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弱的问题,介绍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室式制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方法,探究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运用,达到提高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为职业教育工作室制师徒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师徒式;传帮带
引言
隨着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各地高校大规模扩张之后,毕业生逐年暴涨,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但在企业侧同时出现了用工荒的尴尬局面。这种学生“毕业就待业”的现象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相违背的。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高职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行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探究基于“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运用,构建电子专业基于“工作室制”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实现教学走向市场、走向企业的目标。
1、“工作室制”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1 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工作室教学团队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与协会等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市场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相关岗位必备知识、能力、素质,制定了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目标。
以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面向于中外电子信息类制造与销售企业,培养掌握智能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PCB设计和单片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电子产品电路及软件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测、售后服务、电子元器件采购与电子电器产品营销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今后涉及工作范围非常广泛,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有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电子电路的辅助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软、硬件和PCB)和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培养规律,统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点根据学习领域的情境教学要求,参照企业真实场景建设具有生产与教学双功能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以校内智能家电研发中心、SMT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及“就业能力”培养训练的五方面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满足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由于工作室教学团队长期和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教学团队对于企业一线技术的变化和人才需求能及时掌握,对于工作室学生的培养的侧重点能及时调整,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打破传统课程学习模式,以行业标准实施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F.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我们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时仅占35%-40%,除了2年级及之前的学生所参与的项目是教学型的或者是早先学生已经完成过的项目或者电路外,其余学生所要做的项目均来源与企业真实的新项目,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复杂课题通过分解或者小组为单位完成。由于企业项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承担项目的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全心全意投入才可以。完成地质量和速度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当然企业也会支付一定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一门课程要达到优,必须完成2-3项目或者单元部分,加上需要在工作室积累3倍以上的理论学时数方才可以,至于合格水平则至少完成一项,工作室工作时间不低于理论课时数。事实上,工作室已经成为了学生除寝室外的第一场所,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哪怕周末,工作室也是人满为患,我们老师不用操心学生是否不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攀比意识很浓,深怕自己掉队。
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后,学生们很快具有了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养成了我的任务我完成的自觉意识。为了活跃气氛,我们会定期的举行项目推荐会,选举当期明星,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一到二月举办一次项目竞赛,为了争夺第一,平时项目之余,学生们刻苦钻研,时常有新创意、新设计、新想法芬芬呈报上来,也给我们很大地惊喜。
1.3 通过传帮带模式,解决了师徒制培养人数瓶颈问题
现代师徒制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共同讲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职业情感为辅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利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利用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平台,在对外开展电子产品设计业务时,接受专业安排的电路设计与制版技术(电子产品PCB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完成电路设计)、单片机技术与实践(程序设计)和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等课程。由专业老师、中心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商定教学方案,采取“一带、二传、三帮”的小组学习方式。通常,每位老师每周开展一次专题实训指导带领小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快速进入角色转换(学生—>学徒),传播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快速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团队信任与合作的精神和面对解决困难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同时,在小组成员中我们设计的是3人一组,从3年级、2年级、1年级各一人,确保团队始终能够保持合作中成长,在小组内也能够实现传、帮、带的作用,解决了师傅数量缺少的难题,有时候,组内及组间的传帮带开展的更为热烈,通过二年多试运行,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技能得到很大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既考虑到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系统性、连贯性,又结合企业实际产品研发与生产任务。 因此,要培养出有特色、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电子专业毕业生,除了对应职业能力的共性核心课程(我校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电子技术与实践、电路设计与制版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实践、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电子产品设计)外,还要把一些能够培養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个性化课程,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亲自设计制作电子电路或电子产品(二年级以上开始设计源于企业的真实产品),亲自动手对实际的电子电路或电子产品进行调试和检测,经过反复地使用工具及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训练,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获得实实在在的职业能力,提高择业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工作室制”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目前为止,工作室各小组累计完成了近三十多个项目的开发:心跳检测器,声控喷泉、记忆测试仪、动画模拟器、金属探测器、液化气容量检测器、大功率直流电机调速器、太阳能移动电源、应急移动报警灯、多路温度测试仪、核辐射探测仪、超声波装订机、竞赛抢必答计分系统等;其中一些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金属探测器已经生产了2万多套,太阳能移动电源生产了3000多套,液化气容量检测报警器生产了3万多套出口到欧洲。
工作室教学团队在保持既定方向学生培养的同时,结合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各级电子设计大赛,且成绩突出。三年来,工作室师生团队共获得过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省二等奖五项、省三等奖九项计51人次的好成绩。
3、结论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个性化教育和一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是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统一,也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具科学性;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使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项目式教学、各级电子竞赛、实践训练等融为一体,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齐头并进,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二者共存;强化了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凸显创新精神,更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模拟了相关企业的专业氛围,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高职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顺应并接受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并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工作室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拓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室制”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诸多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相当的工作有待改进和完善,我们也将不断反思、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深化改革,让“工作室”成为更多企业的“人才蓄水池”,使学生创新工作室成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让“帮、传、带”精神代代相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通国.基于工学结合的师徒制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究[J].职教论坛,2010(4):32—34.
[2]朱国勇.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4(4):139-139.
[3]庞松鹤.高职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5-7.
[4]王世安.高职以工作室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27):14-16.
[5]龚婷婷,徐健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5(1):115-117.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编号:lj2013073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师徒式;传帮带
引言
隨着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各地高校大规模扩张之后,毕业生逐年暴涨,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但在企业侧同时出现了用工荒的尴尬局面。这种学生“毕业就待业”的现象与高职院校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相违背的。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高职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行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探究基于“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运用,构建电子专业基于“工作室制”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实现教学走向市场、走向企业的目标。
1、“工作室制”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1 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工作室教学团队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与协会等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明确了市场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相关岗位必备知识、能力、素质,制定了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目标。
以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是:面向于中外电子信息类制造与销售企业,培养掌握智能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PCB设计和单片机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电子产品电路及软件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测、售后服务、电子元器件采购与电子电器产品营销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今后涉及工作范围非常广泛,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有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电子电路的辅助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软、硬件和PCB)和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培养规律,统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点根据学习领域的情境教学要求,参照企业真实场景建设具有生产与教学双功能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以校内智能家电研发中心、SMT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及“就业能力”培养训练的五方面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满足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由于工作室教学团队长期和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教学团队对于企业一线技术的变化和人才需求能及时掌握,对于工作室学生的培养的侧重点能及时调整,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 打破传统课程学习模式,以行业标准实施项目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F.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我们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理论课时仅占35%-40%,除了2年级及之前的学生所参与的项目是教学型的或者是早先学生已经完成过的项目或者电路外,其余学生所要做的项目均来源与企业真实的新项目,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复杂课题通过分解或者小组为单位完成。由于企业项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承担项目的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全心全意投入才可以。完成地质量和速度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当然企业也会支付一定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一门课程要达到优,必须完成2-3项目或者单元部分,加上需要在工作室积累3倍以上的理论学时数方才可以,至于合格水平则至少完成一项,工作室工作时间不低于理论课时数。事实上,工作室已经成为了学生除寝室外的第一场所,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哪怕周末,工作室也是人满为患,我们老师不用操心学生是否不来。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攀比意识很浓,深怕自己掉队。
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后,学生们很快具有了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养成了我的任务我完成的自觉意识。为了活跃气氛,我们会定期的举行项目推荐会,选举当期明星,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一到二月举办一次项目竞赛,为了争夺第一,平时项目之余,学生们刻苦钻研,时常有新创意、新设计、新想法芬芬呈报上来,也给我们很大地惊喜。
1.3 通过传帮带模式,解决了师徒制培养人数瓶颈问题
现代师徒制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共同讲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职业情感为辅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利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利用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平台,在对外开展电子产品设计业务时,接受专业安排的电路设计与制版技术(电子产品PCB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完成电路设计)、单片机技术与实践(程序设计)和电子技术综合实训等课程。由专业老师、中心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商定教学方案,采取“一带、二传、三帮”的小组学习方式。通常,每位老师每周开展一次专题实训指导带领小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快速进入角色转换(学生—>学徒),传播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快速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团队信任与合作的精神和面对解决困难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同时,在小组成员中我们设计的是3人一组,从3年级、2年级、1年级各一人,确保团队始终能够保持合作中成长,在小组内也能够实现传、帮、带的作用,解决了师傅数量缺少的难题,有时候,组内及组间的传帮带开展的更为热烈,通过二年多试运行,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技能得到很大提高。这种教学方式,既考虑到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系统性、连贯性,又结合企业实际产品研发与生产任务。 因此,要培养出有特色、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电子专业毕业生,除了对应职业能力的共性核心课程(我校应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电子技术与实践、电路设计与制版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实践、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电子产品设计)外,还要把一些能够培養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个性化课程,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亲自设计制作电子电路或电子产品(二年级以上开始设计源于企业的真实产品),亲自动手对实际的电子电路或电子产品进行调试和检测,经过反复地使用工具及仪器设备进行操作训练,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获得实实在在的职业能力,提高择业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工作室制”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目前为止,工作室各小组累计完成了近三十多个项目的开发:心跳检测器,声控喷泉、记忆测试仪、动画模拟器、金属探测器、液化气容量检测器、大功率直流电机调速器、太阳能移动电源、应急移动报警灯、多路温度测试仪、核辐射探测仪、超声波装订机、竞赛抢必答计分系统等;其中一些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金属探测器已经生产了2万多套,太阳能移动电源生产了3000多套,液化气容量检测报警器生产了3万多套出口到欧洲。
工作室教学团队在保持既定方向学生培养的同时,结合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各级电子设计大赛,且成绩突出。三年来,工作室师生团队共获得过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省二等奖五项、省三等奖九项计51人次的好成绩。
3、结论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个性化教育和一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是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统一,也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具科学性;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使校内教育与校外企业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项目式教学、各级电子竞赛、实践训练等融为一体,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齐头并进,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二者共存;强化了以过程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动手能力,使人才培养凸显创新精神,更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模拟了相关企业的专业氛围,使培养的学生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高职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顺应并接受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并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工作室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拓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室制”师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诸多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相当的工作有待改进和完善,我们也将不断反思、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深化改革,让“工作室”成为更多企业的“人才蓄水池”,使学生创新工作室成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让“帮、传、带”精神代代相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通国.基于工学结合的师徒制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究[J].职教论坛,2010(4):32—34.
[2]朱国勇.基于工作室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4(4):139-139.
[3]庞松鹤.高职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5-7.
[4]王世安.高职以工作室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27):14-16.
[5]龚婷婷,徐健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2015(1):115-117.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基于创新工作室的师徒式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编号:lj201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