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现代初中化学教学的旋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见效的,它的培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需要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研究教材与教法,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学中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敏锐性,积极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育 培养 创新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昧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教师的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活动,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讲解接受教学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适宜的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究心理的推动力,在创新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新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如在学习“常见的盐”时,向学生提出碳酸钠是盐,为何又俗称纯碱呢?学生马上产生了好奇心理,通过测定其水溶液的PH值,学生就得出了结论,并且也明确了不是所有盐的溶液都是呈现中性的。
阅读策略是指教师在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学教材内容,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初步解决化学问题。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后教师可就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去帮助分析。此种方式,就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师有目的地去教,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会不断涌现,学习效果必有所提高。
框架式教学适合于进行单元知识复习,学生在基础知识已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最合理的方法就是使他们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框图。如在初中化学中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起它们之间反应的内在联系。此学习方式是在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上的再创造,学生设计的知识框图可能多种多样,其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所谓发散思维,心理学认为:考虑问题时,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能从多种角度着眼,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已有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造成联想、想象、幻想,产生新的信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从而与目前的问题发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教师就某一有开放性特点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学生独立思考仍无法完整地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此种方式,发挥小组或班级整体的力量,鼓励学生反复设想反复评价,寻找尽可能多的钥匙思路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如在化学总复习阶段,各种物质的性质已掌握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整理制取盐的所有方法,画出制盐框架图,再让学生去分析制取盐——氯化锌的方式有几种。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团体的优势,锻炼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的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学习“酸的性质”课题时,可用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去探究多个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自然总结出了酸的性质。这种方式,使教师上课轻松自然,学生学习乐在其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阅读课外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现有教材阅读材料较多,这些材料内容丰富,具有较多的教育功能。另外,充分利用课外学生的学习资料,如中学生学习方法报就很好,上面内容丰富而新颖,紧跟教学内容而又联系实际,化学史料及故事对学生有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及因特网也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较好的化学学习网站,让学生课下登陆学习,教师还可就某些问题在自已的博客上发布。利于学生在假期浏览学习与交流。
在假期对学生的化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接受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锻炼其实践能力。如“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活中的化学反应”“食品添加剂的调查”等。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需要。所以,化学课堂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能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
[2]常学勤《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教育 培养 创新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生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花。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昧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教师的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活动,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讲解接受教学活动形式,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适宜的情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究心理的推动力,在创新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新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如在学习“常见的盐”时,向学生提出碳酸钠是盐,为何又俗称纯碱呢?学生马上产生了好奇心理,通过测定其水溶液的PH值,学生就得出了结论,并且也明确了不是所有盐的溶液都是呈现中性的。
阅读策略是指教师在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学教材内容,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初步解决化学问题。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后教师可就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去帮助分析。此种方式,就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师有目的地去教,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也会不断涌现,学习效果必有所提高。
框架式教学适合于进行单元知识复习,学生在基础知识已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最合理的方法就是使他们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框图。如在初中化学中学习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起它们之间反应的内在联系。此学习方式是在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上的再创造,学生设计的知识框图可能多种多样,其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所谓发散思维,心理学认为:考虑问题时,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能从多种角度着眼,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已有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造成联想、想象、幻想,产生新的信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从而与目前的问题发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教师就某一有开放性特点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学生独立思考仍无法完整地解决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此种方式,发挥小组或班级整体的力量,鼓励学生反复设想反复评价,寻找尽可能多的钥匙思路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如在化学总复习阶段,各种物质的性质已掌握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整理制取盐的所有方法,画出制盐框架图,再让学生去分析制取盐——氯化锌的方式有几种。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团体的优势,锻炼了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的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学习“酸的性质”课题时,可用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去探究多个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自然总结出了酸的性质。这种方式,使教师上课轻松自然,学生学习乐在其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配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阅读课外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现有教材阅读材料较多,这些材料内容丰富,具有较多的教育功能。另外,充分利用课外学生的学习资料,如中学生学习方法报就很好,上面内容丰富而新颖,紧跟教学内容而又联系实际,化学史料及故事对学生有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另外,学校的图书馆及因特网也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较好的化学学习网站,让学生课下登陆学习,教师还可就某些问题在自已的博客上发布。利于学生在假期浏览学习与交流。
在假期对学生的化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接受的社会实践活动课题,锻炼其实践能力。如“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活中的化学反应”“食品添加剂的调查”等。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的积累,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需要。所以,化学课堂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就是弃旧扬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不仅仅是发现那些前人未能发现的东西,也包括对于自己来说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
[2]常学勤《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