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在电影《四百击》最后,十三岁的少年安托万迈着按捺不住的愉悦心情小步奔向大海,背景音乐向观众泄露了这个不羁的少年平静面容下愿望即将实现那一刻的秘密,他曾对他(可能是唯一的)好朋友勒内说,我从没看过大海——然而随后音乐一转,又重复起小提琴弦单次拨动的背景音,安托万把脚踏进海浪里,迷茫地望向空无一物的大海,然后转过头来,白色的法语“FIN(结束)”映在他的脸上。
电影拍摄于1958年,战后的世界满目疮痍,包括电影讲述的法国,百废待兴。电影的开始用视角化的镜头讲述巴黎,漂亮气派的栅格窗户的楼宇,雄秀洁白的圆柱拱起的弧形大门,秩序井然列在道旁的树,巴黎地标埃菲尔铁塔,然而,却没有人物出现。城市是人高度社会化的集中表现,人造就了整饬端庄的城市,而城市的环境也塑造了人。在看完电影后回头再看这部电影的开头,这些城市镜头分明是一个美丽残酷的伏笔和隐喻,等待着把城市人的自私与表面的光鲜亮丽一幕幕揭开。
安托万的叛逆,迷茫,寄人篱下到无枝可栖是家庭悲剧,是城市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情绪。安托万在母亲和祖母争吵中得知了,母亲在嫁人之前就有了安托万,而现在的父亲却不是生父;安托万和好朋友勒内逃学途中遇到了衣着毛皮大氅和陌生男人在街头拥吻的母亲;继父给了母亲一笔钱给睡在家的进门口弹丸之地的安托万换一床新被子,而后来母亲在探问被送到少管所的安托万时,镜头给了母亲的新帽子多个特写;而连对母亲说“比起你来他更爱我”的继父也对他偷窃打字机丢掉了最后一点耐心,毅然决然地把监护权转交给了少管所……更遑论教书班主任的蛮横无理,和其他成人对这个少年的零容忍。
知乎上有个著名的问题,“你的父母是什么时候让你寒心的”。我没有绝对否定父母对子女的爱,我想阐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怀着极大的宽容和耐心去同孩子交往的,甚至这样的父母,是绝大多数。在安托万的13岁,他没有父母的理解,甚至没有耐心的教育。面对孩子的顽劣,他们严厉的老师在陈述:“父母真是不负责任”,而父母也真的就这样做出了最残酷的选择——放弃。生活的拮据,对个人生活享受的追求,认定的“孩子只会撒谎”的定论,将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安托万逼进逃学偷窃的漩涡,这也是时代的悲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每一个都衣着光鲜,面无表情,成为城市雍容面貌的雕塑和附庸。
安托万的形象之所以打动人,还在于他的真实。在少管所见心理医生的时候,安托万把自己偷打字机兜售无果归还被抓、偷快要去世祖母的钱不想又被母亲半夜拿了去、他得知自己身世、对母亲的不喜欢、一次偷腥经历等等细节全都讲述了出来,毫不掩饰和对羞耻的无知仿佛在讲述一个毫不相关的别人的故事——这样坦诚的安托万回答医生“你父母说你总是撒谎”时这样回答:“噢,我撒谎,我想有时吧,即使我讲了真话,他们也不相信我。所以我喜欢撒谎。”一如王朔《动物凶猛》里说,“当受到压力时我本能地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挺身站出来说不!因为我从没被人说服过,所以也懒得去寻求别人的理解。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惟一办法就是欺骗。”
孩童的顽劣会是你我童年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不光彩的共同情感经历,但是孩子有且必须有犯错的完全正当的权利,这样他们才会成长为社会人,才懂得对社会负责。和成人的世界相比,孩子的顽劣又算得了什么呢。被父母判了“放弃”的“死刑”的安托万,连同罪犯、妓女一起,被警车关押送往郊外,那个经历那么多不解,仍桀骜不驯的安托万在那一刻,泪流满面。
然而安托万最大的温情,是和他臭味相投的同桌朋友勒内,一同逃学,为维护他和老师公然对抗被赶出教室,在安托万流落街头的时候为他想方法安排食宿,最后还特意骑车去给他送书。也许勒内是世界上与安托万最为亲近的人。
安托万只是一个生性顽劣的少年吗?答案是否定的。安托万喜欢看书,奶奶送的书被母亲拿了卖了去,于是便偷拿父亲的书来读;朋友勒内对少管所的工作人员苦言相劝把书留给他;安托万最喜欢巴尔扎克,把他视作自己的偶像,作文中句子的模仿被指抄袭,这是教师对于学生能力极度怀疑的表现,可想而知,教师的态度对安托万幼小心灵的打击多沉重。供奉巴尔扎克照片不慎引起小火灾也从一方面反映安托万其实是一个内心有信仰的孩子,他的本质并不坏。
安托万的叛逆迷惘是1958年欧洲的精神缩略,和同时代的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时候有“五月风暴”,有披头士,有新浪潮。安托万最终用奔跑逃离了农场,释放自己的压抑,举起自己的反抗,向自己理想的大海奔去。当到达大海回头的一瞬间,影片戛然而止。影史上最著名的长镜头就此诞生。
阿甘说:人要摆脱过去,就要不停地前跑步,《长跑者的寂寞》却是在奔跑中回首往事之痛,《罗拉快跑》通过奔跑展示了人的生与死的偶然与关联性,《四百击》中的奔跑,有着与以上的共通点,都是在释放内心的压抑,却又多了一份寻找自我的认同感,当他在奔跑过程中, 会比较迷茫,奔跑只是作为逃离约束而存在,但是当他看到大海时候,奔跑是作为理想的手段而存在的。因为安托万说,他的梦想就是大海。大海象征着安托万的未来与理想。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法语的固定用法,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被击打四百下就会变成好孩子,特吕弗用这个题目作为片名是在反讽,四百击是一种无效的规则,只有通往自由的奔跑,才可得以解脱。
你可以跑,但你不能被抓到。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在电影《四百击》最后,十三岁的少年安托万迈着按捺不住的愉悦心情小步奔向大海,背景音乐向观众泄露了这个不羁的少年平静面容下愿望即将实现那一刻的秘密,他曾对他(可能是唯一的)好朋友勒内说,我从没看过大海——然而随后音乐一转,又重复起小提琴弦单次拨动的背景音,安托万把脚踏进海浪里,迷茫地望向空无一物的大海,然后转过头来,白色的法语“FIN(结束)”映在他的脸上。
电影拍摄于1958年,战后的世界满目疮痍,包括电影讲述的法国,百废待兴。电影的开始用视角化的镜头讲述巴黎,漂亮气派的栅格窗户的楼宇,雄秀洁白的圆柱拱起的弧形大门,秩序井然列在道旁的树,巴黎地标埃菲尔铁塔,然而,却没有人物出现。城市是人高度社会化的集中表现,人造就了整饬端庄的城市,而城市的环境也塑造了人。在看完电影后回头再看这部电影的开头,这些城市镜头分明是一个美丽残酷的伏笔和隐喻,等待着把城市人的自私与表面的光鲜亮丽一幕幕揭开。
安托万的叛逆,迷茫,寄人篱下到无枝可栖是家庭悲剧,是城市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情绪。安托万在母亲和祖母争吵中得知了,母亲在嫁人之前就有了安托万,而现在的父亲却不是生父;安托万和好朋友勒内逃学途中遇到了衣着毛皮大氅和陌生男人在街头拥吻的母亲;继父给了母亲一笔钱给睡在家的进门口弹丸之地的安托万换一床新被子,而后来母亲在探问被送到少管所的安托万时,镜头给了母亲的新帽子多个特写;而连对母亲说“比起你来他更爱我”的继父也对他偷窃打字机丢掉了最后一点耐心,毅然决然地把监护权转交给了少管所……更遑论教书班主任的蛮横无理,和其他成人对这个少年的零容忍。
知乎上有个著名的问题,“你的父母是什么时候让你寒心的”。我没有绝对否定父母对子女的爱,我想阐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怀着极大的宽容和耐心去同孩子交往的,甚至这样的父母,是绝大多数。在安托万的13岁,他没有父母的理解,甚至没有耐心的教育。面对孩子的顽劣,他们严厉的老师在陈述:“父母真是不负责任”,而父母也真的就这样做出了最残酷的选择——放弃。生活的拮据,对个人生活享受的追求,认定的“孩子只会撒谎”的定论,将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安托万逼进逃学偷窃的漩涡,这也是时代的悲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每一个都衣着光鲜,面无表情,成为城市雍容面貌的雕塑和附庸。
安托万的形象之所以打动人,还在于他的真实。在少管所见心理医生的时候,安托万把自己偷打字机兜售无果归还被抓、偷快要去世祖母的钱不想又被母亲半夜拿了去、他得知自己身世、对母亲的不喜欢、一次偷腥经历等等细节全都讲述了出来,毫不掩饰和对羞耻的无知仿佛在讲述一个毫不相关的别人的故事——这样坦诚的安托万回答医生“你父母说你总是撒谎”时这样回答:“噢,我撒谎,我想有时吧,即使我讲了真话,他们也不相信我。所以我喜欢撒谎。”一如王朔《动物凶猛》里说,“当受到压力时我本能地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挺身站出来说不!因为我从没被人说服过,所以也懒得去寻求别人的理解。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惟一办法就是欺骗。”
孩童的顽劣会是你我童年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不光彩的共同情感经历,但是孩子有且必须有犯错的完全正当的权利,这样他们才会成长为社会人,才懂得对社会负责。和成人的世界相比,孩子的顽劣又算得了什么呢。被父母判了“放弃”的“死刑”的安托万,连同罪犯、妓女一起,被警车关押送往郊外,那个经历那么多不解,仍桀骜不驯的安托万在那一刻,泪流满面。
然而安托万最大的温情,是和他臭味相投的同桌朋友勒内,一同逃学,为维护他和老师公然对抗被赶出教室,在安托万流落街头的时候为他想方法安排食宿,最后还特意骑车去给他送书。也许勒内是世界上与安托万最为亲近的人。
安托万只是一个生性顽劣的少年吗?答案是否定的。安托万喜欢看书,奶奶送的书被母亲拿了卖了去,于是便偷拿父亲的书来读;朋友勒内对少管所的工作人员苦言相劝把书留给他;安托万最喜欢巴尔扎克,把他视作自己的偶像,作文中句子的模仿被指抄袭,这是教师对于学生能力极度怀疑的表现,可想而知,教师的态度对安托万幼小心灵的打击多沉重。供奉巴尔扎克照片不慎引起小火灾也从一方面反映安托万其实是一个内心有信仰的孩子,他的本质并不坏。
安托万的叛逆迷惘是1958年欧洲的精神缩略,和同时代的美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时候有“五月风暴”,有披头士,有新浪潮。安托万最终用奔跑逃离了农场,释放自己的压抑,举起自己的反抗,向自己理想的大海奔去。当到达大海回头的一瞬间,影片戛然而止。影史上最著名的长镜头就此诞生。
阿甘说:人要摆脱过去,就要不停地前跑步,《长跑者的寂寞》却是在奔跑中回首往事之痛,《罗拉快跑》通过奔跑展示了人的生与死的偶然与关联性,《四百击》中的奔跑,有着与以上的共通点,都是在释放内心的压抑,却又多了一份寻找自我的认同感,当他在奔跑过程中, 会比较迷茫,奔跑只是作为逃离约束而存在,但是当他看到大海时候,奔跑是作为理想的手段而存在的。因为安托万说,他的梦想就是大海。大海象征着安托万的未来与理想。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是法语的固定用法,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被击打四百下就会变成好孩子,特吕弗用这个题目作为片名是在反讽,四百击是一种无效的规则,只有通往自由的奔跑,才可得以解脱。
你可以跑,但你不能被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