唱上一大段呢!京剧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还有京剧艺术表演本身,都是独有的。我们从业人员一定要自觉、自信、自强。我们能让外国观众看懂中国故事。
巴西演出:京剧艺术穿越遥远时空
记者:今年5月,中国巴西建交40周年,也是全球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国家京剧院一行17人远赴巴西演出。管波此行随团演出经典名剧《秋江》。请谈谈在万里之遥巴西的感受?
管波(京剧花旦演员,荀派艺术传人):我们一行17人,远涉重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7个演职员,包括演员、琴师、舞美,一人多能、一专多能,来到巴西的阿雷格里港,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我们演出了折子戏,有《武松打店》、《赤桑镇》、《霸王别姬》、《秋江》,分门别类介绍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艺术特色,也囊括京剧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
巴西真是太远了,我是第一次去。坐飞机三次转机,全程下来要30多个小时。我们这次也是边演边讲,每出戏前面有人进行讲演,跟台下的观众互动,效果特别好。谈到京剧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离不开虚拟性和写意性的表演。介绍京剧的时候,我们就想到,怎么能让巴西观众听明白、看明白呢?我们就用虚拟性来表现一个情节。例如,用现实的路程,30多个小时,我们从北京飞到巴西阿雷格里港,而用京剧的手法来跨越时空,怎么表现呢?我们说,2014年是巴西世界杯比赛,巴西阿雷格里港是分会场,作为一个球迷,我想去阿雷格里港看看。用京剧的锣鼓,演员在舞台上边看边转,走了一圈,锣鼓一停,到了!非常简单、浅显易懂的方式,京剧用锣鼓和演员走一个过场,就来到了遥远的巴西。
我们的演出,我们的传统艺术,征服了巴西的观众,我也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在巴西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