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进了农村山野,给农村学校带来了不少新鲜的气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三维目标”。“三维目标”除了承袭传统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外,还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设备落后、现代教学资源缺乏的农村中学,如何才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课堂鲜活起来,这是一直困扰教师们的问题。广大教师常抱怨农村中学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缺乏,感叹教学设备落后,农村孩子拥有的书籍少、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从而造成了农村的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认为这样导致三维目标难以实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客观存在的落后现状,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及农村资源的特点,开发和整合出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这样,农村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样也能溢彩流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强调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强调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
作为教师要改变过去对课程资源的狭隘理解,敢于打破陈规,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让师生互动起来。这样,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你就会惊喜课程资源就在你的掌握之中,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挖掘教师资源,让教师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要想带领学生实现这一三维目标,教师本身的素质至关重要。过去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认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认为“学高为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素来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如能再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的学识就会更加的丰厚。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必将是一笔丰富的资源。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便想起了以前曾看过的刘禹锡“二题桃花诗”的故事,在教学中结合背景介绍把这个故事融入了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当我把这个故事和这两首“桃花”诗背诵出来并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佩服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学识,更被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所感染。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主动探究新诗文,三维目标也就自然地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腹有诗书气自华”。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们都知道,新教材增加了课外读背的内容,每一册书都有10篇课外古诗词背诵和3篇名著导读,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教师对这些诗文没有了解,没有积累,而一味地叫学生去背诵;如果教师对这些名著都没看过或知之甚少,而一味地叫学生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结果会怎样呢?有一个老师就很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让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他先用10分钟的时间发挥了他说故事的本领,把祥子人生路途中前半段的遭遇讲给学生听。在学生听得入迷之处这位老师停住了,说:祥子最后的命运如何呢?请学生课后阅读《骆驼祥子》。这位教师发挥了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积累工夫,机智地用祥子的命运去牵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用短短10分钟的时间,不仅激起了学生对课文中“名著导读”知识的阅读的兴趣,还把课内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是教师的知识魅力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为人处世、性格、修养等人格魅力也处处对学生造成影响。一个虚心求学、勤于钻研的教师必定会带出爱好学习、积极上进的学生;一个开朗活跃、乐观向上的教师,其学生也会是活泼、开朗勇于攀登的;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其学生也会是善良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个性化地展现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必能雕塑出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师的机智也是重要的课堂资源之一。课程资源不仅包括物化形式的静态资源,还包括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包括学生的语言和行动甚至课堂的小插曲,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生动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学生身上,从课堂的实际挖掘教学资源,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善于捕捉一个个一闪即逝的心灵的火花,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精彩纷呈。课堂上学生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机智还表现在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评价、激励与调动学生,把各学科资源有效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中,如,用感人的故事、动人的音乐设置课堂情境,用绘画去启发学生的想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活动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差异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习惯了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引导得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可以演绎出精彩的语文课堂。试想,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个性特征等资源汇合起来,这不就是课堂上的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吗?
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资源虽然缺乏,但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能够亲密地与自然接触,与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进行直接对话,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脉动。这些活化的资源比我们多媒体演示的资源不是更直观、形象而真切吗?如果我们能够引领学生在课前课后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采集课堂教学资源,走进充满生机的自然,步入社会去探访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我们的课堂资源会更加活泼生动。特级教师余蕾说过:“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走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潜能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师生要树立生活即语文的观念,把语文课堂拓展到校园,拓展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资源也就丰富起来,我们的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其实学生也可以自主地创造课堂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采集准备教学资源。记得在教学《夜之韵》这一综合实践课的时候,我的学生便有了两大“创举”。一是用各色纸张,剪贴出了四张夜晚的场景图,标题为《夜的色彩》,以黑色的纸为底,代表着黑夜,用黄色纸剪贴出了星星与月亮,其他颜色的纸剪出了各种必需的事物,拼凑出了四幅图画。在课上,学生把这四幅图一一展现出来,我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夜晚图景去想象描绘夜晚发生的故事。二是学生采来芭蕉叶、荷叶、柳条等不同的枝叶,别在了自己的衣服上,用拟人化的手法演了一出环保剧《夜晚的呻吟声》,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添了不少的光彩。这说明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放眼课改,聚焦课程资源的开发,师生互动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快感,从而促进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如山岭上的富矿,需要我们费心费力去开采。只要你随时随地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你就会发现资源无处不在。
(责任编辑韦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强调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强调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
作为教师要改变过去对课程资源的狭隘理解,敢于打破陈规,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让师生互动起来。这样,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你就会惊喜课程资源就在你的掌握之中,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挖掘教师资源,让教师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要想带领学生实现这一三维目标,教师本身的素质至关重要。过去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认为“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认为“学高为师”,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素来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如能再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的学识就会更加的丰厚。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必将是一笔丰富的资源。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便想起了以前曾看过的刘禹锡“二题桃花诗”的故事,在教学中结合背景介绍把这个故事融入了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把握。当我把这个故事和这两首“桃花”诗背诵出来并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佩服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学识,更被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所感染。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主动探究新诗文,三维目标也就自然地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腹有诗书气自华”。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们都知道,新教材增加了课外读背的内容,每一册书都有10篇课外古诗词背诵和3篇名著导读,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试想,如果教师对这些诗文没有了解,没有积累,而一味地叫学生去背诵;如果教师对这些名著都没看过或知之甚少,而一味地叫学生去阅读,去提高自己,结果会怎样呢?有一个老师就很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让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他先用10分钟的时间发挥了他说故事的本领,把祥子人生路途中前半段的遭遇讲给学生听。在学生听得入迷之处这位老师停住了,说:祥子最后的命运如何呢?请学生课后阅读《骆驼祥子》。这位教师发挥了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积累工夫,机智地用祥子的命运去牵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用短短10分钟的时间,不仅激起了学生对课文中“名著导读”知识的阅读的兴趣,还把课内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是教师的知识魅力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为人处世、性格、修养等人格魅力也处处对学生造成影响。一个虚心求学、勤于钻研的教师必定会带出爱好学习、积极上进的学生;一个开朗活跃、乐观向上的教师,其学生也会是活泼、开朗勇于攀登的;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其学生也会是善良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个性化地展现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必能雕塑出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师的机智也是重要的课堂资源之一。课程资源不仅包括物化形式的静态资源,还包括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种种表现,包括学生的语言和行动甚至课堂的小插曲,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生动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从学生身上,从课堂的实际挖掘教学资源,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善于捕捉一个个一闪即逝的心灵的火花,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精彩纷呈。课堂上学生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机智还表现在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评价、激励与调动学生,把各学科资源有效地整合于课堂教学中,如,用感人的故事、动人的音乐设置课堂情境,用绘画去启发学生的想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活动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差异也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习惯了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只要引导得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可以演绎出精彩的语文课堂。试想,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个性特征等资源汇合起来,这不就是课堂上的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吗?
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资源虽然缺乏,但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能够亲密地与自然接触,与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进行直接对话,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脉动。这些活化的资源比我们多媒体演示的资源不是更直观、形象而真切吗?如果我们能够引领学生在课前课后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去采集课堂教学资源,走进充满生机的自然,步入社会去探访与课本相关的知识,我们的课堂资源会更加活泼生动。特级教师余蕾说过:“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走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潜能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师生要树立生活即语文的观念,把语文课堂拓展到校园,拓展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资源也就丰富起来,我们的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其实学生也可以自主地创造课堂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采集准备教学资源。记得在教学《夜之韵》这一综合实践课的时候,我的学生便有了两大“创举”。一是用各色纸张,剪贴出了四张夜晚的场景图,标题为《夜的色彩》,以黑色的纸为底,代表着黑夜,用黄色纸剪贴出了星星与月亮,其他颜色的纸剪出了各种必需的事物,拼凑出了四幅图画。在课上,学生把这四幅图一一展现出来,我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夜晚图景去想象描绘夜晚发生的故事。二是学生采来芭蕉叶、荷叶、柳条等不同的枝叶,别在了自己的衣服上,用拟人化的手法演了一出环保剧《夜晚的呻吟声》,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添了不少的光彩。这说明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去发挥去创造,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放眼课改,聚焦课程资源的开发,师生互动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也会收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快感,从而促进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如山岭上的富矿,需要我们费心费力去开采。只要你随时随地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你就会发现资源无处不在。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