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方面,阐述适用于普通高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教学策略。主要从假说演绎策略、概念模型策略、同化学习策略、问题中心图式策略方面,论述应如何提高学习能力,以达到提升学习成绩的目的。此外,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提高成绩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笔者认为,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教学策略可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应用假说演绎策略
提到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备受关注的是假说演绎法。笔者曾为假说演绎法而困惑,可能在新方法应用初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把新教材讲授过一遍之后,才发现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实践出真知,在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学生对教材中很多章节内容的阅读和自学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课堂上也能把握住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
例如,必修二第二章“减数分裂”的叙述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教材先提到的魏斯曼的预测内容就是一种假设。笔者2012年在育明高中评优课中就是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导课,感觉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具体的引课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生物的体细胞大多数都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否也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呢?
(2)假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成熟的两性生殖细胞。
(3)推理:由亲代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什么变化?
(4)假说不合理,再提出新的假说(学生提出)
魏斯曼假说: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5)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科学家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魏斯曼假说的合理性。
(6)过渡:那么,减数分裂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下面我们看减数分裂的概念(引入第二节内容)。
提出问题:基因的位置
作出假说:萨顿的假说且有推理演绎过程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摩尔根实验
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这一节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的实验验证部分,虽没有详述,但是果蝇的这个测交实验在高考中出现过,还是很重要,应该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来完成。)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演绎中体验、感悟演绎,从而学会演绎。应用假说演绎法在新授课时能够让学生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但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上缺乏指导意义,在习题处理中的用处也不是很大,因此教师在具体运用该方法时应注意加以区别。
二、应用概念模型策略
概念模型的应用,虽然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熟练掌握概念模型,也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一大助力。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第一课时,通过假设得出减数分裂的概念,而且概念的原理性知识也对本节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在了解了原理性知识后(包括性知识),要求学生用5分钟阅读“精子形成过程”的内容,用文字箭头描述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特点。以下是学生所列模型。
概念模型1:精原细胞(DNA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级)→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不复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级)→精细胞变形→精子
概念模型2:精子细胞→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学生把模型构建起来以后,教师要给予评价示范,引导学生将大框架细化,讲解整个减数分裂过程,再配合物理模型的探究,“减数分裂”一节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减数分裂”一课,我最早的设计是先讲过程,再总结概念,然后让学生逐渐搞清楚整个减分过程。但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讲,这种探究方法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学生感觉“减数分裂”过程太繁杂,总是记不住、总结不好,学习效果很差。后来,我采用先推出概念,再构建模型,然后建立框架,最后知识细化的过程,使知识简单明了,提高了教学时效性。
三、应用同化学习策略
同化学习策略就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再学习与之有相同点的知识,那么学习新知的过程就变成了对头脑原认知结构的扩展和补充了,学习也就变得简单了。试想一个没有音乐知识和乐感的人,与一个喜欢音乐并有乐感的人同时去学一首相同的新歌,其结果不言而喻。
例如,前面我提到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杂交实验”“减数分裂”和“DNA复制”的学习中都可以用到,而且我在教学引言中都会先讲本节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学生一听,他就会按“假说演绎”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新知识,知识呈现的形式就是他所熟悉的,学习过程也变得简单得多。
而且,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二)”的教学中,复习分离定律内容,提问黄—绿,圆—皱的遗传情况时,学生可以从分析实验结果、性状、基因组成方面的原理性知识入手,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旧知识的扩展补充了,新内容与原内容在原理上的相似性,使学习变得更容易。
四、应用问题中心图式策略
问题中心图式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而问题图式则相当于我们理解的解题模型。
案例一:遗传图谱类
1.原理性知识: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规律。
2.题型:遗传图谱类。
3.知识经验:Aa自交子代性状比3:1,基因型比1:2:1,测交子代性状比1:1,基因型比1:1,伴性遗传中基因传递规律。
4.解题程序、方法:第一步,先提炼已知条件,确定显隐关系。第二步,根据性状写基因型。隐性个体为aa,显性性状写A___。第三步,从遗传图谱中的子代入手,推出亲代基因型,并把能填的空填上。第四步,计算概率。
5.解题技巧: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出女患为常隐,父母双亲为杂合。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出女正为常显,父母双亲为杂合。
案例二:DNA复制相关计算类
1.原理性知识: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碱基互补配对为A—T、C—G。
2.题型:DNA复制相关计算类。
3.知识经验:DNA复制n次,共产生DNA分子2n个,其中含原DNA分子链的DNA只有两个。关于连续复制n次与第n次复制的计算。如果DNA分子中含有某碱基m个,则:
复制n次,需加入该碱基:(2n-1)m
第n次复制,需加入该碱基:2n-1m
4.解题程序、方法:第一步,先找到已知条件及要求。第二步,利用知识经验解决所求问题。
5.解題技巧:找对条件。
生物学科的具体问题都可以建立问题中心图式,对学生的解题过程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篇幅有限、实例不多,且在合理性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摸索。
以上提到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成绩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英)艾森克.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金洪源,赵娟.学习困难生认知结构障碍的临床干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提高成绩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笔者认为,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教学策略可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应用假说演绎策略
提到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备受关注的是假说演绎法。笔者曾为假说演绎法而困惑,可能在新方法应用初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把新教材讲授过一遍之后,才发现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谓实践出真知,在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学生对教材中很多章节内容的阅读和自学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课堂上也能把握住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
例如,必修二第二章“减数分裂”的叙述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教材先提到的魏斯曼的预测内容就是一种假设。笔者2012年在育明高中评优课中就是用假说演绎法进行导课,感觉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具体的引课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生物的体细胞大多数都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否也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呢?
(2)假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成熟的两性生殖细胞。
(3)推理:由亲代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什么变化?
(4)假说不合理,再提出新的假说(学生提出)
魏斯曼假说: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5)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科学家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魏斯曼假说的合理性。
(6)过渡:那么,减数分裂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下面我们看减数分裂的概念(引入第二节内容)。
提出问题:基因的位置
作出假说:萨顿的假说且有推理演绎过程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摩尔根实验
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这一节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的实验验证部分,虽没有详述,但是果蝇的这个测交实验在高考中出现过,还是很重要,应该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来完成。)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演绎中体验、感悟演绎,从而学会演绎。应用假说演绎法在新授课时能够让学生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但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上缺乏指导意义,在习题处理中的用处也不是很大,因此教师在具体运用该方法时应注意加以区别。
二、应用概念模型策略
概念模型的应用,虽然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熟练掌握概念模型,也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一大助力。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第一课时,通过假设得出减数分裂的概念,而且概念的原理性知识也对本节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在了解了原理性知识后(包括性知识),要求学生用5分钟阅读“精子形成过程”的内容,用文字箭头描述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各个过程的特点。以下是学生所列模型。
概念模型1:精原细胞(DNA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形成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级)→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不复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级)→精细胞变形→精子
概念模型2:精子细胞→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学生把模型构建起来以后,教师要给予评价示范,引导学生将大框架细化,讲解整个减数分裂过程,再配合物理模型的探究,“减数分裂”一节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减数分裂”一课,我最早的设计是先讲过程,再总结概念,然后让学生逐渐搞清楚整个减分过程。但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讲,这种探究方法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学生感觉“减数分裂”过程太繁杂,总是记不住、总结不好,学习效果很差。后来,我采用先推出概念,再构建模型,然后建立框架,最后知识细化的过程,使知识简单明了,提高了教学时效性。
三、应用同化学习策略
同化学习策略就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相关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再学习与之有相同点的知识,那么学习新知的过程就变成了对头脑原认知结构的扩展和补充了,学习也就变得简单了。试想一个没有音乐知识和乐感的人,与一个喜欢音乐并有乐感的人同时去学一首相同的新歌,其结果不言而喻。
例如,前面我提到假说演绎法在“孟德尔杂交实验”“减数分裂”和“DNA复制”的学习中都可以用到,而且我在教学引言中都会先讲本节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学生一听,他就会按“假说演绎”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新知识,知识呈现的形式就是他所熟悉的,学习过程也变得简单得多。
而且,在“孟德尔杂交实验(二)”的教学中,复习分离定律内容,提问黄—绿,圆—皱的遗传情况时,学生可以从分析实验结果、性状、基因组成方面的原理性知识入手,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旧知识的扩展补充了,新内容与原内容在原理上的相似性,使学习变得更容易。
四、应用问题中心图式策略
问题中心图式的建立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而问题图式则相当于我们理解的解题模型。
案例一:遗传图谱类
1.原理性知识: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规律。
2.题型:遗传图谱类。
3.知识经验:Aa自交子代性状比3:1,基因型比1:2:1,测交子代性状比1:1,基因型比1:1,伴性遗传中基因传递规律。
4.解题程序、方法:第一步,先提炼已知条件,确定显隐关系。第二步,根据性状写基因型。隐性个体为aa,显性性状写A___。第三步,从遗传图谱中的子代入手,推出亲代基因型,并把能填的空填上。第四步,计算概率。
5.解题技巧: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出女患为常隐,父母双亲为杂合。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出女正为常显,父母双亲为杂合。
案例二:DNA复制相关计算类
1.原理性知识: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碱基互补配对为A—T、C—G。
2.题型:DNA复制相关计算类。
3.知识经验:DNA复制n次,共产生DNA分子2n个,其中含原DNA分子链的DNA只有两个。关于连续复制n次与第n次复制的计算。如果DNA分子中含有某碱基m个,则:
复制n次,需加入该碱基:(2n-1)m
第n次复制,需加入该碱基:2n-1m
4.解题程序、方法:第一步,先找到已知条件及要求。第二步,利用知识经验解决所求问题。
5.解題技巧:找对条件。
生物学科的具体问题都可以建立问题中心图式,对学生的解题过程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篇幅有限、实例不多,且在合理性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摸索。
以上提到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成绩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也验证了这一点。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英)艾森克.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金洪源,赵娟.学习困难生认知结构障碍的临床干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金洪源.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