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进行甬优538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品种甬优538的分蘖力、株高、有效穗、实割产量与种植密度有极高的相关性,以30.0 cm×23.3 cm密度种植,最利于该品种对温光水肥的有效利用,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生长平衡,最利于产量形成,种植过密和过稀都不利于该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
关键词 甬优538;密度;增产潜力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2-0014-02
甬优538是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奉化稻区作单季或连作晚稻栽培。据统计,2015年奉化市甬优538栽培面积600 hm2以上,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为甬优538品种扩大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明确该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增产潜力,特进行了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538,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奉化分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密植规格设5个处理,设分别为:30.0 cm×16.7 cm(19.96万丛/hm2)(A)、30.0 cm×20.0 cm(16.66万丛/hm2)(B)、30.0 cm×23.3 cm(14.30万丛/hm2)(C)、30.0 cm×26.6 cm(12.53万丛/hm2)(D)、30.0 cm×30.0 cm(11.11万丛/hm2)(E)。采用大区试验对比、顺序排列方式,不设重复,大区面积493.4 m2;处理间留宽度40.0 cm操作沟隔开,四周设保护行。大田栽培参照甬优系列单季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分区单割单晒测定实产。
1.3 试验过程
试验在奉化市江口街道王溆浦村一农户承包田进行。播种前种子浸种处理,常规催芽。5月25日播种,6月14日移栽期,秧龄20 d,单本手插。11月5日成熟,全生育期164 d。参照甬优系列单季高产栽培技术大田管理措施[1-2]。本田前作为冬闲田,机耕平整,施基肥碳酸氢铵375 kg/hm2、施大壮复合肥300 kg/hm2;移栽后5 d施追肥尿素22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隔10 d再追施施大壮复合肥300 kg/hm2。防病治虫按照当地病虫情报进行[3-4]。各大区田间管理一致。
1.4 观察记载
做好苗情观察记载,成熟时考查经济性状并实割产量[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最高苗、有效穗的影响
从图1、2、表1、2可以看出,随密度从大到小变化,密度越小,分蘖力越强,分蘖倍数变化明显,同时成穗率也有所提高。但小密度栽培基本苗数相差悬殊,有效穗明显减少,最大规格与最小规格间相差14.78万穗/hm2,差异明显。虽然稀植能促进分蘖和成穗,但过于稀植不利于群体有效穗增加,从而影响产量构成。过于密植,虽有较高的最高苗和有效穗,但不利于大穗的形成。
2.2 不同栽植密度对株高、穗形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株高随密度变化,密度越小,株高反而下降,最多相差4.0 cm,穗长也呈下降趋势,但穗总粒数却有增加趋势,呈现茎秆粗壮、稻穗短粗现象。反之,种植密度越大,虽然穗数较多,但茎秆相对较细,穗粒小而松散,千粒重下降,影响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抗倒性。
2.3 不同栽植密度对穗粒数的影响
试验数据表明,随密度变化,密度越小,有效穗数减少,穗总粒数却增加,但结实率反而降低。最大密度下每穗实粒数只有285.0粒,其他规格下实粒数虽然相差不大,但可以看出,各区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基本成负相关。
2.4 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处理C实割产量11 781.0 kg/hm2,在5个处理中产量表现最佳,分别比处理A、B、D、E增产178.5、222.0、108.0、579.0 kg/hm2。不同密度下的产量数据可以看出,密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该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只有在中等密度(30.0 cm×23.3 cm)种植下,使该品种的分蘖力、有效穗、穗粒数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才能发挥最大增产潜力。
3 结论与讨论
甬优538是甬优系列大穗型品种的新秀,具有分蘖力强和落粒性好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应走穗粒兼顾型的路子比较稳妥,就必须保证一定的种植密度,达到足够的基本苗数,以提高产量。从本试验结果看,甬优538分蘖力、株高、有效穗、产量与种植密度直接相关,其种植密度以30.0 cm×23.3 cm(14.30万丛/hm2)比较合理,实割产量最高。但对高肥田块,高产攻关田块为发挥甬优538分蘖力强及落粒性好的优势,主攻大穗型提高千粒重的栽培方式比较适宜。
4 参考文献
[1] 钱银飞,张洪程,吴文革,等.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1):41-48.
[2] 陈景道,李胜群,左庆.播期和移栽密度对皖稻68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8922-8924.
[3] 刘义.秧龄、移栽密度和播种密度对双季稻生长特性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4] 翟超群,张洪程,谢正荣,等.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徐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144-149.
[5] 唐彬,王卫,陈安磊,等.移栽密度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4(2):63-67.
[6] 李世峰,刘宝法,刘蓉蓉,等.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0(1):40-43.
关键词 甬优538;密度;增产潜力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2-0014-02
甬优538是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奉化稻区作单季或连作晚稻栽培。据统计,2015年奉化市甬优538栽培面积600 hm2以上,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为甬优538品种扩大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明确该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增产潜力,特进行了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甬优538,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奉化分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密植规格设5个处理,设分别为:30.0 cm×16.7 cm(19.96万丛/hm2)(A)、30.0 cm×20.0 cm(16.66万丛/hm2)(B)、30.0 cm×23.3 cm(14.30万丛/hm2)(C)、30.0 cm×26.6 cm(12.53万丛/hm2)(D)、30.0 cm×30.0 cm(11.11万丛/hm2)(E)。采用大区试验对比、顺序排列方式,不设重复,大区面积493.4 m2;处理间留宽度40.0 cm操作沟隔开,四周设保护行。大田栽培参照甬优系列单季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分区单割单晒测定实产。
1.3 试验过程
试验在奉化市江口街道王溆浦村一农户承包田进行。播种前种子浸种处理,常规催芽。5月25日播种,6月14日移栽期,秧龄20 d,单本手插。11月5日成熟,全生育期164 d。参照甬优系列单季高产栽培技术大田管理措施[1-2]。本田前作为冬闲田,机耕平整,施基肥碳酸氢铵375 kg/hm2、施大壮复合肥300 kg/hm2;移栽后5 d施追肥尿素22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隔10 d再追施施大壮复合肥300 kg/hm2。防病治虫按照当地病虫情报进行[3-4]。各大区田间管理一致。
1.4 观察记载
做好苗情观察记载,成熟时考查经济性状并实割产量[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最高苗、有效穗的影响
从图1、2、表1、2可以看出,随密度从大到小变化,密度越小,分蘖力越强,分蘖倍数变化明显,同时成穗率也有所提高。但小密度栽培基本苗数相差悬殊,有效穗明显减少,最大规格与最小规格间相差14.78万穗/hm2,差异明显。虽然稀植能促进分蘖和成穗,但过于稀植不利于群体有效穗增加,从而影响产量构成。过于密植,虽有较高的最高苗和有效穗,但不利于大穗的形成。
2.2 不同栽植密度对株高、穗形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株高随密度变化,密度越小,株高反而下降,最多相差4.0 cm,穗长也呈下降趋势,但穗总粒数却有增加趋势,呈现茎秆粗壮、稻穗短粗现象。反之,种植密度越大,虽然穗数较多,但茎秆相对较细,穗粒小而松散,千粒重下降,影响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抗倒性。
2.3 不同栽植密度对穗粒数的影响
试验数据表明,随密度变化,密度越小,有效穗数减少,穗总粒数却增加,但结实率反而降低。最大密度下每穗实粒数只有285.0粒,其他规格下实粒数虽然相差不大,但可以看出,各区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基本成负相关。
2.4 不同栽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处理C实割产量11 781.0 kg/hm2,在5个处理中产量表现最佳,分别比处理A、B、D、E增产178.5、222.0、108.0、579.0 kg/hm2。不同密度下的产量数据可以看出,密度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该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只有在中等密度(30.0 cm×23.3 cm)种植下,使该品种的分蘖力、有效穗、穗粒数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才能发挥最大增产潜力。
3 结论与讨论
甬优538是甬优系列大穗型品种的新秀,具有分蘖力强和落粒性好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应走穗粒兼顾型的路子比较稳妥,就必须保证一定的种植密度,达到足够的基本苗数,以提高产量。从本试验结果看,甬优538分蘖力、株高、有效穗、产量与种植密度直接相关,其种植密度以30.0 cm×23.3 cm(14.30万丛/hm2)比较合理,实割产量最高。但对高肥田块,高产攻关田块为发挥甬优538分蘖力强及落粒性好的优势,主攻大穗型提高千粒重的栽培方式比较适宜。
4 参考文献
[1] 钱银飞,张洪程,吴文革,等.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1):41-48.
[2] 陈景道,李胜群,左庆.播期和移栽密度对皖稻68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8922-8924.
[3] 刘义.秧龄、移栽密度和播种密度对双季稻生长特性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4] 翟超群,张洪程,谢正荣,等.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徐稻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144-149.
[5] 唐彬,王卫,陈安磊,等.移栽密度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4(2):63-67.
[6] 李世峰,刘宝法,刘蓉蓉,等.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0(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