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因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杀、逃学、失踪等事件频频发生,给全社会带来了惨痛的警示。为避免悲剧重演,做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就要从农村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而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领悟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一、农村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的外因,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单调、封闭,越来越多的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缺少可以推心置腹交流的对象,以致有一种远离群体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其次,农村家长对孩子“跳农门”的期望值过高,普通对孩子的学业较为重视,而对其心理需求则关注甚少。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也只是粗暴地训斥、责骂,以致学生丧失自信,产生失望情绪和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受家长的期盼、学校之间的评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相对狭隘,一些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视学习以外的活动为多余,把绝大部分时间安排到了学习上,学生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沉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生机勃勃的乐趣。
3.教师因素。有一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关注,往往以苛求的眼光去挑剔学生短处和缺点,流露出不满、冷漠、埋怨、偏见等情绪,用呵斥、强制、体罚等不尊重学生的手段迫使他们学习。这样的做法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压抑、缺乏兴趣,焦虑烦燥,厌学情绪滋长。
4.学生因素。農村中学生年龄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青春期,身心发展正由幼稚趋向成熟,自尊心和自我分析水平逐渐增强,但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和自控力还较差,情绪波动大,容易兴奋和消沉。不少学生渴望独立、渴望交友、渴望成才,而生活现实却不遂其愿。由此引起心理适应力不良,受挫折后则表现为丧失自信、自暴自弃。
二、消释心理障碍的对策
1.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强烈的自信心,通过自我激励去争取进步。教师的一个眼神、动作、表情,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引导,都潜藏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契机。教师正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表现自己的才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有效地解除心理负担。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时才会有可能在挑战中取胜。
2.加强情感教育。农村学生尤其需要心灵上的爱抚和感染。老师要调动情感力量,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以情感人。师生之间一旦有了情感上的沟通和相融,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情感基础,就会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提出的要求才能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激励他们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热爱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使其经常保持愉快平衡的心境。
3.培养广泛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并具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张扬,使他们正当的兴趣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给学生不断尝试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天赋、特长,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从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学生兴趣。
4.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背景,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团结互助,让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友谊和温暖,使其心情舒畅,消除焦虑和孤独。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乐于交往,善于理解并帮助他人,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第三要建立和维持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前面分析的种种原因,农村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信任、理解和尊重,更需要推心置腹、无所不谈的“朋友”。教师就要主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人格维度上真正确立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体谅他们的困惑,创设一种和谐友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之中。
5.培养良好人格,增强心理紧张的抗衡量。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影响人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师要珍视学生个性,教育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现实,使学生对自己的成败经验做出合理的反省和归因,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和战胜受挫心理“免疫力”,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振作起来,走向新的成功。学生只有接受了现实的我,才能在挫折和冲突面前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
6.重视心理适应力的养成。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自身与农村社会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和谐。开展各种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放手给学生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注意有效地调节。
7.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农村学生受挫折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承挫”能力时,要从分析他们心理受挫的原因入手,教师要从理论上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疏导、排解,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受挫折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生命之树常青,一次失败何惧之有。要教育学生坦然承受各种突如其来的困难、挫折、失败,在磨炼中不断成长为生活的强者。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沟通心灵、塑造灵魂、培养健全人格的生命活动,只有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育”立体网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农村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的外因,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单调、封闭,越来越多的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缺少可以推心置腹交流的对象,以致有一种远离群体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其次,农村家长对孩子“跳农门”的期望值过高,普通对孩子的学业较为重视,而对其心理需求则关注甚少。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也只是粗暴地训斥、责骂,以致学生丧失自信,产生失望情绪和逆反心理。
2.学校因素。受家长的期盼、学校之间的评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相对狭隘,一些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视学习以外的活动为多余,把绝大部分时间安排到了学习上,学生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所感受到的只是沉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生机勃勃的乐趣。
3.教师因素。有一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关注,往往以苛求的眼光去挑剔学生短处和缺点,流露出不满、冷漠、埋怨、偏见等情绪,用呵斥、强制、体罚等不尊重学生的手段迫使他们学习。这样的做法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压抑、缺乏兴趣,焦虑烦燥,厌学情绪滋长。
4.学生因素。農村中学生年龄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青春期,身心发展正由幼稚趋向成熟,自尊心和自我分析水平逐渐增强,但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和自控力还较差,情绪波动大,容易兴奋和消沉。不少学生渴望独立、渴望交友、渴望成才,而生活现实却不遂其愿。由此引起心理适应力不良,受挫折后则表现为丧失自信、自暴自弃。
二、消释心理障碍的对策
1.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是个体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强烈的自信心,通过自我激励去争取进步。教师的一个眼神、动作、表情,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引导,都潜藏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契机。教师正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表现自己的才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有效地解除心理负担。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时才会有可能在挑战中取胜。
2.加强情感教育。农村学生尤其需要心灵上的爱抚和感染。老师要调动情感力量,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以情感人。师生之间一旦有了情感上的沟通和相融,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情感基础,就会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提出的要求才能比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激励他们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热爱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使其经常保持愉快平衡的心境。
3.培养广泛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有积极作用并具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张扬,使他们正当的兴趣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给学生不断尝试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天赋、特长,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从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学生兴趣。
4.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背景,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团结互助,让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友谊和温暖,使其心情舒畅,消除焦虑和孤独。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乐于交往,善于理解并帮助他人,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第三要建立和维持新型的师生关系。由于前面分析的种种原因,农村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信任、理解和尊重,更需要推心置腹、无所不谈的“朋友”。教师就要主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人格维度上真正确立和学生的平等关系,体谅他们的困惑,创设一种和谐友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之中。
5.培养良好人格,增强心理紧张的抗衡量。不良的性格特征往往影响人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师要珍视学生个性,教育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现实,使学生对自己的成败经验做出合理的反省和归因,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和战胜受挫心理“免疫力”,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振作起来,走向新的成功。学生只有接受了现实的我,才能在挫折和冲突面前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
6.重视心理适应力的养成。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自身与农村社会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和谐。开展各种适应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放手给学生探索和实践的机会,注意有效地调节。
7.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农村学生受挫折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承挫”能力时,要从分析他们心理受挫的原因入手,教师要从理论上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疏导、排解,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理想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受挫折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生命之树常青,一次失败何惧之有。要教育学生坦然承受各种突如其来的困难、挫折、失败,在磨炼中不断成长为生活的强者。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沟通心灵、塑造灵魂、培养健全人格的生命活动,只有构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育”立体网络,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