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夏季的一天,陈本峰给美国西海岸城市贝尔优市市长李瑞麟发了一封邮件。邮件中写道:作为微软总部所在地,贝尔优是一座技术与创新的城市,在移动上网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政府网站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我们有合适的技术可以合作。
几天后,陈本峰就拿到了贝尔优市政府的订单,开发供移动上网者访问的政府网站。对于刚刚成立的“云适配”来说,这项合作的达成给了创始人陈本峰和高婧很大的信心。
云适配的业务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将PC网页跨屏适配,从而帮企业省去为开发移动网页投入的人力物力。从最初的贝尔优市,到如今的联想、海信、中关村管委会、北大光华等,这项业务已经服务于30万客户,覆盖企业、政府、媒体、教育等行业。在此基础上,云适配开始尝试将企业内部应用移动化,通过专门的浏览器让企业员工能够在外网环境下移动办公。
“我们最核心的就是移动化,不管是官网的移动化还是OA移动化。”陈本峰说。
怎么实现移动终端的跨屏浏览问题,是陈本峰从2005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在研究的课题。当时智能手机尚未兴起,陈本峰采用类似“剪报”的方法对网页重排。“在浏览器中加一个插件,把某个模块在手机上单独地显示出来,整个网页就像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放到手机屏幕上。”这项技术被命名为“CRAM”技术,2008年在美国申请了专利。
研究生毕业后,陈本峰在微软美国总部工作了5年,负责微软IE浏览器核心研发,包括IE8、IE9、IE10浏览器,参与研发了基于GPU硬件加速的HTML5渲染引擎。
2012年陈本峰从微软辞职,回到香港,结识了同为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友高婧,两人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商务,开始创业。他们做了一款名为Mini Web的新闻阅读应用,这个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今日头条”的产品能够帮助媒体在服务器端进行网页调整,适应移动端的阅读需求。
然而,由于香港市场较小,用户有限,Mini Web增长遇到了天花板,陈本峰认为,更大的市场在内地,利用HTML5的方式帮企业实现移动化会是一个大的机会。
云适配是在Mini Web原有技术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陈本峰将网页从PC端到移动端的调整过程简化为一行Javascript代码,只需要在PC网页里嵌入这行代码,用户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打开同样的网址,都可以看到排版合理、适配良好的HTML5网页。
“这行代码是一个打开云服务的开关,当用户打开浏览器的时候,云端会实时推送排版引擎,对网页做一些样式上的调整,然后再让浏览器显示出来。”陈本峰解释称,“实际上利用了浏览器的渲染原理。”
有了技术,还需要有案例。陈本峰工作生活多年的贝尔优市恰好可以成为案例选择。
2012年年底,陈本峰和高婧回到北京,正式在这个新的市场上启动云适配的业务。
对陈本峰和高婧来说,北京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城市,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幸运的是,当时正值微软创投加速器第二期招募,经过报名、筛选、面试,云适配成为入驻的20个创业团队之一。
招聘是当务之急,云适配需要更熟悉国内市场的团队。第一个员工是高婧在招聘网站上找到的,一个在百度和Google从事过销售的人。
当时,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以苹果App Store为代表的移动应用生态正如日中天,HTML5却并不怎么被看好。为数不少的公司负责人都觉得做一个App看起来更“高大上”,做HTML5没什么必要。
“App和HTML5就好比飞机和汽车,飞机速度快但是成本高,汽车速度不如飞机快但是灵活方便,现实生活中两个交通工具是不可互相取代的。”陈本峰说。他坚持认为,移动应用生态一定是少量高频的App,及海量低频的HTML5。
通常来讲,企业开发移动网站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重新开发移动端系统和页面,使用一个独立的移动网址,如3g.sina.com.cn,其二是使用自适应技术,PC网页在移动端打开的时候能够自动隐藏冗余内容。前者的缺点是开发维护成本高,后者的缺点是速度慢,对带宽和移动设备要求高。
云适配试图向客户说明,使用它的跨屏云不仅开发成本低、周期短,而且在移动端速度快、体验好。
最早期的客户通常是最难的,云适配并没有采取传统的销售方式—先签订合同,然后交订金,再开始开发—而是先开发,再说服,最后签订合同。
“我们会做好设计图,向客户展示他的网站现在手机打开是什么样子,做完适配是什么样子。”负责商务的高婧说,“有时候我们提前做好客户网站首页或者几个页面的适配,拿给客户演示,他就能够直观感受到页面、速度的变化。”
因为云适配的适配方式完全基于前端,不涉及后台服务器,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但是与其他更后端的企业服务相比,云适配直接演示适配效果的方式,使它更容易被客户接受。
早期高婧常常做的一件事是,参加会议活动前,如果知道某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会到场,便安排技术加班开发该企业移动适配页面,然后高婧在会议现场向该负责人进行展示。
云适配在国内获得的第一个客户是中关村管委会。陈本峰说服他们的理由与说服贝尔优市政府是类似的:作为技术创新之地,必然要适应移动化趋势。随后受中关村管委会的推荐,海淀区政府、中国政府网等政府网站也成为了云适配的客户。
使用类似的方式,云适配也获得了最早的一批大企业客户,如联想、微软、IDG等。
而云适配最大的目标客户群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建网站的目的是营销,所以我们会找那些线上营销需求强的企业,比如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客户。”高婧说。随着移动搜索的发展,企业投放的搜索引擎广告开始向手机端延伸,“我们看到Google的数据是,如果网站不适配,移动端吸引过来的流量79%会流失。” 中小企业行业覆盖更广,如制造、家电、纺织等。江浙沿海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往往有更强的移动化需求,因此也成为云适配早期的重点客户群体。在各个行业树立典型案例,说服随后跟进的客户便容易得多。
云适配搭建了技术和销售团队,并且在天津建立了分公司,承担电话销售、运营、项目支持等职能。此外,云适配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代理商,包括广告公司、建站公司、外包公司等。“我们自己的团队负责树立标杆性的案例,更多的客户由合作伙伴使用我们提供的工具进行服务。”高婧称。
云适配有一套内部报价体系,根据网站的结构、内容、交互强弱、页面嵌套与否、安全级别等,形成不同的价格套餐,中小企业的网站仅需几万元,大企业则可能在百万级别。第一次付费之后每年会收取20%的升级费用。
2013年7月云适配从微软加速器毕业时,已经实现盈利。很快他们获得了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客户规模开始以每半年10倍的速度增长,合作的代理商也发展到了几百家。2014年年初,云适配又获得IDG资本的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
云适配还在积极与大企业进行合作,2014年9月,百度世界大会发布了面向传统行业的移动互联网生态解决方案“直达号”,直达号要求线下企业有在手机上访问页面,云适配因此成为百度直达号首家核心合作伙伴。
解决了企业网站跨屏适配的问题之后,陈本峰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PC网站,他们需要一套能够直接建立适应各个屏幕网站的工具。基于前期积累的大量响应式的Web组建,云适配开发了HTML5前端跨屏框架Amaze UI,并将其作为免费开源软件公布出来。国外最类似的框架是Bootstrap,与Bootstrap相比,Amaze UI封装了更多的组件,而且有更好的中文排版效果。
Amaze UI在开源社区中受到好评,不仅云适配的代理商,更多的创业企业的开发者也开始使用Amaze UI。为此,云适配专门为Amaze UI配备了运营团队。虽然Amaze UI是免费的,但是它帮云适配在移动化领域塑造了形象。“当企业使用了Amaze UI之后,如果某一天需要解决跨屏适配问题,也许就会来用我们的跨屏云。”陈本峰说。
目前,Amaze UI已经吸引了20万开发者。上个月,Amaze UI在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上的星级关注超过5000,进入Github国内开源软件星级标注数排行榜前三名。
今年,云适配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应用上。6月它完成了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的同时,推出了第三款产品—企业级浏览器Enterplorer。陈本峰介绍称,开发这款浏览器的目的是方便企业员工在外网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访问内网资源,一方面使用跨屏技术保证移动端浏览体验,更重要的是保护数据安全。
Enterplorer的客户以大企业为主,使用浏览器作为入口,企业的OA、ERP、数据库等应用不需要进行重新开发,只需要将现有应用移动化,“我们重点维护了十几家拥有企业应用资源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务有企业应用需求的客户。”高婧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与原有的跨屏云业务相比,企业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更具差异性。不仅使用的系统不一样,而且信息化程度也千差万别。“一个大学信息部主任说,学校内部OA基本没人使用。很多时候不是技术不能实现,而是人的问题。”高婧说。这也是为什么移动办公被热捧许久,却仍然没有大范围使用。以“移动化”为目标的云适配,要解决的不单是从PC到手机的问题,客户的教育和需求的引导才是更大的难题。
几天后,陈本峰就拿到了贝尔优市政府的订单,开发供移动上网者访问的政府网站。对于刚刚成立的“云适配”来说,这项合作的达成给了创始人陈本峰和高婧很大的信心。
云适配的业务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将PC网页跨屏适配,从而帮企业省去为开发移动网页投入的人力物力。从最初的贝尔优市,到如今的联想、海信、中关村管委会、北大光华等,这项业务已经服务于30万客户,覆盖企业、政府、媒体、教育等行业。在此基础上,云适配开始尝试将企业内部应用移动化,通过专门的浏览器让企业员工能够在外网环境下移动办公。
“我们最核心的就是移动化,不管是官网的移动化还是OA移动化。”陈本峰说。
怎么实现移动终端的跨屏浏览问题,是陈本峰从2005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在研究的课题。当时智能手机尚未兴起,陈本峰采用类似“剪报”的方法对网页重排。“在浏览器中加一个插件,把某个模块在手机上单独地显示出来,整个网页就像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放到手机屏幕上。”这项技术被命名为“CRAM”技术,2008年在美国申请了专利。
研究生毕业后,陈本峰在微软美国总部工作了5年,负责微软IE浏览器核心研发,包括IE8、IE9、IE10浏览器,参与研发了基于GPU硬件加速的HTML5渲染引擎。
2012年陈本峰从微软辞职,回到香港,结识了同为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友高婧,两人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商务,开始创业。他们做了一款名为Mini Web的新闻阅读应用,这个有点类似于后来的“今日头条”的产品能够帮助媒体在服务器端进行网页调整,适应移动端的阅读需求。
然而,由于香港市场较小,用户有限,Mini Web增长遇到了天花板,陈本峰认为,更大的市场在内地,利用HTML5的方式帮企业实现移动化会是一个大的机会。
云适配是在Mini Web原有技术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陈本峰将网页从PC端到移动端的调整过程简化为一行Javascript代码,只需要在PC网页里嵌入这行代码,用户在不同的移动设备上打开同样的网址,都可以看到排版合理、适配良好的HTML5网页。
“这行代码是一个打开云服务的开关,当用户打开浏览器的时候,云端会实时推送排版引擎,对网页做一些样式上的调整,然后再让浏览器显示出来。”陈本峰解释称,“实际上利用了浏览器的渲染原理。”
有了技术,还需要有案例。陈本峰工作生活多年的贝尔优市恰好可以成为案例选择。
2012年年底,陈本峰和高婧回到北京,正式在这个新的市场上启动云适配的业务。
对陈本峰和高婧来说,北京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城市,没有资源没有人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幸运的是,当时正值微软创投加速器第二期招募,经过报名、筛选、面试,云适配成为入驻的20个创业团队之一。
招聘是当务之急,云适配需要更熟悉国内市场的团队。第一个员工是高婧在招聘网站上找到的,一个在百度和Google从事过销售的人。
当时,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以苹果App Store为代表的移动应用生态正如日中天,HTML5却并不怎么被看好。为数不少的公司负责人都觉得做一个App看起来更“高大上”,做HTML5没什么必要。
“App和HTML5就好比飞机和汽车,飞机速度快但是成本高,汽车速度不如飞机快但是灵活方便,现实生活中两个交通工具是不可互相取代的。”陈本峰说。他坚持认为,移动应用生态一定是少量高频的App,及海量低频的HTML5。
通常来讲,企业开发移动网站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重新开发移动端系统和页面,使用一个独立的移动网址,如3g.sina.com.cn,其二是使用自适应技术,PC网页在移动端打开的时候能够自动隐藏冗余内容。前者的缺点是开发维护成本高,后者的缺点是速度慢,对带宽和移动设备要求高。
云适配试图向客户说明,使用它的跨屏云不仅开发成本低、周期短,而且在移动端速度快、体验好。
最早期的客户通常是最难的,云适配并没有采取传统的销售方式—先签订合同,然后交订金,再开始开发—而是先开发,再说服,最后签订合同。
“我们会做好设计图,向客户展示他的网站现在手机打开是什么样子,做完适配是什么样子。”负责商务的高婧说,“有时候我们提前做好客户网站首页或者几个页面的适配,拿给客户演示,他就能够直观感受到页面、速度的变化。”
因为云适配的适配方式完全基于前端,不涉及后台服务器,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但是与其他更后端的企业服务相比,云适配直接演示适配效果的方式,使它更容易被客户接受。
早期高婧常常做的一件事是,参加会议活动前,如果知道某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会到场,便安排技术加班开发该企业移动适配页面,然后高婧在会议现场向该负责人进行展示。
云适配在国内获得的第一个客户是中关村管委会。陈本峰说服他们的理由与说服贝尔优市政府是类似的:作为技术创新之地,必然要适应移动化趋势。随后受中关村管委会的推荐,海淀区政府、中国政府网等政府网站也成为了云适配的客户。
使用类似的方式,云适配也获得了最早的一批大企业客户,如联想、微软、IDG等。
而云适配最大的目标客户群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建网站的目的是营销,所以我们会找那些线上营销需求强的企业,比如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客户。”高婧说。随着移动搜索的发展,企业投放的搜索引擎广告开始向手机端延伸,“我们看到Google的数据是,如果网站不适配,移动端吸引过来的流量79%会流失。” 中小企业行业覆盖更广,如制造、家电、纺织等。江浙沿海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面向全球市场,往往有更强的移动化需求,因此也成为云适配早期的重点客户群体。在各个行业树立典型案例,说服随后跟进的客户便容易得多。
云适配搭建了技术和销售团队,并且在天津建立了分公司,承担电话销售、运营、项目支持等职能。此外,云适配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代理商,包括广告公司、建站公司、外包公司等。“我们自己的团队负责树立标杆性的案例,更多的客户由合作伙伴使用我们提供的工具进行服务。”高婧称。
云适配有一套内部报价体系,根据网站的结构、内容、交互强弱、页面嵌套与否、安全级别等,形成不同的价格套餐,中小企业的网站仅需几万元,大企业则可能在百万级别。第一次付费之后每年会收取20%的升级费用。
2013年7月云适配从微软加速器毕业时,已经实现盈利。很快他们获得了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客户规模开始以每半年10倍的速度增长,合作的代理商也发展到了几百家。2014年年初,云适配又获得IDG资本的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
云适配还在积极与大企业进行合作,2014年9月,百度世界大会发布了面向传统行业的移动互联网生态解决方案“直达号”,直达号要求线下企业有在手机上访问页面,云适配因此成为百度直达号首家核心合作伙伴。
解决了企业网站跨屏适配的问题之后,陈本峰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没有PC网站,他们需要一套能够直接建立适应各个屏幕网站的工具。基于前期积累的大量响应式的Web组建,云适配开发了HTML5前端跨屏框架Amaze UI,并将其作为免费开源软件公布出来。国外最类似的框架是Bootstrap,与Bootstrap相比,Amaze UI封装了更多的组件,而且有更好的中文排版效果。
Amaze UI在开源社区中受到好评,不仅云适配的代理商,更多的创业企业的开发者也开始使用Amaze UI。为此,云适配专门为Amaze UI配备了运营团队。虽然Amaze UI是免费的,但是它帮云适配在移动化领域塑造了形象。“当企业使用了Amaze UI之后,如果某一天需要解决跨屏适配问题,也许就会来用我们的跨屏云。”陈本峰说。
目前,Amaze UI已经吸引了20万开发者。上个月,Amaze UI在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上的星级关注超过5000,进入Github国内开源软件星级标注数排行榜前三名。
今年,云适配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应用上。6月它完成了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的同时,推出了第三款产品—企业级浏览器Enterplorer。陈本峰介绍称,开发这款浏览器的目的是方便企业员工在外网环境下使用移动设备访问内网资源,一方面使用跨屏技术保证移动端浏览体验,更重要的是保护数据安全。
Enterplorer的客户以大企业为主,使用浏览器作为入口,企业的OA、ERP、数据库等应用不需要进行重新开发,只需要将现有应用移动化,“我们重点维护了十几家拥有企业应用资源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务有企业应用需求的客户。”高婧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与原有的跨屏云业务相比,企业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更具差异性。不仅使用的系统不一样,而且信息化程度也千差万别。“一个大学信息部主任说,学校内部OA基本没人使用。很多时候不是技术不能实现,而是人的问题。”高婧说。这也是为什么移动办公被热捧许久,却仍然没有大范围使用。以“移动化”为目标的云适配,要解决的不单是从PC到手机的问题,客户的教育和需求的引导才是更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