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教学资源,促进农村课程改革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be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进了农村山野,给农村学校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气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三维目标”。“三维目标”除了承袭传统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外,还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设备落后、现代教学资源缺乏的农村中学,如何才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课堂鲜活起来,这是一直困扰教师们的问题。广大教师常抱怨农村中学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缺乏,感叹教学设备落后,农村孩子拥有的书籍少、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从而造成了农村的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认为这样导致三维目标难以实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客观存在的落后现状,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及农村资源的特点,开发和整合出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这样,农村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样也能溢彩流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强调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强调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
  
  作为教师要改变过去对课程资源的狭隘理解,敢于打破陈规,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让师生互动起来。这样,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你就会惊喜课程资源就在你的掌握之中,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挖掘教师资源,让教师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要想带领学生实现这一三维目标,教师本身的素质至关重要。过去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认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认为“学高为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素来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如能再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的学识就会更加的丰厚。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必将是一笔丰富的资源。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便想起了以前曾看过的刘禹锡“二题桃花诗”的故事,在教学中结合背景介绍把这个故事融入了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当我把这个故事和这两首“桃花”诗背诵出来并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佩服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学识,更被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所感染。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主动探究新诗文,三维目标也就自然地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腹有诗书气自华”。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们都知道,新教材增加了课外读背的内容,每一册书都有10篇课外古诗词背诵和3篇名著导读,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教师对这些诗文没有了解,没有积累,而一味地叫学生去背诵;如果教师对这些名著都没看过或知之甚少,而一味地叫学生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结果会怎样呢?有一个老师就很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让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他先用10分钟的时间发挥了他说故事的本领,把祥子人生路途中前半段的遭遇讲给学生听。在学生听得入迷之处这位老师停住了,说:祥子最后的命运如何呢?请学生课后阅读《骆驼祥子》。这位教师发挥了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积累工夫,机智地用祥子的命运去牵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用短短10分钟的时间,不仅激起了学生对课文中“名著导读”知识的阅读的兴趣,还把课内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是教师的知识魅力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为人处世、性格、修养等人格魅力也处处对学生造成影响。一个虚心求学、勤于钻研的教师必定会带出爱好学习、积极上进的学生;一个开朗活跃、乐观向上的教师,其学生也会是活泼、开朗勇于攀登的;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其学生也会是善良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个性化地展现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必能雕塑出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师的机智也是重要的课堂资源之一。课程资源不仅包括物化形式的静态资源,还包括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包括学生的语言和行动甚至课堂的小插曲,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生动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学生身上,从课堂的实际挖掘教学资源,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善于捕捉一个个一闪即逝的心灵的火花,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精彩纷呈。课堂上学生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机智还表现在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评价、激励与调动学生,把各学科资源有效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中,如,用感人的故事、动人的音乐设置课堂情境,用绘画去启发学生的想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活动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差异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习惯了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引导得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可以演绎出精彩的语文课堂。试想,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个性特征等资源汇合起来,这不就是课堂上的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吗?
  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资源虽然缺乏,但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能够亲密地与自然接触,与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进行直接对话,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脉动。这些活化的资源比我们多媒体演示的资源不是更直观、形象而真切吗?如果我们能够引领学生在课前课后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采集课堂教学资源,走进充满生机的自然,步入社会去探访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我们的课堂资源会更加活泼生动。特级教师余蕾说过:“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走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潜能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师生要树立生活即语文的观念,把语文课堂拓展到校园,拓展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资源也就丰富起来,我们的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其实学生也可以自主地创造课堂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采集准备教学资源。记得在教学《夜之韵》这一综合实践课的时候,我的学生便有了两大“创举”。一是用各色纸张,剪贴出了四张夜晚的场景图,标题为《夜的色彩》,以黑色的纸为底,代表着黑夜,用黄色纸剪贴出了星星与月亮,其他颜色的纸剪出了各种必需的事物,拼凑出了四幅图画。在课上,学生把这四幅图一一展现出来,我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夜晚图景去想象描绘夜晚发生的故事。二是学生采来芭蕉叶、荷叶、柳条等不同的枝叶,别在了自己的衣服上,用拟人化的手法演了一出环保剧《夜晚的呻吟声》,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添了不少的光彩。这说明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放眼课改,聚焦课程资源的开发,师生互动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快感,从而促进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如山岭上的富矿,需要我们费心费力去开采。只要你随时随地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你就会发现资源无处不在。
  
  (责任编辑韦雄)
其他文献
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互通X”轮在汕头南澳岛西侧海域触碰南澳大桥主通航孔工作平台,船上8名船员3人失踪;“鑫源顺X”轮在泉州湾海域倾覆沉没,船上11名船员10名死亡失踪.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被列为物流业振兴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
新课程改革踏浪而来,在“什么样的体育课才是适合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好课”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笔者对我市共25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状况  喜欢体育的学生为95.4%,可是喜欢上体育课的比例就明显降低了,只有78.5%。原因是多方面的:体育课上,学生只需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缺乏主动的探究、积极的思考和合作与创新。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领域中的改革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成效.综观这些改革,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不论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也不论是教学模式的,还是教学方法的,一般是沿着一条“继承—引进—改革—创新”的路子和规律,不断演进、日臻完善的.在对传统教学的批判继承中加以改革,为今所用;在对国外教育精华的引进吸收中加以创新,为我所用.这是近十年来我市教学改革的经验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就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旧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谈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在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利用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