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当下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形态,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使用各种新兴媒介最多的一类人群,媒介接触成为日常学习生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通过对媒介的研究和使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一定程度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文在整理现有调查资料的前提下对当代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进行整合分析,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特征表现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媒介使用;网络传播
大学生在媒介时代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积极健康,有利于自身的社会化。不管是广播、报纸,还是电视、互联网,媒介都是社会公器,不是个人的表达空间。作为社会观察器的媒介,它将世界变动的信息及时告知人们,由此媒介也一直在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接触什么样的媒介信息对大学生来说,深刻影响着自己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当代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乎自己的未来。《职来职往》这一求职栏目,有八成多受访学生都会去关注,这其中有约16.7%的学生是“经常关注,并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这一舞台”。此外,选择“基本不关注,不了解情况”和“从来不关注”的学生比例仅很少。这说明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和各种社会诱惑,大学生还是能够自觉的运用媒介来促进自己的社会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力、色情、凶杀信息对自身的腐蚀。
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时政和地域性新闻和新闻事件是较为关注的。大众传媒是影响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媒介信息的接触影响着他们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因而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约85%的受访学生都对近期国内外重大时事有所关注和了解, 12306新规使得旅客分段买票受阻、 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马云、卢伟以及常铠霖等成了大学生们关注的新闻人物。同时,对于本土化新闻,大多数同学都会关注和浏览,选择基本不关注和从来不关注的学生比例仅为27.6%和5.2%。作为地市级媒体,必须最大化的服务本地受众,最大限度的做好做活本地新闻,强化本地新闻意识,满足本地受众的新闻需求。
从媒介提供的信息来看,大学生对媒介的信赖度有待加强。正确使用媒介为自己的成长服务,就需要有正确的媒介观,否则就会运用它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后果。有半数多的大学生认为媒介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一般,少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的可信度较高,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媒介信息可信度“差”和“很差”。另外约有15%的学生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就媒介在学生眼中可信度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媒介的信赖度有待加强。当然,这种信赖度的提高也有赖于媒介公信力的加强,关键一点就在于媒介从业人员能否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生活学习服务资讯。复旦大学张骏德教授曾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同志也对新闻工作者说过“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意在要新闻从业人员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对媒介的信赖度有所提高。
各种新兴社会化媒介不断涌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手机、微信、微博、美拍等新兴的社会化媒介备受亲睐。根据调查结果,手机成了仅次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不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比例仅为2.1%,手机传播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在用手机上网的学生中,45%是去“搜索和浏览信息”,30.5%的学生是“打发无聊时光”,而用来阅读电子书和聊天交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0.7%和13.8%。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不管人们接触何种类型的媒介,获取信息都是人们的直接和首要的目的。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看法。在他看来,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引起了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同时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这一点在微信这一新兴媒介上也有了具体阐释,因为微信本身的变动就是值得报道的新闻。微新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亲睐。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微新用户数超过了5亿、盈利额超122亿。新媒介的兴起,开创了新的媒介消费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的媒介消费习惯。
手机、微信、YY语音等新兴的社会化媒介在大学生中备受青睐,他们选择的媒介信息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和健康的,有利于自身的社会化。大学生虽在日益频繁地接触媒介,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信赖度却有待加强。由此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专业类型的学生,他们每天都在接触形形色色的媒介,媒介消费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将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受众当作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区接触媒介,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其实,这个过程不仅使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是媒介进一步塑造大学生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对整个社会的认知。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增强其社会性,这是社会学中关于人的社会化的重要观点。可以说,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媒介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解决,这种观念,正是大学生频繁接触媒介信息的结果。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理论中的“四功能说”也认为,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不断接触和使用媒介及其所提供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因而,媒介环境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著名社會学者王思斌指出,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谋生的基本手段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明确社会目标和培养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而媒介的信息内容既可是对典型事例的报道,还可揭示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也可以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等加以记录,从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介与大学生社会化密切相关,而新媒介的出现,也使其社会化正经历着从“线性社会化”到“网状社会化”的转变。他们由以前单纯地向长辈学习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变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化途径,大众传播媒介成了新增的文化影响来源和途径,形成了网状的社会化结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上升,它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区等一起构成了实施机构。但媒介信息的过快传播也可能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沉迷于网络游戏之类的媒介偏失行为、和“电视容器人”现象的出现就说明了媒介的负面作用。
本论文在现有调查基础上对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一般情况进行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大学生媒介性质的认知、媒介功能的看法、媒介素养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大学生-媒介-社会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未深入涉及,这些问题显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却势在必行,只有这样,媒介才能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我们传播者的人物则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媒介使用;网络传播
大学生在媒介时代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积极健康,有利于自身的社会化。不管是广播、报纸,还是电视、互联网,媒介都是社会公器,不是个人的表达空间。作为社会观察器的媒介,它将世界变动的信息及时告知人们,由此媒介也一直在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接触什么样的媒介信息对大学生来说,深刻影响着自己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当代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乎自己的未来。《职来职往》这一求职栏目,有八成多受访学生都会去关注,这其中有约16.7%的学生是“经常关注,并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这一舞台”。此外,选择“基本不关注,不了解情况”和“从来不关注”的学生比例仅很少。这说明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和各种社会诱惑,大学生还是能够自觉的运用媒介来促进自己的社会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力、色情、凶杀信息对自身的腐蚀。
当代大学生对国际时政和地域性新闻和新闻事件是较为关注的。大众传媒是影响青年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媒介信息的接触影响着他们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因而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显示,约85%的受访学生都对近期国内外重大时事有所关注和了解, 12306新规使得旅客分段买票受阻、 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马云、卢伟以及常铠霖等成了大学生们关注的新闻人物。同时,对于本土化新闻,大多数同学都会关注和浏览,选择基本不关注和从来不关注的学生比例仅为27.6%和5.2%。作为地市级媒体,必须最大化的服务本地受众,最大限度的做好做活本地新闻,强化本地新闻意识,满足本地受众的新闻需求。
从媒介提供的信息来看,大学生对媒介的信赖度有待加强。正确使用媒介为自己的成长服务,就需要有正确的媒介观,否则就会运用它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后果。有半数多的大学生认为媒介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一般,少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的可信度较高,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媒介信息可信度“差”和“很差”。另外约有15%的学生认为应该视情况而定。就媒介在学生眼中可信度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媒介的信赖度有待加强。当然,这种信赖度的提高也有赖于媒介公信力的加强,关键一点就在于媒介从业人员能否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生活学习服务资讯。复旦大学张骏德教授曾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同志也对新闻工作者说过“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意在要新闻从业人员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对媒介的信赖度有所提高。
各种新兴社会化媒介不断涌现,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手机、微信、微博、美拍等新兴的社会化媒介备受亲睐。根据调查结果,手机成了仅次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不用手机上网的学生比例仅为2.1%,手机传播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在用手机上网的学生中,45%是去“搜索和浏览信息”,30.5%的学生是“打发无聊时光”,而用来阅读电子书和聊天交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0.7%和13.8%。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不管人们接触何种类型的媒介,获取信息都是人们的直接和首要的目的。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看法。在他看来,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引起了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同时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这一点在微信这一新兴媒介上也有了具体阐释,因为微信本身的变动就是值得报道的新闻。微新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亲睐。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微新用户数超过了5亿、盈利额超122亿。新媒介的兴起,开创了新的媒介消费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的媒介消费习惯。
手机、微信、YY语音等新兴的社会化媒介在大学生中备受青睐,他们选择的媒介信息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和健康的,有利于自身的社会化。大学生虽在日益频繁地接触媒介,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信赖度却有待加强。由此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专业类型的学生,他们每天都在接触形形色色的媒介,媒介消费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使用与满足”理论将接触和使用媒介的受众当作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区接触媒介,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其实,这个过程不仅使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是媒介进一步塑造大学生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对整个社会的认知。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增强其社会性,这是社会学中关于人的社会化的重要观点。可以说,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接触行为,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媒介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解决,这种观念,正是大学生频繁接触媒介信息的结果。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理论中的“四功能说”也认为,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不断接触和使用媒介及其所提供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因而,媒介环境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著名社會学者王思斌指出,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谋生的基本手段和社会行为规范以及明确社会目标和培养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而媒介的信息内容既可是对典型事例的报道,还可揭示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也可以是将前人的知识、经验等加以记录,从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介与大学生社会化密切相关,而新媒介的出现,也使其社会化正经历着从“线性社会化”到“网状社会化”的转变。他们由以前单纯地向长辈学习社会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变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化途径,大众传播媒介成了新增的文化影响来源和途径,形成了网状的社会化结构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大众传播媒介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上升,它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区等一起构成了实施机构。但媒介信息的过快传播也可能不利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沉迷于网络游戏之类的媒介偏失行为、和“电视容器人”现象的出现就说明了媒介的负面作用。
本论文在现有调查基础上对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一般情况进行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大学生媒介性质的认知、媒介功能的看法、媒介素养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大学生-媒介-社会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未深入涉及,这些问题显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却势在必行,只有这样,媒介才能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我们传播者的人物则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