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体育产业大爆发的年代,在“参与运动的世界”里深耕6年的咕咚,未来要用软件及大数据服务撬动体育产业市场的蛋糕。
最近,申波更为忙碌了。电话那头的他刚刚结束了在贵州举行的“未来之星运动会”,正在候机楼等待飞往成都的航班。
不久前,咕咚宣布完成了分众传媒和方源资本共同成立的体育基金首投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不仅让原本资本寒冬的产业市场有所侧目,更让业内关注起咕咚在未来的发展布局。
对此,《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其官方微博的公示中发现,咕咚只字未提及“硬件”方面,而是着重强调将围绕“大数据+内容+赛事运营+增值服务”等,全面优化运动健身人群的生活质量,打造闭环的“全民运动生态系统”。
从2010年创立,走过了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更替,更从智能硬件迈向做服务生态闭环的咕咚,这6年以来一直在变化。对此,作为创始人兼CEO的申波坦言,其实市场环境及产业环境都在嬗变,但咕咚却从未动摇过初衷,“作为国内颠覆用户传统运动观念的先行者,咕咚就是要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全民运动社交平台。”在申波看来,咕咚本质上还是一家运动数据服务公司。
改变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的中国企业正在体育产业中不断展开布局。从万达、乐视体育等企业在近年的动作,加之近期苏宁宣布收购国际米兰来看,都在发出一个讯号——体育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风口。
当然,国家政策对这一产业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近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简称《计划》)称,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在申波看来,这一《计划》无疑拉响了整个体育产业参与者竞跑的发令枪。如何在产业导向下最大程度地撬动体育产业的蛋糕,咕咚也时刻在思考。
他回忆说,在“可穿戴”概念还未风行之际,他与团队的举措虽不被产业或投资人看好,但“超前意识”还是让他和咕咚率先站在了智能硬件的风口上。十分擅长硬件的申波在彼时的逻辑十分清晰——采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形式,将硬件的运动数据导入社交平台。
然而好景不长,智能硬件市场很快迎来了国际大厂与本土后起之秀的争夺战,涌入者众多,智能手环这一可穿戴智能硬件市场出现了形态各异,功能趋同的现象。对此,申波进行过一番预判——“未来智能手环不扩张功能的话将会消失。”
申波自问自答式地说,“用户真的需要这样一个负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吗?其实有智能手机就够了。”另外,他认为,随着智能硬件形态的发展,智能手表已经完全覆盖了手环的功能,智能手环或将逐步被智能手表所替代。加之国内手机厂商们都在展开疯狂的价格战,一系列因素都催促申波选择放弃手环——不再依赖硬件盈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策略。
申波意识到,热爱运动的用户,对运动装备或是否有一起运动的社交圈有所需求,这让他更坚定地将精力转移到手机APP上,专注将咕咚打造成为一款服务多样性的运动社交平台。
专注
在去年宣布告别智能硬件战场后,咕咚全力转向运动社交平台。
申波将用户在体育产业中的审视归结为“三个世界”理论:观看体育的世界、参与运动的世界、场馆的世界。对此,他也谈及像乐视体育等巨头通过购买赛事版权,涉足“观看体育的世界”,也有通过买入地块、收购场馆加入“场馆的世界”。
在采访中,申波十分明确地将咕咚与当下体育产业中进行布局的巨头们划清了界限,“咕咚从创立之初便专注的是‘参与运动的世界’,与其他巨头并不在同一个世界维度上竞争”。
另外,《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申波口中得知,目前咕咚APP已经拥有了超6000万用户,这些用户远非明星、体育专业人士,只是喜欢运动特别是喜欢跑步的普通人群。正是咕咚APP的强大用户量也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去转型发展。
申波强调,“这些用户都可以在咕咚APP上分享自己的运功轨迹,在社区内分享运动心得,还可以‘约跑’或进行‘线上马拉松’。”自从定位运动社交平台后,申波开始在APP内不断填充内容,以提升用户的粘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咕咚还创新式地举办起马拉松赛事,并开发了城市微马、跑马季、城市领跑者、Running Girl、创业跑等自有IP的线下线上赛事活动,以丰富那些热爱跑步运动的用户群体。
对于咕咚而言,未来商业模式的盈利、变现问题也一直被问及。“中国的互联网只有3种方式盈利:广告、卖东西游戏。目前,咕咚的主要盈利点来自售卖运动产品的电商、广告合作和马拉松等赛事活动。”
申波介绍,一方面,咕咚通过专业的评测内容和达人分享,来告诉用户什么是好的运动商品,部分地加以智能化的推送,引导用户购买。另一方面,积累了多年行业经验与资源的咕咚也吸引了大量的广告主。
他直言,咕咚不只是一个APP,反倒像一个数据和运动服务提供商,“未来我们会把产品功能做更多完善,以求覆盖更多的大众运动项目。”据介绍,目前咕咚已经不把单一跑步运动类作为重点,未来或将涉足更多的运动项目,比如冰雪、球类运动。申波还透露,咕咚即将要涉足视频直播,这一“时髦”形式对于商业模式而言,最终也会导向广告。
布局
随着C轮融资的公布,申波也对外宣布,咕咚将继续专注全民运动社交领域,通过扩展更多的运动品类、产品和服务,布局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民运动生态系统”。

申波进一步分析到,用户在运动前需要适合自己的装备,以及一些运动安全知识、教学视频等;在运动中可以通过咕咚记录数据,甚至可以引导用户与其他用户即时分享;用户在运动后又会需要分享运动数据或恢复体能,进入社区讨论一些深层次的话题。在申波看来,要从运动本身去解决用户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需求,“咕咚就要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一直以来,申波都希望通过咕咚的服务让中国更多的人运动起来,“我们希望在中国体育产业大爆发的年代,咕咚能够让更多的人群爱上运动,从而获得身体的健康和身心的愉悦。”在申波看来,咕咚正在打造的运动生态系统,在未来能够满足任何一个运动参与者的需求。
最近,申波更为忙碌了。电话那头的他刚刚结束了在贵州举行的“未来之星运动会”,正在候机楼等待飞往成都的航班。
不久前,咕咚宣布完成了分众传媒和方源资本共同成立的体育基金首投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不仅让原本资本寒冬的产业市场有所侧目,更让业内关注起咕咚在未来的发展布局。
对此,《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其官方微博的公示中发现,咕咚只字未提及“硬件”方面,而是着重强调将围绕“大数据+内容+赛事运营+增值服务”等,全面优化运动健身人群的生活质量,打造闭环的“全民运动生态系统”。
从2010年创立,走过了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更替,更从智能硬件迈向做服务生态闭环的咕咚,这6年以来一直在变化。对此,作为创始人兼CEO的申波坦言,其实市场环境及产业环境都在嬗变,但咕咚却从未动摇过初衷,“作为国内颠覆用户传统运动观念的先行者,咕咚就是要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全民运动社交平台。”在申波看来,咕咚本质上还是一家运动数据服务公司。
改变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的中国企业正在体育产业中不断展开布局。从万达、乐视体育等企业在近年的动作,加之近期苏宁宣布收购国际米兰来看,都在发出一个讯号——体育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风口。
当然,国家政策对这一产业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近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简称《计划》)称,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在申波看来,这一《计划》无疑拉响了整个体育产业参与者竞跑的发令枪。如何在产业导向下最大程度地撬动体育产业的蛋糕,咕咚也时刻在思考。
他回忆说,在“可穿戴”概念还未风行之际,他与团队的举措虽不被产业或投资人看好,但“超前意识”还是让他和咕咚率先站在了智能硬件的风口上。十分擅长硬件的申波在彼时的逻辑十分清晰——采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形式,将硬件的运动数据导入社交平台。
然而好景不长,智能硬件市场很快迎来了国际大厂与本土后起之秀的争夺战,涌入者众多,智能手环这一可穿戴智能硬件市场出现了形态各异,功能趋同的现象。对此,申波进行过一番预判——“未来智能手环不扩张功能的话将会消失。”
申波自问自答式地说,“用户真的需要这样一个负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吗?其实有智能手机就够了。”另外,他认为,随着智能硬件形态的发展,智能手表已经完全覆盖了手环的功能,智能手环或将逐步被智能手表所替代。加之国内手机厂商们都在展开疯狂的价格战,一系列因素都催促申波选择放弃手环——不再依赖硬件盈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策略。
申波意识到,热爱运动的用户,对运动装备或是否有一起运动的社交圈有所需求,这让他更坚定地将精力转移到手机APP上,专注将咕咚打造成为一款服务多样性的运动社交平台。
专注
在去年宣布告别智能硬件战场后,咕咚全力转向运动社交平台。
申波将用户在体育产业中的审视归结为“三个世界”理论:观看体育的世界、参与运动的世界、场馆的世界。对此,他也谈及像乐视体育等巨头通过购买赛事版权,涉足“观看体育的世界”,也有通过买入地块、收购场馆加入“场馆的世界”。
在采访中,申波十分明确地将咕咚与当下体育产业中进行布局的巨头们划清了界限,“咕咚从创立之初便专注的是‘参与运动的世界’,与其他巨头并不在同一个世界维度上竞争”。
另外,《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从申波口中得知,目前咕咚APP已经拥有了超6000万用户,这些用户远非明星、体育专业人士,只是喜欢运动特别是喜欢跑步的普通人群。正是咕咚APP的强大用户量也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去转型发展。
申波强调,“这些用户都可以在咕咚APP上分享自己的运功轨迹,在社区内分享运动心得,还可以‘约跑’或进行‘线上马拉松’。”自从定位运动社交平台后,申波开始在APP内不断填充内容,以提升用户的粘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咕咚还创新式地举办起马拉松赛事,并开发了城市微马、跑马季、城市领跑者、Running Girl、创业跑等自有IP的线下线上赛事活动,以丰富那些热爱跑步运动的用户群体。
对于咕咚而言,未来商业模式的盈利、变现问题也一直被问及。“中国的互联网只有3种方式盈利:广告、卖东西游戏。目前,咕咚的主要盈利点来自售卖运动产品的电商、广告合作和马拉松等赛事活动。”
申波介绍,一方面,咕咚通过专业的评测内容和达人分享,来告诉用户什么是好的运动商品,部分地加以智能化的推送,引导用户购买。另一方面,积累了多年行业经验与资源的咕咚也吸引了大量的广告主。
他直言,咕咚不只是一个APP,反倒像一个数据和运动服务提供商,“未来我们会把产品功能做更多完善,以求覆盖更多的大众运动项目。”据介绍,目前咕咚已经不把单一跑步运动类作为重点,未来或将涉足更多的运动项目,比如冰雪、球类运动。申波还透露,咕咚即将要涉足视频直播,这一“时髦”形式对于商业模式而言,最终也会导向广告。
布局
随着C轮融资的公布,申波也对外宣布,咕咚将继续专注全民运动社交领域,通过扩展更多的运动品类、产品和服务,布局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民运动生态系统”。

申波进一步分析到,用户在运动前需要适合自己的装备,以及一些运动安全知识、教学视频等;在运动中可以通过咕咚记录数据,甚至可以引导用户与其他用户即时分享;用户在运动后又会需要分享运动数据或恢复体能,进入社区讨论一些深层次的话题。在申波看来,要从运动本身去解决用户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需求,“咕咚就要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一直以来,申波都希望通过咕咚的服务让中国更多的人运动起来,“我们希望在中国体育产业大爆发的年代,咕咚能够让更多的人群爱上运动,从而获得身体的健康和身心的愉悦。”在申波看来,咕咚正在打造的运动生态系统,在未来能够满足任何一个运动参与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