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即在给予学生给养的同时,解放他们的能力,探究结果的受控将使探究过程前面各环节、各要素中的自主权化为虚伪的泡沫,学生会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而重新考虑探究方案,在探究行动的开展中也会为了得出所需结果而修改实验数据,自主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不再是探究的目标和指向,获得教师期待的结论将成为主要追求。教师也应多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现象,让学生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关键词】探究;解放;自主;物理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这是对我国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概括,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多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完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即在给予学生给养的同时,解放他们的能力,即质疑与批判,辨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能力,从而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行动、去观察、去思考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已经具有或所持的观点,是新知识建构的起点
一位物理老师在“力的概念”一课中,决定先倾听学生的观点,他说“这单元,我们将要解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你们会发现你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观点,能够解释这些事情,这单元结束时,我希望你们对科学家如何解释这些事情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同时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解释。今天,我们要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力,你们认为力是什么?”
接下来,很多观点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涌现出来,从典型的“推”或“拉”到很多复杂的术语的描述,如能量与动量等。在有些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具体的情境或例子;他把一块石头抛向空中,问学生怎么用自己的理解的力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他要求学生独立的形成自己的想法,以图示的形式用箭头表示石头所受的主要的力(包括大小、方向、作用点),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每一种力的原因。接下来讨论的时间较长,学生把他们的观点说出来,这些观点中包括一些与力不相关的观点或虚构的力。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澄清自己的观点,如“你是怎样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用这种方法,教师能辨别出影响学生的概念,理解的许多错误观点。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式的引导,帮助学生使他们的推理更有意义,精炼学生的理解,逐步接近更科学更科学一些的解释。学生能以更大的兴趣,积极投入学习,并利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纠正错误,学习气氛很浓,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即在给予学生给养的同时,解放他们的能力(质疑与批判、辨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能力),从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行动,去观察、去思考——用自己的手脚行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是由别人代替他去行动,代替他去观察、思考。
二、探究式学习中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
1.如果在探究目标或意图(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行动的开展以及反思等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力,那么,探究式学习中的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就无从谈起。
2.如果没有探究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对话、协商与合作,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也难以孤立地承担起知识建构的责任。
3.上述两点依赖于将学生投身于一个自然、结构不良的情境脉络中才能实现。在一个人为的、脱离自然的生活境脉中,结构化的问题情境中,如在传统的题型明显的数学问题中,问题的类型及解决的策略与思路都是固定的,学生只需要套用已学的模式,而不必自主決定什么,协商与合作更是多余的。
4.如果探究结论或建构结果已经预先由教师规定,而评价标准或奖惩原则又掌握在教师手中,那么,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将主要致力于揣摩教师的想法,在探究过程其它各要素中的自主决定权也就无法最终得到落实。探究结果的受控将使探究过程前面各环节、各要素中的自主权化为虚伪的泡沫,学生会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而重新考虑探究方案,在探究行动的开展中也会为了得出所需结果而修改实验数据,自主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不再是探究的目标和指向,获得教师期待的结论将成为主要追求。探究式学习也将因此而失去它的本意与灵魂。
三、利用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强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实验教学是研究物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运用实验来展示、探究实验现象的过程,比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得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组织和设计物理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独立思考,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通过实验否定的假设或不完善的猜想,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能力。
生活中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涉及物理知识的现象,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现实观察中发现的: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阿基米德从浴缸溢水现象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瓦特从锅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这些现象科学家们能从中有所发现,是因为他们多问了几个“为什么”,并认真进行研究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现象,让学生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中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他们的自主建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实行。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2.
[3]廖先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6 .
[4]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探究;解放;自主;物理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这是对我国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概括,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多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完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即在给予学生给养的同时,解放他们的能力,即质疑与批判,辨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能力,从而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行动、去观察、去思考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已经具有或所持的观点,是新知识建构的起点
一位物理老师在“力的概念”一课中,决定先倾听学生的观点,他说“这单元,我们将要解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你们会发现你们已经有了很好的观点,能够解释这些事情,这单元结束时,我希望你们对科学家如何解释这些事情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同时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解释。今天,我们要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力,你们认为力是什么?”
接下来,很多观点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涌现出来,从典型的“推”或“拉”到很多复杂的术语的描述,如能量与动量等。在有些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具体的情境或例子;他把一块石头抛向空中,问学生怎么用自己的理解的力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他要求学生独立的形成自己的想法,以图示的形式用箭头表示石头所受的主要的力(包括大小、方向、作用点),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每一种力的原因。接下来讨论的时间较长,学生把他们的观点说出来,这些观点中包括一些与力不相关的观点或虚构的力。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澄清自己的观点,如“你是怎样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用这种方法,教师能辨别出影响学生的概念,理解的许多错误观点。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式的引导,帮助学生使他们的推理更有意义,精炼学生的理解,逐步接近更科学更科学一些的解释。学生能以更大的兴趣,积极投入学习,并利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纠正错误,学习气氛很浓,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解放,即在给予学生给养的同时,解放他们的能力(质疑与批判、辨别与选择、探究与建构的能力),从而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行动,去观察、去思考——用自己的手脚行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是由别人代替他去行动,代替他去观察、思考。
二、探究式学习中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
1.如果在探究目标或意图(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行动的开展以及反思等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力,那么,探究式学习中的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就无从谈起。
2.如果没有探究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对话、协商与合作,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也难以孤立地承担起知识建构的责任。
3.上述两点依赖于将学生投身于一个自然、结构不良的情境脉络中才能实现。在一个人为的、脱离自然的生活境脉中,结构化的问题情境中,如在传统的题型明显的数学问题中,问题的类型及解决的策略与思路都是固定的,学生只需要套用已学的模式,而不必自主決定什么,协商与合作更是多余的。
4.如果探究结论或建构结果已经预先由教师规定,而评价标准或奖惩原则又掌握在教师手中,那么,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将主要致力于揣摩教师的想法,在探究过程其它各要素中的自主决定权也就无法最终得到落实。探究结果的受控将使探究过程前面各环节、各要素中的自主权化为虚伪的泡沫,学生会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而重新考虑探究方案,在探究行动的开展中也会为了得出所需结果而修改实验数据,自主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不再是探究的目标和指向,获得教师期待的结论将成为主要追求。探究式学习也将因此而失去它的本意与灵魂。
三、利用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强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实验教学是研究物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运用实验来展示、探究实验现象的过程,比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得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组织和设计物理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独立思考,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通过实验否定的假设或不完善的猜想,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能力。
生活中的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涉及物理知识的现象,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现实观察中发现的: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阿基米德从浴缸溢水现象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瓦特从锅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这些现象科学家们能从中有所发现,是因为他们多问了几个“为什么”,并认真进行研究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现象,让学生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中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他们的自主建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实行。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2.
[3]廖先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6 .
[4]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