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十几年来各地开创了“农—牧—沼—菌—肥”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省农科院研发了20多种循环农业技术,开辟了40多个示范推广基地,向物质、能源多级循环利用的方向前行。福建省与台湾省协同打造现代循环农业,可联手将优质的生态农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关键词:福建;循环农业;闽台合作
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山多地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10多年来通过农牧结合、秸秆菌业、固碳减排等多方面的探索,创建了“农—牧—沼—菌—肥”等多种农业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和生产经营方式,开辟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之路,正在向物质、能源多级循环利用的方向前行。
一、多种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但光照、热量、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居前。福建简称“闽”,就因山林草莽中蛇虫特多,人们自古以来且捕且养,烹为美食。农民依靠各种不同的山川水土谋生,有的在山林中种植、放牧,秸草喂牲口过腹肥田;有的在水田中养殖鱼、虾、蟹类;许多农户都会收集农、林、牧剩余物培育蘑菇。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从台海对岸获知“循环农业”的概念,方知本地早就有自发的循环农业的雏形。但从总体而观,农业经营粗放,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紧缺的生产资源、严重的生态污染并存。
省决策层和农林科技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展开讨论:怎样将自然资源中的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使农业永续发展?福州市郊摸索创立了4种循环农业模式:油茶—牧草—牛羊种养模式;油茶—草—鸡鸭鹅种养模式;林—药共生互惠模式;牧草—鱼类种养模式。全省各地陆续开创了12种生态农业循环类型:丘陵地乔、灌、竹、草、田并举的农林复合型;山区横坡打垄植被修复治理水土流失的粮草轮作型;林下种养综合开发型;茶园—牧草—养殖循环型;水田稻萍鱼共生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型;立体种植养殖互馈型;农田秸秆菌业型;畜禽—生物垫料—有机肥—果菜型;沿海低湿地芦贝鱼藻共繁共育型;亚热带生态家园休闲观光型;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型。
位于福州市连江县丹阳镇的创世纪种猪繁育养殖基地,成立于2009年,以丘陵山地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题,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容”,县、镇、乡村“三位一体”的理念,构建多产业协调发展的循环农业经济。他们大跨度整合科技、人才、资金、产业、文化等高端要素,坚持科学养殖与环境安全,主营种猪繁育与肉猪养殖,种猪供给连江县、福州市各猪场,肉猪销往福州、泉州等市,获农业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他们获知海峡对岸有一套清洁养殖维护环境卫生的办法,便派人去观摩,运用于本地。养殖业难免有病死的畜禽,处置不及时容易扩散疫情,深埋地下会污染地下水。台湾有一种畜禽生物化尸机,能及时对病死的畜禽作无害化处理,化害为利,变成有机肥。创世纪养殖基地从台湾引进了这种机器和技术,在大陆率先使用。
全省许多养殖场都在推行清洁养殖,变废为宝。南平市建阳区嘉远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标准化乳牛场,2014年饲养1650头乳牛,对排粪施行“三改两分再利用”: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粪污无害化处理后施于农田果园。乳牛排粪通过固液分离机,含水量75%的半干牛粪用于培育食用菌、生产有机复合肥、饲养蚯蚓,蚯蚓喂禽。分离液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一部分用于生产生活,一部分用来发电。排放出的沼液经过耗氧、絮淀,用于105hm2青饲料基地和40hm2果山灌溉,节约用水10万t。由此,农村经济结构得以调整,4年来形成牛多、肥多、草多的良性循环。粪便无害化处理后杀死了病原体,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率和代谢能,可作为商品肥储存运输,销向市场。据研究,嘉远乳牛场的投入产出比为1:4.55,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
一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了获得优质的原料,也投身于农业生态循环。厦门民惠食品公司创办了集美鹭盛养猪场,通过“公司 规模农户”,建成多家拥有百亩优质牧草的万头肉猪养殖场,各场都有处理猪粪尿的沼气池、沉渣池,沼气用于猪场照明、小猪保暖,沼液沼渣施于配套种植的狼尾草和中草药,共13公顷。狼尾草粉碎打浆后作为饲料养猪,中草药作为添加剂替代西药和抗生素,保证肉质,避免药物残留。此间的生态猪肉所含氨基酸比普通猪肉高10%,胆固醇少18%,市场价每千克高0.25—0.3元。
农家庭院循环农业的规模远小于公司化的养殖场,但面广量大,类型多样,适用于大部分农户。许多农户在自家池塘边搭建鸭舍,或搭建猪舍饲养5—6头猪,鸭舍猪舍与池塘有一定的倾斜度,將鸭粪猪粪导入池塘。池塘里放养萍、藻、鱼类,适时捞起萍藻,挖取塘底污泥,混沤堊田。还有的农户用猪粪生蝇蛆,蛆喂鸡、喂林蛙,再把猪粪施于果、菜、中草药园。南平市松溪县郑墩镇农家果树生态观光园,有“果树种植—牧草套种—草食畜禽放养—废弃物(畜粪、秸秆、病残果、枝)—沼气—沼肥还田—果树种植”的循环链,观光者甚众。各地农户把畜禽饲养与粮、果、菜的种植通过沼气链接起来,全省农村居民因此每年节约薪材876元,减少化肥投入240元,增加收入1620元。不少乡村初步出现种养并举、积肥与产气同步、物质流能量流都较为顺畅的生态系统。目前农家庭园循环农业虽然各尽其宜,各收其利,但大多规模较小,链条不长,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随着土地流转的推开,有望扩大规模,加长链条,并与市、县农业循环示范基地及农林企业挂钩接轨,大面积提升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率。
农业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性,利用农林牧菌废弃物开发生物质能源是循环农业的新兴领域。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北麓的光泽县,有一家圣农集团,集饲料加工、种鸡繁育、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又后续开发废弃物处理、生物有机肥生产、生物质发电。将肉鸡饲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羽毛、鸡血、内脏、蛋壳等废弃物放入高温高压蒸煮器内蒸煮消毒,经过水解蛋白、干燥、冷却、粉粹后产生高蛋白混合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蒸煮中不可冷凝的废气输入锅炉燃烧,产生生物质能源产品。该集团又与武汉的相关企业合作在光泽县共建福建凯胜生物质发电公司,用鸡粪和谷壳混合物燃烧发电,除供自身用电,剩余电并入当地电网。 二、科技创新主导循环农业
福建循环农业取得成就,省农业科学院的努力居功之首。农科院翁伯琦团队在新世纪初调研发现,畜禽粪便、作物秸秆、食用菌渣等量大面广,农民扔了污染环境,留下又不知怎么用。他们想到了两全的办法:将废弃物变为资源和产品,将资源化利用与高效化综合开发的技术相结合。研发团队突破了粪便污染物快速减量化技术、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技术、草生菌栽培碳减排调控技术等28项相互关联的技术。以农牧菌废弃物制肥循环利用为例,将传统种植、养殖废弃物及菌渣、茶叶渣、养殖垫料、烟末等,以制肥产业化生产为切入点,实现多级肥料化利用。经过不同配比的试验对照,发现以“45%的鸡粪 30%的秀珍菇菌、杏鲍菇菌渣 15%的木耳渣 10%的炼油土”,堆肥发酵后的有机养分最高。至2017年4月,研发团队指导企业建成生产线4条,年消纳畜禽粪便5.81万t,菌渣4.64万t,其它农林废弃物2.12万t。产出的肥料已在水稻、果树、蔬菜、茶叶上施用52.5万亩次。与习惯施肥相比,作物增产5—10%,有机肥替代化肥20—31%。
众所周知,食用菌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农科院专家对菌业CO2减排与循环利用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减排、碳互补和高效转化的技术,采用多小堆复式集合堆积法和新型满格二次发酵堆积制法。以姬松茸为例,与传统堆积法相比,覆土后床面出菇提高30%,温室气体减排5%。他们与福州市力生菌业、龙海市农业局等单位合作示范推广,3年来有5.3万亩次,创造效益2100多万元。正在研发的新技术欲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8%。
省农科院在与省决策层和农林企业的互动中取得共识:现代循环农业不仅要开展技术的创新研发,而且要从事产业化、便捷化、高效化的示范推广。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30多个系列产品,与农林企业共同创立了40 多个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累计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多万亩。其中的环保型生猪饲料及健康养殖配套技术,能显著减少猪对氮、磷及重金属的摄入量,缓解污染物后处理的压力,是猪场污染物治理的新思路。在福清市海口镇,省农科院与星源农牧科技股份公司联手共建了一座花园式养猪场,1400亩的地方,有生猪养殖场、沼气池、有机肥厂、鱼塘、蔬菜水果基地,还有许多珍贵树木。猪粪通过固液分离,粪渣用来种植双孢蘑菇,猪粪菌渣用来堆沤有机肥,污水用于沼气发电,沼液一部分用于田间施肥及果树灌溉,一部分通过曝气和氧化塘处理后用来养鱼。一条产业链下来,星源公司年增加产值3200万元,年减少COD排放650t,年减少CO2排放700t。星源公司的“鑫星源”牌猪肉通过了国家质检局对重金属、兴奋剂、药物残留等检测,成为全国多次体育赛事及大型会议的指定生猪供应地。目前“星源模式”正在复制推广到黑龙江省海伦市,2017年5月动工,计划用5年建成出栏百万头生猪的现代循环农牧基地,每年将消纳周边30万t玉米,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三、闽台合作,共拓未来
福建的循环农业理念最初从台湾传来,经过10几年的创新开拓,与台湾的循环农业相比已各有所长,形成特色互补。同时两省皆有短板,皆未建成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就福建而言,微观的农家庭园的循环利用水平大多不高,中观的示范区和农林企业的循环利用各具优长,而一个县、一个市宏观的循环农业,虽有初步的设计规划,尚未落实整建制的推进。今后宜与台湾进一步加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创两岸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台湾的循环农业起步比福建早,台农政当局1991年就开始部署,20多年来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福建有些农业循环链的创意也是由台商带来。闽南漳浦县引进台湾丰山生态园等农业企业270家,农林牧鱼果蔬品种210多个,适用技术50多项,其中多见循环农业的形影。而台湾农业界对福建省农科院研发的循环农业技术以及众多示范区的成就,也十分羡慕,有的引入台湾推广,有的在福建投资实行技术向产业的转化。福建如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展示更多的新技术和循环类型,势必加大对台湾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两岸的技术交流越多,产业融合越深,越能改善两岸的农业生态环境,并将优质的生态农产品联手打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圣捷:《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浅谈》,载《南方农业》2016年第2期.
[2]黃秀声等:《福建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载《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22期.
[3]刘荣章、翁伯琦:《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政策思考》,载《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6期.
[4]秦志伟:《福建:现代循环农业的特区》,载《中国科学报》2017年4月20日.
关键词:福建;循环农业;闽台合作
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山多地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10多年来通过农牧结合、秸秆菌业、固碳减排等多方面的探索,创建了“农—牧—沼—菌—肥”等多种农业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和生产经营方式,开辟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之路,正在向物质、能源多级循环利用的方向前行。
一、多种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但光照、热量、雨量充沛,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居前。福建简称“闽”,就因山林草莽中蛇虫特多,人们自古以来且捕且养,烹为美食。农民依靠各种不同的山川水土谋生,有的在山林中种植、放牧,秸草喂牲口过腹肥田;有的在水田中养殖鱼、虾、蟹类;许多农户都会收集农、林、牧剩余物培育蘑菇。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从台海对岸获知“循环农业”的概念,方知本地早就有自发的循环农业的雏形。但从总体而观,农业经营粗放,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紧缺的生产资源、严重的生态污染并存。
省决策层和农林科技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展开讨论:怎样将自然资源中的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使农业永续发展?福州市郊摸索创立了4种循环农业模式:油茶—牧草—牛羊种养模式;油茶—草—鸡鸭鹅种养模式;林—药共生互惠模式;牧草—鱼类种养模式。全省各地陆续开创了12种生态农业循环类型:丘陵地乔、灌、竹、草、田并举的农林复合型;山区横坡打垄植被修复治理水土流失的粮草轮作型;林下种养综合开发型;茶园—牧草—养殖循环型;水田稻萍鱼共生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型;立体种植养殖互馈型;农田秸秆菌业型;畜禽—生物垫料—有机肥—果菜型;沿海低湿地芦贝鱼藻共繁共育型;亚热带生态家园休闲观光型;农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型。
位于福州市连江县丹阳镇的创世纪种猪繁育养殖基地,成立于2009年,以丘陵山地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题,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容”,县、镇、乡村“三位一体”的理念,构建多产业协调发展的循环农业经济。他们大跨度整合科技、人才、资金、产业、文化等高端要素,坚持科学养殖与环境安全,主营种猪繁育与肉猪养殖,种猪供给连江县、福州市各猪场,肉猪销往福州、泉州等市,获农业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他们获知海峡对岸有一套清洁养殖维护环境卫生的办法,便派人去观摩,运用于本地。养殖业难免有病死的畜禽,处置不及时容易扩散疫情,深埋地下会污染地下水。台湾有一种畜禽生物化尸机,能及时对病死的畜禽作无害化处理,化害为利,变成有机肥。创世纪养殖基地从台湾引进了这种机器和技术,在大陆率先使用。
全省许多养殖场都在推行清洁养殖,变废为宝。南平市建阳区嘉远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的标准化乳牛场,2014年饲养1650头乳牛,对排粪施行“三改两分再利用”: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粪污无害化处理后施于农田果园。乳牛排粪通过固液分离机,含水量75%的半干牛粪用于培育食用菌、生产有机复合肥、饲养蚯蚓,蚯蚓喂禽。分离液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一部分用于生产生活,一部分用来发电。排放出的沼液经过耗氧、絮淀,用于105hm2青饲料基地和40hm2果山灌溉,节约用水10万t。由此,农村经济结构得以调整,4年来形成牛多、肥多、草多的良性循环。粪便无害化处理后杀死了病原体,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率和代谢能,可作为商品肥储存运输,销向市场。据研究,嘉远乳牛场的投入产出比为1:4.55,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
一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了获得优质的原料,也投身于农业生态循环。厦门民惠食品公司创办了集美鹭盛养猪场,通过“公司 规模农户”,建成多家拥有百亩优质牧草的万头肉猪养殖场,各场都有处理猪粪尿的沼气池、沉渣池,沼气用于猪场照明、小猪保暖,沼液沼渣施于配套种植的狼尾草和中草药,共13公顷。狼尾草粉碎打浆后作为饲料养猪,中草药作为添加剂替代西药和抗生素,保证肉质,避免药物残留。此间的生态猪肉所含氨基酸比普通猪肉高10%,胆固醇少18%,市场价每千克高0.25—0.3元。
农家庭院循环农业的规模远小于公司化的养殖场,但面广量大,类型多样,适用于大部分农户。许多农户在自家池塘边搭建鸭舍,或搭建猪舍饲养5—6头猪,鸭舍猪舍与池塘有一定的倾斜度,將鸭粪猪粪导入池塘。池塘里放养萍、藻、鱼类,适时捞起萍藻,挖取塘底污泥,混沤堊田。还有的农户用猪粪生蝇蛆,蛆喂鸡、喂林蛙,再把猪粪施于果、菜、中草药园。南平市松溪县郑墩镇农家果树生态观光园,有“果树种植—牧草套种—草食畜禽放养—废弃物(畜粪、秸秆、病残果、枝)—沼气—沼肥还田—果树种植”的循环链,观光者甚众。各地农户把畜禽饲养与粮、果、菜的种植通过沼气链接起来,全省农村居民因此每年节约薪材876元,减少化肥投入240元,增加收入1620元。不少乡村初步出现种养并举、积肥与产气同步、物质流能量流都较为顺畅的生态系统。目前农家庭园循环农业虽然各尽其宜,各收其利,但大多规模较小,链条不长,资源循环利用率较低。随着土地流转的推开,有望扩大规模,加长链条,并与市、县农业循环示范基地及农林企业挂钩接轨,大面积提升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率。
农业具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性,利用农林牧菌废弃物开发生物质能源是循环农业的新兴领域。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北麓的光泽县,有一家圣农集团,集饲料加工、种鸡繁育、苗鸡孵化、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又后续开发废弃物处理、生物有机肥生产、生物质发电。将肉鸡饲养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羽毛、鸡血、内脏、蛋壳等废弃物放入高温高压蒸煮器内蒸煮消毒,经过水解蛋白、干燥、冷却、粉粹后产生高蛋白混合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蒸煮中不可冷凝的废气输入锅炉燃烧,产生生物质能源产品。该集团又与武汉的相关企业合作在光泽县共建福建凯胜生物质发电公司,用鸡粪和谷壳混合物燃烧发电,除供自身用电,剩余电并入当地电网。 二、科技创新主导循环农业
福建循环农业取得成就,省农业科学院的努力居功之首。农科院翁伯琦团队在新世纪初调研发现,畜禽粪便、作物秸秆、食用菌渣等量大面广,农民扔了污染环境,留下又不知怎么用。他们想到了两全的办法:将废弃物变为资源和产品,将资源化利用与高效化综合开发的技术相结合。研发团队突破了粪便污染物快速减量化技术、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技术、草生菌栽培碳减排调控技术等28项相互关联的技术。以农牧菌废弃物制肥循环利用为例,将传统种植、养殖废弃物及菌渣、茶叶渣、养殖垫料、烟末等,以制肥产业化生产为切入点,实现多级肥料化利用。经过不同配比的试验对照,发现以“45%的鸡粪 30%的秀珍菇菌、杏鲍菇菌渣 15%的木耳渣 10%的炼油土”,堆肥发酵后的有机养分最高。至2017年4月,研发团队指导企业建成生产线4条,年消纳畜禽粪便5.81万t,菌渣4.64万t,其它农林废弃物2.12万t。产出的肥料已在水稻、果树、蔬菜、茶叶上施用52.5万亩次。与习惯施肥相比,作物增产5—10%,有机肥替代化肥20—31%。
众所周知,食用菌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很大。农科院专家对菌业CO2减排与循环利用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减排、碳互补和高效转化的技术,采用多小堆复式集合堆积法和新型满格二次发酵堆积制法。以姬松茸为例,与传统堆积法相比,覆土后床面出菇提高30%,温室气体减排5%。他们与福州市力生菌业、龙海市农业局等单位合作示范推广,3年来有5.3万亩次,创造效益2100多万元。正在研发的新技术欲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8%。
省农科院在与省决策层和农林企业的互动中取得共识:现代循环农业不仅要开展技术的创新研发,而且要从事产业化、便捷化、高效化的示范推广。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30多个系列产品,与农林企业共同创立了40 多个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累计辐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多万亩。其中的环保型生猪饲料及健康养殖配套技术,能显著减少猪对氮、磷及重金属的摄入量,缓解污染物后处理的压力,是猪场污染物治理的新思路。在福清市海口镇,省农科院与星源农牧科技股份公司联手共建了一座花园式养猪场,1400亩的地方,有生猪养殖场、沼气池、有机肥厂、鱼塘、蔬菜水果基地,还有许多珍贵树木。猪粪通过固液分离,粪渣用来种植双孢蘑菇,猪粪菌渣用来堆沤有机肥,污水用于沼气发电,沼液一部分用于田间施肥及果树灌溉,一部分通过曝气和氧化塘处理后用来养鱼。一条产业链下来,星源公司年增加产值3200万元,年减少COD排放650t,年减少CO2排放700t。星源公司的“鑫星源”牌猪肉通过了国家质检局对重金属、兴奋剂、药物残留等检测,成为全国多次体育赛事及大型会议的指定生猪供应地。目前“星源模式”正在复制推广到黑龙江省海伦市,2017年5月动工,计划用5年建成出栏百万头生猪的现代循环农牧基地,每年将消纳周边30万t玉米,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三、闽台合作,共拓未来
福建的循环农业理念最初从台湾传来,经过10几年的创新开拓,与台湾的循环农业相比已各有所长,形成特色互补。同时两省皆有短板,皆未建成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就福建而言,微观的农家庭园的循环利用水平大多不高,中观的示范区和农林企业的循环利用各具优长,而一个县、一个市宏观的循环农业,虽有初步的设计规划,尚未落实整建制的推进。今后宜与台湾进一步加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创两岸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台湾的循环农业起步比福建早,台农政当局1991年就开始部署,20多年来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福建有些农业循环链的创意也是由台商带来。闽南漳浦县引进台湾丰山生态园等农业企业270家,农林牧鱼果蔬品种210多个,适用技术50多项,其中多见循环农业的形影。而台湾农业界对福建省农科院研发的循环农业技术以及众多示范区的成就,也十分羡慕,有的引入台湾推广,有的在福建投资实行技术向产业的转化。福建如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展示更多的新技术和循环类型,势必加大对台湾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两岸的技术交流越多,产业融合越深,越能改善两岸的农业生态环境,并将优质的生态农产品联手打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圣捷:《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浅谈》,载《南方农业》2016年第2期.
[2]黃秀声等:《福建省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载《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22期.
[3]刘荣章、翁伯琦:《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政策思考》,载《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6期.
[4]秦志伟:《福建:现代循环农业的特区》,载《中国科学报》201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