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流教学一直是职业教育阶段重点教育课程之一,但并未完善。文章就技工院校物流教学现状和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案做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物流;教学现状;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的教育阶段大致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等教育是指12至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的教育。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技工院校均属于中等学校。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阶段中特殊教育群体,基于学生年龄小,思辨能力差,跟风性强,受教育基础低等因素考虑,教育管理难度相当大。但是作为教育阶段和职业阶段的交界阶段,其教育意义又是相当重大的。
新课标中规定,物流教学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重点培育教程之一,在技工院校专业教育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衔接供应、生产、销售等的重要环节,也已成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相当之大,现代物流不仅是一个新兴的复合产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物流活动的每一个功能环节,运输、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都需要大量的操作技术人员。显而易见,这些基层操作人员培养的重任就落到了技工院校的肩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当下培养的学生并不能达到此要求。如何完善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开展物流专业教学,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花季,个人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懒于思考,无良好的听课习惯,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希望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物流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服务型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技术含量不高,但要做到专业化、标准化难度颇大。另外学生就业具有基层化、多样化、小型化等特点。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大多是单位中的基层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也是多种多样,行业分布广泛,有的与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工作单位也是以小型民营和私企居多。所以,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理论,能够直接胜任一线物流岗位工作技能的人才。
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也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技工院校的理论教学体系尚待完善。目前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按照物流的主要职能进行专业化的教学,但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岗位存在多元化,且不同的物流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相差较大。其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部分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以开设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多有物流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设备、、国际贸易与实务等,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靠死记硬背,对理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理解、举一反三。再次,物流教学内容脱离或者滞后社会需求。由于目前各技工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对物流专业教育了解不深,对社会、企业的需求特点研究不足,不成熟,定位较为含糊。同时物流教学普遍以老师讲授为主,真正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师很少,与实践有关的也仅仅是参观过物流企业,经过相关的短期培训,并未真正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及人才需求状况, 因此教学内容并未真正贴近社会要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因为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所谓一体化教学,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物流专业一体化的具体路径如下。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环节
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需要各类实训基地与之相配套。由于经费投入较大,物流硬件设备占地多投资大,部分教学内容很难在校内建立实训室,仅靠职业院校一己之力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成为弥补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缺失的有效路径。技工院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其物流设施与设备,将某些实验室建立在企业,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操作现场,用最低的投入,达至实现最实用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及物流软件的效果。同时,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佳切入点,突破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低层次合作,建立一种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机制。
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物流专业教学涉及环节多,范围广,如果不分主次全盘讲授,则可能造成教学理论体系混乱,甚至失去专业培养特色。因此,在充分调研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适应市场的岗位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文化课程模块,专业通用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门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构建三大能力模块,即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
壮大师资力量,培育双师教师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关系到技工院校的生存乃至发展,而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则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部门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教师。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各专业课教师在自己所带课程相关领域进行实践锻炼,如仓储模块的任课教师,需具有在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部门的工作实践经验,实际掌握仓储与配送的整个作业流程。而对物流理论知识丰富的在校教师而言,可分期、分批赴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以此增加在校老师的实际岗位能力,实现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同时,技工院校还应聘请企业内的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为学生讲课,参与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以及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研讨,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标准
优化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改变“一言堂”的传统讲授方式,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优势,积极探索录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通过课堂现场演示与真实讲解,使学生领悟物流实际操作技巧。积极开展物流实际操作技能比赛,籍此提升学生进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状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
关键词:物流;教学现状;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的教育阶段大致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等教育是指12至17岁期间在中等学校接受的教育。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技工院校均属于中等学校。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阶段中特殊教育群体,基于学生年龄小,思辨能力差,跟风性强,受教育基础低等因素考虑,教育管理难度相当大。但是作为教育阶段和职业阶段的交界阶段,其教育意义又是相当重大的。
新课标中规定,物流教学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重点培育教程之一,在技工院校专业教育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成为衔接供应、生产、销售等的重要环节,也已成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相当之大,现代物流不仅是一个新兴的复合产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物流活动的每一个功能环节,运输、储存、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都需要大量的操作技术人员。显而易见,这些基层操作人员培养的重任就落到了技工院校的肩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当下培养的学生并不能达到此要求。如何完善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开展物流专业教学,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花季,个人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懒于思考,无良好的听课习惯,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希望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物流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服务型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技术含量不高,但要做到专业化、标准化难度颇大。另外学生就业具有基层化、多样化、小型化等特点。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大多是单位中的基层岗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也是多种多样,行业分布广泛,有的与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工作单位也是以小型民营和私企居多。所以,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现代物流专业基础理论,能够直接胜任一线物流岗位工作技能的人才。
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也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技工院校的理论教学体系尚待完善。目前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按照物流的主要职能进行专业化的教学,但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岗位存在多元化,且不同的物流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相差较大。其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部分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以开设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多有物流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设备、、国际贸易与实务等,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靠死记硬背,对理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更谈不上深入理解、举一反三。再次,物流教学内容脱离或者滞后社会需求。由于目前各技工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对物流专业教育了解不深,对社会、企业的需求特点研究不足,不成熟,定位较为含糊。同时物流教学普遍以老师讲授为主,真正来自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师很少,与实践有关的也仅仅是参观过物流企业,经过相关的短期培训,并未真正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及人才需求状况, 因此教学内容并未真正贴近社会要求,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因为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所谓一体化教学,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单元教学时间里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物流专业一体化的具体路径如下。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环节
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需要各类实训基地与之相配套。由于经费投入较大,物流硬件设备占地多投资大,部分教学内容很难在校内建立实训室,仅靠职业院校一己之力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成为弥补物流专业实践环节缺失的有效路径。技工院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其物流设施与设备,将某些实验室建立在企业,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操作现场,用最低的投入,达至实现最实用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及物流软件的效果。同时,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最佳切入点,突破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低层次合作,建立一种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机制。
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物流专业教学涉及环节多,范围广,如果不分主次全盘讲授,则可能造成教学理论体系混乱,甚至失去专业培养特色。因此,在充分调研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适应市场的岗位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文化课程模块,专业通用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门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构建三大能力模块,即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
壮大师资力量,培育双师教师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关系到技工院校的生存乃至发展,而教师及其教学水平则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部门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教师。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各专业课教师在自己所带课程相关领域进行实践锻炼,如仓储模块的任课教师,需具有在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部门的工作实践经验,实际掌握仓储与配送的整个作业流程。而对物流理论知识丰富的在校教师而言,可分期、分批赴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以此增加在校老师的实际岗位能力,实现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际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同时,技工院校还应聘请企业内的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为学生讲课,参与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以及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研讨,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标准
优化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改变“一言堂”的传统讲授方式,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优势,积极探索录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手段,通过课堂现场演示与真实讲解,使学生领悟物流实际操作技巧。积极开展物流实际操作技能比赛,籍此提升学生进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状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