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茂县的黑虎寨碉楼群是羌碉中的精品,其十二角碉极为罕见。1976年松潘发生7.2级地震时,距松潘仅100公里的黑虎寨古碉无一受损,但本次大地震它却在劫难逃:寨子中的古建筑物均受到程度不同的毁损;地震后的寨子已不适合继续居住,寨民即将离开这片世居的土地,转入城市或其他地区。目前搬迁已提上议事日程。
但这搬迁可能带来一个问题——著名学者王明珂曾研究发现,黑虎羌寨每一个组(生产队)都信奉自己的菩萨或者山神,敬山神是各自敬各自的。同一个山沟里,“白家一个山神,谢家一个山神,李家一个山神,徐家一个山神,都在高山上”(其专著《羌在汉藏之间》一书中说,羌族传统习俗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与他们身处高山羌寨之中有关)。搬迁之后,各村之间的社会群落重新调整,他们的山神信仰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在新的聚居地传承羌寨原生态文化、维持传统宗教?都将是新的课题。
在紧急出台的《阿坝州旅游业“5.12”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纲》我们看到:2008年至2015年长达8年庞大的旅游业重建规划蓝图上,茂县恢复重建人文景区产品类的名单中,黑虎羌寨被列为首位。
羌族地区,黑虎寨以“万年孝”著称——黑虎七族所有女性一生都要头戴一顶用白布做成的留有两端尾翼(形如两片兰花烟叶)的虎头孝帕,成年男子则头裹青纱,据说要戴一万年。
纯白的孝帕上,维系着一个传说,也维系着一个村庄的历史和渊源。相传,居住黑虎峡谷的羌民们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然而清朝嘉庆年间,清兵来犯,杀死了当时的寨主。年仅16岁的格鲁丛宝组建了一支羌威民防团,制作了滚木、雷石、驽刀、毒箭及杀伤力极强的火器,并在黑虎鹰嘴河台建造了异形多角群碉,带领羌民战胜了清兵,保卫了乡民们的生命安全。从此,父老乡亲都亲切地尊称他为“黑虎将军”,黑虎峡谷也改名为“黑虎寨”。黑虎将军22岁那年,四月初八那天他起床查夜,结果走到兰花烟田边时被清兵买通的歹徒毒箭暗算,倒在了他亲手播种的兰花烟地里,鲜血染红了他身边的兰花烟叶。噩耗传来,黑虎山寨的乡民们异常悲痛,举家前往拜祭,大家含泪把他埋葬在了黑虎山寨主碉边那片茂盛的兰花烟地里,让他与青山相伴。从那以后,在茂州羌城的黑虎山寨,每年四月初八都要请来释比(羌族巫师,即端公)占卜打卦念经,超度亡灵。人们则焚烧兰花烟,点燃香烛、纸钱和云顶香以示纪念,并不分男女毕生为将军戴孝。
黑虎寨位于茂县西北的群山之中,群碉直立鹰嘴河山梁,河谷上望,直入云天,山冈翠绿,蓝天白云,四周梯田层层。六月,远处银色的雪山把座座羌碉衬托得格外壮丽神奇。鹰嘴梁左边山地是成片细叶的青㭎神树林,著名的黑虎将军寨隐蔽在神树林中,显得古老神秘。寨子古称“黑猫寨”。据说,汉时因部落间常年战争,一支小部落在易守难攻的一块鹰嘴形山背上“依山居上,垒石为室”,并让房屋建筑体现了攻守特点。因为和外界交往较少,传统的民风民俗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唐代中期,吐蕃常扰,以土酋居所为中心筑起了“邛笼”(石砌碉楼)。到了明朝族争日益加剧,一时间河东河西碉楼林立。
正是这些排列有序的群碉让黑虎羌寨名声远扬,它们一字排开,正面对着悬岩万丈的鹰嘴河谷,背面对着羌寨和农家田园,右侧对山冈,左侧对鹰嘴河山梁,全部用石头与泥土建成,高大雄伟,望去震人心魄。相传最多时达200余座,后来或自然垮塌,或人为撤除,至今古寨中仍有九幢羌碉完好雄立,保持了当年风烟滚滚的御敌气势。
它们均建于唐代,修建的目的主要是防御吐蕃及其他部落的进攻。从建筑风格看,一般高达数十米,有四角、八角、十二角多种结构,十二角的有十二面墙;碉身下大上小,有十二层、八层、六层、五层之分,每层三公尺,十二层的高达36米,五层的也有15米高;各层都设有射击孔与观察孔,窗口外小里大,每层用方木向四周交错辐射支撑,上下都用独木梯,一直上到碉楼顶部。群碉直立,如忠诚卫士,又如英勇战将,堪称无字天书。
鹰嘴河山梁上共有七座好碉,十二座残碉,三座还有墙基的破碉;河谷台地上有三座好碉,四座残碉(均系四角方碉);黑虎将军寨(已残破)有两座四方残碉——细细一数,黑虎羌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山地上,总共有三十一座羌碉!而长十公里多的黑虎峡谷,两边山地上散布十四个大小羌寨,共有好几十座羌碉,仅大寨子就建有二十四座,从大寨子往巴地五坡望云,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直立的羌碉更是像立在山上的旗杆一样密集壮观,令人惊叹羌人付出的劳力是多么巨大。
补充阅读
释比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男性担任。他们身披法衣、口诵口口相传的释比经为山寨祈求平安。他们是羌族中最有权威的文化人,肩负着传承和保存本民族宗教经文乃至本族文化的重任。
羌文化研究专家孙宏开教授从国家民委获悉,此次共有两位老释比在地震中丧生。而整个羌族中,能够主持祭山会的释比一共只有六人。
但这搬迁可能带来一个问题——著名学者王明珂曾研究发现,黑虎羌寨每一个组(生产队)都信奉自己的菩萨或者山神,敬山神是各自敬各自的。同一个山沟里,“白家一个山神,谢家一个山神,李家一个山神,徐家一个山神,都在高山上”(其专著《羌在汉藏之间》一书中说,羌族传统习俗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与他们身处高山羌寨之中有关)。搬迁之后,各村之间的社会群落重新调整,他们的山神信仰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在新的聚居地传承羌寨原生态文化、维持传统宗教?都将是新的课题。
在紧急出台的《阿坝州旅游业“5.12”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纲》我们看到:2008年至2015年长达8年庞大的旅游业重建规划蓝图上,茂县恢复重建人文景区产品类的名单中,黑虎羌寨被列为首位。
羌族地区,黑虎寨以“万年孝”著称——黑虎七族所有女性一生都要头戴一顶用白布做成的留有两端尾翼(形如两片兰花烟叶)的虎头孝帕,成年男子则头裹青纱,据说要戴一万年。
纯白的孝帕上,维系着一个传说,也维系着一个村庄的历史和渊源。相传,居住黑虎峡谷的羌民们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然而清朝嘉庆年间,清兵来犯,杀死了当时的寨主。年仅16岁的格鲁丛宝组建了一支羌威民防团,制作了滚木、雷石、驽刀、毒箭及杀伤力极强的火器,并在黑虎鹰嘴河台建造了异形多角群碉,带领羌民战胜了清兵,保卫了乡民们的生命安全。从此,父老乡亲都亲切地尊称他为“黑虎将军”,黑虎峡谷也改名为“黑虎寨”。黑虎将军22岁那年,四月初八那天他起床查夜,结果走到兰花烟田边时被清兵买通的歹徒毒箭暗算,倒在了他亲手播种的兰花烟地里,鲜血染红了他身边的兰花烟叶。噩耗传来,黑虎山寨的乡民们异常悲痛,举家前往拜祭,大家含泪把他埋葬在了黑虎山寨主碉边那片茂盛的兰花烟地里,让他与青山相伴。从那以后,在茂州羌城的黑虎山寨,每年四月初八都要请来释比(羌族巫师,即端公)占卜打卦念经,超度亡灵。人们则焚烧兰花烟,点燃香烛、纸钱和云顶香以示纪念,并不分男女毕生为将军戴孝。
黑虎寨位于茂县西北的群山之中,群碉直立鹰嘴河山梁,河谷上望,直入云天,山冈翠绿,蓝天白云,四周梯田层层。六月,远处银色的雪山把座座羌碉衬托得格外壮丽神奇。鹰嘴梁左边山地是成片细叶的青㭎神树林,著名的黑虎将军寨隐蔽在神树林中,显得古老神秘。寨子古称“黑猫寨”。据说,汉时因部落间常年战争,一支小部落在易守难攻的一块鹰嘴形山背上“依山居上,垒石为室”,并让房屋建筑体现了攻守特点。因为和外界交往较少,传统的民风民俗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唐代中期,吐蕃常扰,以土酋居所为中心筑起了“邛笼”(石砌碉楼)。到了明朝族争日益加剧,一时间河东河西碉楼林立。
正是这些排列有序的群碉让黑虎羌寨名声远扬,它们一字排开,正面对着悬岩万丈的鹰嘴河谷,背面对着羌寨和农家田园,右侧对山冈,左侧对鹰嘴河山梁,全部用石头与泥土建成,高大雄伟,望去震人心魄。相传最多时达200余座,后来或自然垮塌,或人为撤除,至今古寨中仍有九幢羌碉完好雄立,保持了当年风烟滚滚的御敌气势。
它们均建于唐代,修建的目的主要是防御吐蕃及其他部落的进攻。从建筑风格看,一般高达数十米,有四角、八角、十二角多种结构,十二角的有十二面墙;碉身下大上小,有十二层、八层、六层、五层之分,每层三公尺,十二层的高达36米,五层的也有15米高;各层都设有射击孔与观察孔,窗口外小里大,每层用方木向四周交错辐射支撑,上下都用独木梯,一直上到碉楼顶部。群碉直立,如忠诚卫士,又如英勇战将,堪称无字天书。
鹰嘴河山梁上共有七座好碉,十二座残碉,三座还有墙基的破碉;河谷台地上有三座好碉,四座残碉(均系四角方碉);黑虎将军寨(已残破)有两座四方残碉——细细一数,黑虎羌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山地上,总共有三十一座羌碉!而长十公里多的黑虎峡谷,两边山地上散布十四个大小羌寨,共有好几十座羌碉,仅大寨子就建有二十四座,从大寨子往巴地五坡望云,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直立的羌碉更是像立在山上的旗杆一样密集壮观,令人惊叹羌人付出的劳力是多么巨大。
补充阅读
释比
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男性担任。他们身披法衣、口诵口口相传的释比经为山寨祈求平安。他们是羌族中最有权威的文化人,肩负着传承和保存本民族宗教经文乃至本族文化的重任。
羌文化研究专家孙宏开教授从国家民委获悉,此次共有两位老释比在地震中丧生。而整个羌族中,能够主持祭山会的释比一共只有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