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华大学是“九五”期间产生的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以南华大学为例,总结了学校近年来在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方面的探索及其成果,即转制高校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专业建设思路,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转制高校;专业结构;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龙双涟(1964-),男,湖南冷水江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转制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09]32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055-02
一、南华大学实施专业内涵建设的背景
“九五”期间,一批原中央部(委)属高校转由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管理,由此而产生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行业特色是转制高校区别于一般地方高校的显著特征。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转制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行业部门、学会、协会对转制高校的直接投入迅速减少,政策倾向性也随之改变。[1]南华大学是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南工学院、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的多科性大学,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管理体制。[1]转制后,学校如何保持并彰显几十年的“核”、“医”特色,同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建设是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内涵发展、贯彻多元质量观、落实“质量工程”、构建并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和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南华大学通过对老专业和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以及新专业的合理规划与科学设置,着力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扶植新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在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适用人才。同时南华大学充分依托并校改革后的教学科研优势,整合资源,以核类、医类及环保相关学科为龙头,大力构建特色学科群;在积极建设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学校各专业紧跟学校发展的契机,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融合学校优势,深化专业改革,拓宽学生就业道路,把通用专业建设为有明显特色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优势专业,逐渐形成“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的特色专业群。[2]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3]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南华大学紧密结合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核”、“医”建设需要的实际,积极构建地方性突出、应用性强的专业结构,根据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教育部和湖南省的专业调整意见,学校对专业结构不断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近四年来,学校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核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等核类本科专业,形成了完整的核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所有核类专业,成为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迄今为止,学校已为核工业部门培养输送了近4万名核类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同时,以基础学科为依托,通过交叉、渗透和延伸,大力加强和发展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应用学科专业。新增了物流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规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同时撤消了教育技术学与社会体育专业。学校还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土木工程、艺术设计、临床医学等专业实行分方向培养,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重点建设计划,学校调整了有关专业归属;规范了新专业申报的学科方向和服务领域,充实了与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和相关专业;调整和限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与规模,形成以工、醫为主、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和发展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2.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具体化形式,集中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南华大学根据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最近于2009年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的修订总结了前几轮教学计划的成果、问题及执行情况,广泛吸收了兄弟院校的成功做法,深入开展了市场调查,召开了校内外不同层面的研讨会、论证会;各专业在研究论证专业定位、主干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并据此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主要课程。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体现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校特色”的修订目的。
另外,根据专业办学条件、前期改革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着重组织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类别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一是核能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立足于核能利用产业和核工业的发展要求,探讨构建融合经济、管理和工科三大学科特点的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途径;二是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立并试行“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知识强化”四段式教学模式;三是机械类大学生并行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并运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多种发展通道并行”的并行人才培养模式。这3个创新实验区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设了“软件工程实验班”、“ 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改试验班”及“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四个实验班,进一步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也在积极推进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全面推广,与国外多所大学签署了对外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实施对外合作办学“3+3”项目。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示范作用,学校目前整体改革气氛浓厚,许多学院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尝试进行创新,形成了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3.以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围绕学科建设的规划,学校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水平结构合理的队伍,保证这支队伍在今天的竞争中拥有优势,在未来仍然有持续的发展后劲。学校以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现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0个校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继续遴选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带头人,推行专业首席教授负责制、课程责任教授负责制和教学岗位聘任制,加快在主干课程试行主讲教师聘任制度,建立责、权、利有效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在教师培训、教学经费、课题和成果申报等多方面给予教学团队重点倾斜。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加大对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严谨笃学,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4.以课程建设为突破,优化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改革
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龙头。南华大学建立了课程建设从申报评估、中期检查评估和质量等级认定评估的完整体系。通过中期检查评估,发现并指出课程建设中的不足,并根据优质优投的原则追加数量不同的建设经费。2010年建成了新的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平台,即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要求各级精品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双语示范课程、优秀课程、网络资源立项项目必须在此课程建设平台上进行建设,实施资源共享,开展辅助教学,同时举办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建设培训班,真正将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全校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标准化的大类课程,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置灵活多样、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人才培养的出口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由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鼓励单独设置实验课程。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5.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合理布局、点面结合、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原则,每年择地重点建设几个高质量的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制订并严格执行了优秀实习基地遴选条件和建设标准,指导、监督用好学校每年安排的专项经费,促成达到建设效果。学校现有实习教学基地159个,2007年至2009年南华大学共投入340万元用于改善实习基地教室、实验设备及学生住宿。另外,不断加强实习教学师资培养,每年举办一期临床教学医院师资培训班,完善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南华大学共获得“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称号14个,涵盖了医学、工学、经济管理及理学等学科专业。
另外,南华大学还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發展”为原则,与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为实现社会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南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三力高科技公司联合建立了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首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创办了空调与热能利用研究所并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这些措施为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产学研合作,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项目课题研究,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尤其在毕业设计及课程设计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了产学研基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工程锻炼机会,提高了实习及毕业设计质量。
6.以校内专业评估为依托,建立专业建设检查评估制度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定期检查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促进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从而促进各专业深化建设内涵,凝练并形成特色与优势,有效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定期组织校级评估专家组到各专业进行检查。由专业负责人向督导团专家汇报专业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以及专业特色等建设情况。整个检查过程中,专家组对各专业的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考核,现场查阅各类专业建设支撑材料,考察专业实验室、图书资料室、专用教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及教研室等,针对各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规划,特别是专业的特色与优化建设工作以及各专业迎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专业建设质量最终是由内涵决定。经过几年的规划和发展,南华大学形成了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学校拥有8大学科门类、29个学科类别、60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基本形成了工、医学科为主,管理、经济、文、理、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设了“核”、“医”、“环保”等特色学科专业群,充分体现学校行业特色和湖南省教育强省的发展特色。以特色专业为示范,全面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已初见成效,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已凸显优势和特色,其他专业依附这些龙头专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一批专业通过改革和建设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基地、专业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如何强化专业设置预测,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总体布局,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转制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6-88.
[2]刘泽华,蒋新波,刘源全,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转制高校;专业结构;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龙双涟(1964-),男,湖南冷水江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转制高校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09]321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055-02
一、南华大学实施专业内涵建设的背景
“九五”期间,一批原中央部(委)属高校转由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管理,由此而产生一批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行业特色是转制高校区别于一般地方高校的显著特征。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转制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为行业服务的功能与作用,行业部门、学会、协会对转制高校的直接投入迅速减少,政策倾向性也随之改变。[1]南华大学是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南工学院、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的多科性大学,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管理体制。[1]转制后,学校如何保持并彰显几十年的“核”、“医”特色,同时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建设是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内涵发展、贯彻多元质量观、落实“质量工程”、构建并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和基础性工作,是高校的生存之本。南华大学通过对老专业和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以及新专业的合理规划与科学设置,着力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扶植新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在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适用人才。同时南华大学充分依托并校改革后的教学科研优势,整合资源,以核类、医类及环保相关学科为龙头,大力构建特色学科群;在积极建设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学校各专业紧跟学校发展的契机,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融合学校优势,深化专业改革,拓宽学生就业道路,把通用专业建设为有明显特色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优势专业,逐渐形成“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的特色专业群。[2]
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3]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南华大学紧密结合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核”、“医”建设需要的实际,积极构建地方性突出、应用性强的专业结构,根据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教育部和湖南省的专业调整意见,学校对专业结构不断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近四年来,学校新增了核反应堆工程、核物理、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核安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等核类本科专业,形成了完整的核学科专业体系,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中的所有核类专业,成为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迄今为止,学校已为核工业部门培养输送了近4万名核类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
学校在保持优势学科的同时,以基础学科为依托,通过交叉、渗透和延伸,大力加强和发展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应用学科专业。新增了物流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城市规划、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同时撤消了教育技术学与社会体育专业。学校还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土木工程、艺术设计、临床医学等专业实行分方向培养,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通过实施分阶段的重点建设计划,学校调整了有关专业归属;规范了新专业申报的学科方向和服务领域,充实了与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环保事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和相关专业;调整和限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与规模,形成以工、醫为主、其他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布局,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和发展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2.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具体化形式,集中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南华大学根据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最近于2009年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的修订总结了前几轮教学计划的成果、问题及执行情况,广泛吸收了兄弟院校的成功做法,深入开展了市场调查,召开了校内外不同层面的研讨会、论证会;各专业在研究论证专业定位、主干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并据此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主要课程。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体现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校特色”的修订目的。
另外,根据专业办学条件、前期改革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着重组织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类别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一是核能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立足于核能利用产业和核工业的发展要求,探讨构建融合经济、管理和工科三大学科特点的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途径;二是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立并试行“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知识强化”四段式教学模式;三是机械类大学生并行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并运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多种发展通道并行”的并行人才培养模式。这3个创新实验区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开设了“软件工程实验班”、“ 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国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改试验班”及“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四个实验班,进一步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也在积极推进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全面推广,与国外多所大学签署了对外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实施对外合作办学“3+3”项目。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示范作用,学校目前整体改革气氛浓厚,许多学院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尝试进行创新,形成了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3.以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和保障,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围绕学科建设的规划,学校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了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水平结构合理的队伍,保证这支队伍在今天的竞争中拥有优势,在未来仍然有持续的发展后劲。学校以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现有4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0个校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继续遴选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带头人,推行专业首席教授负责制、课程责任教授负责制和教学岗位聘任制,加快在主干课程试行主讲教师聘任制度,建立责、权、利有效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在教师培训、教学经费、课题和成果申报等多方面给予教学团队重点倾斜。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加大对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严谨笃学,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4.以课程建设为突破,优化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改革
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龙头。南华大学建立了课程建设从申报评估、中期检查评估和质量等级认定评估的完整体系。通过中期检查评估,发现并指出课程建设中的不足,并根据优质优投的原则追加数量不同的建设经费。2010年建成了新的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平台,即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要求各级精品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双语示范课程、优秀课程、网络资源立项项目必须在此课程建设平台上进行建设,实施资源共享,开展辅助教学,同时举办南华大学数字化教学中心建设培训班,真正将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贯彻“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全校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标准化的大类课程,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设置灵活多样、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人才培养的出口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由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鼓励单独设置实验课程。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5.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合理布局、点面结合、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原则,每年择地重点建设几个高质量的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制订并严格执行了优秀实习基地遴选条件和建设标准,指导、监督用好学校每年安排的专项经费,促成达到建设效果。学校现有实习教学基地159个,2007年至2009年南华大学共投入340万元用于改善实习基地教室、实验设备及学生住宿。另外,不断加强实习教学师资培养,每年举办一期临床教学医院师资培训班,完善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南华大学共获得“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称号14个,涵盖了医学、工学、经济管理及理学等学科专业。
另外,南华大学还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發展”为原则,与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为实现社会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南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三力高科技公司联合建立了工艺风力与湿能技术湖南省首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创办了空调与热能利用研究所并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这些措施为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产学研合作,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工程实践训练和工程项目课题研究,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尤其在毕业设计及课程设计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有了产学研基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工程锻炼机会,提高了实习及毕业设计质量。
6.以校内专业评估为依托,建立专业建设检查评估制度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定期检查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促进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从而促进各专业深化建设内涵,凝练并形成特色与优势,有效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定期组织校级评估专家组到各专业进行检查。由专业负责人向督导团专家汇报专业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以及专业特色等建设情况。整个检查过程中,专家组对各专业的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考核,现场查阅各类专业建设支撑材料,考察专业实验室、图书资料室、专用教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及教研室等,针对各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规划,特别是专业的特色与优化建设工作以及各专业迎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专业结构优化和内涵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专业建设质量最终是由内涵决定。经过几年的规划和发展,南华大学形成了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学校拥有8大学科门类、29个学科类别、60个本科专业,现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基本形成了工、医学科为主,管理、经济、文、理、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设了“核”、“医”、“环保”等特色学科专业群,充分体现学校行业特色和湖南省教育强省的发展特色。以特色专业为示范,全面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已初见成效,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已凸显优势和特色,其他专业依附这些龙头专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一批专业通过改革和建设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训基地、专业教学改革的示范基地。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如何强化专业设置预测,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总体布局,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将是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转制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3):86-88.
[2]刘泽华,蒋新波,刘源全,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6).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