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导入”、“中心”和“结尾”。在地理教学中,“导入新课”、“抓住中心”已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但对课堂的“结尾”却有所忽视,使课堂教学有时出现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结尾”和“导入”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紧凑、和谐、完美,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刻掌握知识要领和方法,使学生尝到掌握新知识后的愉悦感,从而诱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内动力。
一、不同的结尾方式
1.概括式
所谓概括式,就是在新课学完之后,教师或学生,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将新授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结构,以达到及时系统地巩固、强化重点,明确关键,牵住主线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欧洲西部”第一课时后,我把这一节的知识概括为以下几句话:“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发达经济,温带海洋、地中海气,因地制宜、畜牧园艺。”学生读了这几句顺口溜后,很快就掌握了本区的人口、国家、气候、经济特点等知识,课堂教学顺利结束。
2.悬念式
悬念式结尾,就是课题学完之后,结合课题内容,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悬念的问题,并不作答,作为课堂的结尾。课堂教学可以由悬念开始,也可以由悬念而终,使其显得“完而未完,意味无穷”!一堂好课,并不是学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未穷,以收引而不发、留下悬念之意,不仅开阔了学生思路,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日本”的自然地理后,我这样结尾:“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稠密的小国,而且矿产资源贫乏,多山地、丘陵地形,这对发展经济是不利的,可日本又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是什么原因呢?日本究竟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本节的内容,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使课内课外揉合在一起,也为上好下节课打下了基础。
3.激发式
激发式结尾,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结尾,使知识得以升华。例如:在“地球自转”一节学完后,我向学生提问:“假设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北京和乌鲁木齐比较,谁先看到日出?”又如:教学“海陆的分布”一节后,我让学生思考:七大洲里为什么没有拉丁美洲?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知识的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激励式
激励式结尾,就是一节知识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关的在科学上尚需继续探索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将来立志献身于某些科学领域。这对于上好地理课,效果也是明显的。例如:在学习了“中国的海洋资源”后,我向学生提出:“我国的海洋面积广大,海洋资源丰富,但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进军的光荣使命就落到你们身上了!”
5.比较式
比较式结尾,是指讲完新课后,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表格和问题,让学生进行知识联系对比,找出共同规律,区分差异,以达到巩固知识,有效避免知识负迁移的目的。如: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后,我设计了以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知识,而且系统地复习了上节的知识并区别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6.游戏式
游戏式结尾是指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也可以是一节教学任务结束后,安排一些与该单元、该节内容相关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交通运输业”一节学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国内铁路旅游接力游戏。通过这一游戏,掌握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情况,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效果明显。
7.诗文式
诗的语言优美、简练,用诗文结束课程,可以将学生带入如临仙境的优美意境,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了“黄河”后,我以下面一首小诗结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绿色的风不应只在梦里吹拂 我们早该放下手中的利斧
拯救母亲河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我们不能再犯历史的错误 长风浩荡 追逐着春天的脚步 痛定思痛 让我们还母亲一个花团锦簇”
8.音像式
音像式结尾就是在学完新课后,放一段与当节内容相关的音乐、歌曲或视频材料,这样结尾,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时,刚好是我国建国60周年大庆,我利用“大庆”中的民族舞蹈音像资料结束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结尾应注意的问题
1.结尾方式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设计,使得整节课自然、流畅、和谐。
2.结尾应尽量达到精要、简练、抓住要害、画龙点睛,切忌拖泥带水,繁琐冗长。
3.依据结尾方式的要求,可适当要求学生配合,师生共同小结,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结尾,决不能千篇一律、千佛一面。
一、不同的结尾方式
1.概括式
所谓概括式,就是在新课学完之后,教师或学生,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将新授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结构,以达到及时系统地巩固、强化重点,明确关键,牵住主线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欧洲西部”第一课时后,我把这一节的知识概括为以下几句话:“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发达经济,温带海洋、地中海气,因地制宜、畜牧园艺。”学生读了这几句顺口溜后,很快就掌握了本区的人口、国家、气候、经济特点等知识,课堂教学顺利结束。
2.悬念式
悬念式结尾,就是课题学完之后,结合课题内容,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悬念的问题,并不作答,作为课堂的结尾。课堂教学可以由悬念开始,也可以由悬念而终,使其显得“完而未完,意味无穷”!一堂好课,并不是学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未穷,以收引而不发、留下悬念之意,不仅开阔了学生思路,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日本”的自然地理后,我这样结尾:“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稠密的小国,而且矿产资源贫乏,多山地、丘陵地形,这对发展经济是不利的,可日本又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这是什么原因呢?日本究竟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本节的内容,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使课内课外揉合在一起,也为上好下节课打下了基础。
3.激发式
激发式结尾,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结尾,使知识得以升华。例如:在“地球自转”一节学完后,我向学生提问:“假设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北京和乌鲁木齐比较,谁先看到日出?”又如:教学“海陆的分布”一节后,我让学生思考:七大洲里为什么没有拉丁美洲?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索,激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知识的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激励式
激励式结尾,就是一节知识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关的在科学上尚需继续探索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将来立志献身于某些科学领域。这对于上好地理课,效果也是明显的。例如:在学习了“中国的海洋资源”后,我向学生提出:“我国的海洋面积广大,海洋资源丰富,但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进军的光荣使命就落到你们身上了!”
5.比较式
比较式结尾,是指讲完新课后,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表格和问题,让学生进行知识联系对比,找出共同规律,区分差异,以达到巩固知识,有效避免知识负迁移的目的。如: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后,我设计了以下表格,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知识,而且系统地复习了上节的知识并区别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6.游戏式
游戏式结尾是指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也可以是一节教学任务结束后,安排一些与该单元、该节内容相关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例如:“交通运输业”一节学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国内铁路旅游接力游戏。通过这一游戏,掌握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情况,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效果明显。
7.诗文式
诗的语言优美、简练,用诗文结束课程,可以将学生带入如临仙境的优美意境,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了“黄河”后,我以下面一首小诗结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绿色的风不应只在梦里吹拂 我们早该放下手中的利斧
拯救母亲河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我们不能再犯历史的错误 长风浩荡 追逐着春天的脚步 痛定思痛 让我们还母亲一个花团锦簇”
8.音像式
音像式结尾就是在学完新课后,放一段与当节内容相关的音乐、歌曲或视频材料,这样结尾,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时,刚好是我国建国60周年大庆,我利用“大庆”中的民族舞蹈音像资料结束新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结尾应注意的问题
1.结尾方式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设计,使得整节课自然、流畅、和谐。
2.结尾应尽量达到精要、简练、抓住要害、画龙点睛,切忌拖泥带水,繁琐冗长。
3.依据结尾方式的要求,可适当要求学生配合,师生共同小结,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结尾,决不能千篇一律、千佛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