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简介
王升允,任教于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全国百强中学、全国教育系统优秀集体——河南省实验中学,《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特约编辑。曾在多家CN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作为副主编编著《高考作文必备考题》《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速递》等6部高考作文CN专刊,多次获得市、区优质课一等奖,主持或参加的省级课题均顺利结项并多次获得一等奖,数次获得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表彰。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2017年11月12日,成绩优异的湖南高三学生小罗因成绩波动被批评并要被通如家长,在办公室将班主任刺死。
②小罗(同上文)的成绩足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他只想考取一所二本学校。他的解释是:“我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
④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某校高考励志口号)
⑤我是教师/我拒绝把我比作灵魂的工程师……不要给我戴上神圣的光环,再用世俗的眼光把我的人格蔑视贬低……(网络流行诗《我是教师,我拒绝》)
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读了上面六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在文中合理引用或适时联系,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写作导引 >>
这道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在文中合理引用或适时联系”。不少考生容易忽略关键词,不去真正读懂六则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只从某一则材料中拽出某个观点,就此阐述想法,最终导致立意跑偏。细细分析六则材料,可以得出如下立意来:
1. 结合材料①、材料③,可谈学校教育、师生关系等。
2. 结合材料②、材料④,可谈人生价值、人生追求、奋斗、拼搏等。
3. 结合材料③、材料⑤,可谈对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4. 结合材料①、材料⑥,可谈家庭教育。
当然,也可以结合三则材料来立意阐释,只是难度上会有所增加。
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影子。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①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社会进步,传播正能量。②注重批判性思维,倡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现实中的一些问题。③针对性强,尽量指向对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或现象的思考和认识,形成对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具有较强的评论色彩。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议论说理能力: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是非曲直及原因说清楚,说透彻,切忌脱离材料泛泛而论、简单罗列事例、胡乱排比、堆砌華丽词句,学会如何就事论事、即事说理、充分论证、逻辑严密、有理有据(不主张堆砌论据),学会联系社会现实、发现共性问题(由“一个”到“一类”,由“现象”到“本质”)、多角度思考原因(联系事件、现象、文化、心理、制度等),学会围绕中心、紧扣中心,不要东拉西扯。
近些年高考作文防押题倾向明显,因此不宜押题。新材料作文的训练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但训练时要注意材料的多种类型。就内容说,要重视时事材料兼顾其他材料,像故事材料、名言材料、漫画材料等;就形式说,单则材料和复合型材料(注意多则材料的对比或类比关系)都需要练习。需要强调的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不少题目都要求学生在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范围内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
建议考生进行规范写作训练。一是写文章一定要点明中心。建议考生写明白文,开头或结尾要点明中心,如运用抒情句或议论句点明中心。二是各种文体都要练一练,尤其要加强议论文的规范写作训练。选例要准确、典型、多样、新鲜;叙例要简明概括、角度适当、倾向鲜明;学会议例和扣题。三是文章结构要完整,要懂得“凤头、猪肚、豹尾”等写作常识。四是注意积累素材,把课文和时事作为积累素材的契机。五是要着意训练、改进书写,使卷面美观(书写情况往往影响得分档次),力求表达规范。
佳作展评 >>
教育三境界
文/郑州一考生
德国教育家雅尔贝尔斯在《教育的意义》一书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距离灵魂的高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每个人都如一颗珍珠,而教育应让它焕发出莹润珠光,照亮生命。
明析教育的标准,为第一境界。
何为上品明珠?非视其色、抚其质、量其大小,而应视其莹润之本质也。高考是现今中国教育的最大分水岭,有了高考的漂亮成绩、体面的大学与专业,“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之类的口号也就层出不穷了。然而把上大学看作人生最大的理想,则太过短视,教育的目的绝非分数。哲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教育的成功标准应是人格的塑造,是生命的深远与丰富。评判教育,浅薄的升学率与就业率不足为据,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应以人为本。
坚守教育的底线,为第二境界。
明珠之璀璨润泽,皆是沙粒痛苦转变的结果。教育有诸多方面,涵盖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等等,其范围之广难以一言蔽之。然而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是对基本人格、品德的培养,道义是最高标准,守法是基本底线。湖南学生弑师案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以利刃杀人,可见小罗品德的缺失、人性的异化,教他考取重点大学,不如教他尊师重道、敬畏生命。古人程门立雪、视师如父,大儒宋濂对待老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今却有学生弑师,两相对比,愈发鲜明。更加让人知道道德是人之基本准则,教育立本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之根必须扎牢扎深,教育底线必须坚守。
探求教育的可能,为第三境界。
明珠还未形成,便有无数可能。教育更高的要求是引导一双双懵懂迷惑的眼瞳探求生命的可能。韩寒的父亲曾“不靠谱”地带着一家人去西藏,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高原反应、一路险情让母亲与同行老人对他的“疯”埋怨不解。在韩寒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别样惊险的出游让世界在韩寒面前展开了一角画卷。他脱离束缚,看到了生命的丰富可能;一路求索,永葆天真自然和生命的纯粹质地。教育就应该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并鼓舞人们去探求、去实现。永远在路上、永远求知若渴、永远热泪盈眶。拓宽延展有限的生命,是教育永远应该探求的。
教育三境界,要我们关注脚下,守住初心,不触底线,让行者无疆,可能无限!
点评
好题一半文,一个高度概括观点并且有艺术性的题目确实能够给文章增色很多,“教育三境界”这一标题言简意赅,化用活用,是一个好题目。同时,本文立意高远,如哲人俯瞰教育这一“大地”,统揽全收。由教育的三境界:教育的标准、底线、可能,进而论述守住初心,行者无疆,条理清晰明白,逻辑性强。语言精练晓畅,文白互用,流畅自然。
王升允,任教于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全国百强中学、全国教育系统优秀集体——河南省实验中学,《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特约编辑。曾在多家CN刊物上发表十余篇论文,作为副主编编著《高考作文必备考题》《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速递》等6部高考作文CN专刊,多次获得市、区优质课一等奖,主持或参加的省级课题均顺利结项并多次获得一等奖,数次获得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表彰。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2017年11月12日,成绩优异的湖南高三学生小罗因成绩波动被批评并要被通如家长,在办公室将班主任刺死。
②小罗(同上文)的成绩足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他只想考取一所二本学校。他的解释是:“我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③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
④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某校高考励志口号)
⑤我是教师/我拒绝把我比作灵魂的工程师……不要给我戴上神圣的光环,再用世俗的眼光把我的人格蔑视贬低……(网络流行诗《我是教师,我拒绝》)
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读了上面六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在文中合理引用或适时联系,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写作导引 >>
这道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在文中合理引用或适时联系”。不少考生容易忽略关键词,不去真正读懂六则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只从某一则材料中拽出某个观点,就此阐述想法,最终导致立意跑偏。细细分析六则材料,可以得出如下立意来:
1. 结合材料①、材料③,可谈学校教育、师生关系等。
2. 结合材料②、材料④,可谈人生价值、人生追求、奋斗、拼搏等。
3. 结合材料③、材料⑤,可谈对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
4. 结合材料①、材料⑥,可谈家庭教育。
当然,也可以结合三则材料来立意阐释,只是难度上会有所增加。
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影子。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三个特点:①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社会进步,传播正能量。②注重批判性思维,倡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现实中的一些问题。③针对性强,尽量指向对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或现象的思考和认识,形成对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具有较强的评论色彩。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议论说理能力:学会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把是非曲直及原因说清楚,说透彻,切忌脱离材料泛泛而论、简单罗列事例、胡乱排比、堆砌華丽词句,学会如何就事论事、即事说理、充分论证、逻辑严密、有理有据(不主张堆砌论据),学会联系社会现实、发现共性问题(由“一个”到“一类”,由“现象”到“本质”)、多角度思考原因(联系事件、现象、文化、心理、制度等),学会围绕中心、紧扣中心,不要东拉西扯。
近些年高考作文防押题倾向明显,因此不宜押题。新材料作文的训练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但训练时要注意材料的多种类型。就内容说,要重视时事材料兼顾其他材料,像故事材料、名言材料、漫画材料等;就形式说,单则材料和复合型材料(注意多则材料的对比或类比关系)都需要练习。需要强调的是,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不少题目都要求学生在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范围内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
建议考生进行规范写作训练。一是写文章一定要点明中心。建议考生写明白文,开头或结尾要点明中心,如运用抒情句或议论句点明中心。二是各种文体都要练一练,尤其要加强议论文的规范写作训练。选例要准确、典型、多样、新鲜;叙例要简明概括、角度适当、倾向鲜明;学会议例和扣题。三是文章结构要完整,要懂得“凤头、猪肚、豹尾”等写作常识。四是注意积累素材,把课文和时事作为积累素材的契机。五是要着意训练、改进书写,使卷面美观(书写情况往往影响得分档次),力求表达规范。
佳作展评 >>
教育三境界
文/郑州一考生
德国教育家雅尔贝尔斯在《教育的意义》一书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距离灵魂的高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每个人都如一颗珍珠,而教育应让它焕发出莹润珠光,照亮生命。
明析教育的标准,为第一境界。
何为上品明珠?非视其色、抚其质、量其大小,而应视其莹润之本质也。高考是现今中国教育的最大分水岭,有了高考的漂亮成绩、体面的大学与专业,“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之类的口号也就层出不穷了。然而把上大学看作人生最大的理想,则太过短视,教育的目的绝非分数。哲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教育的成功标准应是人格的塑造,是生命的深远与丰富。评判教育,浅薄的升学率与就业率不足为据,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应以人为本。
坚守教育的底线,为第二境界。
明珠之璀璨润泽,皆是沙粒痛苦转变的结果。教育有诸多方面,涵盖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等等,其范围之广难以一言蔽之。然而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是对基本人格、品德的培养,道义是最高标准,守法是基本底线。湖南学生弑师案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以利刃杀人,可见小罗品德的缺失、人性的异化,教他考取重点大学,不如教他尊师重道、敬畏生命。古人程门立雪、视师如父,大儒宋濂对待老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今却有学生弑师,两相对比,愈发鲜明。更加让人知道道德是人之基本准则,教育立本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之根必须扎牢扎深,教育底线必须坚守。
探求教育的可能,为第三境界。
明珠还未形成,便有无数可能。教育更高的要求是引导一双双懵懂迷惑的眼瞳探求生命的可能。韩寒的父亲曾“不靠谱”地带着一家人去西藏,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高原反应、一路险情让母亲与同行老人对他的“疯”埋怨不解。在韩寒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别样惊险的出游让世界在韩寒面前展开了一角画卷。他脱离束缚,看到了生命的丰富可能;一路求索,永葆天真自然和生命的纯粹质地。教育就应该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并鼓舞人们去探求、去实现。永远在路上、永远求知若渴、永远热泪盈眶。拓宽延展有限的生命,是教育永远应该探求的。
教育三境界,要我们关注脚下,守住初心,不触底线,让行者无疆,可能无限!
点评
好题一半文,一个高度概括观点并且有艺术性的题目确实能够给文章增色很多,“教育三境界”这一标题言简意赅,化用活用,是一个好题目。同时,本文立意高远,如哲人俯瞰教育这一“大地”,统揽全收。由教育的三境界:教育的标准、底线、可能,进而论述守住初心,行者无疆,条理清晰明白,逻辑性强。语言精练晓畅,文白互用,流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