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华尔街的“股票天使”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巴菲特为代表的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不同,华尔街的顶级投资大师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投资大师,他谱写了华尔街基金史上罕见的成功与传奇。
  
  尽情玩转并拨动着数十亿美元集合资本的快速发酵,彼得.林奇书写了华尔街基金史上罕见的成功与传奇;在人生与事业处于极度辉煌之时抽身而退,留给外界的是好奇与惊讶;让自己昔日亲手编织的大量精彩投资案例走进波士顿学院的教科书之中,走近这位华尔街的顶级投资大师,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盈满其身的成功花环,更有让人无法企及的大智大慧。
  
  从球童到理财师
  
  


  波光粼粼的查理斯河畔,绿荫簇拥的波士顿学院校园里到处生机盎然。在轩敞庄严的教学楼里,一位证券学教授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大二学生分析着有关美国空运公司的未来前景。课后,有位学生迅速地溜出了教室,他用仅有的打工收入和剩余的奖学金全部购买了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不到两年时间,这家公司股票从最初的7美元上涨到了33美元。而正是这笔投资,不仅支撑着这位学生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从此调动了他的投资天赋,并在日后一跃成为了美国最伟大的基金经理和投资奇才——彼得·林奇——麦哲伦基金的创始人,现任美国富达公司第一副总裁。
  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位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林奇就在熟人的介绍下来到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干起了球童工作。“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做球童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沿着高尔夫球场四处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赚钱。”可能林奇当时并不会想到,正是这绿草地上的球童经历规定和影响了自己今后的人生。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这些名流巨贾除了打高尔夫球外还交流投资观点,林奇从他们的交谈中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有时林奇甚至“放弃捡5个球的小费,为的是听到他们吹嘘5条投资技巧”,因此,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林奇就相当于接受了一堂有关股票知识的免费教育课。
  投资飞虎航空公司的成功不只是让林奇获得了赚钱的快感,更重要的坚定了他的投资信心。他坚信在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聚财机会,而且只要抓住它,就会有更多的机会随后出现。 因此,在波士顿学院攻读研究生时,林奇就利用暑假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夏季工作。富达公司当时在美国发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被华尔街形容为投资公司中的圣殿。林奇当时被主管分派作企业调研和撰写报告的工作,具体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并从此与富达结了不解之缘。
  获得MBA证书后,林奇在军队里度过了规定的两年,在退伍的当年,富达公司就给他提供了一份永久性的工作——企业与商品分析师。几年后,30岁的林奇就升任为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这个工作为他更深入了解证券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为他以后驰骋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3年之后,林奇被擢升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尽管麦哲伦基金当时只有600万美元的资金,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但林奇至少能借此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去施展积蓄已久的投资才华,并从此让林奇开始了创造华尔街乃至全球基金投资历史的传奇。
  
  拯救麦哲伦
  
  创立于1960年代初期的麦哲伦基金在惨淡经营的第10个年头就遭遇到美国股市的大崩盘,这场当时美国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股灾,几乎让麦哲伦陷入沉没——公司基金总额从创始时的2000万急剧萎缩到区区600万。因此,登上了麦哲伦这艘风雨小舟的彼得·林奇就好比是一个力大无比的船长,他被寄予了挽狂澜于倾倒的厚望与重任。
  由于遭遇严重赎回,林奇不得不忍痛对麦哲伦基金采取封闭性措施,而且持续了4年。尽管骂声不绝于耳,但林奇似乎顾不上那么多了。在这4年的封闭期中,林奇强迫自己进行着一种严格的训练——遍访熟悉的各行各业,详细了解和记录下导致每一个公司或行业盛衰的种种因素,不断地通过媒体向未来的投资者传递出麦哲伦的信心。
  林奇用在麦哲伦身上的最有力一招就是高换手率。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林奇担任基金经理的第一年中,麦哲伦的投资换手率是343%,即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林奇大约要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以至于后三年的换手率都保持在300%以上。当然,如此之高的换手率对于林奇而言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不仅要将自己选择的股票替换前任的股票,还要将股票变现偿付投资者的赎回要求。实际上,眼花缭乱地换手已经给林奇留下许多遗憾。不少股票在他卖出后走势强劲,取而代之的新股票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他经常自嘲“拔掉鲜花,浇灌杂草”。不料他的这句话竟成了名言,以至有天晚上居然接到巴菲特的电话,请求允许他在给股东的年报中引用这句话。
  不过,让林奇倍感欣慰地是,四年對新客户的封闭期终于为麦哲伦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封闭期结束的第一年,麦哲伦基金额一下跃升到一亿美元,并重新开始向公众公开发行。
  为了避开美国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不景气的负面影响,在承受着封闭期资金短缺压力的同时,林奇腾挪出部分资金迅速地投向国外尤其是欧洲市场,特别是对比利时德尔·黑兹公司投资的完胜,让麦哲伦品尝到了第一出海远征与凯旋的滋味,更让其基金规模得到了急剧地膨胀。
  林奇在调查德尔·黑兹公司的过程中发现,超级市场雄狮食品高达25%的股票都掌握在比德尔·黑兹公司的手中,而雄狮食品的股值当时已经远远超出德尔·黑兹公司的股价。难得的机会降落到了林奇的面前。他开始大笔购入德尔·黑兹公司的股票,德尔·黑兹公司的股价从每股30美元上升到120美元,麦哲伦因此而获得了数倍的收入。而此时正值麦哲伦“启封”的第二年,林奇投资组合中的股票已经由450只扩大到900只,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林奇将麦哲伦基金送上登峰造极的位置。按照林奇后来的回忆,从麦哲伦基金重新向社会开放后的10年时间中,其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0%,基金管理的资产扩张到140亿美元,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华尔街也算了这样一笔帐,如果有人在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资1万美元,那么13年之后就可得到28万美元的巨额回报,这个成绩超越了巴菲特和索罗斯两位投资大师同期的投资表现。
  林奇神话般的投资故事在英雄云集的华尔街不胫而走。美国《时代》周刊称林奇是全球“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赞誉他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级投资巨星”,美国基金评级公司将林奇特评定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而一个让华尔街至今津津乐道的称呼就是彼得.林奇对自己的封号——“股票天使”。
  
  懂得什么时候回家
  
  春风得意马蹄急。按照一般人的认识逻辑,事业有成而且为花团簇拥的林奇还会跃马扬鞭。然而,在步入46岁时,林奇向富达公司提出了辞去麦哲伦基金经理之职的申请。
  高处不胜寒。最能让林奇作出急流勇退决定的恐怕还是他在资本经营中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不错,林奇将麦哲伦从一只小小的“基金帆船”打制成了一艘“基金航母”,体会到了成功的刺激与欢娱,但与此同时却不断遭遇可能沉没的煎熬与折磨。
  按照林奇的统计,美国股市在其出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13年中发生了9次不同程度的调整,每次调整,麦哲伦基金持有的股票,其跌幅都比大盘指数跌幅更大,反弹时的涨幅也比市场平均涨幅要大。作为一支“资本增值型基金”,麦哲伦像其他高回报股票一样,也表现出宽幅震荡的特征。特别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那场调整中,飞速增长的麦哲伦基金首次受挫,尽管林奇此前已经卖掉了几十只相关公司的股票,他却随后买了其他股票而没有留足现金,结果在两个月后不得不卖出6.89亿美元股票履行13亿美元的赎回要求,一天之内基金资产净值损失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
  当然,彼得.林奇并不是一个害怕失败的人,否则他也不会从前任手中接过犹如一地鸡毛的麦哲伦。但这并不排除林奇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面对的职业压力。在13年的基金经理人生涯中,麦哲伦基金的规模飞速膨胀以及舆论不断提出的质疑,这些都始终激励他挑战极限;而且更没有人知道,在不断创造出基金业绩与规模同步增长新纪录的背后,林奇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他必须每周六加班,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甚至休假都要安排在便于下达买卖指令的地方,完全看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私人生活的空间。
  用妻子卡罗琳的话来说,当年林奇在沃顿商学院与她约会时,只谈论两件事情,“股票,还有股票市场。”而事后林奇特谈起他离职原因时,他的解释同样极具人情味,他说,当时他困惑于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是你当财富的奴隶,耗尽余生使之增值呢,还是让你积累的财富为你服务?”
  林奇的决定引来许多人为他作了种种离职后的安排,但是所有这些都被林奇拒绝。而他唯一接受下来的就是富达董事会向他发出的出任公司第一副总裁的邀请。
  
  从实践中来
  
  时下担任着富达公司副总裁的彼得.林奇不会再亲自挂袍出征,但却会十分耐心地迎接前来求教的基金经理人,并且和他们的交谈总会持续几个小时。而几乎每一个接受过林奇指导的基金主管都会对他声播全球的投资风格作出更深的理解:不相信理论、不靠市场预测、不靠技术分析,靠的是信息灵通和调查研究。
  林奇对理论家和预言家历来异常反感。许多经济学家希望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对景气和破产、对利率变动方向进行分析来预测股市的变动。林奇虽然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相互联系,但却不信谁能准确地提前说明利率的变化方向。因此,林奇提醒投资者:“不要轻信经纪人公司的推荐,甚至连你最信任的金融通讯杂志上最新推出的‘至少不会损失’的建议也别接受,请只相信你自己的研究。”
  在將那些理论说教甩在脑后的同时,林奇非常注重对所投资公司的具体研究和调查:在他从朋友罗期那里听到某玩具公司时,便决定亲自到某玩具商店看看。他询问顾客是否喜欢某玩具商店,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这使林奇确信这家公司的生意做得不错,于是才果敢地买了该公司的股票。而在他买进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他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住了三夜。
  除了不断地亲自走访公司和进行市场调查外,林奇还特别为自己配备了两个分析员助手,一个专门收集华尔街的信息及出席各种会议,另一个专门打电话给目标公司。仅这两个渠道,林奇每天就要处理上千条信息。不仅如此,林奇还特别重视从同行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一次,林奇听到几个小职员谈论联合旅社与竞争对手拉克塔汽车旅馆如何地亲如一家,他转身折回办公室与拉克塔汽车旅馆的高级管理层打电话,紧接着直接驱车前去造访,然后在三周的时间里,他把麦哲伦基金总资本的3%投资于该公司。
  奔波于证券市场中的林奇养成了处世冷静,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特有习惯。他甚至留意妻子卡罗琳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每当她们买东西回来,他总要扯上几句。一次,妻子卡罗琳买回了“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发现这将会是一个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组织下,麦哲伦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竟达到原来价格的6倍。同样,当许多投资机构看空美国最大的有限电视公司的股票并大量卖出时,林奇却反其道而行之,最终依然满载而归。对此,林奇的看法非常简单。因为,他的家人都非常喜欢有线电视节目——大女儿玛丽迷恋和欣赏通俗音乐,小女儿特别喜欢迪斯尼节目,妻子也盼望着观看尼克尔迪思的表演,甚至他自己都非常爱好CNN的新闻和有线电视上的体育节目。
  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林奇认为,任何普通投资者即使不懂深奥的理论也能做好投资,而且只动用3%的智力,就会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因为,林奇相信,“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须鲸投资法
  
  须鲸是一种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选择地、快速地吞食数以千百万计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后,通过鲸须选择很少的精华部分留下来,其余的杂质则全部排除出去。有人说林奇的投资好比须鲸捕食一样:先买一大批股票,然后经过仔细研究,最终选择一小部分优异的股票留下来,继续持有,其余的则全部卖出。不过,那些留下来的股票也会由于公司经营情况的改变而使该公司的股价发生变化,如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加剧,面临新产品的挑战,凡此种种都会引起该公司股价的下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林奇也会立刻采取行动。
  与巴菲特为代表的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不同,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现代派投资家是不管什么种类的证券,实值股也好,成长股也好,绩优股也好,只要是有利可图就买,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错过投资良机。例如当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股票大跌,林奇大量购买这三家公司的股票,等到股价上涨后又悄悄卖掉,结果,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赚的7900万美元,造就了麦哲伦基金出众的业绩。
  自然,林奇从不将自己的投资局限于任何一种股票和一个行业上,他要的是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风险。不过,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他比较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这类股票在林奇的投资组合中占最大的比例。因为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另一类让林奇钟情的股票是业务单纯的公司的股票。一般的投资者喜欢激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以低价出售、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当然,对于一般投资者而眼言,也许像须鲸那样“通吃”股票并不是什么难事,最难的则是在吃进之后分解与剔除的本领。彼得.林奇具备这一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在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能迅速看出其中的关键所在。许多证券在他的投资组合里仅停留一两个月,而整个投资组合里的证券一年也至少翻检一次。林奇自称购买的股票如在3个月后,其中有1/4仍值得保留,就很满意了。不仅如此,在林奇经营的1400多种证券中,其中最大的100种始终占其所投资金的一半,由此可见其甄别与选择的独到功夫。
  不断挖掘公司隐蔽性资产和发现其潜在价值是彼得.林奇又一个“须鲸式”绝技。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讯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买。国际服务公司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该公司在上市的最初10年间,尽管曾搅尽脑汁想引起华尔街的注意,但却没有一位股市分析人员对这家公司给予稍微的注意。直到后来林奇发现了它。麦哲伦基金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对丧葬服务业的服务需求决定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人人会死。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收集的资料显示,死亡人数不断上升,丧葬业很明显属于增长型行业。作为该行业最大的公司——国际服务公司,当时经营着189家殡仪馆,每家殡仪馆的年均收入达55万美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实际上,在最终报告没有完全出炉时,林奇已经提前调动了大笔资金下注到国际服务公司的身上,结果大获全胜。
  林奇是一个相对价值论者,他喜欢积少成多,从不拒绝追求哪怕是很少的利润。同时林奇喜欢每天做出一些小决定,而不是每年出台几个大决定。小决定所发生的错误损失,要比一下子出台几个大决定所发生的错误损失率少得多。林奇不放弃对小利润的追逐,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交易员。他的交易员对股票的价格都表现得很敏感。跟许多其他的交易员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立即进行大宗股票交易,他们会在股票行情不利于他们时,撤回他们的出价,直到市场恢复。
  
  与他人分享智慧
  
  有人这样生动地形容世界三大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太完美,索罗斯太狡黠,林奇则和蔼可亲。的确,并不像华尔街许多投资家的身上被罩上了层层神秘光环那样,林奇会不厌其烦地回答任何一个投资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从麦哲伦基金主管位置退出后,林奇将大量时间花在了投资经验的总结与集纳上。目前,林奇出版了《在华尔街力争上游》、《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学以致富》等系列个人著作。其中《战胜华尔街》一书被誉为“全美第一号畅销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佳畅销书。而在这些书里,人们看不到红红绿绿的K线翻绕,也不见纯粹的财务分析,更不会遭遇各种金融理论和金融模型的晦涩难懂,他们就像同一个久违的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林奇将自己投资成功的密码毫无保留地奉送给他人。
  作为一代投资大师,林奇经常应邀去发表演讲,每次都是听者如潮。而每次演讲完毕,在自由提问的时间里,总有人问到林奇是如何选择投资对象的。对此,林奇在个人的著作中清晰地描绘了自己的投资路线——成长股,谋求能够获得200%~300%的收益。
  价值股,从中可以迅速赚取1/3左右的收益,然后迅速转移资金。
  绩优股,带有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
  周期股,依靠低进高抛赚取收益。
  不过,尽管林奇自己经营了1400多种股票,但他告诫投资者拥有股票就像养孩子一样,不要养得太多而管不过来。业余选股者大约有时间跟踪8~12个公司,在有条件买卖股票时,同一时间的投资组合不要超过5家公司。同时,林奇特别提醒投资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司而不是股票上。每买进一种股票,投资者都应当对这个行业以及该公司在其中的地位有所了解,对它在经济萧条时的应对、影响收益的因素都要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交易限制在目标企业的股票。
  避开热门行业里的热门股票是林奇对投资者反复发出的忠告,相反,那些被冷落、不再增长的行业里的好公司则是林奇提醒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的板块。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技股曾经辉煌,有的美国公司甚至创下了市盈率500倍的纪录,而彼得·林奇对高科技股票却退避三舍。林奇认为,在后工业化时代的资本市场中,成长股比比皆是。为此他发明了“72原则”——年投资回报率除以72,等于资产翻1倍需要的年数。比如25%的投资回报率3年翻倍,15%则是5年。林奇认为,抓住成长股的“最后机会”是确定该公司的扩张期是否走到了尽头。
  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买进和卖出股票,林奇同样公布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转折点。不能仅仅因为某种股票下降就购买(即所谓的“抄底”)。投资的唯一依据是根据公司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最近的股市行情作出判断。在林奇看来,在一家公司财务状况好转前的一瞬间进行投资,等到转折真正开始,再增加投资,无异是最佳的选择。与此相反地,林奇认为,那种在股市崩溃或股价出现暴跌行情中大量“割肉”的慌乱之举才是最危险的,因为,这种投资者忘记了另一种危险——踏空的危险,即在股市飞涨的时候手中没有股票。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选择一个有利的购买时机,对于投资者而言还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则是成功的另一半。据此,彼得.林奇认为,某一种股票在其价格收益乘数是公司增长率的一半时,会是一个好的购进时机,而价格收益乘数为公司增长率的二倍时买进则可能是一个极差的投资。同时林奇提示投资者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应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两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义;盈利能力评估主要度量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价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未来上扬的可能性。
  尽管彼得.林奇在自己的股票交易过程中创造了罕见的高换手率,但他仍提醒投资者,如果投资的股票业绩优良,大可以持五年十年不变。他说: “我投资组合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才利润大增而不在三五个星期之后。”
  也许是投资过程中痛与苦的历练,林奇将股市下跌看成是“像科罗拉多一月的暴风雪一样平常”。而如何面对股市的下挫行情,林奇开出了三味“镇定剂”:第一,不要恐慌而全部低价抛出;第二,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定的勇气;第三、要敢于趁低买入好公司股票。林奇说,股市的下转对投资者来说是最佳投资机会的开始。
  (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0—10T磁场范围内,系统地测量了YBa2Cu3O7δ外延薄膜处于磁场平行和垂直膜面两种情况下的RT曲线和IV曲线,并对该样品的不可逆线和磁通玻璃线作了直接的比较.结果表明,由不同约化电阻率判据
期刊
期刊
本文分析了粉煤灰材料的危害、当今世界国家的粉煤灰利用情况,详细分析了粉煤灰材料的综合利用情况,并展望了今后粉煤灰综合利用发展方向,为今后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及哲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工作.提高政工人员素质,培养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建设一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