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杂陈中国馆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尼斯双年展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6月4日,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如期举行。开幕当天,评审团公布本届双年展金狮奖归属,最佳国家馆金狮奖花落德国馆,最佳主题展艺术家金狮奖由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获得。
  自二战以来,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得主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艺术史所铭记,亨利·摩尔、马蒂斯、劳申伯格等大师都曾荣膺此奖,威尼斯的展馆堪称最速效的造星场所,达明·赫斯特也是在威尼斯一炮而红,亚洲当代艺术的大人物,蔡国强和白南准都是从威尼斯成名。今年,第五次以“中国馆”为组团来到威尼斯的中国艺术家是否有这样的幸运呢?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是“启迪”(ILLUMInations),取“光照”(illume)和“国家”(nations)之意。与之相应的,中国馆展览的主题确立为“弥漫”,策展人彭峰以花、茶、香、酒、药5种气味的弥漫为线索,以传统中国文化垫底,做出当代的艺术表达。五位中国艺术家奉上的装置作品均紧扣“味道”。潘公凯的作品《雪融残荷》置身在中国馆油库狭长的通道中,以巨幅水墨荷塘为背景,实际是一只飘散着荷花清香的超大型冰箱,以零下5度的清凉给威尼斯降温。杨茂源的《器》,先手工拉坯制成了无数形似上古乐器埙的小瓷瓶,再在其中置入风油精,散放于展场之中,希望每位观众都能带走一瓶,以这种互动来最终完成作品。蔡志松的作品取义网络流行语,得名《浮云》,巨大的云朵之中包裹着上好的西湖龙井,靠内部与空气等重的氮气漂浮在空中。原弓的《空香》用压缩机制造出大量水蒸气弥漫在空中,并让加湿器喷射出有造型的烟雾,视觉效果如同香火旺盛的庙宇。女艺术家梁远苇的《我请求:雨》本为纪念诗人海子而作,她将油桶的顶部改造为漏斗,白酒在油桶和上方垂悬的橡皮管中循环往复,最后由橡胶管流出,落到地上“滴答”有声,并散出阵阵酒香。
  从客观环境来说,以五味为主体的方案可谓煞费苦心,中国馆的场地是油库和处女花园,位于整个展区末端,油库是大工业时代遗留的厂房,里面还有一半被锅炉塞满,可利用面积大概一百多平方米,处女花园是露天式庭院,虽然环境好,但出于文物保护需求,无法下挖地基,如何在这样的场地展出装置作品,一直让历任中国馆策展人犯愁。本次中国馆的方案,将空间的可能挖掘到最大,被味道、烟雾和云朵充塞的花园,调动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共同完成作品。
  
  质疑
  最后的傀儡
  撰文 | 段君
  201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饱经舆论的批评后,依然出台平庸的展览方案。彭锋在数位候选策展人当中“脱颖而出”,令专业人士跌破眼镜。但威尼斯中国馆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策展人的资质不能服众,也不在于展览机制的缺陷,而是中国馆已经彻底沦为金钱和意识形态的傀儡。
  
  策展人之位—从荣耀到尴尬
  威尼斯中国馆如今已是四面楚歌,艺术家普遍对威尼斯中国馆失去期望,因为中国馆已公开成为少数人操纵、游戏的棋盘。本来,对艺术家来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之所以会感到光荣,是因为过去曾经有伟大的艺术家去过威尼斯。对策展人来说,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位置之所以会吸引全世界的策展人,那是因为历史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策展人曾经有泽曼等名垂青史的人物。但作威尼斯中国馆的策展人,现在并不是一种荣誉。
  如果历届中国馆的当事者不对过去作详尽的说明,如果历届中国馆的组织方不公开发布展览筹办的具体过程,那么艺术界对中国馆黑幕的猜忌将一直持续下去。古语云:无风不起浪,各种猜疑想必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想要参展的艺术家应该办事老成,懂得操作,知道潜规则,舍得花大钱买名额,勇于要求资本力量向展览方施加压力等等。
  中国馆的概念自2003年正式实现,但因非典未能成行。2005年,艺术家蔡国强出任策展人,对他是否能胜任的怀疑并不多,因为蔡国强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策划性,国际展览的经验也远远超过大部分国内策展人,但蔡国强把中国馆打中国牌的思维强化并固定下来,对后来中国馆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2007年侯瀚如对中国馆打中国牌的思路有强烈的警惕,他试图把中国馆引向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但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重视。2009年卢昊、赵力选择的艺术家急转直下,入选的艺术家名声虽大,但从作品本身讲,欧洲的批评家和国内的批评家都认为这些所谓的大腕艺术家对装置的理解过于简单,难以摆脱西方装置艺术的模式,或者说在西方装置语言的基础上没有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革新。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光照”,其提出显然与西方的基督教传统有关,西方美学的核心无法离开神圣的“光”。彭锋却把中国美学中“羊大为美”的庸俗命题抽取出来,认为中国人“以味为美”,要求艺术家分别以五种气味为题进行命题创作,使中国传统美学下降到世俗的层面,完全没有精神的高度或神圣的维度在里面。
  对威尼斯中国馆的批评,并不是小知识分子的抱怨,真正的要求是当权者对决策的结果给艺术界一个有说服力和公信度的说明。艺术家和策展人应公开征集,流程也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
  
  质疑,谁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
  2011年威尼斯中国馆参展艺术家的水准可能是历届中国馆最差的,入选威尼斯中国馆的艺术家代表的即便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准,那至少也应该是较高水平。中国当代艺术如今也具有了一定的世俗权力,便开始放弃对社会的思索和批评,其超越性、创造性、革命性的本质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有丧失的危险。
  侯瀚如曾经反对把威尼斯双年展比作当代艺术的奥林匹克,他认为艺术不是用高度、强度、速度来衡量的,也不是体育、娱乐,更不是竞争,而是文化上的实验、探讨和呈现。侯瀚如的认识当令中国馆的后继者汗颜,长此以往,中国馆将长期得不到艺术界的尊重。希望本届中国馆是最后的傀儡,也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解析
  宏大主题,不影响趣味
  
  FAMOUS:被确定为本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后,您开始受到了连续不断的关注,中间甚至有质疑您是被内定的。策展人的身份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彭锋:对我没有什么改变。我当不当威尼斯策展人,最终还是回到北大教书,也不会往职业策展人的路上奔去。之所以要做策展人,我是想为中国当代艺术做点贡献。中国当代艺术非常有活力,但是国际社会的理论关注不够。当代艺术的理论系统是建立在西方当代艺术之上的,话语权仍在西方。虽然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很成功,但成功只停留在市场上,未体现在理论上。
  FAMOUS:双年展上的中国馆被定位在展示国家形象这个意义上。这种严肃的宏大主题,是否会影响到展览的趣味性?
  彭锋: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趣味性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威尼斯双年展设国家馆是否合适,主办方也在反思。但策展人只能按照这个规则去做。规则既是限制,又是对创作的激发。此外,国家馆也有其优势,它减少了主办方的成本负担。如果没有国家馆的参与,很难做到今天这个高度。而威尼斯双年展不仅有国家展,还有外围展等各种方式,使得展览有丰富的层次。
  FAMOUS:“弥漫”的方案最初怎样诞生?
  彭锋:刚开始只有概念,通过概念找作品,通过作品去找艺术家。“弥漫”受到中国美学和哲学的启发。中国美学讲求柔弱胜刚强,而不是硬碰硬的力量;强调智慧,怎样在和谐运动中实现你所需要的目标。从气味方面来实现“弥漫”,比光照要好一点。气味与光照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光照很直接,而气味则是迂回曲折的,扯不断理不乱。我最初想到的是中药与白酒,慢慢发展成了酒、茶、中药、寺庙香、荷共五味,因为中国人强调“五行”。
  FAMOUS:当代艺术通常是视觉艺术,这次中国馆的方案却利用了各种感官维度,为什么?
  彭锋:视觉艺术是制造视觉效果。但视觉艺术领域的花样已经玩得太多了。这个展览会对艺术家提出挑战,不仅是视觉,也能通过听味嗅触觉的方面来实现。在展览中,观众会感受到一种有层次的味道,每时每刻都有变化,在每个角度闻到的味道都不一样,甚至会与人们身上的香水、体味,展览场地油库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展览不是孤立的作品,它随着气温、人流的变化而变化。作品只不过是线索,引导着观众参与创作,从头至尾的过程构成了展览,甚至无法用画册来表达。
  FAMOUS:这种方式会不会偏离了当代艺术的本质?
  彭锋:不是偏离,而是引领。威尼斯就好比时装展,不是卖服装的地方,而是展示服装概念的地方。展示最新的发展动向。拿作品来卖,那不适合威尼斯双年展。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体验,这才是最佳选择。身体感觉是有共性的,能超越语言界限。中国馆可以给西方观众提供身体感受的维度。
其他文献
2011年8月3日,开罗警察学院审判大厅的铁笼中,  穆巴拉克安静地躺着,  一身白衣,他语气坚定地否认着对于自己的指控,  带着疲惫与不屑兼具的表情。  今年年初,埃及人用18天的抗议推翻了穆巴拉克长达30年的统治,  并最终将其送上了以铁笼为代表的审判席,  但同穆巴拉克这位“埃及当代法老”走上末路形成对比的则是一个新埃及的未来,  那些走上开罗解放广场取得这一胜利的人们,  要想真的收获一个
期刊
在所有的歌唱混响效果里,我最偏爱教堂混响。人类空旷的心灵,回响成的赞美和忏悔,如此深远持久。阿维尼翁很多教堂在戏剧节期间也是演出现场,宗教和世俗在艺术中走到了一起。这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老的庙会,也是烧香拜佛,搭台唱戏,天人合一。  在圣马丁教堂,我们看了两个声音实验艺术家的表演,一个用扳手敲击钢琴内部零件,还有一个打击各种奇奇怪挂的器皿,工具有锯条、饭碗、铁罐,这些生活中的声音被他们奇妙地化解成旋
期刊
赖声川很喜欢新书的封面设计。  和之前的老版本相比,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增订版的封面上,他的头像变小了。“原来的封面我比较大,不符合我的个性。而且这次头像放在腰封上,还可以拆掉。”  虽然很早就被称为“亚洲剧场之翘楚”,几乎以一  己之力拯救了台湾相声,  但是赖声川依然低调、谦和。  他喜欢笑,也喜欢让观众笑,但是所有的喜剧下面  又隐隐藏着悲凉的底子。林青霞曾说,  “《宝岛一村》看得我如醉
期刊
《七月与安生》可能是作家安妮宝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你可以反感她的风格,但她确实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难以复制,甚至因为技术的更迭略显过时的网络文学时代,还有随之而来的、影响更深远的消费风尚:白棉布裙子、光脚穿球鞋、海藻般的长发,虽然很多人都调侃,但总有更多人在街角模仿。    文艺小调,引爆票房  不管你对安妮宝贝的读后感是痛彻心扉还是无病呻吟,没人能否认这本书的影响力,王家卫曾经买下过《七月与安生
期刊
如果忽略市中心橱窗内基本不穿衣的女郎,你会发现房子常常就在人行道边的阿姆斯特丹居民们,也从不习惯拉窗帘。  绕开火车站附近的市中心,沿着约丹区平行的一道道自17世纪至今容貌未改的运河散步,留意到在变幻莫测的天气之下,水城有着比红灯区更让人沉迷的多重色系。运河至今依旧支撑着一个欧洲老城生长的来龙去脉。坐在博物馆园区对面的音乐厅内,感觉一切都有根可循。   本应是炎夏却不断有冷风吹自北海,运河桥
期刊
东野圭吾被称为“日本推理小说第一人”。他出道超过20年,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每推出新作,都迅速形成社会的热门话题。他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出演的艺人都是阿部宽、福山雅治这样的大家,当然,作为日本男作家中难得的美男子,东野圭吾也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客串。    读者总是希望能从书中窥探到作者的影子,这种“寻宝”游戏在推理小说里格外刺激。不过在东野圭吾看来,他笔下的任何人物都比自己活得更精彩。“
期刊
近日,在北京CBD,一个旧工业园被拆除了,这本来只是一条平常的新闻,毕竟,CBD里高楼的密集度堪比任何国际都市的中心,每一个地块背后都有拆迁的故事。但这个旧工业园区却不同,它的名字叫尚8,可能是CBD最后一块文化绿洲。    多难与涅槃  李多钰:听说CBD又少了一个名叫尚8的文化创意园,十分遗憾。我想知道,你们最早和尚8这块地的产权方是如何合作的?当时的投入是不是很大?改造一个老的工业厂房前期投
期刊
时至今日,北京风入松书店已停业装修数月;上海季风书店即将关闭旗下第三家门店;杭州光合作用倒闭。即便在大洋彼岸,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也已关闭旗下399家店面;全球最大连锁书店巴诺华尔街股票迅速贬值;英国水石书店过去两年利润同比下滑了70%。而当下的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和上班族,无论在咖啡馆、公交车、地铁、候机楼甚至是私家车里,手持iphone、iPad、kindle一目十行的人随处可见。书
期刊
2011年6月16日,“基地”组织发布声明,任命埃及人扎瓦赫里为新的领导人并宣称:  在扎瓦赫里的领导下,“基地”组织将继续对美国和以色列进行“圣战”。这一切早在意料之中,  在美国人消灭了本·拉登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扎瓦赫里,  这位本·拉登曾经的私人医生一直被认为是整个“基地”组织的大脑,  美国对他的忌惮也决不亚于本·拉登,因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  他或许是一根更狠的毒刺。   
期刊
某个电影季结束后,《综艺》提醒了人们,在中国,上海电影节还是有其专业性和国际眼光所在。跟许多人一样,我开始重新审视上海,寻找其恰当合理的位置。  对去过三大节的电影记者们来说,他们只要赶酒会、跑发布会,基本就无事可做。可对上海观众来说,一年到头,他们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集中看上一年奥斯卡或者三大节的获奖片子。当盗版和网络下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电影节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观众回到电影院去,重新领略好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