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颁布后,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比重加大。教师们也倍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他们的价值观取向,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新课标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表达。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把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 J03-0244-01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究其根本是师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变融的过程。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道德品质,逐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其社会情趣和文化品位。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呢?
1 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经历的引导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切忌面无表情,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因而好多教师为了上一堂完整的课总爱板着脸,生怕学生察觉到老师的情绪,影响课堂秩序,教师便在一板一眼的陈述中完成情感教育。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完成的情感教学时机械化的,僵硬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上课时的激情,这样便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不知不觉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存不朽》。这一课是篇说明文,枯燥的讲述纪念碑及纪念碑周围的建筑物是不够的,而且凭空的方位顺序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为了解决这一课的难题,教师可先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纪念碑的全景展现给学生,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参观纪念碑的摄像碟片,在播放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的轻重,情感的起伏,让学生感觉如同跟随老师现场参观了纪念碑。同时,教师应适当的在黑板上画出方位图,让学生有一个全景的印象图。如此一来,学生既了解了纪念碑等建筑物,又感受到了纪念碑的雄伟壮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人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接着,教师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问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L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3 凭借反复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认真地读每一篇文章,我们就能琢磨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了解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师将诵读的方法运用到情感教育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情感沟通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大声地读,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找语感,同时教师应当适时的给予指导,从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示范。朗读宋朝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感情基调悲哀,转而激昂。那么在教师指导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的控制语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读起来节奏感很强,而且带有着一种无奈与悲凉。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节奏的快慢、停顿、关键词的重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从这些句子能看出词人的坦荡,乐观的生活态度。“既然月亮的阴晴圆缺不是世人所能控制的,我又怎么能怪月亮呢?人生本来就是有悲有欢,有离也有合德。我不能因为自己无法与亲人团聚就埋怨月亮。我应该借着月亮,请月亮帮我送去祝福:只愿人们能将这美好的情感长留心间,无论相隔多远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由此可见,词人的情感变化正好体现了词人的性情豁达,开朗。教师在指导此句阅读时就应该抓住词人的性情,而不应该是哀怨凄凉了。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积累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教育,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 J03-0244-01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究其根本是师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变融的过程。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道德品质,逐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其社会情趣和文化品位。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呢?
1 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经历的引导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切忌面无表情,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因而好多教师为了上一堂完整的课总爱板着脸,生怕学生察觉到老师的情绪,影响课堂秩序,教师便在一板一眼的陈述中完成情感教育。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完成的情感教学时机械化的,僵硬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上课时的激情,这样便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不知不觉中接受情感教育。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存不朽》。这一课是篇说明文,枯燥的讲述纪念碑及纪念碑周围的建筑物是不够的,而且凭空的方位顺序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为了解决这一课的难题,教师可先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纪念碑的全景展现给学生,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参观纪念碑的摄像碟片,在播放的过程中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的轻重,情感的起伏,让学生感觉如同跟随老师现场参观了纪念碑。同时,教师应适当的在黑板上画出方位图,让学生有一个全景的印象图。如此一来,学生既了解了纪念碑等建筑物,又感受到了纪念碑的雄伟壮观,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人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有教师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接着,教师讲诉了一段故事: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就在这时,缆车忽然问离开了缆绳,急速地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L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3 凭借反复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认真地读每一篇文章,我们就能琢磨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了解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师将诵读的方法运用到情感教育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情感沟通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大声地读,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找语感,同时教师应当适时的给予指导,从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示范。朗读宋朝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感情基调悲哀,转而激昂。那么在教师指导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的控制语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读起来节奏感很强,而且带有着一种无奈与悲凉。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节奏的快慢、停顿、关键词的重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从这些句子能看出词人的坦荡,乐观的生活态度。“既然月亮的阴晴圆缺不是世人所能控制的,我又怎么能怪月亮呢?人生本来就是有悲有欢,有离也有合德。我不能因为自己无法与亲人团聚就埋怨月亮。我应该借着月亮,请月亮帮我送去祝福:只愿人们能将这美好的情感长留心间,无论相隔多远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由此可见,词人的情感变化正好体现了词人的性情豁达,开朗。教师在指导此句阅读时就应该抓住词人的性情,而不应该是哀怨凄凉了。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积累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教育,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