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中部塌陷”的矛盾,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具体地从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中部地区的现状,最后就中部崛起的加速实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个人见解。
关键词:中部崛起 中部塌陷 SWOT分析
中共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覆盖晋、豫、鄂、皖、湘、赣六省,占地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人口3.6亿,占全国28.1%。近年来,中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与西部差距日渐缩小,形成了“中部塌陷”之势。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促进中部崛起不仅是中部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下分别就中部崛起的自身优劣、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加以阐述。
▲▲ 一、中部崛起的SWOT分析
(一)什么是SWOT分析?
站在区域角度来谈SWOT分析,就是对中部六省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与中部六省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以保证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加速实现中部崛起。
(二)内部优势
1、独特的区位、突出的市场辐射力和良好的交通条件。
中部六省南、东、北三面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接壤,西侧与大西南、大西北相通,毗邻22个省区,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交通网络密集,京广、京九线贯穿南北,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都延伸到中部。特殊的区位使中部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
2、自然资源、能源丰富。一是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六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33%,发电量占全国的28.8%,晋、豫、湘、皖都是产煤大省;二是农业资源丰富。六省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各约占全国的1/3,是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三是水资源。拥有十大流域中的长江、黄河、淮河,五大湖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四是旅游资源。全国119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中部拥有27个。如黄山被誉为“天下奇山”,迎客松被称为“天下奇松”,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等。
3、 较强的自主增长能力。中部现已形成汽车、机电、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能源工业、原材料加工工业及其制造业在全国都有较大优势,这为中部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4、 雄厚的科技实力。中部地区拥有一大批全国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所,武汉、长沙、
合肥等城市的科技力量都相当雄厚,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培养了大批科技、管理人才,是国家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如合肥市是全国唯一一个经国家认可的科技创新型城市。
5、 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有许多名山大川,自然景观多样。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拥有洛阳、南昌、太原、合肥、武汉、郑州、长沙、徽州、景德镇等历史文化名城。
6、 城市体系基础良好,成长空间显著。发达的城市体系为建立要素集聚扩散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必将为产业和市场的快速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如武汉城市圈,沿江城市群等,已经成为长江中游的经济核心区,完全可能成为内陆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极。通过研究发现,中部具有最主要的GDP溢出功能效应,资金回报率最高。
(三)六大劣势
第一,产业结构演进不合理。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过有偏慢和偏快问题。当全国进入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时,中部仍保持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失去了一次以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机。现阶段,中部地区虽属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优势仍不明显。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等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
第二,经济体制不灵活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干預过多,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条块分割、行业垄断,职能重叠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中部六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缺乏扩张的内在动力。而在股份制企业中,经济效益高和发展速度快的企业少,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数量偏少。
第三,资金投入少和产业规模小
资本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投入不足则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不足。2007年,中部六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746.2亿元,占全国总额137323.9亿元的的20.6%。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工业品产量虽占有一定优势,但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在高、精、尖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劣势十分明显。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弱
中部地区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科技产出较低。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如科技活动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都远远低于中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左右。
第五,工业产品结构趋同
中部地区工业投资方面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市场观念、科学论证、信息不灵、盲目性较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值增长也伴随着库存的提高,不能创造利润,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目前这种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石化行业中低档次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次产品又大量依赖进口等。
第六,对外开放程度低
总体上看中部对外开放起点低、发展慢,其开放程度不仅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图1和图2
(四) 发展机遇
一、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形成,传统产业改造日益深化,国际产业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的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形成,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特别是中部崛起的提出,为中部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对中部最大的政策支持,这也将激励全社会更加关注中部发展。
二、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了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这客观上要求各地经济必须纳入全国工业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安排。东部产业趋于成熟,提出了向外转移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扩散的要求。
三、自身发展实力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大都市圈和经济区,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知识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和中部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生态条件优越,工农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裕。通过扩大开放,改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便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五)严峻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日益加剧。面对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本转移的趋势,各省市竭力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投资发展环境吸收外来投资,从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把握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是我们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是土地和信贷双紧。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土地和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中央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阀门的环境下,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的市场格局总体上供过于求,使各企业和产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做大做强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与企业,打造皖货品牌,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的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注重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好社会公平,不能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老路子。如何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和谐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步伐,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 二、实现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谋发展
中部要发展,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自力更生,建设地方特色产业。而经济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在一个地区同步的发展,因此应该优先发展支柱和特色产业,形成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辐射和扩散作用,从而有力地带动相邻地区的腾飞。以安徽省为例,可采取以下政策: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加大对两淮煤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快加工制造业和中化工基地建设,如给予奇瑞公司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安庆石化工程建设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淮河和巢湖污染治理,调整地方配套投资比例;重点支持合肥科学城建设,培育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保和户籍制度,保证农民工“在哪工作,就在哪享有社保”;建立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基地,将芜湖出口加工区设为中部地区自由贸易区,健全金融市场等。
(二)合作协调求发展
要崛起,就要相互配合,不争做领头羊,有重有轻,发挥优越地区的带动作用,如湖北省基于其经济科技方面优势,可以考虑其在中部崛起中的主导作用。
(三)“借船出海”促发展
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对外经贸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对外经贸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要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在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主动进入跨国公司、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产业链条和配套环节,实现“借船出海”,承接东部已发展成熟且有利于中部的产业。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
(四)政策支持快发展
一是将中部崛起明确为国家战略。建议中央参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适时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决定或建议,成立领导小组,加强中央在决策层面上的战略指导,并设立办事機构,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
二是加强对中部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立足于中部的特色和优势,加大对能源、原材料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三是围绕“三农”问题,给予中部地区更优惠的支农政策。建议国家新增农业开发资金,扩大粮食补贴规模,增加粮食风险基金,完善粮储制度,减轻粮食主产区财政负担等。
四是完善财政体制,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进行“完善的分税制”试点,以“零基预算”和“均等化”等办法制定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授予中部地区开征地方税立法权。开展“非税收入的费改税”及“非税收入规范化”的试点,进行省内“完善的分税制试点”等。
五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支持中部地区完善社保体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增加政府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扩大社会救助面,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养。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中部各省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就能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聚焦中部崛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0-235.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5-200.
[3]经济问题探索[J].中国经贸.2005(12):11.
[4]胡艳、东部与中部产业对接的前提、障碍与政策建议[J].《改革》2007年第2期.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120-125.
(责任编辑:刘璐)
关键词:中部崛起 中部塌陷 SWOT分析
中共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覆盖晋、豫、鄂、皖、湘、赣六省,占地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人口3.6亿,占全国28.1%。近年来,中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与西部差距日渐缩小,形成了“中部塌陷”之势。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促进中部崛起不仅是中部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下分别就中部崛起的自身优劣、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加以阐述。
▲▲ 一、中部崛起的SWOT分析
(一)什么是SWOT分析?
站在区域角度来谈SWOT分析,就是对中部六省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与中部六省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以保证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加速实现中部崛起。
(二)内部优势
1、独特的区位、突出的市场辐射力和良好的交通条件。
中部六省南、东、北三面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个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接壤,西侧与大西南、大西北相通,毗邻22个省区,是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交通网络密集,京广、京九线贯穿南北,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都延伸到中部。特殊的区位使中部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
2、自然资源、能源丰富。一是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六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33%,发电量占全国的28.8%,晋、豫、湘、皖都是产煤大省;二是农业资源丰富。六省农业产值和粮食产量各约占全国的1/3,是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三是水资源。拥有十大流域中的长江、黄河、淮河,五大湖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四是旅游资源。全国119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中部拥有27个。如黄山被誉为“天下奇山”,迎客松被称为“天下奇松”,湖北号称“千湖之省”等。
3、 较强的自主增长能力。中部现已形成汽车、机电、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能源工业、原材料加工工业及其制造业在全国都有较大优势,这为中部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4、 雄厚的科技实力。中部地区拥有一大批全国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所,武汉、长沙、
合肥等城市的科技力量都相当雄厚,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培养了大批科技、管理人才,是国家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如合肥市是全国唯一一个经国家认可的科技创新型城市。
5、 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有许多名山大川,自然景观多样。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拥有洛阳、南昌、太原、合肥、武汉、郑州、长沙、徽州、景德镇等历史文化名城。
6、 城市体系基础良好,成长空间显著。发达的城市体系为建立要素集聚扩散平台提供了良好基础,必将为产业和市场的快速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如武汉城市圈,沿江城市群等,已经成为长江中游的经济核心区,完全可能成为内陆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极。通过研究发现,中部具有最主要的GDP溢出功能效应,资金回报率最高。
(三)六大劣势
第一,产业结构演进不合理。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过有偏慢和偏快问题。当全国进入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时,中部仍保持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重农”型产业结构,失去了一次以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机。现阶段,中部地区虽属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优势仍不明显。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等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
第二,经济体制不灵活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干預过多,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制度性监督,“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条块分割、行业垄断,职能重叠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中部六省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缺乏扩张的内在动力。而在股份制企业中,经济效益高和发展速度快的企业少,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数量偏少。
第三,资金投入少和产业规模小
资本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投入不足则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不足。2007年,中部六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746.2亿元,占全国总额137323.9亿元的的20.6%。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工业品产量虽占有一定优势,但高附加值产品偏少,在高、精、尖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劣势十分明显。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弱
中部地区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科技产出较低。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如科技活动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都远远低于中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左右。
第五,工业产品结构趋同
中部地区工业投资方面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市场观念、科学论证、信息不灵、盲目性较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产值增长也伴随着库存的提高,不能创造利润,不少企业陷入困境。目前这种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石化行业中低档次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档次产品又大量依赖进口等。
第六,对外开放程度低
总体上看中部对外开放起点低、发展慢,其开放程度不仅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下图1和图2
(四) 发展机遇
一、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形成,传统产业改造日益深化,国际产业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的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形成,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特别是中部崛起的提出,为中部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对中部最大的政策支持,这也将激励全社会更加关注中部发展。
二、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了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这客观上要求各地经济必须纳入全国工业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安排。东部产业趋于成熟,提出了向外转移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扩散的要求。
三、自身发展实力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大都市圈和经济区,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知识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和中部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生态条件优越,工农业基础好,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裕。通过扩大开放,改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便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五)严峻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日益加剧。面对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资本转移的趋势,各省市竭力以优惠政策和良好投资发展环境吸收外来投资,从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把握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是我们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是土地和信贷双紧。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土地和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中央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阀门的环境下,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的市场格局总体上供过于求,使各企业和产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力,做大做强我省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与企业,打造皖货品牌,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的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注重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好社会公平,不能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老路子。如何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和谐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步伐,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 二、实现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谋发展
中部要发展,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自力更生,建设地方特色产业。而经济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在一个地区同步的发展,因此应该优先发展支柱和特色产业,形成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辐射和扩散作用,从而有力地带动相邻地区的腾飞。以安徽省为例,可采取以下政策: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加大对两淮煤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快加工制造业和中化工基地建设,如给予奇瑞公司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安庆石化工程建设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淮河和巢湖污染治理,调整地方配套投资比例;重点支持合肥科学城建设,培育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保和户籍制度,保证农民工“在哪工作,就在哪享有社保”;建立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基地,将芜湖出口加工区设为中部地区自由贸易区,健全金融市场等。
(二)合作协调求发展
要崛起,就要相互配合,不争做领头羊,有重有轻,发挥优越地区的带动作用,如湖北省基于其经济科技方面优势,可以考虑其在中部崛起中的主导作用。
(三)“借船出海”促发展
提高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对外经贸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对外经贸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要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在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生产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主动进入跨国公司、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产业链条和配套环节,实现“借船出海”,承接东部已发展成熟且有利于中部的产业。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
(四)政策支持快发展
一是将中部崛起明确为国家战略。建议中央参照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适时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的决定或建议,成立领导小组,加强中央在决策层面上的战略指导,并设立办事機构,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
二是加强对中部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立足于中部的特色和优势,加大对能源、原材料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三是围绕“三农”问题,给予中部地区更优惠的支农政策。建议国家新增农业开发资金,扩大粮食补贴规模,增加粮食风险基金,完善粮储制度,减轻粮食主产区财政负担等。
四是完善财政体制,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进行“完善的分税制”试点,以“零基预算”和“均等化”等办法制定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授予中部地区开征地方税立法权。开展“非税收入的费改税”及“非税收入规范化”的试点,进行省内“完善的分税制试点”等。
五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支持中部地区完善社保体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增加政府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扩大社会救助面,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养。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但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中部各省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就能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聚焦中部崛起[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0-235.
[2]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5-200.
[3]经济问题探索[J].中国经贸.2005(12):11.
[4]胡艳、东部与中部产业对接的前提、障碍与政策建议[J].《改革》2007年第2期.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120-125.
(责任编辑: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