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的初中生呈现出新的特点,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英语教师都在探究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时代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课堂教学方式很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笔者提出了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利用角色扮演促进英语教学以及组织课内外活动等措施,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等英语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策略
一、前言
初中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是初中课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英语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中考的成败,同时关系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掌握与应用的情况,所以,英语教学向来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英语学科虽然历史悠久,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线英语教师需要分析教学问题,探究其原因所在,并及时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快乐,给社会和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复。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虽然一再被重视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为了追求高分,有效应付考试,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乐学、善学、会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了一句口号。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慌忙记笔记,这种现象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很普遍。
2.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英语石化现象普遍。初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了。但是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学生掌握的都是“哑巴”英语,只能够掌握简单的读写技能,主要是用来应付考试。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交流。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之所以欠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学生缺少开口说英语的氛围。另一个方面,主要是我们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差。目前,很多初中小学的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有的甚至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这种环境下,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是令很多英语老师头痛的事情。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甚至排斥英语,那么再好的教师也很难教好。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打瞌睡是很常见的。教师教学方式过于老套,不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三、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变革探究
1.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促进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新时代也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早已深深影响着各行各业。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起来。首先,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很乐意接受信息技术。现在的初中生很喜欢网络和手机。其次,信息技术已经实实在在地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微课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英语教师可以把教学中重难点讲解制作成微课,上传到家长微信群中。比如,在学习numbers的时候,基数词和序数词都是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变化与朗读。学生通过播放视频就能够在家学习了。
2.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情景模拟性,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情景化,具体化。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迅速接受对手的信息,并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词汇,组成句,输出来。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英语理解能力,也能促进英文单词记忆、语法应用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角色扮演在英语教学中有三种使用方式。第一,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材中的会话教学。教师首先要营造会话情景,然后再找学生表演会话。第二,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生活情景剧,让英语教学与生活更加紧密。通过编排生活情景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张口说英语。这不仅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三,改编英文影视经典片段,提升英语学习兴趣。英文影视作品能够很好地展示英语国家文化,弥补初中生英语国家文化的欠缺。《阿甘正传》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英文影视作品。笔者选择了阿甘与母亲的对话这个经典片段,让学生来表演。初中学生爱表现,所以,他们对表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课堂氛围高涨。
3.组织课内外活动,创设英文学习氛围。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为了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可以组织英语学习小组,要求英语学习小组要定期阅读英语读物,观看英文影视作品,然后说出读后感和观后感。开始,学生会使用汉语表达。教师要慢慢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阅读和观看影视能够提升学生英语词汇量,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再抱残守缺,一味地使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主动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荣娟.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应用[J].高考,2016 (30):72.
[2]黄丽珍.浅探初中英語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0):94.
[3]金传娟.试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教师), 2010(04):12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策略
一、前言
初中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是初中课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英语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中考的成败,同时关系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掌握与应用的情况,所以,英语教学向来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英语学科虽然历史悠久,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线英语教师需要分析教学问题,探究其原因所在,并及时变革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快乐,给社会和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复。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虽然一再被重视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为了追求高分,有效应付考试,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乐学、善学、会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成了一句口号。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慌忙记笔记,这种现象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很普遍。
2.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英语石化现象普遍。初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了。但是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学生掌握的都是“哑巴”英语,只能够掌握简单的读写技能,主要是用来应付考试。但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交流。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之所以欠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学生缺少开口说英语的氛围。另一个方面,主要是我们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差。目前,很多初中小学的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有的甚至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这种环境下,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很难提高的。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是令很多英语老师头痛的事情。学生不喜欢学习英语,甚至排斥英语,那么再好的教师也很难教好。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打瞌睡是很常见的。教师教学方式过于老套,不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
三、初中英语教学方式变革探究
1.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促进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新时代也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早已深深影响着各行各业。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起来。首先,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很乐意接受信息技术。现在的初中生很喜欢网络和手机。其次,信息技术已经实实在在地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微课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英语教师可以把教学中重难点讲解制作成微课,上传到家长微信群中。比如,在学习numbers的时候,基数词和序数词都是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变化与朗读。学生通过播放视频就能够在家学习了。
2.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角色扮演具有一定的情景模拟性,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情景化,具体化。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迅速接受对手的信息,并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词汇,组成句,输出来。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英语理解能力,也能促进英文单词记忆、语法应用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角色扮演在英语教学中有三种使用方式。第一,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材中的会话教学。教师首先要营造会话情景,然后再找学生表演会话。第二,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生活情景剧,让英语教学与生活更加紧密。通过编排生活情景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张口说英语。这不仅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三,改编英文影视经典片段,提升英语学习兴趣。英文影视作品能够很好地展示英语国家文化,弥补初中生英语国家文化的欠缺。《阿甘正传》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英文影视作品。笔者选择了阿甘与母亲的对话这个经典片段,让学生来表演。初中学生爱表现,所以,他们对表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课堂氛围高涨。
3.组织课内外活动,创设英文学习氛围。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为了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教师可以组织英语学习小组,要求英语学习小组要定期阅读英语读物,观看英文影视作品,然后说出读后感和观后感。开始,学生会使用汉语表达。教师要慢慢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阅读和观看影视能够提升学生英语词汇量,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再抱残守缺,一味地使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主动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荣娟.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的应用[J].高考,2016 (30):72.
[2]黄丽珍.浅探初中英語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20):94.
[3]金传娟.试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教师), 2010(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