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64—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提及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生的个性,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因此,如果再用传统方式给教师定位,那么将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说:“不许讲话,听老师讲,不许说与教材无关的内容,我们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就可以了,不许乱插嘴。”这样教师成了教材和学生的主宰者,违背了教育理念的“人文性”,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爱说”的天性。其实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从而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不能把个人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既不能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擅自代替学生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者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一字不漏地教给学生就足够了。其实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学习课外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第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同样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博览群书,循序渐进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开展小型的语文课外知识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给予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孩子才会自愿地去做、去阅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增强阅读能力。
第二,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方法。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相结合,还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能只为阅读而阅读,要通过阅读解决疑问,拓展知识面。因此,只有掌握阅读技巧,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每天定时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书、看报、写读后感等习惯。语文教师要知道课外阅读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起促进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做学生身教、言教的示范者
第一,善于“屈尊”。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以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二,善于“倾听”。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交流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这种互动中实现着各种信息的沟通,汇集融合,从而提升境界、克服偏见,这就离不开“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接纳和分享,是双方的人文交流,作为对话“过程”中的一切,教师在对话中必须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
第三,善用赞赏。老师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向上;同时又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长处,肯定每一次进步。在老师的赞赏声中,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渐渐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健康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和学生对话:“不错,你的思路很开阔,富有想象力”;“你的表达富有创新性”;“老师愿分享你们的喜悦和成功”等等。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重新定位。只有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促进教师主动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使新的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使教育改革从口号走向实践。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64—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提及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着重组织学生的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注重学生的个性,改进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与课外活动。”因此,如果再用传统方式给教师定位,那么将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说:“不许讲话,听老师讲,不许说与教材无关的内容,我们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就可以了,不许乱插嘴。”这样教师成了教材和学生的主宰者,违背了教育理念的“人文性”,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爱说”的天性。其实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从而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不能把个人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既不能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擅自代替学生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者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教材知识一字不漏地教给学生就足够了。其实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却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地学习课外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第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同样也是阅读的主体,要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博览群书,循序渐进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开展小型的语文课外知识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权,给予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间,孩子才会自愿地去做、去阅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知识,增强阅读能力。
第二,合理使用多种阅读方法。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相结合,还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能只为阅读而阅读,要通过阅读解决疑问,拓展知识面。因此,只有掌握阅读技巧,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每天定时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书、看报、写读后感等习惯。语文教师要知道课外阅读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起促进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做学生身教、言教的示范者
第一,善于“屈尊”。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以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二,善于“倾听”。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交流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这种互动中实现着各种信息的沟通,汇集融合,从而提升境界、克服偏见,这就离不开“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沟通”,接纳和分享,是双方的人文交流,作为对话“过程”中的一切,教师在对话中必须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
第三,善用赞赏。老师看到学生人性的美好,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向上;同时又必须以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长处,肯定每一次进步。在老师的赞赏声中,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渐渐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健康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和学生对话:“不错,你的思路很开阔,富有想象力”;“你的表达富有创新性”;“老师愿分享你们的喜悦和成功”等等。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重新定位。只有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才能促进教师主动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使新的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使教育改革从口号走向实践。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