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及艺术,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美,而与之对立的丑,似乎与艺术毫不沾边。其实任何概念的美都有与之对立的丑,丑和美相对比较而存在的。正是有着丑的存在才更能体现美的意义。艺术中的丑是与美相互呼应的。而原本对立的艺术体现,其效果确是相同的。突出的表现美,能使人幻想且向往;突出的表现丑呢?人们会感受其中的含义,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美。
关键词:艺术;审美;丑
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3-01
一、直观体现的人物之“丑”
(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由古至今,绘画艺术一直给予我们一种直观明了的视觉传输,他可以第一时间向你诉说作品所表现的人物与内容,能让你直观体会到作者表现的美或丑。古代绘画中就有对一些相貌丑陋的人物的描绘。自画圣吴道子绘钟馗像后,钟馗就成为历代画家们的钟爱题材,加上了绘画方式、内容的各种改进,使钟馗形象更加丰富多样化了。但是,刻畫的人物形象丑,那画家表达出的画意也是真的丑吗?
(二)丹青能令丑者妍。吴道子所绘《钟馗捉鬼图》中,钟馗身穿盔甲,手舞长剑,络腮胡须,面目狰狞,十足的丑陋。但是却给人一种震撼,一种想臣服的感觉。吴道子在对画作注入艺术灵魂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样的“丑”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美感。也许是受到中国古代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绘画便通常在其丑的形态里注入了艺术内涵,使观赏者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体会别样的“美”。相互对立的两种体现就这样相结合了。所以说,“丑”经过绘画艺术的创造后,便使之进入审美领域,也就扩宽了绘画的审美境界。
二、间接表达的山水之“丑”
(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中国古代对于山水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一些包含着丑的元素,例如丑石的绘画描述。山水绘画中的“丑”在体会上的就不如人物绘画来的开门见山了,对丑中美的体会相对于人物绘画复杂一些。山水绘画中的丑是间接体会的,因为山水画是作者对意境的营造,而意境的营造也是作者进行山水创作时的最高追求,只有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得物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画的意境。当你发现画中的意境时会有一种拨开云雾看日出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山水绘画中的“丑”体现的就是另一种风格和感觉了。
(二)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些中国古代的绘画大家们可以说是嗜石如痴,如宋代米芾、苏轼和明代米万钟是三位最具代表性的爱石画家。其中苏轼留下的唯一绘画真迹《古木怪石》卷(现藏于日本),描绘的就是一块极为怪异的丑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它既不是如实的因物象形,也不是凭空臆造,苏轼的好友米芾曾经评论此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也自谓:“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苏轼对这种天然丑石的描绘,完全是非实用性的。他在《咏怪石》诗中所言,这种怪石根本不具备实用的功效,所谓“六用无一取”。苏轼却意识到丑石中蕴藏的坚贞人格力量,丑石不惧怕风雨的摧残,亦不惧怕世人的目光,所以苏轼所取者,乃在于怪石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三、抽象披露的精神之“丑”
(一)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向,但是这种意向必定是受到情感饱和的,感情或出于己,或出于人,对出于己者应当“旁观”,对处于人者就应当“当局”了,绘画艺术就是如此。每一副画作或者能体现作者作画时的心情,或者是作者的精神思想,而这些就是作者在画中想讲述的最抽象的感情了。当作者心中充满悲愤和绝望时,在所作的画中是能够体现出来的。
(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就是一位这样的画家。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也流露出了一种仇视清朝统治者的情绪。康熙年间他曾经画了一幅《古梅图》,描绘的是一棵梅花树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几枝杈椰,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饱经风霜劫后余生的样子。八大山人抽象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原来八大山人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也不画坡土,是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整幅画作中的“丑”意抽象的表露出来,也同时表露出来八大山人的不愿干坐亡国奴的精神,还有他所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八大山人抽象的表达了画意中的“丑”,也就赋予了此画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结束语: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美丑观点阐述了美与丑、善与丑的依存关系;三是美与丑、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美丑观恰好诠释了绘画艺术与丑结合的意义,概括了绘画中美与丑的差异性、相对性和相依性。启发了人们对画作所表述的美与丑的评审的新观点。总而言之,看到的美不一定事真正意义上的美,反之丑亦是。美与丑看似相隔很远,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就看个人如何理解了,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丑”虽然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它结合了画家的精神和情感,这样就使“丑”具有了很强烈的现实意义了。艺术的美能贬低丑,而艺术的“丑”却能突出美,就让“丑”来更好的诠释美的意义吧。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嘉珊,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从事艺术学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建华,吴萍.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J].艺术教育,2007(2).
关键词:艺术;审美;丑
中图分类号:I25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3-01
一、直观体现的人物之“丑”
(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由古至今,绘画艺术一直给予我们一种直观明了的视觉传输,他可以第一时间向你诉说作品所表现的人物与内容,能让你直观体会到作者表现的美或丑。古代绘画中就有对一些相貌丑陋的人物的描绘。自画圣吴道子绘钟馗像后,钟馗就成为历代画家们的钟爱题材,加上了绘画方式、内容的各种改进,使钟馗形象更加丰富多样化了。但是,刻畫的人物形象丑,那画家表达出的画意也是真的丑吗?
(二)丹青能令丑者妍。吴道子所绘《钟馗捉鬼图》中,钟馗身穿盔甲,手舞长剑,络腮胡须,面目狰狞,十足的丑陋。但是却给人一种震撼,一种想臣服的感觉。吴道子在对画作注入艺术灵魂后,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对这样的“丑”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美感。也许是受到中国古代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绘画便通常在其丑的形态里注入了艺术内涵,使观赏者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体会别样的“美”。相互对立的两种体现就这样相结合了。所以说,“丑”经过绘画艺术的创造后,便使之进入审美领域,也就扩宽了绘画的审美境界。
二、间接表达的山水之“丑”
(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中国古代对于山水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一些包含着丑的元素,例如丑石的绘画描述。山水绘画中的“丑”在体会上的就不如人物绘画来的开门见山了,对丑中美的体会相对于人物绘画复杂一些。山水绘画中的丑是间接体会的,因为山水画是作者对意境的营造,而意境的营造也是作者进行山水创作时的最高追求,只有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绘的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得物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创造出画的意境。当你发现画中的意境时会有一种拨开云雾看日出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山水绘画中的“丑”体现的就是另一种风格和感觉了。
(二)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些中国古代的绘画大家们可以说是嗜石如痴,如宋代米芾、苏轼和明代米万钟是三位最具代表性的爱石画家。其中苏轼留下的唯一绘画真迹《古木怪石》卷(现藏于日本),描绘的就是一块极为怪异的丑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它既不是如实的因物象形,也不是凭空臆造,苏轼的好友米芾曾经评论此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也自谓:“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苏轼对这种天然丑石的描绘,完全是非实用性的。他在《咏怪石》诗中所言,这种怪石根本不具备实用的功效,所谓“六用无一取”。苏轼却意识到丑石中蕴藏的坚贞人格力量,丑石不惧怕风雨的摧残,亦不惧怕世人的目光,所以苏轼所取者,乃在于怪石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三、抽象披露的精神之“丑”
(一)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向,但是这种意向必定是受到情感饱和的,感情或出于己,或出于人,对出于己者应当“旁观”,对处于人者就应当“当局”了,绘画艺术就是如此。每一副画作或者能体现作者作画时的心情,或者是作者的精神思想,而这些就是作者在画中想讲述的最抽象的感情了。当作者心中充满悲愤和绝望时,在所作的画中是能够体现出来的。
(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就是一位这样的画家。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也流露出了一种仇视清朝统治者的情绪。康熙年间他曾经画了一幅《古梅图》,描绘的是一棵梅花树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几枝杈椰,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饱经风霜劫后余生的样子。八大山人抽象地表达了他的反清复国思想。原来八大山人这幅《古梅图》虬根外露,也不画坡土,是暗含着国土被清人所抢夺。整幅画作中的“丑”意抽象的表露出来,也同时表露出来八大山人的不愿干坐亡国奴的精神,还有他所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八大山人抽象的表达了画意中的“丑”,也就赋予了此画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结束语: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美丑观点阐述了美与丑、善与丑的依存关系;三是美与丑、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美丑观恰好诠释了绘画艺术与丑结合的意义,概括了绘画中美与丑的差异性、相对性和相依性。启发了人们对画作所表述的美与丑的评审的新观点。总而言之,看到的美不一定事真正意义上的美,反之丑亦是。美与丑看似相隔很远,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就看个人如何理解了,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丑”虽然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它结合了画家的精神和情感,这样就使“丑”具有了很强烈的现实意义了。艺术的美能贬低丑,而艺术的“丑”却能突出美,就让“丑”来更好的诠释美的意义吧。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嘉珊,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从事艺术学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建华,吴萍.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J].艺术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