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不断发展,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也不断加重。与此同时,鉴于高校教务工作自身特点其受多因素、多层次、多序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必须与时代发展相协调。本文在分析教务管理的内涵基础之上,针对我国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自身多年教务管理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加强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务管理 管理队伍
1 教务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教务管理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系统,它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运用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因素,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校教务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探求其系统性特征,运用“系统”方法,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
1.1 教务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系统的各部分、各工作围绕确定的目标共同发挥教务管理效能的有机整体作用。教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准确把握各专业、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通过设定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等来组织教学;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效果进行质量监控;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无不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
1.2 教务管理各部分之间具有有序性
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要素中有一定的“序”。成功的系统在于系统各要素之间有稳定的联系,表现出有秩序的状态。教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教学计划、课程选择、教学任务、排课、学生选课、考试、学生成绩登记、毕业资格审核、发证”为流程,呈现出一种有序性。
1.3 教务管理必须保持环境的适应性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通常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从纵向看,包括学校、各学院(系)及全校师生;从横向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就业、后勤等诸多部门。要保证这两个序列处于协调一致的工作状态,就要求教务管理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系统的各部分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确保教学工作稳定地运行,实现系统的良性发展。
2 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现状分析
上文已述,教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转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人员素质决定了教务管理的效率。当前我国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现状分析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高校领导本身对高校教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务人员的主要工作以统计学生的成绩和安排课程为主。服务于学校各教学环节的老师与学生。一般来说,高校教务人员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这就促使其形成了懒惰的习惯,工作内容仅仅是完成上级的教学布置,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此外,部分高校领导缺乏对教务管理人员的重视成度,大多数教务管理人员获得深造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缺乏职称评定的机会,工作的激励制度有待健全。
2.2 教务管理队伍的局限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当前教务管理中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对教学管理进行整体的优化是教务管理的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务人员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观念,不仅要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等基本理论,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从而加强教务现代化管理。在当前我国教务管理中,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多为裙带关系,普遍专业性较低,学历层次不高,从而致使其现代管理知识的缺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和改革的管理需求。
2.3 管理理念缺乏
传统的高教教育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导,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精英教育已转变为普及化的大众教育,在教学管理观念与学生数量的增长以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扩充,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部分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管理观念,机械地运用教学制度和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本诉求与师生情感体验的忽视。
2.4 人员构成复杂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构成比较混乱,同时包括铺导员、高级人才、转岗教师、见习生、行政人员的随调家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教务人员的教育层次和专业知识不吻合,使其业务性相对减弱,管理效益降低,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
2.5 工作责任重大
教务管理岗位责任大、要求高、时效性强。大多数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使教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和待遇不成比例,从而影响了教务管理团队的质量和稳定。就当前各大高校普遍实行的岗位津贴制而言,其主要是面向管理骨干、教学科研一线、拔尖人才、优秀骨干教师,这种剪贴制度的推行不仅有利于激发教学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调高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作为教学骨干、一线教务工作者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得不到肯定和重视,会直接导致其教学质量的下降。
3 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
3.1 加强领导重视
各高校领导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给予重视,领导的重视程度能保障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各级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教务工作团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教务管理团队要求具有素质高、结构合理、服务意识强、队伍稳定等特点点,高校领导应给予其高度重视。同时学校在加强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上应划拨专项的培养经费,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不同岗位的多种管理对象进行层次教育培训,必须加强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从而培养高效优质的教务管理人员。
3.2 提高自身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本质上要求教务管理人员需具备必要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服务素质来提高在不同状况下所遇到的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各个领导间的沟通能力,学会交流,在加强双方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教务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此外,应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3.3 加强教育提高
随着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这就要求教务管理者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与平台、全面增强其基本的业务技能的培养,加强其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其业务技能水平。
3.4 建立全面保障
3.4.1 制度保障。高校教研工作主要专注于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两方面来展开的,在此过程中,忽略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务管理部门缺乏对教师工作的有效指导,使很多教学工作注重于形式忽略了教育工作本质,缺乏对教务工作的落实。例如,集体备课,大多数高校不能真正的落实该课内容,还有部分高校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集体备课的需求,使高校的大多数教务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实。对于院校的教务管理团队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课改人员的本身利益,在职称的评定和相关奖励时,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照顾,据此需要充分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实施。
3.4.2 经济保障。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人员管理以行政编制为主,技术职称也包含在教育管理的范围之内,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实习员以及助理研究员也囊括在其中。在岗位津贴上,教务管理人员与教师序列包括教授、副教授、助教、讲师相比而言还有一段距离,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序列其行政职务以科员为主导,一般意义上将其定性为普通行政管理人员。所以,在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在职务和职称的评定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对于高学历的教务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其提高技术职称,对于在本位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务人员要给予奖励。
3.4.3 人员保障。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招选要确定一个录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教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对于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使其增强,对于学校的教学任务要精心积极完成,促使教务管理工作有序展开。
3.4.4 硬件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工作的两个关键性指标。就目前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而言,大多数的教学管理工作以现代的设备为媒介来不断改善优化。例如,成绩的录入和分析、科学课程的编排、学籍管理、考勤管理等,同时教务人员也相应的配备电脑、电话、复印机、扫描仪、打印机等,为提高其工作效率提供了必要基础。
3.5 强化自身意识
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5.1 责任意识。由于高校教学教务工作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和实效性,教务工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高校教务人员有不断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责任观,以身作则。
3.5.2 奉献意识。教务岗位是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岗位,在管理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要求教务人员具备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5.3 管理意识。高校的教务工作因其自身管理性较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过程与评价,学生的考勤和评教的整个环节,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包括教务管理人员、辅导员、研究主任以及教学秘书的有效配合,要求教学管理工作需具备较强的协调技能和管理意识。
3.5.4 大局意识。高校教务管理者有树立大局意识,在工作中协调配合,理解支持。在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要妥善解决,不要推脱责任避免耽误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创新自身管理理念,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参与高校教务管理,锐意进取,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务管理作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文君,王艳辉.如何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4).
[2]孙立新.试论普通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及提升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刘军利,刘建风.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4]刘琪.新时期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5]何未.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务管理 管理队伍
1 教务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教务管理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系统,它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运用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因素,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校教务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为高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充分探求其系统性特征,运用“系统”方法,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
1.1 教务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系统的各部分、各工作围绕确定的目标共同发挥教务管理效能的有机整体作用。教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准确把握各专业、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通过设定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等来组织教学;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效果进行质量监控;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无不是以提高质量为目标。
1.2 教务管理各部分之间具有有序性
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要素中有一定的“序”。成功的系统在于系统各要素之间有稳定的联系,表现出有秩序的状态。教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教学计划、课程选择、教学任务、排课、学生选课、考试、学生成绩登记、毕业资格审核、发证”为流程,呈现出一种有序性。
1.3 教务管理必须保持环境的适应性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和包围该系统的环境之间通常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从纵向看,包括学校、各学院(系)及全校师生;从横向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就业、后勤等诸多部门。要保证这两个序列处于协调一致的工作状态,就要求教务管理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系统的各部分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确保教学工作稳定地运行,实现系统的良性发展。
2 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现状分析
上文已述,教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转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人员素质决定了教务管理的效率。当前我国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现状分析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高校领导本身对高校教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务人员的主要工作以统计学生的成绩和安排课程为主。服务于学校各教学环节的老师与学生。一般来说,高校教务人员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这就促使其形成了懒惰的习惯,工作内容仅仅是完成上级的教学布置,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此外,部分高校领导缺乏对教务管理人员的重视成度,大多数教务管理人员获得深造学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缺乏职称评定的机会,工作的激励制度有待健全。
2.2 教务管理队伍的局限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当前教务管理中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对教学管理进行整体的优化是教务管理的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务人员必须改变原有的管理观念,不仅要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等基本理论,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从而加强教务现代化管理。在当前我国教务管理中,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多为裙带关系,普遍专业性较低,学历层次不高,从而致使其现代管理知识的缺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和改革的管理需求。
2.3 管理理念缺乏
传统的高教教育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导,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精英教育已转变为普及化的大众教育,在教学管理观念与学生数量的增长以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断扩充,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部分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管理观念,机械地运用教学制度和管理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本诉求与师生情感体验的忽视。
2.4 人员构成复杂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构成比较混乱,同时包括铺导员、高级人才、转岗教师、见习生、行政人员的随调家属,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教务人员的教育层次和专业知识不吻合,使其业务性相对减弱,管理效益降低,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
2.5 工作责任重大
教务管理岗位责任大、要求高、时效性强。大多数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使教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和待遇不成比例,从而影响了教务管理团队的质量和稳定。就当前各大高校普遍实行的岗位津贴制而言,其主要是面向管理骨干、教学科研一线、拔尖人才、优秀骨干教师,这种剪贴制度的推行不仅有利于激发教学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调高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作为教学骨干、一线教务工作者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得不到肯定和重视,会直接导致其教学质量的下降。
3 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
3.1 加强领导重视
各高校领导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给予重视,领导的重视程度能保障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各级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教务工作团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教务管理团队要求具有素质高、结构合理、服务意识强、队伍稳定等特点点,高校领导应给予其高度重视。同时学校在加强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上应划拨专项的培养经费,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不同岗位的多种管理对象进行层次教育培训,必须加强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从而培养高效优质的教务管理人员。
3.2 提高自身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在本质上要求教务管理人员需具备必要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服务素质来提高在不同状况下所遇到的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各个领导间的沟通能力,学会交流,在加强双方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教务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此外,应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3.3 加强教育提高
随着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继续教育,这就要求教务管理者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与平台、全面增强其基本的业务技能的培养,加强其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其业务技能水平。
3.4 建立全面保障
3.4.1 制度保障。高校教研工作主要专注于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两方面来展开的,在此过程中,忽略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务管理部门缺乏对教师工作的有效指导,使很多教学工作注重于形式忽略了教育工作本质,缺乏对教务工作的落实。例如,集体备课,大多数高校不能真正的落实该课内容,还有部分高校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集体备课的需求,使高校的大多数教务管理工作不能有效落实。对于院校的教务管理团队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课改人员的本身利益,在职称的评定和相关奖励时,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照顾,据此需要充分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其实施。
3.4.2 经济保障。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人员管理以行政编制为主,技术职称也包含在教育管理的范围之内,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实习员以及助理研究员也囊括在其中。在岗位津贴上,教务管理人员与教师序列包括教授、副教授、助教、讲师相比而言还有一段距离,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序列其行政职务以科员为主导,一般意义上将其定性为普通行政管理人员。所以,在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在职务和职称的评定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对于高学历的教务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其提高技术职称,对于在本位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务人员要给予奖励。
3.4.3 人员保障。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招选要确定一个录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教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对于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使其增强,对于学校的教学任务要精心积极完成,促使教务管理工作有序展开。
3.4.4 硬件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工作的两个关键性指标。就目前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而言,大多数的教学管理工作以现代的设备为媒介来不断改善优化。例如,成绩的录入和分析、科学课程的编排、学籍管理、考勤管理等,同时教务人员也相应的配备电脑、电话、复印机、扫描仪、打印机等,为提高其工作效率提供了必要基础。
3.5 强化自身意识
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必须强化自身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5.1 责任意识。由于高校教学教务工作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和实效性,教务工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高校教务人员有不断提高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责任观,以身作则。
3.5.2 奉献意识。教务岗位是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岗位,在管理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要求教务人员具备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5.3 管理意识。高校的教务工作因其自身管理性较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过程与评价,学生的考勤和评教的整个环节,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包括教务管理人员、辅导员、研究主任以及教学秘书的有效配合,要求教学管理工作需具备较强的协调技能和管理意识。
3.5.4 大局意识。高校教务管理者有树立大局意识,在工作中协调配合,理解支持。在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要妥善解决,不要推脱责任避免耽误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创新自身管理理念,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参与高校教务管理,锐意进取,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务管理作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文君,王艳辉.如何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4).
[2]孙立新.试论普通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及提升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刘军利,刘建风.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4]刘琪.新时期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5]何未.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