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中实证 在守望中反思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r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既是人存在的方式,也为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然而当中国面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模糊以及信仰缺失的道德问题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某种危机感。针对这一时弊,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汇聚其三十年德育研究的理论精华和实践成果,在《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从“叩问:形上求索”“寻根:实证探寻”“守望:批判反思”三个部分,分别对“德育本质”“品德结构”“德育哲学”等德育理论问题以及现实中的德育实际问题和改革发展愿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向我们呈现出了当代中国学校德育存在的热点问题,并以独到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本书呈现出六个主要特点。第一,在方法论层面,本书运用多学科的视野、方法、范式与观点,观察并解释德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内容和成果,并将其运用到德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当中。第二,本书对德育的“是非”问题展开辩证性的追问。恰如赵志毅教授所谈到的,“历史是无情的,它一次次证明着自以为‘是’的文人们的‘是非’与谬误”。随着传统的变迁和时间的漂移,道德价值观念总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中发展。对此,赵志毅教授站在当代的视角,对传统的德育理念做出全新的审视。例如,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从“教会让梨”到“学会分梨”、从躲避消极影响到积极化解矛盾,从不辨是非的“孝忠”到“孝忠教育”应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等等。第三,关于对德育本质的研究,本书提出了追求“善的生存”这一观点。赵志毅教授在反思德育本质的“规范说”与“生活说”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德育意味着使学生追求“善的生存”方式的教育,并强调学生发展型价值观的建构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第四,本书跳出“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非此即彼的思维桎梏,运用联系发展的辩证观点来探索实现德育整体复兴和跨越的路径。在这里,赵志毅教授提出实践理性德育及其行为方式,认为道德的“实践理性”是指向“意志”的,以“实践理性”为指引的德育,汲取了以“生活世界”为核心的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涵盖了以“道德知识传授,道德判断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知性德育的合理成分。第五,本书提出思想品德三环结构理论,认为思想品德完整的心理结构应当是三环结构,是品德心理要素环、品德的个性倾向环和品德的心理能力环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同时每一环又都有自己的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统一体。第六,本书对德目主义学派和“全面主义”道德教育学派的众多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指出其理论盲点
  其次在实践探索方面,本书呈现出六大亮点。第一,将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密切结合,把德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贯穿到鲜活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检验理论成果的正确性,不断修正理论的疏漏与谬误。第二,积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用数据说话,克服以往传统教育学纯粹思辨的“拍脑袋”式的研究方式,但同时又不唯数据论,正确对待所谓“科学方法”的不足与盲点,运用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来解释量化的结果,使之准确可信。第三,以德育研究课题为载体,深入到学校师生群体中,倾听师生的声音,关注师生的诉求,在德育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一线教师的素质培养,又通过德育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德育理论研究。第四,实践探索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中小学当代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对中小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抽样调查研究、对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个案研究、对中小学公民法制意识的抽样调查研究、对城市初中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研究、对中日中小学生志向水平的比较研究、对中日工读学校与教养院收容少年的心理与教育调查研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研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调查研究等。第五,实证调查的地域范围主要以东部沿海省市为主,涉及江苏、安徽、浙江等各省市;同时实证研究还跨越国界,对日本田川市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中日学生的志向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六,实证调查的研究对象涉及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三个层面,对学校德育的不同学龄阶段都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书不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德育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还针对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从德育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与批判性反思。一是和谐社会的德育之道,即教育环境中个人品德建构的内在规律与动力,以及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本书认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相一致,我们应该创立一种全新的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和谐德育,使品德教育更富有创造性、成熟化、适应性和个性化。二是亲情教育,这是教育领域中亟待关注的问题。由时代特征差异、心理特点差异、消费观念差异造成的“代沟”问题,使代际冲突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学校德育中是相对缺乏,甚至在家庭教育中也几乎是盲点。三是友情教育,这反映了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在对当代大学生友情现状和交友类型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丰富与美好有着强烈而迫切的要求,但缺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失调。如何在学校德育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的问题。四是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五是展开对学校生命化教育的思考,强调要在自由生命教育理念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讨。六是走向“共同体”的班级德育建设要形成一种“现代民主”的形态,帮助学生在班级环境成长中展示个性魅力、提升人格品质、培养合作精神、形成集体意识。七是针对网络社会的到来,对重构“网络德育学”的几点思考。八是进一步提出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有效方法。
  今日之儿童将是明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的教育则是在为明日之社会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公民。赵志毅教授不仅对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德育问题展开了研究,还对未来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做出展望,提出培养“世界公民”是未来德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恰如赵志毅教授在洛杉矶世界公民教育论坛的演讲中提到的“我是一个世界公民”,这是一种基于对祖国大地由衷深爱与自豪基础上的对世界他国公民的包容与开放精神,更是一种造就一个和谐世界、实现人类平等的共同理想。我们的德育就需要以一种国际视野,对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公民培养做出前瞻性的努力!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三自一包”小学班级管理机制,即通过“任务包干”,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公民意识与自治能力的培养。此机制意在克服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参与管理受众面窄,仅仅为教师管理班级服务,忽视了班级管理作为育人资源的弊端,真正做到“学生能做好的事教师不做,学校最难管的事交给学生管”,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三自一包”班级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需要及其
成长是校园生活的主题,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因此学校需努力营造充满成长的气息,让孩子们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里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建校五年来,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坚持成长理念,营造快乐氛围,让校园充满了成长的气息。  一、活动引领,体验成长  学校德育力求春风化雨,强调过程体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有效活动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激励成长的动力和奋
对话,作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其本质不是彼此交谈,而是“主体间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民主、平等沟通和碰撞,以达到彼此取长补短、沟通心灵、合作与创造目的”。(潘慧芳:《走进德育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品德课堂为什么需要对话?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对话?本文试图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6课为例,阐述品德课对话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课例分享  《平安回家》旨在通过认识交通安
6000年前,长江口左岸,狼山孤岛周围,一片茫茫大海。但就是这里,在母亲河长江的哺育下,一小片一小片沙洲露出了水面,渐渐扩大,继而连接成片,最终成就了今天一望无垠的江海平原。耐心和执着,让这片土地赢得了大海的尊重。  从壶豆洲露出水面开始,流放犯人和无业游民们便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煮盐谋生。如同脚下的土地,卑微的先民们有着野草一般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终将一片蛮荒之地变成了如画家园。而
你相信雷锋吗?你热爱雷锋吗?学雷锋的人是傻子吗?学雷锋活动注定只能是一阵风吗?  从前,我对这样的问题肯定是一笑置之。直到读了《我们的雷锋日记1973—2012》一书,“雷锋”形象突然在我脑海里鲜活起来。就像本书主编杨咏梅一样,我突然对雷锋着了迷,也一并对这所坚持39年续写雷锋日记的学校着了迷。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我成了雷锋的粉丝。  自1973年以来,北京雷锋小学的同学们,用自己真实、朴素的一言
摘 要:教育对儿童的精神世界具有形塑作用,但现实中的教育却在各种细节与行为中呈现出一种窄化了的形塑,即型塑。型塑的结果是儿童精神世界的枯萎,是教育之善的失落。在形塑与型塑之间,教育工作者应重新思考何为教育的形塑,及教育如何实现儿童精神世界的形塑。  关键词:精神世界;型塑;形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2-0010-05  放学的铃声响起来了,
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不时有精彩的生成,充满了生气与活力——这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也是每一位执教老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如何激活常态的品德课堂呢?  一、课前预设——准确  要营造一种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课前预设十分重要,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和“先行官”,又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课前预设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设计开放的学法方案,才能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
摘 要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基本环节。钻研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积累素材,运用智慧科学设计教学,方能演绎课堂精彩。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1-0031-03  近期,笔者参与了帮助区青年教师参加市教坛新秀比武、省优质课评比等多次磨课活动。每一次磨课,笔者都见证了教学设计过程之艰辛,智慧之闪烁,历练之沉淀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课本剧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开发学习资源,并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优化整个英语教学过程。而且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活化,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针对课本剧教学对于初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英语课本剧教学的
张丽钧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全国十佳教师作家”,《读者》签约作家;4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11篇被选为全国高、中考阅读背景材料。出版散文集13部。    你会说“一起去看”吗?    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一起去看》。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却颇耐人寻味——儿子16岁那年,父亲搞到两张球票,跟儿子说:带你去看球!儿子听了,老大不乐意,晃晃肩膀出门去了。父亲无奈,便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