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处于青春期和成年交界处的中学生来说,意志是他们保持积极品质,不断收获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确立目的,调节行为,克服挫折等各方面的全面培养,才能更大程度的培养好中学生的意志。
[关键词]意志 中学教师 中学生 目的
早在24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充沛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当代的中学生中,很多人恰恰是缺少这种意志。怎样才能增强中学生的意志呢?通过“意志”定义的分析,会得到一些更具有说服力的内容。
一、 有意识地确立目的
有些行为是习惯的、无意识的,这样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对中学生意志的培养不起作用。完成目的需要动机,强烈的动机、崇高的人生目的才会使司马迁、张海迪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人激发出巨大的潜能。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引导中学生确定远大目标,不管是为自己的父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于其他,只要把这些目标转变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就好。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就越高。
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来自贫困的山区,每天他需要花费4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中学时因为某些原因,调入我们学校,分进我的班。当他发现校园、城市的生活与山区的生活天差地别时,他回家对爸爸说了这样一些话:我一定要走出山区,而且要带着全家走出山区,不再让年迈的奶奶每天用6个小时去山下打饮用水。后来,他从一个跟不上课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天津大学的学生。
二、 调节好和支配好行动
教师要让学生不断的感觉到自己的收获和成绩,才会使他们的成就动机增强,锻炼好自我意志。把实现大目标的过程划分为一个个的小过程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意志所带来的收获。从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来看,一周做一个意志力收获的短期总结,一个月做一个意志力收获的中期总结就是必须的了。有个学生叫黄文,每次考试班级里面都是倒数的,在新的学期里,来个一位新的物理老师决心改变黄文的学习状态,亲自帮助黄文制定了一周的学习计划,老师每周都对黄文进行一次小考,而且在考后对黄文的收获大加赞赏。一点点地,黄文的物理成绩越来越好,即使偶尔退堂鼓,也在老师的督促下,坚持了过来。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案例:普罗斯教授对前往他那儿咨询的人劝告说,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好几个格子,以便填写短期和长期的损失和收获。假如你打算戒烟,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在顶上的两格填上短期损失:“我一开始感到很难过”和短期收获“我可以省下一笔钱”;一次次,底下两格就可以填上长期的收获了:“我的身体将变得更健康”和长期损失“我将推动一种排忧解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仔细比较,聚集起戒烟的意志就更容易了。
实践中一定要赏罚分明,鼓励学生们要多鼓励自己,利用正面的力量。比方说今天该看书没看,看球去了,看完球还是得把计划里的书念了,再多念点——别把这当惩罚,只当是预支了奖励。尤其是自己仅仅依靠意志坚持,完成了计划的一部分的时候,即便这只是偶然现象,也要大大地赞扬自己,激励自己再次坚持——意志就是这样形成的。看书的时候走神了,咱不急,不躁,不批评,但也决不放纵,一旦发现了,轻轻地把心思领回到书上来,用耐心对自己,要自己好好看下去。另外就是方法的问题了。心理学上说单一的刺激效率高不了,看书不光要眼睛看,还要口读,更重要的是手写,这样的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学习中方法的重要性也是不用多说的,多讨论、多沟通,向有效率的人学习好的方法。
三、 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
在磨练意志,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各种挫折和各种诱惑带来的体验。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自制力或意志力。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想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放弃影响这一目标的其他活动,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否则所有的目标都会受到影响,这就相当于放弃,等于前功尽弃。有些中学生不是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是管不住自己,这是任性、是怯懦。教师怎么才能帮助中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在详细的分析过出现困难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双管齐下。一是认知方法。如果在确立目的阶段,明确目的,对即将发生的行为和未来的收获人事深刻,行动计划考虑周全切合实际,那么执行阶段就会比较顺利,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更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二是行为方法。积极引导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的学生,让他们回想以前有没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经历,努力的回想克服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和收获,体验这种感觉,让这种感觉深深的烙印在头脑里。每天一次,直至学生们成功的克服困难和挫折。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形成。
心理学上这样说:意志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希望我们教师的每一份耕耘,都能使学生们得到一份永生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意志 中学教师 中学生 目的
早在24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充沛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当代的中学生中,很多人恰恰是缺少这种意志。怎样才能增强中学生的意志呢?通过“意志”定义的分析,会得到一些更具有说服力的内容。
一、 有意识地确立目的
有些行为是习惯的、无意识的,这样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对中学生意志的培养不起作用。完成目的需要动机,强烈的动机、崇高的人生目的才会使司马迁、张海迪和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人激发出巨大的潜能。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引导中学生确定远大目标,不管是为自己的父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于其他,只要把这些目标转变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就好。目标的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越大,成就动机就越高。
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来自贫困的山区,每天他需要花费4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中学时因为某些原因,调入我们学校,分进我的班。当他发现校园、城市的生活与山区的生活天差地别时,他回家对爸爸说了这样一些话:我一定要走出山区,而且要带着全家走出山区,不再让年迈的奶奶每天用6个小时去山下打饮用水。后来,他从一个跟不上课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天津大学的学生。
二、 调节好和支配好行动
教师要让学生不断的感觉到自己的收获和成绩,才会使他们的成就动机增强,锻炼好自我意志。把实现大目标的过程划分为一个个的小过程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意志所带来的收获。从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来看,一周做一个意志力收获的短期总结,一个月做一个意志力收获的中期总结就是必须的了。有个学生叫黄文,每次考试班级里面都是倒数的,在新的学期里,来个一位新的物理老师决心改变黄文的学习状态,亲自帮助黄文制定了一周的学习计划,老师每周都对黄文进行一次小考,而且在考后对黄文的收获大加赞赏。一点点地,黄文的物理成绩越来越好,即使偶尔退堂鼓,也在老师的督促下,坚持了过来。心理学上也有这样的案例:普罗斯教授对前往他那儿咨询的人劝告说,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好几个格子,以便填写短期和长期的损失和收获。假如你打算戒烟,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在顶上的两格填上短期损失:“我一开始感到很难过”和短期收获“我可以省下一笔钱”;一次次,底下两格就可以填上长期的收获了:“我的身体将变得更健康”和长期损失“我将推动一种排忧解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仔细比较,聚集起戒烟的意志就更容易了。
实践中一定要赏罚分明,鼓励学生们要多鼓励自己,利用正面的力量。比方说今天该看书没看,看球去了,看完球还是得把计划里的书念了,再多念点——别把这当惩罚,只当是预支了奖励。尤其是自己仅仅依靠意志坚持,完成了计划的一部分的时候,即便这只是偶然现象,也要大大地赞扬自己,激励自己再次坚持——意志就是这样形成的。看书的时候走神了,咱不急,不躁,不批评,但也决不放纵,一旦发现了,轻轻地把心思领回到书上来,用耐心对自己,要自己好好看下去。另外就是方法的问题了。心理学上说单一的刺激效率高不了,看书不光要眼睛看,还要口读,更重要的是手写,这样的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学习中方法的重要性也是不用多说的,多讨论、多沟通,向有效率的人学习好的方法。
三、 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
在磨练意志,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各种挫折和各种诱惑带来的体验。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自制力或意志力。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想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放弃影响这一目标的其他活动,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否则所有的目标都会受到影响,这就相当于放弃,等于前功尽弃。有些中学生不是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是管不住自己,这是任性、是怯懦。教师怎么才能帮助中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在详细的分析过出现困难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双管齐下。一是认知方法。如果在确立目的阶段,明确目的,对即将发生的行为和未来的收获人事深刻,行动计划考虑周全切合实际,那么执行阶段就会比较顺利,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更有决心和勇气去克服。二是行为方法。积极引导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的学生,让他们回想以前有没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经历,努力的回想克服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和收获,体验这种感觉,让这种感觉深深的烙印在头脑里。每天一次,直至学生们成功的克服困难和挫折。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形成。
心理学上这样说:意志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希望我们教师的每一份耕耘,都能使学生们得到一份永生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