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前几天,一位刚从美国来加拿大公干的老朋友和笔者碰头,谈起新任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他笑言“这位总统以后或许不会被评价为美国历史上最好的,多半也未必是最出名的,但绝对是段子最多的”。
全世界的人似乎都在谈论特朗普,有的人说他令美国分裂,也有人说他站在社会底层一边向美国精英开炮,更有人说他是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和十足的骗子。
到底谁喜欢他?
特朗普不受美国文体名流待见已不是什么密码。
好莱坞和百老汇至今弥漫着“不待见特朗普”的浓厚空气,麦当娜(Madonna Ciccone)“恨不得炸白宫”固然夸张,但74届金球奖颁奖仪式上上至终身成就奖得主.斯特里普(Meryl Streep)、主持人吉米.法伦(Jimmy Fallon),下至金球奖得主戴维斯(Viola Davis)、喜剧演员罗斯(Tracee Ellis Ross)和肥皂剧演员劳里(Hugh Laurie)等都通过不同形式对特朗普的当选冷嘲热讽,为期两天的就职仪式秀上,应邀捧场的除许多“群众演出团体”外,就只剩下摇滚乐队3 Doors Down、乡村歌手格林伍德(Lee Greenwood)和歌手凯西(Toby Keith)等少数“铁杆”,“正点”领唱国歌的任务则只能交给年仅16岁的选秀女歌手埃万科(Jackie Evancho),绝大多数成名艺人要么拒绝捧场,要么原本答应却被粉丝吓回去(如歌手赫丽黛Jennifer Holliday就是被乐迷中的LGBT人士给逼得辞演、道歉)。
体育圈也同样如此。
NBA现役明星中的“小皇帝”詹姆斯(LeBron James)、库里(Stephen Curry)、卡梅隆.安东尼(Carmelo Anthony)、德维恩.韦德(Dwyane Wade),退役明星中的“魔术师”约翰逊(Magic Johnson)、“天钩”贾巴尔(Kareem Abdul-Jabbar),达拉斯小牛队老板库班(Mark Cuban);退役名将纳芙拉蒂诺娃(Martina Navratilova)和金恩夫人(Billie Jean King);女足明星索洛(Hope Solo)、摩根(Alex Morgan);田径现役和退役明星布罗梅尔(Trayvon Bromell)、刘易斯(Carl Lewis)等都公开反对特朗普。与之相比,支持特朗普的体育明星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高尔夫界,如“金熊”尼库劳斯(Jack Nicklaus),此外则似乎只有前著名拳王泰森(Mike Tyson)、NBA前巨星罗德曼(Dennis Rodman)等是铁杆“川粉”——有趣的是,曾在选战关键时刻公开站出来“检举揭发”特朗普十年前“调戏”过自己,险些坏了特朗普大事的成人女星德里克(Jessica Drake),却正是罗德曼的前女友。
文体明星的倾向性除了和其本人、更与其“粉丝”有关:摇滚歌手的听众群体中有大量LGBT人士和女权主义、环保主义者,这些歌手也大多憎恶特朗普;相反,号称“最具富贵气职业运动”的高尔夫,被戏称“浑身金光闪闪”的特朗普就显得顺眼得多。
媒体也是一样:CNN、《纽约时报》等传统左翼媒体不消说,CBS、NBC、《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等通常持中立甚至偏右立场的媒体也一边倒和他过不去,三场总统辩论,暴跳如雷的特朗普吃尽了“拉偏架”的拉达茨(Martha Raddatz)、库珀(Anderson Hays Cooper)等主持人闷亏,当选后把这些媒体和媒体人拎出来痛骂、关“小黑屋”修理,也实在算得上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相反,站在特朗普一边的媒体屈指可数,曾有人说,去年三场和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面对面辩论,唯一让特朗普感到轻松的是第三场,以及第三场的主持人、福克斯周日新闻的华莱士(Chris Wallace),而福克斯恰是主流媒体中唯一自始至终旗帜鲜明支持他的。此外,像《纽约邮报》、《华盛顿时报》等右翼小报,也对他较为“客气”。
有色人种、环保人士、LGBT人士……这些群体中大多数人都因为特朗普对待上述群体的态度,而对他持抵触态度;女权主义者则因特朗普“不尊重妇女”的“斑斑劣迹”而成为“反特朗普群体”中最活跃、最具韧性的一群。當然,例外总是有的,如前面提到在其就职典礼上领唱国歌的少女歌手埃万科,其姐姐就是一名变性人,但她依然顶住压力和嘲讽如约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少女其实本人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既为共和党、也为民主党的活动演出,还在2010年11岁时出席国家圣诞树点燃活动,为奥巴马唱过歌。
传统上工团主义者支持民主党候选人,而中产阶级和企业家支持共和党候选人,但到了特朗普这个“另类”的时代似乎有些变化:工团主义者中部分“铁杆桑德斯派”和“老白人”(贫困的白人工薪阶层)因对希拉里和民主党政策失望而投了特朗普的票,而中产阶级中的一些人则担心特朗普“太过另类”而投了希拉里的票;至于企业家则出现了分化,传统产业的企业家普遍对特朗普有好感(和其早有过节的汽车大亨们除外),硅谷的新兴产业企业家多数不喜欢他,而精明的华尔街大亨们则往往“两头下注”。
至于在国际间,囿于中左思潮渐成“政治正确”,敢直接和特朗普“秀恩爱”的国家领导人似乎只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俄罗斯总统普京虽和特朗普“眉来眼去”,但后者安全团队的几员大将(如国防部长马蒂斯James N. Mattis何CIA局长蓬佩奥Mike Pompeo)都公开对“特-普感情”作不以为然状,未来如何,尚未可知。至于英国首相梅(Theresa May),虽然成了首位和“特朗普总统”会晤的外国领导人,但“签证新政”马蜂窝一捅,这位女首相也不得不暂时将一大堆表现“感情深”的台词咽了回去。当然,最“铁”的“国际粉”貌似是欧洲那些极右民粹党派领袖,可这些人就连特朗普也不敢轻易假以颜色。 何以“测不准”?
有经常出入美国“秀场”的朋友称,很多娱乐圈名人从不掩饰对特朗普的轻蔑,早在多年前特朗普刚发出“以后我要当总统”的豪言壮语就开始百般调侃、奚落(现在还能在不少老脱口秀段子和肥皂剧台词中找到这类包袱),此次大选从党内初选直到最后投票,对希拉里的追捧和对特朗普的“唱衰”,可谓一直不绝于耳,《新闻周刊》甚至闹出投票当天先印好一大堆“总统希拉里”的号外的大笑话。
毫无疑问,曾被许多人视作胜选热门甚至“准当选总统”的希拉里,是这次美国总统大选的大输家。如果说还有第二个大输家,那大约只能是媒体和民调机构了。
毋庸讳言,此次媒体和民调机构的“测不准”,已闹出了国际笑话:11月4日(即距投票日仅剩一周时)的各家主流民调中,ABC/Wash Post Tracking称希拉里领先特朗普3个百分点(47%:44%),ABC/Wash Post Tracking结论一样(49%:46%),大名鼎鼎的Reuters/Ipsos更给出希拉里领先7个百分点(44%:37%)的答案,IBD/TIPP Tracking和Rasmussen Reports预测两人支持率持平(都是44%:44%),预测特朗普支持率领先的只有LA Times/USC Tracking(43%:47%)。投票日前虽冻结出口民调正式数据,但各家传媒、民调机构和智库给出的非正式预测则更言之凿凿,绝大多数“口径”在离投票日只剩不到24小时之际,给出了“希拉里胜选率在70%以上”的评估,某久负盛名的传媒甚至在投票业已开始、部分州初步结果陆续出台之际,仍“一根筋”般给出了“希拉里胜率高达99%”,一向自诩“大数据专家”、“神算子”的“普林斯顿选举联盟”成员王声宏(Sam Wang)更言之凿凿“希拉里胜率99%强,特朗普1%弱”、“如果特朗普选举人团票超240我就现场直播吃虫子”——结果当然不问可知。
然而勇于像王声宏般认赌服输,吞下“失败的虫子”者似乎是少数,绝大多数“倒灶”的预测失败者仍努力为自己的“测不准”寻找五花八门的理由,如被戏称“美国以外希拉里粉丝大本营”的《金融时报》,11月15日刊出一篇文章,悲叹“民意难测”,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普遍存在原始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必然导致依赖这些信息、数据作评估、判断的主流传媒、智库和民调体系“测不准”,而当11月17日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再度公开猛烈抨击“社交网络假新闻”,指责“虚假消息”通过“劫持Facebook和google等社交网络平台的算法”误导读者,并暗示这是此次美国大选民调、预估“测不准”的原因后,许多“不肯吃虫子”的主流传媒、智库人士和民调专家迫不及待地抓住这根“自救稻草”作恍然大悟状,开始纷纷为自己不久前的“失常表现”洗白——希拉里的败选固已无法挽回,但他们毕竟还要继续吃这碗饭。
然而民意真的那么难测么?
“民意难测论”的提出者们也坦白承认,特朗普的胜出并非无迹可寻:中国浙江某地的小供货商们、美国在线一些网店经营者们,都从特朗普徽章、面具、标志物远比希拉里同类产品畅销的“市场终端反馈”中,准确得出了“特朗普必胜”的预测结果;在“云计算”纷纷败下阵去的同时,部分“大数据”经营者,如Genic公司的MooIA系统却早在投票日之前几个月就预言“特朗普是最后赢家”,且在此后一边倒的相反声浪中始终坚持不改变预测结论……事实上,与其说“预测失灵”、“大数据失准”,毋宁说是那些原本光环璀璨、以权威自居的媒体、智库、专家和机构失灵、失准。
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正如许多“马后炮总结”所指出的,希拉里一方在舆论上“不对称优势”起到物极必反的作用,按照希拉里本人的说法,支持特朗普的是“一群白痴”(basket of deplorables),在“政治正确”铺天盖地的特殊氛围里,许多实际上支持特朗普、或至少不支持希拉里的选民为显示自己“并非一群白痴之一”只得“人格分裂”,嘴上喊着“反对特朗普”,暗地里却投了特朗普的票,很显然,预测、民调的取样主要针对受访者的“嘴”,而大选统计的却是他们在不记名情况下投出的选票。
其次,正如11月10日MSNBC早新聞专栏主持人乔.斯卡伯勒(Joe Scarborough)所检讨的,在选战期间,大多数美国乃至欧美主流媒体、智库和预测机构坚定地站在希拉里一边,并因此“心中早有定见,于是开始到处寻找能证明希拉里胜算92%、93%甚至99.999%的蛛丝马迹,并不厌其烦地刊登、播报出来”,其具体表现,就是刻意在民调、预测取样上“做手脚”,如RFI披露称,CNN和《纽约时报》在多次选前民调中刻意选择更多民主党人作为取样对象,并由此得出“希拉里民调支持率大幅领先”的“民调结果”,再将这一“民调结果”公诸于众,以证明自己“站队正确”。选举结果揭晓后,著名民调机构皮尤也曾总结指出,美国民主党支持者和共和党支持者的占比分别为33%和29%,但路透社选前民调取样,两者占比竟然分别为44%和33%,“如果改用符合实际力量对比的取样标准,则民调结果将不再是失真的希拉里领先6个百分点,而是大体符合最后结果的特朗普领先2.5个百分点”。不论传统模型或“大数据”、“云计算”,“高命中率”的前提,是取样的中立、算法的科学、数据信息的准确,倘这一切得不到保证,准确的预测就无从谈起——先入为主、人为制造取样失真,就更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还应指出的是,“云时代”最大的特点不是别的,正是“去权威化”和“信息去中心化”,“权威”们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资信和推论的垄断性,而习惯于居高临下的他们却并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明明“底气不足”却仍要“指点江山”,结果反倒放大了自己“测不准”的狼狈和尴尬,而这种展示于大庭广众下的狼狈、尴尬,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削弱其可信度、含金量,让他们日后的预测更难取信于人。 推特治国、富翁内阁和顾问谈兵
8年前奥巴马修改白宫安全条例,以便让自己将心爱的“黑莓”手机带入白宫,继续自己“推特生涯”之际,恐怕万没想到,8年后自己的继任者会是一个就职前、后都热衷“推特治国”的“另类”。
早在1月20日“交接班”之前,“准总统”特朗普就开始了“推特治国”的生涯,挑战“一中原则”、吐槽北约,以及威胁“一旦上台便如何如何”(大多数和“去奥巴马化”有关,如废医保、退出TPP、扬言“重新考虑”北美自贸协定NAFTA等),对于这种“另类做法”,人们一边感到诧异,一边以“毕竟他还没上台”相慰藉;然而入主白宫后,特朗普“推特治国”作风依旧,短短十来天已和包括墨西哥总统涅托(Enrique Pena Nieto)、刚被解职的前代理司法部长耶茨(Sally Yates)等人大战了何止三百回合。明明已是“一国之君”,却仍动辄赤膊上阵作大将军状,不免让历史发烧友们联想到那位自封“威武大将军”的明武宗。
和“推特治国”同样令人瞩目的,则是他所搭建的富翁内阁:商人出身的他让一大堆华尔街大亨和高盛名流进入内阁和白宫幕僚团队:提名国务卿的是埃克森-美孚CEO蒂勒森(Rex Tillerson),提名财长是有17年高盛高管史的穆努琴(Steve Mnuchin),他的密友和前生意合作伙伴、职业摔角经营者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被提名为中小企业部长,贸易部长人选择是78岁高龄的亿万富翁罗斯(Wilbur Ross),另一位亿万富翁德沃斯(Betsy Devos)提名任教育部长,快餐连锁业主普德泽尔(Andrew Pudzer)则被提名为劳工部长……法国媒体中好事者曾统计发现,“富翁内阁”总财富竟高达140亿美元——这相当于本就有“富豪内阁”之称的前小布什第一届内阁财富总额的30倍。
但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的内阁部长、要员提名在“走程序”时屡屡受阻,截止目前,内阁安全团队勉强成型(但主官以外的许多要职仍然空缺),经济、司法团队则连主官都凑不齐,代理司法部长耶茨因公开反对“签证新政”被他解职,取而代之的却是又一位代理司法部长、弗吉尼亚东区联邦律师博恩特(Dana Boente),而不是早就被提名的“准司法部长”塞申斯(Jeff Sessions)——因为国会还没批。
然而特朗普似乎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已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如果内阁班子齐全,一切循规蹈矩,“推特治国”固然要受牵制,许多“任性”的政策怕也没办法像现在这样说提出就提出,说收回就收回。
当然,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行政首长,光靠“推特治国”是不行的,内阁不着急,是因为特朗普早早让一班“自己人”上岗了——他的白宫顾问团队。
当地时间1月22日14点30分,特朗普在白宫东厅见证了约30名白宫高级工作人员的宣誓就职仪式,副总统彭斯主持仪式,(Mike Pence),宣誓就职者包括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Jared Kushner)、库什纳的“发小”贝尔科维茨(Avrahm Berkowitz)、极富争议却最受特朗普信任的班农(Stephen Bannon)、就任白宫发言人没几天就“发明”无数“名言警句”的斯宾塞(Sean Spicer)、经常为斯宾塞“救火腻缝”的康威(Kellyanne Conway),以及亲信普利埃布斯(Reince Priebus )、马尼戈 (Omarosa Manigault)等。
很显然,这些幕僚、顾问和特朗普私人关系更密切,且相较于内阁阁员,他们带有更多“私属”特点,更便于特朗普“自由发挥”,且“即插即用”、不用还可以随时“拔”,不受共和党或国会牵制(已有阁员抱怨“很多争议性决策我们事先都完全不知道,全是总统和幕僚们商量着办的”)。“顾问谈兵”迄今最离谱的一幕也的确和“兵”有关——日前有消息称,特朗普借改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之机,让出席并发言,却降低了参联会主席和国家情报主任的角色作用,而这照惯例是决不允许、更是共和党所一贯反对的(小布什曾亲口对自己的幕僚说“你永远别想有机会在NSC张口说话”)。
不过也有人指出,第一个打破常规让幕僚列席NSC的不是别人,正是奥巴马,特朗普只是有样学样且“发扬光大”而已。
漫天要价和他“涂改液政治”
早在正式就职前,许多人就从特朗普隔三差五的“惊人言论”中总结出一个规律,即某些中外学者(如厦门大学唐永红老师等)所谓“特朗普正用商人逻辑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或法国《回声报》文章中“摇动羽毛挑衅,然后静待对方还价”,一言以蔽之,特朗普正在用“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商人模式应对棘手的外交、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纠纷,并希望借此让美国和自己获得更有利的交易结果。
在美中关系问题上,这种“商人逻辑”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近乎不加掩饰:“一中”问题即便再对国际政治缺乏常识,也不可能不知道其重要性、敏感性和严肃性,然而在“商人逻辑”下越敏感的问题就越具备“撩拨价值”——你越在乎,就越容易关心则乱,只要你“还盘”就上当了。特朗普当选不久就闹出“电话事件”,随即借题发挥质疑“一中原则”,静待了一个月见无“大动静”,索性挑明“你们得拿贸易让步来换”。他的提名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一方面在南海问题上“肝火旺盛”,另一方面却在“一中”问题上给特朗普“补台”;他让“唱衰中国十几年”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者纳瓦罗(Peter Navarro)出任新的白宫贸易委员会主席,却又提名“中國的老朋友”、前艾奥瓦州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为下任驻华大使,显然连日后的“红白脸”都提前准备好了。
不仅美中关系层面上如此,在许多国际关系层面,特朗普的“商人逻辑”都不同程度体现出来:对北约,他扬言“让欧洲盟友自己保卫自己”、“美国没必要吃力不讨好”,然后又放出“其实可以好好谈谈,只要条件合适也没啥不可以”的气球;对日本,他早早摆出一副“你们在搞不公平出口”、“你们有操纵汇率之嫌”的臭脸,但私下里他的团队和日本有关方面互动频繁;对墨西哥,他动辄祭起“反倾销”、“要筑墙”的撒手锏,却又多次暗示“只要对方在某些方面作出重大让步有些事也不是不能商量”;对加拿大,他早早放风质疑北美自贸协定,却又不时在加美输油管这个“老大难”上吹点暖风,意思大约是“来谈谈吧,只要条件合适”。
待就职之后,这种“上任逻辑”随即“升级”为“涂改液政治”——先高调抛出一个看上去怎么都像“假行政命令”的行政命令,如果反弹不大便顺水推舟,反之则信手涂抹修改,一如手拿一瓶涂改液。美墨“修墙”争端如此(短短几天里两国总统围绕美墨“边界墙”时而口出恶言时而默契缄口,打了场瞬间高潮又倏忽间风平浪静的“推特战争”),美欧间围绕北约地位的争执如此,一边扬言“要废”一边放风“重新谈谈”、成型20年的北美自由协定(NAFTA)也不会例外。当然,最突出的莫过于先“一刀切”再不断“放气”的“签证新政”。
包括许多支持特朗普的人在内,不少人忧心忡忡地指出,特朗普在就职后依旧沿用就职前“推特政治”的一套,不适当地把“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法则,把“美国第一”在事实上解读为“美国必须永远占便宜,否则签字画押都可以涂改”,这种做法有时是有效、有利的,却并非时时处处都适合,在墨西哥“边界墙”上就碰了个结结实实、十足尴尬的钉子。很显然,当内政、外交、政治、经济、防务……各领域的对手纷纷适应“涂改液风格”,并开始效仿墨西哥人的“成功范例”,白宫的麻烦就会层出不穷。
当然,特朗普及其小圈子也终于认识到不妥,似乎已开始对“涂改液政治”实施“涂改液政治”,并在“签证新政”推出48小时后便开始“涂改”,但这种“纠错精神”同样也不乏质疑者——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倘若上至国际条约,下至颁发给个人的绿卡、签证,堂堂世界第一大国的承诺、契约都可以随便涂改,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持久信任的?
全世界的人似乎都在谈论特朗普,有的人说他令美国分裂,也有人说他站在社会底层一边向美国精英开炮,更有人说他是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和十足的骗子。
到底谁喜欢他?
特朗普不受美国文体名流待见已不是什么密码。
好莱坞和百老汇至今弥漫着“不待见特朗普”的浓厚空气,麦当娜(Madonna Ciccone)“恨不得炸白宫”固然夸张,但74届金球奖颁奖仪式上上至终身成就奖得主.斯特里普(Meryl Streep)、主持人吉米.法伦(Jimmy Fallon),下至金球奖得主戴维斯(Viola Davis)、喜剧演员罗斯(Tracee Ellis Ross)和肥皂剧演员劳里(Hugh Laurie)等都通过不同形式对特朗普的当选冷嘲热讽,为期两天的就职仪式秀上,应邀捧场的除许多“群众演出团体”外,就只剩下摇滚乐队3 Doors Down、乡村歌手格林伍德(Lee Greenwood)和歌手凯西(Toby Keith)等少数“铁杆”,“正点”领唱国歌的任务则只能交给年仅16岁的选秀女歌手埃万科(Jackie Evancho),绝大多数成名艺人要么拒绝捧场,要么原本答应却被粉丝吓回去(如歌手赫丽黛Jennifer Holliday就是被乐迷中的LGBT人士给逼得辞演、道歉)。
体育圈也同样如此。
NBA现役明星中的“小皇帝”詹姆斯(LeBron James)、库里(Stephen Curry)、卡梅隆.安东尼(Carmelo Anthony)、德维恩.韦德(Dwyane Wade),退役明星中的“魔术师”约翰逊(Magic Johnson)、“天钩”贾巴尔(Kareem Abdul-Jabbar),达拉斯小牛队老板库班(Mark Cuban);退役名将纳芙拉蒂诺娃(Martina Navratilova)和金恩夫人(Billie Jean King);女足明星索洛(Hope Solo)、摩根(Alex Morgan);田径现役和退役明星布罗梅尔(Trayvon Bromell)、刘易斯(Carl Lewis)等都公开反对特朗普。与之相比,支持特朗普的体育明星寥寥无几,主要集中在高尔夫界,如“金熊”尼库劳斯(Jack Nicklaus),此外则似乎只有前著名拳王泰森(Mike Tyson)、NBA前巨星罗德曼(Dennis Rodman)等是铁杆“川粉”——有趣的是,曾在选战关键时刻公开站出来“检举揭发”特朗普十年前“调戏”过自己,险些坏了特朗普大事的成人女星德里克(Jessica Drake),却正是罗德曼的前女友。
文体明星的倾向性除了和其本人、更与其“粉丝”有关:摇滚歌手的听众群体中有大量LGBT人士和女权主义、环保主义者,这些歌手也大多憎恶特朗普;相反,号称“最具富贵气职业运动”的高尔夫,被戏称“浑身金光闪闪”的特朗普就显得顺眼得多。
媒体也是一样:CNN、《纽约时报》等传统左翼媒体不消说,CBS、NBC、《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等通常持中立甚至偏右立场的媒体也一边倒和他过不去,三场总统辩论,暴跳如雷的特朗普吃尽了“拉偏架”的拉达茨(Martha Raddatz)、库珀(Anderson Hays Cooper)等主持人闷亏,当选后把这些媒体和媒体人拎出来痛骂、关“小黑屋”修理,也实在算得上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相反,站在特朗普一边的媒体屈指可数,曾有人说,去年三场和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的面对面辩论,唯一让特朗普感到轻松的是第三场,以及第三场的主持人、福克斯周日新闻的华莱士(Chris Wallace),而福克斯恰是主流媒体中唯一自始至终旗帜鲜明支持他的。此外,像《纽约邮报》、《华盛顿时报》等右翼小报,也对他较为“客气”。
有色人种、环保人士、LGBT人士……这些群体中大多数人都因为特朗普对待上述群体的态度,而对他持抵触态度;女权主义者则因特朗普“不尊重妇女”的“斑斑劣迹”而成为“反特朗普群体”中最活跃、最具韧性的一群。當然,例外总是有的,如前面提到在其就职典礼上领唱国歌的少女歌手埃万科,其姐姐就是一名变性人,但她依然顶住压力和嘲讽如约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少女其实本人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既为共和党、也为民主党的活动演出,还在2010年11岁时出席国家圣诞树点燃活动,为奥巴马唱过歌。
传统上工团主义者支持民主党候选人,而中产阶级和企业家支持共和党候选人,但到了特朗普这个“另类”的时代似乎有些变化:工团主义者中部分“铁杆桑德斯派”和“老白人”(贫困的白人工薪阶层)因对希拉里和民主党政策失望而投了特朗普的票,而中产阶级中的一些人则担心特朗普“太过另类”而投了希拉里的票;至于企业家则出现了分化,传统产业的企业家普遍对特朗普有好感(和其早有过节的汽车大亨们除外),硅谷的新兴产业企业家多数不喜欢他,而精明的华尔街大亨们则往往“两头下注”。
至于在国际间,囿于中左思潮渐成“政治正确”,敢直接和特朗普“秀恩爱”的国家领导人似乎只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俄罗斯总统普京虽和特朗普“眉来眼去”,但后者安全团队的几员大将(如国防部长马蒂斯James N. Mattis何CIA局长蓬佩奥Mike Pompeo)都公开对“特-普感情”作不以为然状,未来如何,尚未可知。至于英国首相梅(Theresa May),虽然成了首位和“特朗普总统”会晤的外国领导人,但“签证新政”马蜂窝一捅,这位女首相也不得不暂时将一大堆表现“感情深”的台词咽了回去。当然,最“铁”的“国际粉”貌似是欧洲那些极右民粹党派领袖,可这些人就连特朗普也不敢轻易假以颜色。 何以“测不准”?
有经常出入美国“秀场”的朋友称,很多娱乐圈名人从不掩饰对特朗普的轻蔑,早在多年前特朗普刚发出“以后我要当总统”的豪言壮语就开始百般调侃、奚落(现在还能在不少老脱口秀段子和肥皂剧台词中找到这类包袱),此次大选从党内初选直到最后投票,对希拉里的追捧和对特朗普的“唱衰”,可谓一直不绝于耳,《新闻周刊》甚至闹出投票当天先印好一大堆“总统希拉里”的号外的大笑话。
毫无疑问,曾被许多人视作胜选热门甚至“准当选总统”的希拉里,是这次美国总统大选的大输家。如果说还有第二个大输家,那大约只能是媒体和民调机构了。
毋庸讳言,此次媒体和民调机构的“测不准”,已闹出了国际笑话:11月4日(即距投票日仅剩一周时)的各家主流民调中,ABC/Wash Post Tracking称希拉里领先特朗普3个百分点(47%:44%),ABC/Wash Post Tracking结论一样(49%:46%),大名鼎鼎的Reuters/Ipsos更给出希拉里领先7个百分点(44%:37%)的答案,IBD/TIPP Tracking和Rasmussen Reports预测两人支持率持平(都是44%:44%),预测特朗普支持率领先的只有LA Times/USC Tracking(43%:47%)。投票日前虽冻结出口民调正式数据,但各家传媒、民调机构和智库给出的非正式预测则更言之凿凿,绝大多数“口径”在离投票日只剩不到24小时之际,给出了“希拉里胜选率在70%以上”的评估,某久负盛名的传媒甚至在投票业已开始、部分州初步结果陆续出台之际,仍“一根筋”般给出了“希拉里胜率高达99%”,一向自诩“大数据专家”、“神算子”的“普林斯顿选举联盟”成员王声宏(Sam Wang)更言之凿凿“希拉里胜率99%强,特朗普1%弱”、“如果特朗普选举人团票超240我就现场直播吃虫子”——结果当然不问可知。
然而勇于像王声宏般认赌服输,吞下“失败的虫子”者似乎是少数,绝大多数“倒灶”的预测失败者仍努力为自己的“测不准”寻找五花八门的理由,如被戏称“美国以外希拉里粉丝大本营”的《金融时报》,11月15日刊出一篇文章,悲叹“民意难测”,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普遍存在原始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必然导致依赖这些信息、数据作评估、判断的主流传媒、智库和民调体系“测不准”,而当11月17日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再度公开猛烈抨击“社交网络假新闻”,指责“虚假消息”通过“劫持Facebook和google等社交网络平台的算法”误导读者,并暗示这是此次美国大选民调、预估“测不准”的原因后,许多“不肯吃虫子”的主流传媒、智库人士和民调专家迫不及待地抓住这根“自救稻草”作恍然大悟状,开始纷纷为自己不久前的“失常表现”洗白——希拉里的败选固已无法挽回,但他们毕竟还要继续吃这碗饭。
然而民意真的那么难测么?
“民意难测论”的提出者们也坦白承认,特朗普的胜出并非无迹可寻:中国浙江某地的小供货商们、美国在线一些网店经营者们,都从特朗普徽章、面具、标志物远比希拉里同类产品畅销的“市场终端反馈”中,准确得出了“特朗普必胜”的预测结果;在“云计算”纷纷败下阵去的同时,部分“大数据”经营者,如Genic公司的MooIA系统却早在投票日之前几个月就预言“特朗普是最后赢家”,且在此后一边倒的相反声浪中始终坚持不改变预测结论……事实上,与其说“预测失灵”、“大数据失准”,毋宁说是那些原本光环璀璨、以权威自居的媒体、智库、专家和机构失灵、失准。
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正如许多“马后炮总结”所指出的,希拉里一方在舆论上“不对称优势”起到物极必反的作用,按照希拉里本人的说法,支持特朗普的是“一群白痴”(basket of deplorables),在“政治正确”铺天盖地的特殊氛围里,许多实际上支持特朗普、或至少不支持希拉里的选民为显示自己“并非一群白痴之一”只得“人格分裂”,嘴上喊着“反对特朗普”,暗地里却投了特朗普的票,很显然,预测、民调的取样主要针对受访者的“嘴”,而大选统计的却是他们在不记名情况下投出的选票。
其次,正如11月10日MSNBC早新聞专栏主持人乔.斯卡伯勒(Joe Scarborough)所检讨的,在选战期间,大多数美国乃至欧美主流媒体、智库和预测机构坚定地站在希拉里一边,并因此“心中早有定见,于是开始到处寻找能证明希拉里胜算92%、93%甚至99.999%的蛛丝马迹,并不厌其烦地刊登、播报出来”,其具体表现,就是刻意在民调、预测取样上“做手脚”,如RFI披露称,CNN和《纽约时报》在多次选前民调中刻意选择更多民主党人作为取样对象,并由此得出“希拉里民调支持率大幅领先”的“民调结果”,再将这一“民调结果”公诸于众,以证明自己“站队正确”。选举结果揭晓后,著名民调机构皮尤也曾总结指出,美国民主党支持者和共和党支持者的占比分别为33%和29%,但路透社选前民调取样,两者占比竟然分别为44%和33%,“如果改用符合实际力量对比的取样标准,则民调结果将不再是失真的希拉里领先6个百分点,而是大体符合最后结果的特朗普领先2.5个百分点”。不论传统模型或“大数据”、“云计算”,“高命中率”的前提,是取样的中立、算法的科学、数据信息的准确,倘这一切得不到保证,准确的预测就无从谈起——先入为主、人为制造取样失真,就更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还应指出的是,“云时代”最大的特点不是别的,正是“去权威化”和“信息去中心化”,“权威”们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资信和推论的垄断性,而习惯于居高临下的他们却并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明明“底气不足”却仍要“指点江山”,结果反倒放大了自己“测不准”的狼狈和尴尬,而这种展示于大庭广众下的狼狈、尴尬,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削弱其可信度、含金量,让他们日后的预测更难取信于人。 推特治国、富翁内阁和顾问谈兵
8年前奥巴马修改白宫安全条例,以便让自己将心爱的“黑莓”手机带入白宫,继续自己“推特生涯”之际,恐怕万没想到,8年后自己的继任者会是一个就职前、后都热衷“推特治国”的“另类”。
早在1月20日“交接班”之前,“准总统”特朗普就开始了“推特治国”的生涯,挑战“一中原则”、吐槽北约,以及威胁“一旦上台便如何如何”(大多数和“去奥巴马化”有关,如废医保、退出TPP、扬言“重新考虑”北美自贸协定NAFTA等),对于这种“另类做法”,人们一边感到诧异,一边以“毕竟他还没上台”相慰藉;然而入主白宫后,特朗普“推特治国”作风依旧,短短十来天已和包括墨西哥总统涅托(Enrique Pena Nieto)、刚被解职的前代理司法部长耶茨(Sally Yates)等人大战了何止三百回合。明明已是“一国之君”,却仍动辄赤膊上阵作大将军状,不免让历史发烧友们联想到那位自封“威武大将军”的明武宗。
和“推特治国”同样令人瞩目的,则是他所搭建的富翁内阁:商人出身的他让一大堆华尔街大亨和高盛名流进入内阁和白宫幕僚团队:提名国务卿的是埃克森-美孚CEO蒂勒森(Rex Tillerson),提名财长是有17年高盛高管史的穆努琴(Steve Mnuchin),他的密友和前生意合作伙伴、职业摔角经营者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被提名为中小企业部长,贸易部长人选择是78岁高龄的亿万富翁罗斯(Wilbur Ross),另一位亿万富翁德沃斯(Betsy Devos)提名任教育部长,快餐连锁业主普德泽尔(Andrew Pudzer)则被提名为劳工部长……法国媒体中好事者曾统计发现,“富翁内阁”总财富竟高达140亿美元——这相当于本就有“富豪内阁”之称的前小布什第一届内阁财富总额的30倍。
但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的内阁部长、要员提名在“走程序”时屡屡受阻,截止目前,内阁安全团队勉强成型(但主官以外的许多要职仍然空缺),经济、司法团队则连主官都凑不齐,代理司法部长耶茨因公开反对“签证新政”被他解职,取而代之的却是又一位代理司法部长、弗吉尼亚东区联邦律师博恩特(Dana Boente),而不是早就被提名的“准司法部长”塞申斯(Jeff Sessions)——因为国会还没批。
然而特朗普似乎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已感受到这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如果内阁班子齐全,一切循规蹈矩,“推特治国”固然要受牵制,许多“任性”的政策怕也没办法像现在这样说提出就提出,说收回就收回。
当然,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行政首长,光靠“推特治国”是不行的,内阁不着急,是因为特朗普早早让一班“自己人”上岗了——他的白宫顾问团队。
当地时间1月22日14点30分,特朗普在白宫东厅见证了约30名白宫高级工作人员的宣誓就职仪式,副总统彭斯主持仪式,(Mike Pence),宣誓就职者包括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Jared Kushner)、库什纳的“发小”贝尔科维茨(Avrahm Berkowitz)、极富争议却最受特朗普信任的班农(Stephen Bannon)、就任白宫发言人没几天就“发明”无数“名言警句”的斯宾塞(Sean Spicer)、经常为斯宾塞“救火腻缝”的康威(Kellyanne Conway),以及亲信普利埃布斯(Reince Priebus )、马尼戈 (Omarosa Manigault)等。
很显然,这些幕僚、顾问和特朗普私人关系更密切,且相较于内阁阁员,他们带有更多“私属”特点,更便于特朗普“自由发挥”,且“即插即用”、不用还可以随时“拔”,不受共和党或国会牵制(已有阁员抱怨“很多争议性决策我们事先都完全不知道,全是总统和幕僚们商量着办的”)。“顾问谈兵”迄今最离谱的一幕也的确和“兵”有关——日前有消息称,特朗普借改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之机,让出席并发言,却降低了参联会主席和国家情报主任的角色作用,而这照惯例是决不允许、更是共和党所一贯反对的(小布什曾亲口对自己的幕僚说“你永远别想有机会在NSC张口说话”)。
不过也有人指出,第一个打破常规让幕僚列席NSC的不是别人,正是奥巴马,特朗普只是有样学样且“发扬光大”而已。
漫天要价和他“涂改液政治”
早在正式就职前,许多人就从特朗普隔三差五的“惊人言论”中总结出一个规律,即某些中外学者(如厦门大学唐永红老师等)所谓“特朗普正用商人逻辑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或法国《回声报》文章中“摇动羽毛挑衅,然后静待对方还价”,一言以蔽之,特朗普正在用“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商人模式应对棘手的外交、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纠纷,并希望借此让美国和自己获得更有利的交易结果。
在美中关系问题上,这种“商人逻辑”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近乎不加掩饰:“一中”问题即便再对国际政治缺乏常识,也不可能不知道其重要性、敏感性和严肃性,然而在“商人逻辑”下越敏感的问题就越具备“撩拨价值”——你越在乎,就越容易关心则乱,只要你“还盘”就上当了。特朗普当选不久就闹出“电话事件”,随即借题发挥质疑“一中原则”,静待了一个月见无“大动静”,索性挑明“你们得拿贸易让步来换”。他的提名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一方面在南海问题上“肝火旺盛”,另一方面却在“一中”问题上给特朗普“补台”;他让“唱衰中国十几年”的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学者纳瓦罗(Peter Navarro)出任新的白宫贸易委员会主席,却又提名“中國的老朋友”、前艾奥瓦州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为下任驻华大使,显然连日后的“红白脸”都提前准备好了。
不仅美中关系层面上如此,在许多国际关系层面,特朗普的“商人逻辑”都不同程度体现出来:对北约,他扬言“让欧洲盟友自己保卫自己”、“美国没必要吃力不讨好”,然后又放出“其实可以好好谈谈,只要条件合适也没啥不可以”的气球;对日本,他早早摆出一副“你们在搞不公平出口”、“你们有操纵汇率之嫌”的臭脸,但私下里他的团队和日本有关方面互动频繁;对墨西哥,他动辄祭起“反倾销”、“要筑墙”的撒手锏,却又多次暗示“只要对方在某些方面作出重大让步有些事也不是不能商量”;对加拿大,他早早放风质疑北美自贸协定,却又不时在加美输油管这个“老大难”上吹点暖风,意思大约是“来谈谈吧,只要条件合适”。
待就职之后,这种“上任逻辑”随即“升级”为“涂改液政治”——先高调抛出一个看上去怎么都像“假行政命令”的行政命令,如果反弹不大便顺水推舟,反之则信手涂抹修改,一如手拿一瓶涂改液。美墨“修墙”争端如此(短短几天里两国总统围绕美墨“边界墙”时而口出恶言时而默契缄口,打了场瞬间高潮又倏忽间风平浪静的“推特战争”),美欧间围绕北约地位的争执如此,一边扬言“要废”一边放风“重新谈谈”、成型20年的北美自由协定(NAFTA)也不会例外。当然,最突出的莫过于先“一刀切”再不断“放气”的“签证新政”。
包括许多支持特朗普的人在内,不少人忧心忡忡地指出,特朗普在就职后依旧沿用就职前“推特政治”的一套,不适当地把“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法则,把“美国第一”在事实上解读为“美国必须永远占便宜,否则签字画押都可以涂改”,这种做法有时是有效、有利的,却并非时时处处都适合,在墨西哥“边界墙”上就碰了个结结实实、十足尴尬的钉子。很显然,当内政、外交、政治、经济、防务……各领域的对手纷纷适应“涂改液风格”,并开始效仿墨西哥人的“成功范例”,白宫的麻烦就会层出不穷。
当然,特朗普及其小圈子也终于认识到不妥,似乎已开始对“涂改液政治”实施“涂改液政治”,并在“签证新政”推出48小时后便开始“涂改”,但这种“纠错精神”同样也不乏质疑者——去食去兵,不可去信,倘若上至国际条约,下至颁发给个人的绿卡、签证,堂堂世界第一大国的承诺、契约都可以随便涂改,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持久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