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 :传播与版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在保证和提升期刊整体质量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文编辑应秉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从工作和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和翻译水平。文章从翻译伦理在英文编辑中的运用和英文编辑在高校学术期刊中发挥的作用角度,通过阐明英文编辑在高校学术期刊翻译和编校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进而提出英文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指出英文编辑在翻译和编校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和创新精神。高校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夯实自身基础,提升能力水平,进而提高高校学术期刊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英文编辑;翻译与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1]。其中《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2]。这无疑给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当前,随着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与日俱增,高校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向外界展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成果研发以及科技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平台和阵地。目前,很多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都需要作者提供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以及英文作者简介,EI收录的期刊还需要作者提供图表、课题名称以及参考文献的英文翻译[3]。然而,很多中文学术期刊虽然具备了与所刊发栏目研究方向相关的中文编辑,他们普遍具备研究生学历,英语水平平均能达到CET-6级,但是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英文原版资料较少,又没有经过系统的英文翻译练习和实践训练,并不能胜任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的编辑、翻译以及润色工作。基于此种情况,不少编辑部设有专职英文编辑岗位。然而,专职英文编辑虽然大多具有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在翻译方面都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保证学术期刊的译文质量,但是由于学术期刊论文方向涉及广泛,英文编辑还需要不断积累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专业词汇的翻译经验,需要熟悉参与中文论文的编校,通过学习学术期刊的编辑和校对方法,了解和熟悉所需翻译论文的专业知识,掌握题目和摘要中所提到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才能对英文题目和摘要进行编辑、翻译和润色,提高译文的精确度。
  一、翻译伦理在英文编辑中的运用
  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时会学习很多著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如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傅雷先生提出的“传神”理论,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转向说”等。作为学术期刊英文编辑,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翻译原理,还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尊重翻译内容本身。这就涉及近年来逐渐受到大家认可的一个概念—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当代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提出。他认为,尊重原作本身就是翻译行为的“正當伦理目标”,也就是要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4]。此后,很多学者也在翻译伦理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推动了翻译伦理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被翻译界广泛接受的是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他把翻译伦理分为五种类型,即交际的伦理、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承诺的伦理和基于规范的伦理。在他提出的翻译伦理中,把伦理的中心从译者的翻译行动转向译者自身,译者的职业道德在调节和完善各伦理相互配合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3]。至此,“译德”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译德”主要体现在译者的品德、志趣和责任心三个方面。品德体现在译者的人品和诚信等方面上,志趣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的使命感上,而责任心则反映在译者对翻译的工作态度上[3]。英文编辑在翻译和编辑论文题目和摘要的过程中,不但在内容上要追求译文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能力。在深入了解学科专业术语翻译的基础上,英文编辑要结合翻译理论和伦理,同时还要尊重作者的观点和满足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英文编辑才能真正翻译出精准的译文。
  二、英文编辑在高校学术期刊中发挥的作用
  (一)英文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编辑在审稿的各环节要认真、负责,做到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及时与作者沟通、修改。而英文编辑在翻译、编辑、校对的过程中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初审阶段
  英文编辑需要快速通篇审读论文,如果论文存在逻辑性问题及英文部分存在重大翻译问题英文编辑需及时联系作者,与作者沟通修改事宜,明确说明修改要求,指明英文部分存在的语法和翻译问题,督促作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完成并返回论文,以免耽误后续的编校工作。
  2.外审阶段
  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很高,因此,外审专家对论文的专业质量的把关极其重要。外审专家不仅要审核中文论文的质量,还要审核论文相应的英文部分翻译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英文编辑要做好外审专家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英文编辑要站在外审专家的角度,考虑外审专家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提出审稿和修改意见;另一方面,英文编辑应与作者及时沟通,告知作者审稿进度,如果审稿意见返回,应第一时间与作者联系,认真落实外审意见,追踪作者改稿进度,进而提高编辑效率。
  3.定稿阶段
  英文编辑要结合本刊的体例要求,将最终的修改意见及时发给作者,作者在充分理解修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改稿。编辑需时时关注作者的论文修改进度,作者在修改中遇到问题时,编辑也要及时给予指导,提高论文修改效率。对需要退稿的论文,编辑也要指出退稿的原因以及论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使作者在日后的稿件修改中有抓手和思路,做到“退稿不退人”,编辑要与作者交朋友,这样才能使稿源源源不断,同时又能保证论文质量。   (二)英文编辑在编辑加工中发挥的作用
  大部分作者的论文中文部分的撰写质量很高,但是英文部分就不尽如人意。很多作者直接将翻译网站的翻译直接照搬,不做任何英文逻辑上的修改和润色,导致译文牛头不对马嘴。与此同时,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行文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调整译文的内部结构,作者只依照中文的行文结构硬译、直译,致使译文“中式化”严重,读者根本不知所云。针对以上情况,英文编辑在翻译、编辑、加工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中英文语言的差别,从语法结构、行文方式、时态语态、遣词造句等方面对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进行翻译和修改,同时还要掌握学术用语的翻译,使译文达到“信、达、雅”,在尊重作者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优化译文结构,增加译文美感,给原文锦上添花。
  三、英文编辑在高校学术期刊翻译和编校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
  (一)专业精神
  英文编辑的专业精神对期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编辑的专业精神体现在审稿环节中。编辑可以中肯、客观地评价稿件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并将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审稿意见不偏不倚,真正让作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进而促进作者创作出更多的佳作。其次,编辑的专业精神体现在对新鲜事物的把握和挖掘上。编辑需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够与时俱进,时时关注所属学术期刊研究方向的变化,根据变化创建特色栏目,及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约稿。再次,编辑的专业精神体现在英语翻译和校对上。投稿作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能独树一帜,但并不能保证其英语水平也能达到专业水平。这就需要编辑不仅在英文的遣词造句上有过硬的水平,同时还要了解作者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学术用语的专业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解作者论文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恰当地翻译、编辑、校对作者所提供的题目和摘要,并就理解不够透彻的相关学术问题与作者及时沟通、交流,进而翻译出专业精准的译文。
  (二)匠人精神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与各专业学者进行约稿来提高期刊质量,还要关心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时俱进,创建特色栏目,更好地宣传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此过程中,编辑需要发扬“匠人精神”。何为“匠人精神”?我们知道“庖丁解牛”的典故,读过《卖油翁》的故事[1],其相通之处在于,主人公都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反复实践并掌握其内在规律,进而精益求精,直到接近完美。对编辑而言,看似简单的编校工作,实则需要编辑成为一名杂家,编辑不但要掌握最基本的编辑理论知识,还要涉猎广泛、博古通今,熟练运用中英文语言技巧,在尊重作者想法的基础上,通过编辑的修改和润色,使修改后的中英文内容得到升华。同时,作为具有“匠人精神”的编辑,还要注重细节,小到一个标点,大到段落结构,都要反复推敲、精雕细琢,只有落实到每个细节之处,反复咀嚼斟酌,才能酝酿出优质的改稿和译稿。
  (三)创新精神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编校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这就给编辑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英文编辑不应墨守成规,用传统的编校、翻译模式对稿件进行处理,而应与时俱进,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首先,英文编辑需要在编辑流程和工作模式上追求创新。对好的英文编辑方法,英文编辑可以继续保持,如对专业词汇的翻译,可以通过让作者提供的方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而对大段学术论文的翻译,英文编辑可以通过在线词典翻译与译后编辑的巧妙结合来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度。一方面,在线词典翻译能快速翻译所需要的译文,但是其往往在语法结构和时态使用上未必能做到准确无误,译文多为直译、硬译,有时甚至晦涩难懂;另一方面,英文编辑在独自翻译时,对很多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的逻辑结构未必能时时分析、领悟透彻。这时如果有在线词典的辅助,其前期先提供一个大致的翻译,尽管语法结构存在些许问题,但是经过编辑后期的调整、修改、编辑、翻译、润色,能大幅度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因此,这种创新模式可以逐渐运用到英文编辑和翻译之中。其次,英文编辑可以在技术手段和运行模式上追求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只有追求新的技术手段和运行模式,才能提高编辑效率,改善作者的投稿感受和读者的阅读感受。比如,编辑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海量的数字化素材进行筛选、组织和整理等,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读者的阅读情况;还可以建立作者群和读者群,广泛了解专业学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读者的阅读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编辑的选稿范围不断扩展,通过学术网站,编辑对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都可以在线完成,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5]。
  四、英文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一)英文编辑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追求
  英文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升离不开学习。英文编辑不但要掌握中文编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對编辑的理论知识学习,除了学习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教材,编辑每年还要参加全国组织的线上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做到勤查、勤练、勤思考。编辑还可以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遇到其相关专业的论文可以向他们请教,有利于加深对论文的理解,从而翻译出更加地道的译文。同时,编辑也可以向这些专家、学者定期约稿,最大限度地保证稿源的质量。此外,英文编辑还应多参加一些国际研讨会、学术科研论坛,不但可以从国际的视角来了解国际市场对学术期刊的需求和希冀,对编辑自身所在期刊的栏目设定和发展方向也大有裨益;而且在此类论坛上编辑又可以推广和宣传自己的期刊,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编辑在研讨会上能结识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可以与他们沟通、交流,并向他们学习,也能为自己的期刊物色有影响力的审稿专家、潜在的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的作者,从而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二)英文编辑要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务实行动
  英文编辑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行翻译实践。随着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多,中国学者的外语水平大幅度提升,其英文译文的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会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单词的拼写错误、语法结构有问题、时态语态错乱和论文题目翻译冗长等,这就需要英文编辑在翻译实践中保持职业的高度敏感性,细致入微地进行翻译、编辑、修改,切勿因为作者提供了译文就掉以轻心而犯一些低级错误。与此同时,英文编辑在阅读作者提供的译文时,会看到作者所处领域学术用语的专业翻译,编辑可以根据专业分类,按照不同的文档将专业术语的英文翻译进行搜集、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专业术语翻译数据库,为日后的翻译工作夯实基础。英文编辑还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练习,可以经常浏览与自己期刊相关的国际知名大刊的网页,获取原汁原味的一手语料和信息[6]。编辑也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搜索与所在期刊收稿方向相近的国内外知名期刊,并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译文的学习。在专业知识领域虽然不能做到像业内学者一样精湛,但是编辑至少可以做到了解和熟悉基本知识,在相应的论文翻译方面,如在论文题目翻译的精炼程度、摘要翻译的炼词造句、整体译文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要借鉴、学习知名期刊的专业翻译,以国际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翻译标准来要求自己所属学术期刊的稿件。此外,编辑可将所学巧妙地运用到日常稿件的收录、编辑、翻译中,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真正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水平。
  五、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和质量越来越重视。高校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向外界展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成果研发以及科技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平台和阵地。随着期刊发展的国际化,英文编辑在期刊的翻译和编校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英文编辑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不仅要掌握编辑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英语翻译水平,并兼备“匠人精神”和创新精神,既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追求,又要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务实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全方位地更好地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梅.高校期刊英文编辑的素质提升——从稿件处理的各流程角度分析[J].编辑学报,2019(S2):265-267,272.
  [2]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科协发学字〔2019〕38号[EB/OL].(2019-07-24)[2021-03-26].http://www.chinacaj.net/i,34,10042,0.html.
  [3]张妮.论科技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06):241-244.
  [4]冯曼.翻译伦理研究:译者角色与翻译策略选择[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5]路可如.高职学报选题策划与特色栏目建设路径研究——新媒体环境下[J].学理论,2019(10):129-131.
  [6]李世秋,蔡斐.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人才培养功能——《航空学报》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讲座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6(03):284-286.
其他文献
[摘要]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本文以此背景为切入点,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中国故事”报道进行分析,管窥“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并探讨和思考其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对外传播;跨文化语境;
期刊
[摘要]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是提升编辑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关于编辑选题策划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包括在学术会议中挖掘信息资源,开拓选题策划新模式;去作者单位调研,开拓选题策划新领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开拓选题策划新思路。  [关键词]编辑;选题策划;提升方法  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短视频纪录片成为当前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精品化的短视频纪录片满足了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对信息的接收需求。其中,人物专题类短视频纪录片颇受关注。那么在采访中,人物专题类短视频纪录片如何塑造人物,呈现真实,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是一门需要下苦功的功课。文章从注重采访的真实性和人文关怀,注重采访过程的形式和语言,注重采访时的换位和交流思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如何应用好人物
期刊
[摘要]当下,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一些昔日以新闻评论作为品牌的传统媒体,也步入了媒介转型和媒介融合的轨道。在此过程中,该怎样调整新闻评论以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保持其媒体评论的品牌优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新京报》作为研究个例,选取了《新京报》纸质版及其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上同一时段内的新闻评论作为研究样本,总结其两个平台的新闻评论在选题框架和编辑方针上的特色。
期刊
[摘要]广告策划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脱节、策划方案与企业需求脱节、创意表现与市场评价脱节等问题。为了使教师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本文介绍了OBE理念下广告策划课程的赛教融合教学模式,即该课程遵循OBE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引入课程,把赛教融合落实到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课程思政等多个方面,以期促进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优质培养。  [关键词]OBE;广
期刊
[摘要]编务工作是编辑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衔接纽带,而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等问题。因此,亟须重新认识和重视编务工作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化、数字化的方法提高編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激发相关人员的从业热情,是目前加强高校学报工作的重要环节。结合编务工作发展的自身需求,本文在分析高校学报编辑部现状的基础上,对提高和优化编务工作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方法和建议。  [关键
期刊
[摘要]参考文献是论文审稿及其成果鉴定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文章在强调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作用的基础上,以《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为例,结合编辑工作实践,详述当前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存在的引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编辑方面可改进的措施及合理建议,以期提高科技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提高医学文献引用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  [关键词]期刊论文;生物医学研
期刊
[摘要]高校新闻传媒专业许多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都比较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媒人才,以及为谁培养新闻传媒人才的根本问题。新闻传媒实践类课程思政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既达到增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目的,又能结合课程目标很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实践创作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期刊
[摘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手机、平板、电脑作为新的阅读端口,正朝着更便捷、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电子书包”“教学数字化”等名词也陆续进入学生、家长、老师的视野中。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环节,其相关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也亟须重视。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教材因其富媒体性、便携性、交互性、低性价比而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中小学数字教
期刊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中,人物类纪录片是其分支之一,以记录人物为主,反映人物对生活、生命的感悟。一部优秀的人物类纪录片往往能使观众超越自身所在时空的局限,感受他人的生活。本文侧重研究纪录片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方面,探讨在新技术时代下人物类纪录片如何实现风格的呈现。  [关键词]人物类纪录片;风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