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破茧路径研究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F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茧房”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茧房”不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新思维、自我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获得更广阔的信息空间,对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其“信息茧房”现状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从信息素养、人际交往、算法推荐、学校特色等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的破茧路径,帮助大学生开辟更广阔的信息空间,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信息茧房”;大学生;破茧路径
  网络发展势头迅猛,信息极大丰富,但是大多数人的信息空间因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并没有得到扩展,受众沉浸在同质化的信息中,不能够主动汲取多元信息,自身信息空间变得狭窄,从而形成“信息茧房”。“信息茧房”就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若根据受众以兴趣为导向所选择和接收的信息情况及质量,其可以表现为“优质茧房”与“劣质茧房”,前者把握信息量适中,能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满足高校大学生各种需求和自由发展;而后者则会加重大学生对互联网媒介的依赖,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劣质信息茧房”表现为:一是信息匮乏状态;二是海量但是没有价值的信息状态。“信息茧房”的封闭性和信息同质化、片面化会束缚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窄化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劣质信息茧房”的形成还往往伴随回声室效应、群体极化、认知偏差、思维固化等现象产生。
  一、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信息茧房”现状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对桂林旅游學院大学生基本个人信息情况调查;二是对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接收现状及其“信息茧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浏览信息的渠道和浏览频率、浏览内容;学生对算法推荐的态度;学生对“信息茧房”的认知程度和“信息茧房”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程度;学生对学校文化环境的满意程度,并收集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议。
  本次调查对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随机抽样,即选取学院500间宿舍,抽取每一间宿舍1号床位的大学生,对其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总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为96.2%。
  文章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根据,从学生自身及学校环境出发,寻找挣脱“信息茧房”束缚的可能性和切入点。
  (二)问卷基本情况
  1.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以下简称“受访对象”)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其对娱乐类信息关注度最高,然后关注新闻类信息和旅游类信息。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鼓励受众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并收集分析用户行为,为用户形象刻画,向受众源源不断地推送同类型的信息,吸引了大量受众,包括大学生。以受访对象为例,其习惯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此类平台也成为他们进行信息获取的固定渠道。而这三个平台具有娱乐性强、新鲜度高、流量大的共同特点。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娱乐类信息是软性的,其虽然不是生活必需,但是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受访对象对新闻类信息持续关注,重视程度良好,其认为新闻是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他们关注旅游类信息,这是由其所在学校“旅游”特色所决定的。可见,环境可以影响大学生选择所关注的信息类型。
  2.大学生对算法推荐的态度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0%左右的受访对象通过平台浏览到相似内容,90%左右的受访对象意识到平台正在进行个性化推送。其中,对平台运用算法推荐表示无所谓的受访对象占62.6%,表示很喜欢的占17.0%,表示不喜欢的占20.4%。
  虽然意识到自己处在算法推荐中,但是大多数受访对象对算法推荐的态度表示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要接触的信息目的性不强,偏向于某类信息的学生面对大量同质化信息,其有获取一定深度信息的可能性,而同时不接受同质化信息的学生具有突破“信息茧房”、拓展信息圈的可能性。此外,在同质化信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得到延伸,若学生只是无意识地网上浏览,那么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显然这样是不利于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有效使用网络,合理分配时间的。
  3.大学生对“信息茧房”的认识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来说,“信息茧房”的概念并没有普及,仅有一小部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经过笔者向受访对象阐述“信息茧房”的概念,受访对象中55.7%左右的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信息茧房”,而不认为自己处于“信息茧房”的占20.6%,不清楚自己是否处于“信息茧房”的占23.7%。同时,认为“信息茧房”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的大学生则超过90%。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对象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同质化的信息空间,也承认“信息茧房”对自己的生活确实造成了影响。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认为自己处于“信息茧房”,却认为自己受到了“信息茧房”的影响。出现这样矛盾的数据情况,既说明浅显地向学生阐释“信息茧房”的概念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信息空间,也说明深入普及“信息茧房”概念和信息知识的重要性。综合上述数据可知,虽然桂林旅游学院的大学生对“信息茧房”的认识并不充分,但他们的破茧意识是强烈的。从他们的搜索行为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想要拓宽知识面和了解未知信息的需求,但是他们缺少信息知识,不了解自身“信息茧房”现状,缺少破解“信息茧房”的引导。
  二、“信息茧房”形成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我的日报”的形成缩小获取信息的广度   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曾预言“个人日报”的出现。目前,“一个人拥有私人定制的报纸”这个预言也已经实现。通过移动客户端,人们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利用软件关注功能,关注相关内容的发布者,以此获取发布者源源不断更新的内容。而发布者往往会发布同种类型的信息,内容是海量且单一的,用户很容易就沉浸其中,而内容的稳定性越高,发布者和观看者的黏性越大。
  其中,通过用户关注,并以此为兴趣导向,信息产生汇集,在私人定制信息中形成的“我的日报”,其内容易固化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不断沉浸于同质化信息,并形成观看习惯,导致外部信息隔绝,也可能使大学生很少主动地接触其他信息。若长时间在这种信息环境中,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和接收内容就会逐渐固化,不利于大学生获取广泛信息。
  (二)“信息茧房”效应下的群体极化
  凯斯·桑斯坦通过研究发现,在群体讨论之后,这个群体整体持有的态度经常与讨论之前群体中多数成员的态度一致,甚至更为极端;随着讨论的进行群体内观点的多样性会大幅度减少,群体成员间的观点会逐渐相似,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分歧逐渐变大[1]。在“信息茧”房中的大学生,由于相似的兴趣爱好,逐渐聚集在某个网络聚合体中,并成为紧密的、可以深入交流的关系。其中,意见领袖、从众现象、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会使少数人的意见将会被湮没在多数人的意见中。长此以往,这将会削弱大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一味地从众和沉默也会让大学生失去主见,其会因为群体压力而放弃自己表达的权力,趋向于群体中呼声最高的意见,从而养成惰性思维,一味依赖别人决策。
  “群体极化”会导致责任的分散和群体压力。当责任分散在一个大的群体中,群体中的个人感受到需要承担的责任减少,其对承担不利影响的畏惧也会减少,导致个人在群體中会做出更加极端、危险的行为。同时,在群体中个人的意见会向最具权威者的意见或者多数人的意见靠拢,争取得到庇护或者免受攻击。群体极化的积极方面是可以加快决断,增强群体的团结和凝聚力。其消极方面则是如果群体的决策是错误的,那么群体极化会将这个错误愈演愈烈,甚至在高涨的极端情绪中群体行为将无法控制。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发展阶段,“信息茧房”对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容易使大学生思想观念极端化,影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
  (三)个人思考方式固化
  我们所做出的思考和行为,取决于我们获得了怎样的信息。若我们倾向性地获得的信息是单一的,那么我们是无法进行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的。信息接收内容过窄容易造成思维固化,使得人们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时不加甄别,坚持使用同样的做法。而同质化的信息带来思维定式,单一的信息不利于人们对事物的多样反应。当面对各类信息时,大学生虽然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理智分析,但是在个体偏好和网络信息算法推送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不断浏览同质化信息,容易强化固有思维和偏见,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判断,尤其表现排斥异己的倾向[3]。
  创新的产生是不同信息的组合。这要求大学生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应被禁锢于单一的信息环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缺失,思考能力和思考积极性的下降,会影响他们的课业学习。学习本应是“思”与“学”的结合,大学课程尤其要求大学生注重思考,答案不应是统一的。大学生应从全局出发,要用多维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处于同质化信息,懒于思考、思想固化是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
  三、大学生的破茧路径
  文章通过对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信息茧房”现状和“信息茧房”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一方面,这是向大学生普及“信息茧房”的概念,帮助他们分析自己所处“信息茧房”的优劣,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也希望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改变学校环境,以帮助大学生消弭“信息茧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学生群体缺乏信息素养会影响其判断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传播中容易依赖意见领袖[4]。信息素养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若大学生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就能够以一种辩证思维去看待信息,从而促使大学生减少选择性盲从。同时,信息素养也是大学生进行广泛学习和深入学习的手段。提升信息素养就是要锻炼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知识和培养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包括信息敏感性、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创新能力,是人们在接触信息时的一种自觉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是一种动力,有了信息意识人们才有可能产生信息需求,主动寻找信息、使用信息。信息意识的培养会让大学生从只接受信息而不思考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能够在接触到信息时对信息的性质加以甄别,对信息的价值加以判断,并且将信息融入头脑中的信息库,与已有经验进行资源整合。大学生需要慢慢地克服惰性,训练自己通过这样的程序去分析信息。
  信息知识就是与信息有关的概念、理论、知识和技术。只有了解信息知识,大学生才能使信息知识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发展的重要助力。信息在现代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掌握充分可靠信息的人能够处于有利发展的位置,其视野往往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易于在竞争中获利,甚至可以将信息作为商品,在市场中流通以获得利益[5]。
  信息能力是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能力。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锻炼使用逻辑思维和技术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创新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应在多掌握、多挖掘背景素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客观评价、理性传播,谨防被“信息茧房”束缚,避免在无形中被他人牵引和左右,将自己认为正确的错误信息传播出去[6]。培养信息素养是一个需要自知自觉、积极主动、目的明确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是长期的任务,需要时间和毅力。而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信息茧房”。同时,大学生也能获得理智、有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注重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
  人们的兴趣爱好相似度越高,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遇见”的概率也会越高,而在同一个网络群体中聚集的人们至少有一个目的或者爱好是相同的。在网络中,大学生常常会寻找与既有立场相同的群体,这样虽然固化自身的爱好,但是不利于大学生获取多样信息。在饭圈中的大学生群体,其接触到的信息完全是与偶像有关或者是偶像的周边。而网络群体因为兴趣爱好而聚集或解散,这样的网友关系是脆弱的,进行交流不同信息的机会也会减少。
  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则会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人际在网络中的“遇到”是因为相同的身份标签,身份标签可能是篮球爱好者、美妆爱好者、某明星粉丝等,网友通过向对方展示共同的兴趣爱好来维持交往关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则是复杂的,各种因素都会对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且并不限制于兴趣爱好的相似性,也正因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信息的机会才是随机的。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是通过分享建立的,人们不断地交换自己获得的信息,即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会不断地进入对方的信息圈。经过对桂林旅游学院大学生的调查得知,其中70.9%的学生在交友圈中兴趣相似的朋友占比在40%以下。
  通过整理分析此次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在与人交谈时遇到不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持正面积极态度的学生占52.1%,对不感兴趣的网络信息能够认真浏览的学生占8%。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更容易接收不感兴趣的信息。在与人交谈时,人们对信息的包容度受复杂的因素影响,除了自身喜好,还包括感情基础、人际关系、礼貌修养等。但是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处理方式往往只来自自身的感受,个人喜好对信息处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大学生也能够轻易地屏蔽不感兴趣的信息。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能够打破个人喜好对信息选择的独断局面,帮助学生拓宽信息面。
  (三)警惕算法推荐
  算法推荐必然带来主体性的缺失,导致用户的信息偏食和自我认知错位,在机器技术的操控下,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却始终定格在同一个“频道”[7]。算法推荐必然导致我们处在信息同质化的环境中,同时,它是“信息茧房”的加速器。算法推荐的目的是增加用户对平台的黏性,以获取商业利益。各类App不断获取一个人的浏览记录和行为特征,并且依靠大数据分析对用户形象进行描绘,从而能够更好地让受众在面对智能算法推送来的产品信息时,往往不再将之视作令人厌烦的广告,反而会觉得其恰到好处地“读懂了”自己的需求[8]。算法推荐对用户投其所好,导致用户經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算法推荐“俘获”。大学生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算法推荐对“信息茧房”的固化,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浏览行为减少算法推荐对自身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观看平台的娱乐性信息设置自己的浏览时长,防止沉溺。二是培养求知欲,增加使用搜索功能的频率。三是利用传统媒介获取信息,例如广播、报纸或电视等。
  (四)以“旅游”带动学生接触多元化信息
  “旅游”是桂林旅游学院的优势和特色,旅游是老少皆宜的活动。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本身具有多类型信息融合的特质,学院要充分利用这种特质来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大学生来说,旅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旅游大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既是在兴趣中学习,又是在快乐中学习,其对信息的接受面也会更大。大学生通过去不同的地区,势必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这相比网络中的信息,蕴含在山水、建筑、服饰、饮食上的信息会更真实、更直观。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眼睛,还可以调动身体其他感官去深刻感受。学院还应该充分凸显“旅游”特色,组织学生参加旅游线路的调查和规划、游客的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无形中也能够使学生突破“信息茧房”的包裹。
  四、结语
  大学生本应该是最具有批判精神的群体,而不应在同质化的信息中封闭自我。大学时期正是学生培养广阔视野、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的时期,大学生应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交圈,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培养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意义非凡。由此,帮助大学生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尹宏毅,郭彬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陈彪,霍宁宁.“信息茧房”效应下大学生群体极化的教育引导策略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44-46,64.
  [3]郎捷,王军.“信息茧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13-15.
  [4]王慧芳.信息茧房对微时代大学生信息阅读的负面影响[J].出版广角,2018(02):69-71.
  [5]李锋,周雅琦.算法时代的信息茧房与破解之道[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06):47-52.
  [6]张凡.莫困“信息茧房”[J].政工学刊,2020(07):86.
  [7]刘建新.信息茧房与价值幻象: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之殇[J].长江文艺评论,2020(06):45-49.
  [8]王瑞.“信息茧房”的实质、成因与突围之道[J].青年记者,2020(36):23-2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手机、平板、电脑作为新的阅读端口,正朝着更便捷、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电子书包”“教学数字化”等名词也陆续进入学生、家长、老师的视野中。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环节,其相关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也亟须重视。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教材因其富媒体性、便携性、交互性、低性价比而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中小学数字教
期刊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中,人物类纪录片是其分支之一,以记录人物为主,反映人物对生活、生命的感悟。一部优秀的人物类纪录片往往能使观众超越自身所在时空的局限,感受他人的生活。本文侧重研究纪录片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方面,探讨在新技术时代下人物类纪录片如何实现风格的呈现。  [关键词]人物类纪录片;风格
期刊
[摘要]高校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在保证和提升期刊整体质量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文编辑应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从工作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和翻译水平。文章从翻译伦理在英文编辑中的运用和英文编辑在高校学术期刊中发挥的作用角度,通过阐明英文编辑在高校学术期刊翻译和编校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进而提出英文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指出英文编辑在翻译和编校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和创新精神。高校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只有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现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以及新媒体素养培育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学术期刊;编辑素质  毫无疑问,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所处的信息环境的重要力量之一。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所具
期刊
[摘要]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选择与受众定位相契合的诗词内容,将“通关攻垒”和“诗词专家讲解”联动,通过飞花令、九宫格、线索提示等形式呈现诗词文化,打造国风舞台来为节目增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助力下,社会上出现了“诗词热”现象。“诗词热”现象引发了主流价值文化的回归,也引发了人们对诗词教学、家庭教育和电视作品的思考。总之,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既创新了文化传承方式,也起到社会教化和文化启蒙的作用。 
期刊
[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编校质量是重中之重。要切实提升教辅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社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控制图书品种规模,建立图书质量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出版工作流程。同时,出版社要加强编校人员的学习培训,重视编校队伍建设。而编校人员要坚守从业的初心和使命,以“工匠精神”精心打磨书稿。  [关键词]教辅图书;编校质量;提升  近年来,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出版物质量的管理政策,连续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图书编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编辑要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图书市场品种的进一步细分和销售推广的多样复杂,使图书编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要不断修炼编辑力。文章提出要从审读力、思想力、创新力、沟通力、执行力五种职业核心能力来提升编辑力。  [关键词]新媒体;图书编辑;编辑力  编辑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参与者,是文化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下,科技期刊转型势在必行。文章从调整内容结构,从综合类转向专业类;改进办刊方式,从纸媒转向全媒体;拓宽运营渠道,从单一的经营模式转向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由此来推动学术期刊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强学术期刊内容建设,优化学术期刊出版结构,提升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期刊;转型;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全球蔓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期刊
[摘要]文章从栏目内涵的认知背景、栏目设计的主要维度、栏目建设的根本路径,对教育期刊栏目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个案的列举,以期为教育期刊栏目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参照。  [关键词]教育期刊;栏目建设;路径  栏目是教育期刊在结构上的中间状态,其上位是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期刊,其下位是个性化更鲜明的文章。栏目是文章的集束性呈现,它的出现令单篇的、独立的文章因为特定的目标发生深度关联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媒介的飞速发展,我国融媒体建设应运而生,这为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把握正能量基调,提升舆论传播力,成为地市级主流媒体的必修之课。文章以“商丘好人”传播为例,探讨地市级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地市级主流媒体;“商丘好人”  融媒体视域下,融媒体的本质是按照“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运营模式,实现一次内容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