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市民对杜的政治形象毁誉参半。赞赏者称杜少官僚气;不屑者称其极善作秀,外强中干。但最终杜以自己的倒掉让青岛市民的天平更倾向后者
杜世成,1950年3月1日生于山东龙口,大专学历。从1971年离开山东黄县大陈家公社河张学校开始,杜世成由“五七”干校学员到山东省副省长,只用了14年的时间,其间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副市长等几乎一级不落,可一级也没有停留,可谓一帆风顺。到1995年,杜世成被任命为山东省副省长时只有45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之一。
杜世成发家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4年,当时年仅24岁的杜担任黄县县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后杜升任黄县副书记、副县长,随后又成为黄县一把手。此后到烟台任市长、书记,并在1995年从烟台市委书记的位置上提拔为山东省副省长。
据接近杜世成的人士描述,杜世成中等身高,瘦而干练,极为重视仪表,看似普通的白衬衫往往搭配颇为时尚的领带,头发永远一丝不乱。杜以口才好在山东政坛著称,普通话中带有明显胶东口音,却时常引经据典,擅长总结概括,创造易于流传的口号。与市民互动以亲切幽默著称,对官员却不苟言笑。
虽然在青岛执政已经六年,杜世成的坐骑依然挂的是代表山东省委的鲁O牌照,而不是青岛当地的鲁B。
杜世成在工作中也注意细节和形象,比如在修建东西快速路二期时,杜世成特意叮嘱在居民区路段要搞好景观设计,并采用多种防噪音技术和设备。但最终东西快速路虽然成为青岛的“景观”大道,却因设计失误,其最本分的功能——快速畅通——被青岛市民广为诟病。
杜世成在解释“执政为民”时再一次显露了他的语言特点:“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相信和依靠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在群众的监督之下”,“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类似的排比句式常见于他各种场合的发言之中。
从上任伊始提出“经营城市”概念,到以“三件大事”概括青岛市的总体发展方向,再到“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基地”、“六大产业集群”、“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城市气质”等等,杜世成执政青岛六年里几乎每年都能创造一个让市民耳熟能详的词汇。
在从政理念方面,杜世成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态度:亲民和整饬政府作风。2001年初,他提出整顿机关管理工作的“五项工程”,倡导建立“四型机关”;2003年,在杜世成的直接督促下,青岛市委出台《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其中规定包括,常委会成员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述职述廉,每人每年要学习两本理论著作;不参加一般性的奠基、剪彩活动;会议从简,新闻报道从简等。
青岛一位媒体人士回忆,有一次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有几位局长未到,按照惯例要等一下,但杜世成要求立刻开会。后来几个局长到了,却始终没被允许进入会场。这场会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后类似会议再也没有迟到者,而杜的严厉也为不少下级所“怕”。
另一方面,杜世成却乐于与市民互动。杜世成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称,立党为公,必先执政为民;执政为民,必先问政于民。他说:“只有知道人民想什么,才能知道党和政府该做什么,怎么做。”
在这方面,青岛自2003年开始每年7月设立“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开通各种渠道收集民间建议。同时,杜世成要求党政机关落实“访贫问苦送温暖、访贤问能促发展、基层谈心保稳定”的“三访谈”。
杜世成本人更是数次在青岛电视台、青岛新闻网、人民网以及通过专题座谈形势,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此时的杜世成给人以亲切、务实、幽默的印象。
青岛市民对杜的政治形象毁誉参半。赞赏者称杜少官僚气;不屑者称其极善作秀,外强中干。但最终杜以自己的倒掉让青岛市民的天平更倾向后者。
除了塑造亲民的形象外,杜世成从上任伊始就强调树立青岛城市形象。2003年5月,杜世成在青岛市九次党代会上第一次提出,要着力培育青岛城市精神,倡导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市风气,积极探索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青岛形象。截至2006年12月,青岛市共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最佳旅游城市、最具风情城市、最令人向往的城市等26个各类荣誉称号。
杜世成,1950年3月1日生于山东龙口,大专学历。从1971年离开山东黄县大陈家公社河张学校开始,杜世成由“五七”干校学员到山东省副省长,只用了14年的时间,其间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副市长等几乎一级不落,可一级也没有停留,可谓一帆风顺。到1995年,杜世成被任命为山东省副省长时只有45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之一。
杜世成发家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4年,当时年仅24岁的杜担任黄县县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后杜升任黄县副书记、副县长,随后又成为黄县一把手。此后到烟台任市长、书记,并在1995年从烟台市委书记的位置上提拔为山东省副省长。
据接近杜世成的人士描述,杜世成中等身高,瘦而干练,极为重视仪表,看似普通的白衬衫往往搭配颇为时尚的领带,头发永远一丝不乱。杜以口才好在山东政坛著称,普通话中带有明显胶东口音,却时常引经据典,擅长总结概括,创造易于流传的口号。与市民互动以亲切幽默著称,对官员却不苟言笑。
虽然在青岛执政已经六年,杜世成的坐骑依然挂的是代表山东省委的鲁O牌照,而不是青岛当地的鲁B。
杜世成在工作中也注意细节和形象,比如在修建东西快速路二期时,杜世成特意叮嘱在居民区路段要搞好景观设计,并采用多种防噪音技术和设备。但最终东西快速路虽然成为青岛的“景观”大道,却因设计失误,其最本分的功能——快速畅通——被青岛市民广为诟病。
杜世成在解释“执政为民”时再一次显露了他的语言特点:“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相信和依靠群众,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在群众的监督之下”,“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类似的排比句式常见于他各种场合的发言之中。
从上任伊始提出“经营城市”概念,到以“三件大事”概括青岛市的总体发展方向,再到“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基地”、“六大产业集群”、“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城市气质”等等,杜世成执政青岛六年里几乎每年都能创造一个让市民耳熟能详的词汇。
在从政理念方面,杜世成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态度:亲民和整饬政府作风。2001年初,他提出整顿机关管理工作的“五项工程”,倡导建立“四型机关”;2003年,在杜世成的直接督促下,青岛市委出台《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见》,其中规定包括,常委会成员每半年要进行一次述职述廉,每人每年要学习两本理论著作;不参加一般性的奠基、剪彩活动;会议从简,新闻报道从简等。
青岛一位媒体人士回忆,有一次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有几位局长未到,按照惯例要等一下,但杜世成要求立刻开会。后来几个局长到了,却始终没被允许进入会场。这场会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后类似会议再也没有迟到者,而杜的严厉也为不少下级所“怕”。
另一方面,杜世成却乐于与市民互动。杜世成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称,立党为公,必先执政为民;执政为民,必先问政于民。他说:“只有知道人民想什么,才能知道党和政府该做什么,怎么做。”
在这方面,青岛自2003年开始每年7月设立“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开通各种渠道收集民间建议。同时,杜世成要求党政机关落实“访贫问苦送温暖、访贤问能促发展、基层谈心保稳定”的“三访谈”。
杜世成本人更是数次在青岛电视台、青岛新闻网、人民网以及通过专题座谈形势,与市民“零距离”接触。此时的杜世成给人以亲切、务实、幽默的印象。
青岛市民对杜的政治形象毁誉参半。赞赏者称杜少官僚气;不屑者称其极善作秀,外强中干。但最终杜以自己的倒掉让青岛市民的天平更倾向后者。
除了塑造亲民的形象外,杜世成从上任伊始就强调树立青岛城市形象。2003年5月,杜世成在青岛市九次党代会上第一次提出,要着力培育青岛城市精神,倡导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向上的城市风气,积极探索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青岛形象。截至2006年12月,青岛市共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最佳旅游城市、最具风情城市、最令人向往的城市等26个各类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