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深层原因之一,在于对教育对象——学生缺乏正确认识,教学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在这种师本教育模式中,教学工作的重心还未能真正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上。生本教育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初中数学教学要增强实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生本教育 特点与作用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教学,是以师本教育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强,容易完成课堂任务,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用脑和动手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为使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其关注和弘扬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认为,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构建生本教育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急切呼唤教师要具有生本教育思想。
1.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基本上仍然是沿袭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根本上并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为教材和教师服务的。所以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是由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而造成的。当教师在课堂上自我提问、自我论证时,学生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被动的学习状态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数学课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寄希望于学生学会理论后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初中生则因为知识和自身实际脱节,和社会实践脱节,而没有学习的热情,或学完考完就束之高阁,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
2.生本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1)学习的开放性。生本教育的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开放性体现了学习的讨论和交流上。它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要讨论,只要是学习上需要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讨论的,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讲座,而非师本教育的封闭式把学生当作灌输工具的教学。
(2)学生的自主实践性。生本课堂的教学特点是具备探索性。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知识的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而非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有节奏地学习,这就体现了课堂的自主实践性,而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是跳跃式或随机式;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问题、任务的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上,而不管结论是否正确。
(3)学习的独立与合作性。无论是“先做后学”,或是“先学后教”,都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前期认识,而这个对知识的前期掌握,可以是较为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他个体的交流,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生本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一种后期延续。
(4)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有别于师本教育,生本课堂的教师对于问题或任务的结果不会轻易给出,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过程后自己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到。正是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正确的结论新旧知识体系便容易完全混为一体,使之成为已有知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当牢固。
3.初中数学教学大胆采用生本教育的方法
(1)严格备课课程。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中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2)实现学生自身的感悟。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创造性地做,才能使知识内化为他自己的知识。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的内容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好小刀、萝卜或马铃薯,切成正方体、圆柱、棱柱等物体,用小刀从一定角度去进行截取,通过不断的实践,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如截取正方体,得出截面的形状,还有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包含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3)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运用文字、语言、实物、多媒体等途径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实践、验证,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志凌.高中数学课堂“生本教育”模式初探[J].广东教育,2007,12:64.
[2]肖宽锋.如何实施生本教育[J].科技信息,2008,8:218.
[3]柏庆华,牛江梅.课堂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228.
[4]李燕娣.生本教育与数学教学方法[J].新余高专学报,2005,10,(2):117-118.
[5]曹峥.关于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若千认识与思考[J],西江大学学报,1997,(3).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生本教育 特点与作用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教学,是以师本教育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强,容易完成课堂任务,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用脑和动手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为使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其关注和弘扬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认为,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构建生本教育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急切呼唤教师要具有生本教育思想。
1.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基本上仍然是沿袭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根本上并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为教材和教师服务的。所以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是由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而造成的。当教师在课堂上自我提问、自我论证时,学生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被动的学习状态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数学课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寄希望于学生学会理论后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初中生则因为知识和自身实际脱节,和社会实践脱节,而没有学习的热情,或学完考完就束之高阁,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
2.生本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1)学习的开放性。生本教育的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开放性体现了学习的讨论和交流上。它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要讨论,只要是学习上需要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讨论的,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讲座,而非师本教育的封闭式把学生当作灌输工具的教学。
(2)学生的自主实践性。生本课堂的教学特点是具备探索性。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知识的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而非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有节奏地学习,这就体现了课堂的自主实践性,而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是跳跃式或随机式;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问题、任务的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上,而不管结论是否正确。
(3)学习的独立与合作性。无论是“先做后学”,或是“先学后教”,都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前期认识,而这个对知识的前期掌握,可以是较为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他个体的交流,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生本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一种后期延续。
(4)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有别于师本教育,生本课堂的教师对于问题或任务的结果不会轻易给出,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过程后自己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到。正是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正确的结论新旧知识体系便容易完全混为一体,使之成为已有知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当牢固。
3.初中数学教学大胆采用生本教育的方法
(1)严格备课课程。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中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2)实现学生自身的感悟。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创造性地做,才能使知识内化为他自己的知识。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的内容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好小刀、萝卜或马铃薯,切成正方体、圆柱、棱柱等物体,用小刀从一定角度去进行截取,通过不断的实践,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如截取正方体,得出截面的形状,还有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包含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3)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运用文字、语言、实物、多媒体等途径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实践、验证,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志凌.高中数学课堂“生本教育”模式初探[J].广东教育,2007,12:64.
[2]肖宽锋.如何实施生本教育[J].科技信息,2008,8:218.
[3]柏庆华,牛江梅.课堂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228.
[4]李燕娣.生本教育与数学教学方法[J].新余高专学报,2005,10,(2):117-118.
[5]曹峥.关于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若千认识与思考[J],西江大学学报,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